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之法(修订版)》的原文摘录

  • 柳立言曾经结合前人研究,指出由唐入宋,在政治体制方面的一个基本变化: 唐宋变革的一个特点,正是从“君主独裁”演变为“君主独裁‘制’”;过去是靠皇帝个人的能力,现在是靠“制度”来维持独裁,如以中书与枢密分掌文武二柄,以枢密、三衙和帅臣分掌军政、军令和军兵,和台谏独立等。无能的皇帝仍可是独裁君主,即使出现权相,也只是对百官弄权,无能对皇帝弄权。 通过本章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套“制度”的逐渐形成,正与宋初防微杜渐的努力密不可分。 (查看原文)
    STONEMAN 2024-01-31 16:02:04
    —— 引自章节:三、“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宋代“祖宗之法”的实质
  • 北宋初期太祖、太宗的创法立制,与赵宋“祖宗之法”基调的形成是密切关联的过程。正是在宋初“变家为国”的历程中,在制度调整的曲折反复中,凝练出“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精神原则。作为“祖宗之法”的精髓,它强调保持对于意外事变的戒惕心态,强调防范纤悉,同时以制度的平缓调适保证政治的稳定。这一核心原则,在有效杜绝了内部重大变局的同时,对于两宋官僚政治的发展,也产生着深刻的负面影响。在士大夫中受到广泛应和的“利不百,不变法”的主张,普遍存在的对于“变更祖宗法度”的疑虑与抵制,长期困扰两宋政治生活的朋党问题,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军政部署,如此等等,无不与宋代这一基本国策有着直接的关系。 (查看原文)
    STONEMAN 2024-01-31 16:02:04
    —— 引自章节:三、“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宋代“祖宗之法”的实质
  • 如葛剑雄所说,天书、祥瑞一类把戏在中国史上并不少见,但像宋真宗这样亲自策划、制造的倒也不多。排比一下首次“天书”事件的前后日程,不难窥测到这出不很高明的戏剧是要演给谁看。…在正月初五日“酌献三清天书”的仪式中,亦有契丹使臣陪列。也就是说,这件事从启动到其高潮阶段,都是在契丹使节的眼前表演发生的。 … 不过,天书的意义,不仅在于慑服北使乃至外夷,更是要告谕海内,宣示给自己的臣民。…… 在天尊降临之前,大中祥符五年八月,真宗曾经将所作《祥瑞论》赐予辅臣人手一册,并且表示这是专门针对有关“朝廷崇奉祥瑞”的内外议论而作。…… 皇帝对于臣下质疑的回应,主要是强调“神祇降监,亦以扬祖宗之烈,当钦承而宣布之”。直接将造伪贴到祖宗头上,继而抬出祖宗来遮羞,来挡箭,来塞群臣之口,能说真宗对于“祖宗”真正心存敬畏吗?他显然已经悟出,调动一切手段稳定政治,维持皇权的至高无上,是他这个嗣皇帝“保守祖宗基业”的首要选择。 北宋的历史走到此时,已经传至三代,将近五十年。国家的稳定,从实践层面来看走势已经愈益明晰;而就“奉天承运”的政治统系而言,王朝“永固邦基”的高悬目标,仍是笼罩朝政、挑战君臣心智的现实压力。联系到真宗的《改大中祥符元年赦》《登封泰山赦天下制》、《玉牒文》《有事汾阴后土诏》、《祀汾阴赦天下制》,其中对于“运启大同,惟宋受命”的宣耀,对于“顺考古道,钦承永图;严祀事以奉神祇,洁至诚而享宗庙”的表示,对于“扬祖宗之盛烈,体苍昊之眷怀”的说明,对于开基继统、永固邦家的强烈意识,无不予人以深刻印象。正是通过“神道设教”的努力,通过如此这般的反复宣示,真宗意图将上天的权威与王朝的政治统治、礼仪秩序整合为一体。 (查看原文)
    STONEMAN 2024-01-31 20:47:26
    —— 引自章节:三、“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宋代“祖宗之法”的实质
  • 朱瑞熙先生在《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中指出: 宋朝统治者充分吸取唐、五代弊政的历史教训,为了严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专权独裁,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立法与司法权等的“祖宗家法”。 这样的一套“祖宗家法”,是在戒弊纠偏的实践中陆续形成的。对于女后(以及外戚、宦官等)专权的制约防范,也是经历了太后临朝的事件后,才被归纳为赵宋“家法”的内容。 (查看原文)
    STONEMAN 2024-02-01 23:08:55
    —— 引自章节:一、“祖宗法不可坏”
  • 南宋一百五十年间,朝廷上经常是了无生气;而对于回顾与标榜“祖宗之法”,却怀有相当的热情。尽管朝廷的政治倾向及具体措置多有不同,但总是处处祭起“祖宗之法”的法宝,力图予人以向北宋“祖宗朝”靠拢的印象。 赵宋王朝的“祖宗之法”,自北宋前中期以来,实际上是朝廷处理内政的指导原则,其“用心”的重点不在外忧而在于内患。希望以这样一套成法来解决南宋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事实上并不可能。就“祖宗之法”自身而言,并非没有发展再创之可能,而南宋君臣的举措,却导致了一系列历史机遇的接连丧失。 (查看原文)
    STONEMAN 2024-02-03 14:22:20
    —— 引自章节:二、“我朝家法,远过汉唐”:南宋时期对于“祖宗家法”的尊崇
  • 如研究者指出,这次释兵权之举,交互运用“推恩”与“众建”政策,以三大将“升任”枢密使副,既不取容易激起武人反感的文臣领兵方式,亦有效地架空了大将们的权位——这不能不说是其高明之处。继之而起的岳飞冤案,对于当时主政的君臣来说,更是一箭双雕之举:杀害了“尽忠报国”的一世英杰,逼使同样力斥议和的“韩世忠破胆”。,扫除了对金和议的障碍;同时也经由这种卑劣的手段,结束了困扰皇帝十数年的大将专兵问题。 应该承认,宋代长期以来崇文抑武的“家法”,在士大夫们心中,有着深刻的影响;南宋前期,虽属政治倾向不尽相同的文臣,也多不同程度地对于内轻外重的局面感到不安。但这并不是导致收诸将兵权的惟一原因,更不是迫害岳飞事件的缘由。 (查看原文)
    STONEMAN 2024-02-03 14:22:20
    —— 引自章节:二、“我朝家法,远过汉唐”:南宋时期对于“祖宗家法”的尊崇
  • 赵宋的“祖宗之法”看似权威隆重而不容轻犯,在现实中却是彼行吾用,矛盾四出,这并非完全出自人为的故意。尽管在宋人的议政言谈中,“祖宗之法”至高无上,但将百年以来的前规后矩统统归之于“祖宗法度”的做法,又使其内容非常之驳杂。这种状况给后来的“奉行者”们预留了广阔的选择空间,一方面提供了操作执行的灵活界域,另方面也成为政令淆乱的根源之一。对于今日的研究者来说,这样的空间,也正是我们观察当年政治抉择、分析决策意图的良好平台。 宋高宗赵构,应该说谙熟于“祖宗之法”所提供的思想资源。在善作谀词的史臣政客笔下,这位“中兴之主”,是恪守祖宗法度的典范…… (查看原文)
    STONEMAN 2024-02-03 14:32:22
    —— 引自章节:二、“我朝家法,远过汉唐”:南宋时期对于“祖宗家法”的尊崇
  • 在高宗朝,尊崇“祖宗之法”的调门提得很高。诸如“执祖宗之制坚如金石,行祖宗之令信如四时”。,“祖宗之法万世不可改易”之类的说法,屡见不鲜。朝廷对于“祖宗之法”的宣示,充塞于方方面面,成为令人无法忽视的话语框架。 这既是由于南宋初年对于靖康亡国教训的总结,归咎于北宋后期的“变更祖宗法度”;更是因为南宋立国的特殊背景,不能不藉重于祖宗“德泽在人”的影响。 (查看原文)
    STONEMAN 2024-02-03 14:32:22
    —— 引自章节:二、“我朝家法,远过汉唐”:南宋时期对于“祖宗家法”的尊崇
<前页 1 2 3 4 5 6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