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琐事正是我们在回忆录中所追寻的一切”。保罗·莫朗太时髦,因此只能忝列二流文人之列,不过他交游广阔,这本围绕威尼斯的回忆录,几乎将一战前至二战后的欧洲文艺界名人们“一书写尽”了。不仅如此,他又添枝加叶了历史上的各种轶事,目不暇给。我是为了看他笔下的普鲁斯特而来,意外遭遇了拜伦、司汤达、佳吉列夫、科克托、米莉亚、罗丹、纪德等等人物,有“他乡遇故知”的愉悦。不恰当地比较一下,我喜欢这本胜过国人的《威尼斯日记》。
威尼斯名人贵圈轶事
问题都出在注上,所谓多做多错的代表
超爱的一本,译笔优美~
众人名字排列镶嵌显出玻璃质感,贡多拉划开黑夜水道,奥森巴哈回忆往昔,在下沉中浮现出永生的世代。“我是欧罗巴的鳏夫。”还惊讶地发现了佳吉列夫。
早起刷刷完,也是强迫症…译笔流畅,内容倒一般。我总觉得没人能超过詹姆斯的游记,包括歌德。
上月读完布罗茨基对于威尼斯的描绘《水印》,翻出保罗·莫朗的这本《威尼斯》。如果不是收在南大的“精典文库”中,大概不容易遇见它呢。老派文人的风格,掌故名家随手拈来。
1905:法兰西学术院院士,外交官。莫朗的威尼斯昨日世界。对文艺界如数家珍。最后以《的里雅斯特墓地》结尾。勒克莱齐奥和莫迪亚诺(也获龚古尔)都获得过保罗·莫朗文学奖。
保罗·莫朗
原本为威尼斯之行准备的书,离开时还没读完,原因是比起写《香奈儿的态度》的通俗易懂,保罗·莫朗的威尼斯游记捏他实在太多了,每页下面都有占据四分之一篇幅的页下注,羞辱知识储备不齐的我对人名的敏感度。当然,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欧洲大陆文化艺术的百花齐放,想要深度地感受旧大陆,还需多多积累。
整整一個上流社會,以致威尼斯好像僅僅是藉口
有点混乱。作者想写的太多,过多引用读着很累。
这些热爱威尼斯的大人物就像亨利·德·雷尼耶珍爱的小钟楼一样,在他们生命的尽头,“优雅地”、悄声无息地逝去了。我们突然认识到1798年后重新出现的这件怪事:我们前面已经没有人了。虚无、开放、免费,它从浪漫主义蔓延到左派分子身上:“要么前进,要么死亡。”我注视着这个昨日的世界,没有怨恨、也没有遗憾。只是,它已不再是那个世界。只是它的习惯已不再是我的习惯。人们越来越不明智,越来越不愚蠢。我缺席太久了,人们说着一种我已无法听懂的陌生语言。威尼斯在沉没,也许这是可以发生在它身上的最美的事情?秋季,濒临枯死的叶子活起来,立于滚轮之上,滚向冬季。
既是写威尼斯,也是在写自己。既是写实,也是虚构。金句频出,却又那么不合时宜。莫朗如果生在今日,一定是非凡的时尚杂志编辑,顶尖的4A文案。
标题像是游记,开头有点像自传,然后开始发动大召唤术,卡萨诺瓦莎士比亚缪塞普鲁斯特托马斯曼罗丹希特勒瓦格纳等等等等都被拎出来遛一遛,当然也没忘了提提风流韵事(尤其是自己的),出现过的人物事件多到属于是威尼斯本地人都不一定想得起来的程度(?),所以他到底是在写日记还是在报菜名啊喂,还是说这是什么公务员的坏习惯(X)。同样是威尼斯往事,布罗茨基的水印好多了。 “艺术是什么?可不就是就时论事吗?” “威尼斯在沉没,也许这是可以发生在它身上的最美的事情?”2024-027
威尼斯对于他而言并不只是座,用泥土与木桩建立在湖上的城市,对于莫朗而言,威尼斯不止如此,除了是座伟大的城市外,威尼斯还是独属于他的恋人。 这座城市每百年下沉十几厘米,这对城市本身而言并无什么所谓,但对莫朗而言,威尼斯在他心中所沉没的速度,要远超于此。这座伟大的城市幸存了下来,它还是,但也不再是它,一切没什么变化,总督府依旧矗立在广场上;但一切也早已都变了样貌,不复当年光景。 “我没有怨恨,没有遗憾的注视着它,只是它的习惯已不再是我的习惯”
读不懂,却在字里行间找回了曾经游历的记忆
“威尼斯每百年下沉30厘米,这并不比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下沉的更快……威尼斯在沉没,也许这是可以发生在它身上最美的事情?”看完不得不感慨保罗·莫朗真是交际广阔,阅读量惊人,穿插一些历史轶事,别有一番趣味。
威尼斯吸引着很多人也包括我,这里有限的空间却没有一般城市那么多限制,一定程度上给了我自由的畅想,我虽未生于此,却想葬于此。
13年去威尼斯之前看的 完全不记得讲了啥 哎 狗吃屎的记性
> 威尼斯
9 有用 malingcat 2015-07-13 22:26:03
“琐事正是我们在回忆录中所追寻的一切”。保罗·莫朗太时髦,因此只能忝列二流文人之列,不过他交游广阔,这本围绕威尼斯的回忆录,几乎将一战前至二战后的欧洲文艺界名人们“一书写尽”了。不仅如此,他又添枝加叶了历史上的各种轶事,目不暇给。我是为了看他笔下的普鲁斯特而来,意外遭遇了拜伦、司汤达、佳吉列夫、科克托、米莉亚、罗丹、纪德等等人物,有“他乡遇故知”的愉悦。不恰当地比较一下,我喜欢这本胜过国人的《威尼斯日记》。
3 有用 ZWT 2015-12-02 22:17:12
威尼斯名人贵圈轶事
1 有用 湮没人群 2015-11-11 10:34:31
问题都出在注上,所谓多做多错的代表
2 有用 Bonbon和猫 2015-06-30 23:17:23
超爱的一本,译笔优美~
1 有用 魚 2015-09-13 11:01:31
众人名字排列镶嵌显出玻璃质感,贡多拉划开黑夜水道,奥森巴哈回忆往昔,在下沉中浮现出永生的世代。“我是欧罗巴的鳏夫。”还惊讶地发现了佳吉列夫。
1 有用 ancora 2016-07-27 07:30:16
早起刷刷完,也是强迫症…译笔流畅,内容倒一般。我总觉得没人能超过詹姆斯的游记,包括歌德。
1 有用 妖娆猫 2016-12-13 18:39:03
上月读完布罗茨基对于威尼斯的描绘《水印》,翻出保罗·莫朗的这本《威尼斯》。如果不是收在南大的“精典文库”中,大概不容易遇见它呢。老派文人的风格,掌故名家随手拈来。
1 有用 Timing 2019-03-15 16:45:08
1905:法兰西学术院院士,外交官。莫朗的威尼斯昨日世界。对文艺界如数家珍。最后以《的里雅斯特墓地》结尾。勒克莱齐奥和莫迪亚诺(也获龚古尔)都获得过保罗·莫朗文学奖。
0 有用 彼岸 2015-07-01 10:27:17
保罗·莫朗
1 有用 阿磕13 2015-10-09 10:03:45
原本为威尼斯之行准备的书,离开时还没读完,原因是比起写《香奈儿的态度》的通俗易懂,保罗·莫朗的威尼斯游记捏他实在太多了,每页下面都有占据四分之一篇幅的页下注,羞辱知识储备不齐的我对人名的敏感度。当然,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欧洲大陆文化艺术的百花齐放,想要深度地感受旧大陆,还需多多积累。
0 有用 半痘 2021-10-17 12:22:37
整整一個上流社會,以致威尼斯好像僅僅是藉口
0 有用 信然 2022-01-10 11:13:25
有点混乱。作者想写的太多,过多引用读着很累。
1 有用 四海密接個體戶 2022-05-28 21:14:42
这些热爱威尼斯的大人物就像亨利·德·雷尼耶珍爱的小钟楼一样,在他们生命的尽头,“优雅地”、悄声无息地逝去了。我们突然认识到1798年后重新出现的这件怪事:我们前面已经没有人了。虚无、开放、免费,它从浪漫主义蔓延到左派分子身上:“要么前进,要么死亡。”我注视着这个昨日的世界,没有怨恨、也没有遗憾。只是,它已不再是那个世界。只是它的习惯已不再是我的习惯。人们越来越不明智,越来越不愚蠢。我缺席太久了,人们说着一种我已无法听懂的陌生语言。威尼斯在沉没,也许这是可以发生在它身上的最美的事情?秋季,濒临枯死的叶子活起来,立于滚轮之上,滚向冬季。
0 有用 舞池里的塔西佗 2022-11-06 14:14:55 上海
既是写威尼斯,也是在写自己。既是写实,也是虚构。金句频出,却又那么不合时宜。莫朗如果生在今日,一定是非凡的时尚杂志编辑,顶尖的4A文案。
0 有用 安东。 2024-04-21 13:11:30 广西
标题像是游记,开头有点像自传,然后开始发动大召唤术,卡萨诺瓦莎士比亚缪塞普鲁斯特托马斯曼罗丹希特勒瓦格纳等等等等都被拎出来遛一遛,当然也没忘了提提风流韵事(尤其是自己的),出现过的人物事件多到属于是威尼斯本地人都不一定想得起来的程度(?),所以他到底是在写日记还是在报菜名啊喂,还是说这是什么公务员的坏习惯(X)。同样是威尼斯往事,布罗茨基的水印好多了。 “艺术是什么?可不就是就时论事吗?” “威尼斯在沉没,也许这是可以发生在它身上的最美的事情?”2024-027
0 有用 EzioAuditoreXY 2022-10-22 18:34:39 北京
威尼斯对于他而言并不只是座,用泥土与木桩建立在湖上的城市,对于莫朗而言,威尼斯不止如此,除了是座伟大的城市外,威尼斯还是独属于他的恋人。 这座城市每百年下沉十几厘米,这对城市本身而言并无什么所谓,但对莫朗而言,威尼斯在他心中所沉没的速度,要远超于此。这座伟大的城市幸存了下来,它还是,但也不再是它,一切没什么变化,总督府依旧矗立在广场上;但一切也早已都变了样貌,不复当年光景。 “我没有怨恨,没有遗憾的注视着它,只是它的习惯已不再是我的习惯”
0 有用 天知道 2024-01-27 12:33:36 北京
读不懂,却在字里行间找回了曾经游历的记忆
0 有用 trèfle 2025-01-22 21:10:12 北京
“威尼斯每百年下沉30厘米,这并不比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下沉的更快……威尼斯在沉没,也许这是可以发生在它身上最美的事情?”看完不得不感慨保罗·莫朗真是交际广阔,阅读量惊人,穿插一些历史轶事,别有一番趣味。
0 有用 久。度 2021-12-19 17:38:18
威尼斯吸引着很多人也包括我,这里有限的空间却没有一般城市那么多限制,一定程度上给了我自由的畅想,我虽未生于此,却想葬于此。
0 有用 Ccccplus 2019-10-23 21:49:31
13年去威尼斯之前看的 完全不记得讲了啥 哎 狗吃屎的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