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网盘自取链接:曲径通幽https://m.weibo.cn/detail/4418553367535567?display=0&retcode=6102
在此贴出书籍版《盗火者》序一
教育改革的“精神火种”
杨东平
纪 录 片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自2013年 9 月在凤凰卫视 中 文 台 《凤凰大视野》首播之后,产生了巨大影响。时至今日,它在优 酷等视频网站和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教育思想网上仍有很髙的点击率。
作为直面现实、深刻反思中国教育问题的纪录片, 《盗火者》获得 强烈的社会关注是意料之中的,因为中国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领域,更因为人们对一场实质性的教育变革的期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盗火者》已然超越了单纯的记录,而成为一种积极的社会参与,一种 重要的社会动员,传递着知识分子对教育弊病的揭示与批判,以及对以 人为本的教育理想的阐述抒发。
与以往同类的影像记录有所不同, 《盗火者》不仅揭示了在政治化 和市场化过程中人文精神的流失和学校教育的异化,揭示了不断拉大的 城乡差距使社会公平的教育“天梯”发出断裂的声响,而且揭示了另一 个崭新的教育图景:中国的知识分子起而行动!针对语文教材的异化, 叶开发动众人挑错,自己编写教材。深圳的中学教师马小平为了帮助学 生找回人的尊严,开展人文教育实验而鞠躬尽瘁,树立了新的教师典范。 深圳的另一名中学校长李庆明开展的公民教育探索虽戛然终止,却余绪 不绝。山东一所薄弱的农村学校一杜郎口中学发动的课堂革命,在中国遍地开花。从武汉大学的刘道玉、南方科技大学的朱清时到“洋大学”, 高等教育的改革者前赴后继。对应试教育的逃离和自救,形成在家上学 的崭新实践。在陶行知的故乡,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延续着前辈教育家的 追求……
超越单纯的声讨和批判,如同《盗火者》的片名,我们看到的是行动、 是改变、是唤醒、是点燃、是播火,是新教育生动活泼的民间生长,从 而触到了当代教育真正敏感的脉动。众多先行者自下而上开展的局部的、 零星的微改变,正营造着体制之外温润新鲜的新教育园地,凝聚着一场 实质性教育变革所需的文化和能量。
与《盗火者》的旨意相似,几年前,比尔,盖茨投拍了一部反映美 国教育的纪录片《等待超人》,反映的是华盛顿特区一场基础教育的变 革。盖茨认为美国现行的公办学校系统,是一百多年前大工业时代的产 物,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必须进行全新的变革。但是, 谁能推动这一变革, “超人”在哪里?事实上,片中那位锐意改革的韩 裔官员,在拍摄后不久就黯然退场。比较而言,中国改革对“超人”的 期待更为强烈,更期盼一场从天而降、改天换地、幡然一新的革命。这 种老百姓难以祈求的整体解决的思维,却有实际的效用:解除每一个人 的公民责任,造就大量的看客和骂客。其实,专家对世界多国的研究已 经发现,由政府强力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教育变革,前景并不美妙,在轰 轰烈烈开展之后往往无疾而终。改革结果是不确定的,这一事实本身具 有某种确定性,启发我们去探讨有效的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
有一首歌颂盗火者普罗米修斯的赞歌唱道:
沉重的铁链只能锁住你的身躯,
却怎能锁住那颗坦荡无私的心!
难道仅仅是物质的火种吗?
不,你给予我们的
是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
这就是我们盗得的“精神火种”:由学习型个人、学习型组织组成 的学习型社会,才是推动复杂变革的真正动力;源于教育内部的这种自 下而上的生长,这 种 “静悄悄的革命”,才是教育变革的真正机制。
《盗火者》中所记录的多项民间教育改革,都在继续深化之中。若 干年后,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一进程,对 《盗火者》一书的价值当会有更 加深入的领悟。
感谢抱拳
没了。。。。?
有啊
看见了,已收,谢了~
感谢,在豆瓣讨论区收的资源越来越多了,感谢。
谢谢楼主
没了,楼主能再分享下吗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