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杰作。或许再也没有人能比布朗肖更擅长于制造似曾相识的迷局了,阅读时的思考与文本间的联动恰似在默契地跳一支探戈,但迷局毕竟是迷局,阅读它就像阅读一团火焰,所感所悟一旦付诸文字便消耗殆尽。归根结底,问题怕是太根本了。姑妄言之:布朗肖与博尔赫斯为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4.5;读得生涩艰难如熬完长征,每每都生出“丰富、暖热、丝绒质地深沉的黑”那样的奇异梦幻感,寻常文字包裹着灿亮通透的思想的核,洪浩宇宙被折叠进无垠静默与轻盈;他是死亡,他是将来,他是一切无可能之事物,他是无声无形的最后之人,是具有一切特征的个体投射的影子——最终成为一体孤独的「我们」,无处不在,无穷高升。
讲道理的话,翻译吃屎吧。
相当好的书。 下面是“但是”部分。略情绪化。 前后看过两遍,不,三遍。实在忍不住要讲,对翻译的愤怒完完全全阻碍了我对原书深入探索的耐心。 中文表达界未走稳先学跑不能好好讲人话型选手,翻译界偏好自造词汇及生僻字眼使用的装逼型选手。撇开故弄玄虚、生涩炫目的浮油,违背基本翻译原则的句子比比皆是。一遇套嵌结构稍多的长句译者自动化身加载辞海的百度翻译。 更详细诟病,请参考《语言本能》一书第六章。 最后让我引用其他评论中的一句话为我不满的情绪做一小结—— “讲道理一点,翻译吃屎吧!”
她是写作,他是存在。写作有着靠近存在的权能。她努力想将接近存在的瞬间写下,可语言永远跟不上微渺的思想,以至于他不断逃逸。这使旁观的“我”想起了自己的脆弱和自己时时刻刻都在遗忘的事实,这一事实对我的震撼不亚于那已被遗忘的思想,它让我认识了自身的虚无以及语言被言说(写作)只是透明的纯粹的起源与死亡的互补,它意味着每一次存在都是自身的消亡和未来的出现,重复又重复,每一如此的状态都让我成为最后之人。
看不懂但完全被震撼,也许这被震撼即来自于这看不懂的无解,一种混淆了谜面和谜底至于混沌境界的无解。如果说《黑暗托马》在语言流动时仍保留了极弱质的情节场景以作容纳,那么《最后之人》则是以文本语言本身作为意识与思想的载体。不要试图用尼采或其他哲人、诗人的理论来解释这本无解的天书,它甚至都不属于莫里斯·布朗肖本人。作者已死,文本已经具有独立的格。
想要对所有译者说: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
最后之人,即另一个想象中逐渐完美的自己。其实,抛开语言构织的无穷魔力之外,我姑且把这本书看成是一封写给自己,却又让自我任意浮沉的情书。
堪称奇异的直觉,布朗肖的混淆和颠倒只能在写作/虚构中被结构性的寻获其可能性,否则泛滥之于泛滥就是一种掩饰而非诗意了;某个瞬间,窗外的天漆黑如锅盖,然后,一切就在遣词和阅读中蓦然变白了,我于是想到那样的一个景观:雪积得厚,天黑得沉,两者界限分明得有如他者和死亡、又相互的生成和逃逸(以攫取他者的方式攫取自我、以确证最后的图样确证最初,差异的重复和重复的差异);以及那些悬浮的明亮时刻,永恒的拒绝,对痛苦的否定之表征,或针尖那样的天空,在上升中美到不知道如何去形容,走廊不至于在脚下碎裂,墙壁坚实且白,活着的人不死去而死者不复活,稍远处亦同,也一样的明亮而没那么静谧,但广延而,差异不能被感觉——“使其更成为其自身,之后我们便将自由。那将是充满自由与空无的奇迹时刻,一种不曾体验过的幸福,飞来与我们相会”
白昼、强灯,没有时间的空间。从脚趾到内中的一点一点的腐烂。无意识的伤口里生出暗红色的花、蠕动的生命。没有永恒的死亡就没有记忆与痛苦永恒的剥离。静默的嘴巴,思想在游荡。鳄鱼齿,诸神,宇航服,教堂的钟声……创世纪大菩提燃烧着,微暗而常亮的火光。
名字本身就将我们分离。p36
读了两遍,但依旧没有一点头绪,到最后只能如乘舟般飘荡在呓语的海浪间,任自己的思绪不停转换,不求与书中文字同频,而只是在看自己,可以肆无忌惮地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如果说第一遍读是百思不得其解的亦步亦趋,那么第二遍读就是放开一切束缚的肆意妄为。
已购。我没读懂。但是阅读过程中,语句建筑成的空前庞大的迷宫让我着迷。我是一路碰撞着读完的,最后还是没走出来。。。这本可以慢慢慢慢再读一遍!
非常严密的作品,也可以这么说,这本100多页的书密度极高,死亡与生活本身加起来都不比这本书艰深。就像评论里说的,将文章中的我字用他字代替,也是完全读得通的,是一本歇斯底里而又莫名深刻的作品。
有时,天空变换颜色,黑色的它,变得更黑了。它升高了一个调,像是为了指出那不可穿透者又退后了。
再一次(也非最后一次)在布朗肖的黑洞边缘缓慢爬行(如果任何爬行是可能的话)
阅读体验:进度有如骑在海龟上爬过漫长的国境线。近乎枯燥的探讨,以及偶然出现的美妙修辞,突然在十字路口遇到一个在呐喊的句子。
此书只应天上有
太抽象,太多谜语,简直不知道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如何联缀成篇章。实实在在的“不明觉厉”。但呓语一般的书写中,也经常有些很触动人的句子,比方那些极端矛盾的组合形成的张力,不在场的在,极平静的恐惧,以及鲜活的黑和极白之光。读完有股四顾茫然的惆怅。觉得是很难翻译的,译者生造了一些词,总体来讲不错,但部分还是嫌生硬点。
这本暂时不能叫“读过”,只能叫“翻过”。这样写的话,不就完了么……伟大止于零。
> 最后之人
31 有用 鼠 2016-05-31 03:20:10
杰作。或许再也没有人能比布朗肖更擅长于制造似曾相识的迷局了,阅读时的思考与文本间的联动恰似在默契地跳一支探戈,但迷局毕竟是迷局,阅读它就像阅读一团火焰,所感所悟一旦付诸文字便消耗殆尽。归根结底,问题怕是太根本了。姑妄言之:布朗肖与博尔赫斯为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31 有用 欢乐分裂 2016-07-04 11:34:39
4.5;读得生涩艰难如熬完长征,每每都生出“丰富、暖热、丝绒质地深沉的黑”那样的奇异梦幻感,寻常文字包裹着灿亮通透的思想的核,洪浩宇宙被折叠进无垠静默与轻盈;他是死亡,他是将来,他是一切无可能之事物,他是无声无形的最后之人,是具有一切特征的个体投射的影子——最终成为一体孤独的「我们」,无处不在,无穷高升。
37 有用 和光 2016-09-08 16:04:32
讲道理的话,翻译吃屎吧。
40 有用 阿伽墨得 2016-12-05 02:35:04
相当好的书。 下面是“但是”部分。略情绪化。 前后看过两遍,不,三遍。实在忍不住要讲,对翻译的愤怒完完全全阻碍了我对原书深入探索的耐心。 中文表达界未走稳先学跑不能好好讲人话型选手,翻译界偏好自造词汇及生僻字眼使用的装逼型选手。撇开故弄玄虚、生涩炫目的浮油,违背基本翻译原则的句子比比皆是。一遇套嵌结构稍多的长句译者自动化身加载辞海的百度翻译。 更详细诟病,请参考《语言本能》一书第六章。 最后让我引用其他评论中的一句话为我不满的情绪做一小结—— “讲道理一点,翻译吃屎吧!”
21 有用 孟冬 2017-09-02 20:54:37
她是写作,他是存在。写作有着靠近存在的权能。她努力想将接近存在的瞬间写下,可语言永远跟不上微渺的思想,以至于他不断逃逸。这使旁观的“我”想起了自己的脆弱和自己时时刻刻都在遗忘的事实,这一事实对我的震撼不亚于那已被遗忘的思想,它让我认识了自身的虚无以及语言被言说(写作)只是透明的纯粹的起源与死亡的互补,它意味着每一次存在都是自身的消亡和未来的出现,重复又重复,每一如此的状态都让我成为最后之人。
15 有用 Alain 2016-09-09 17:28:21
看不懂但完全被震撼,也许这被震撼即来自于这看不懂的无解,一种混淆了谜面和谜底至于混沌境界的无解。如果说《黑暗托马》在语言流动时仍保留了极弱质的情节场景以作容纳,那么《最后之人》则是以文本语言本身作为意识与思想的载体。不要试图用尼采或其他哲人、诗人的理论来解释这本无解的天书,它甚至都不属于莫里斯·布朗肖本人。作者已死,文本已经具有独立的格。
13 有用 elegy 2021-04-03 14:14:15
想要对所有译者说: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
6 有用 刀叢中的小詩 2016-09-03 22:02:35
最后之人,即另一个想象中逐渐完美的自己。其实,抛开语言构织的无穷魔力之外,我姑且把这本书看成是一封写给自己,却又让自我任意浮沉的情书。
5 有用 静谧形态琳琅 2024-08-27 06:48:06 山东
堪称奇异的直觉,布朗肖的混淆和颠倒只能在写作/虚构中被结构性的寻获其可能性,否则泛滥之于泛滥就是一种掩饰而非诗意了;某个瞬间,窗外的天漆黑如锅盖,然后,一切就在遣词和阅读中蓦然变白了,我于是想到那样的一个景观:雪积得厚,天黑得沉,两者界限分明得有如他者和死亡、又相互的生成和逃逸(以攫取他者的方式攫取自我、以确证最后的图样确证最初,差异的重复和重复的差异);以及那些悬浮的明亮时刻,永恒的拒绝,对痛苦的否定之表征,或针尖那样的天空,在上升中美到不知道如何去形容,走廊不至于在脚下碎裂,墙壁坚实且白,活着的人不死去而死者不复活,稍远处亦同,也一样的明亮而没那么静谧,但广延而,差异不能被感觉——“使其更成为其自身,之后我们便将自由。那将是充满自由与空无的奇迹时刻,一种不曾体验过的幸福,飞来与我们相会”
5 有用 Tulipe noire 2018-09-02 21:25:09
白昼、强灯,没有时间的空间。从脚趾到内中的一点一点的腐烂。无意识的伤口里生出暗红色的花、蠕动的生命。没有永恒的死亡就没有记忆与痛苦永恒的剥离。静默的嘴巴,思想在游荡。鳄鱼齿,诸神,宇航服,教堂的钟声……创世纪大菩提燃烧着,微暗而常亮的火光。
3 有用 Neptune. 2015-05-03 00:16:42
名字本身就将我们分离。p36
4 有用 罔两 2020-03-13 22:47:59
读了两遍,但依旧没有一点头绪,到最后只能如乘舟般飘荡在呓语的海浪间,任自己的思绪不停转换,不求与书中文字同频,而只是在看自己,可以肆无忌惮地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如果说第一遍读是百思不得其解的亦步亦趋,那么第二遍读就是放开一切束缚的肆意妄为。
2 有用 劈头士》睁木 2015-06-04 22:25:27
已购。我没读懂。但是阅读过程中,语句建筑成的空前庞大的迷宫让我着迷。我是一路碰撞着读完的,最后还是没走出来。。。这本可以慢慢慢慢再读一遍!
3 有用 白 2015-03-23 18:40:11
非常严密的作品,也可以这么说,这本100多页的书密度极高,死亡与生活本身加起来都不比这本书艰深。就像评论里说的,将文章中的我字用他字代替,也是完全读得通的,是一本歇斯底里而又莫名深刻的作品。
4 有用 helterskelter 2015-02-28 13:50:43
有时,天空变换颜色,黑色的它,变得更黑了。它升高了一个调,像是为了指出那不可穿透者又退后了。
2 有用 吃火 2024-03-08 15:21:42 中国香港
再一次(也非最后一次)在布朗肖的黑洞边缘缓慢爬行(如果任何爬行是可能的话)
2 有用 亜空 2017-05-21 18:26:45
阅读体验:进度有如骑在海龟上爬过漫长的国境线。近乎枯燥的探讨,以及偶然出现的美妙修辞,突然在十字路口遇到一个在呐喊的句子。
1 有用 把噗 2015-01-06 13:48:31
此书只应天上有
1 有用 junepig 2015-07-19 16:55:31
太抽象,太多谜语,简直不知道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如何联缀成篇章。实实在在的“不明觉厉”。但呓语一般的书写中,也经常有些很触动人的句子,比方那些极端矛盾的组合形成的张力,不在场的在,极平静的恐惧,以及鲜活的黑和极白之光。读完有股四顾茫然的惆怅。觉得是很难翻译的,译者生造了一些词,总体来讲不错,但部分还是嫌生硬点。
1 有用 北卅研 2017-11-05 22:29:05
这本暂时不能叫“读过”,只能叫“翻过”。这样写的话,不就完了么……伟大止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