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 短评

热门
  • 52 白露未寒天 2019-04-28 12:30:19

    不需要读屠格涅夫的其他作品,凭此一本《父与子》,就能得出以赛亚•伯林同样的结论:“屠格涅夫慧眼清明,善感于现实”。回味巴扎洛夫和安娜的对话,屠格涅夫真正理解,与生俱来的人性与信仰,哪怕是根深蒂固的信仰之间亦存在丘壑,并预告了即将在未来社会发酵的观念狂热。同时他又很明白言语与情感之间的间距,企图从话里窥探他人的真心,最后收获的有可能是迷茫和误解。最难得的是,屠格涅夫看到人物的生活,却并不以自己的价值对其加以评价,甚至不以作者的身份裁决其命运——你不能说屠格涅夫真的不知道新人会有什么样的命运,这种公允、怜悯实际上是一种长期失传的、贵族式的人文主义。

  • 10 Aulis 2019-08-25 23:59:27

    非常喜欢。从《罗亭》到《前夜》再到《父与子》,屠格涅夫笔下的主人公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从多余人到新人的转变。读到巴扎罗夫病入膏肓时,紧张又难过,因为我不想让这个“站在未来门口的新人”以这样一种匆忙而又荒诞的方式离去,虽然他是怀疑、否定除实用科学之外的一切事物并蔑视“浪漫主义式爱情”的虚无主义者,虚无主义与热爱生活的对极在内心深处进行着永无休止的搏斗,至少他对亲人的爱是无比真挚的。“子”的另一位主角阿尔卡季,我最为肯定的人物,经历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波折与信仰的淬炼,一直在成长,变得勇敢而坚定。帕维尔是象征守旧传统“父”的代表,新旧两方对立以决斗与巴扎罗夫之死终结,应是实现结尾所言“永恒的和解”吧。屠氏在优美的抒情上从不吝惜笔墨,像尾声墓园场景出现的类似《初恋》结局的反问式抒情有着动人心魄的力量。

  • 13 奕薇 2020-09-22 13:17:54

    这段时间看的俄国作家很多,从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上》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到这里的屠格涅夫,他们三人基本上是同一时代,赫尔岑1812-1870、托尔斯泰1828-1910、屠格涅夫1818-1883,他们共同的时代主题都是沙皇俄国在卫国战争后的路线问题,这里的父与子就是在1860年农奴制即将瓦解之际背景下两代人的思想鸿沟的问题,年轻人自诩为反叛者、年长者渴望融入新时代,非常契合当今现实,作者之态度很显然,斥前者为虚无主义者,当然也无情鞭挞了老古董,这不是各打八十大板,这是正经的批评与反思、社会的良心!

  • 10 破裂挽歌 2022-01-05 05:19:51

    模仿纳博科夫的话,这应该是一本令人厌烦的杰作。两个主角是如此令人厌烦的,年轻的虚无主义者只批评和质疑,除此之外什么都不会试着去做。然而能称得上杰作的部分也正在于此,作者原原本本、彻头彻尾地还原了这群人,在一个变革即将到来的时代,年轻人渴望抛弃旧秩序但迷茫空虚如空中楼阁,年长者渴望融入新时代却又难以理解正在发生的改变。而在这其中还有人和人之间的情感。父母对孩子的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在巴扎罗夫对一切的冷漠与他对奥佐金娃的激情之中,诞生了一个怪胎般的结局。这种扭曲来源于一个非虚无主义者对虚无主义者的幻想,对一切都表现出冷漠的人不能为爱情殉命也不能死于一场决斗,冰冷的命运齿轮咔嚓转动,指针随机指向死亡。

  • 4 时光匆匆 2015-08-02 11:16:33

    平平淡淡挺有韵味的(看的时候不是太吸引人)。很有时代气息,挺深刻的一部著作

  • 1 约安 2022-03-01 19:31:22

    屠格涅夫拿捏生活的分寸感是如此微妙 巴扎罗夫啊巴扎罗夫,相信很多人都能在你身上看到自己的一个侧面。

  • 5 Gasoline 2021-05-20 14:12:48

    虚无主义遇到爱情后便开始动摇……然后一直走下坡路,直到死亡。巴扎罗夫的故事看得很揪心,这是一个连同自己都怀疑、否定的人,想要推翻一切,却没法建设。飞鱼会短暂跳到空中,最后应当回到水里,我想巴扎罗夫的一生都像是跳在半空中的飞鱼。看到农民都觉得他可笑时,真的很难受,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

  • 0 Y 2025-04-05 20:10:05 北京

    登登相传,无穷匮也

  • 1 Tracy🐕‍🦺 2022-11-09 22:17:20 法国

    巴扎罗夫真是让我又烦又恨,那股子和全世界为敌和自我为敌的样子,总能让我想起青少年时期的自己来,永远是对什么都持批判精神,对周围一切都不满意。首当其冲的就是和父母辈的冲突。虚无主义憎恨感情是因为惧怕感情,因为感情让人懦弱。他们嘲笑别人浪漫主义,其实自己也未必是行动派。虚无主义的终点只有死亡,当然一切的终点都是死亡。只是通往死亡的道路不尽相同。我目前还是更喜欢阿尔卡季的方式,柔和又不失力量。

  • 1 酱油菌 2024-12-07 21:57:32 荷兰

    前半部分无聊,后半部分很痛。V同学说他很讨厌这个朋友,因为他很自大,我觉得他只是很迷失,可以即使到最后他也没算是找到自己。 为他难过,也为他父母难过

  • 1 lazy gaga 2024-12-07 20:33:26 河南

    读到后面一直在为巴扎罗夫祈祷,千万别死、千万别死!安娜的动作、神情、心理描写真实得略显残酷,她很骄傲、很独立、也是应该被尊敬的。可是巴扎罗夫的父母该怎么办呢?!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喜欢这本书里面对父母和儿子之间相处细节、心理的描写,即使那些真实的尴尬也写出来了。我们中国人经常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在不远行…我因这本书更加同意。将心比心,叶纽沙的妈妈该怎么活啊!可惜没办法让作者改结局了。 多读好的文学作品让人更加宽容、更加善良。

  • 2 IVY 2022-11-07 21:49:07 北京

    什么都是虚无,但父母对孩子的爱多真实啊,最后写的太好了。

  • 0 Darko 2022-03-26 01:28:15

    最近有点被俄罗斯迷住了

  • 0 拧发条鸟 2022-03-19 21:41:32

    无论埋在坟墓里的那颗心是怎样炽热,怎样有罪,怎样不安分,坟墓上那些盛开的鲜花却用它们天真无邪的眼睛安详地注视着我们:它们不仅对我们说明了一种永恒的安息——那种“冷漠无情的”大自然的伟大的安息;它们也说明了一种永恒的和解与一种无尽的生命……

  • 0 诺诺 2022-02-18 13:14:02

    准确的翻译应该是父辈与子辈

  • 0 马哈茂德 2022-03-17 13:23:40

    本来写很好的,人物失去生命体征扣一星。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