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書從日本的角度分析突襲珍珠港事件前八個月的歷史細節,審視整個計劃的決策過程。作者描述了日本政府和軍隊在1941年面臨的兩難處境。日本自1937年入侵中國後,耗盡人力和有限的資源,經濟也每況愈下。日本的政治階層在是否繼續擴張主義的問題上嚴重分裂,甚至在軍隊高層中也不乏質疑者,軍方強硬派內部也有人認為如與美國開戰,將必輸無疑。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軍人、文官、外交官以及天皇,要將自己的國家和人民置於不必要的危難之中呢?
通過深度剖析許多迄今未公開過的日文第一手資料,書中逐一刻畫這些將國家引向災難的存疑者、謀劃者和所謂的愛國者的動機和作為。作者筆下的是一個很少被投去關注目光的戰時日本政治困局,而這一條通向恥辱的道路必將重構我們對於太平洋戰爭的認識。
【推薦】
“有關珍珠港事件的著作,可說車載斗量,惟對日本何以在入侵中國四年後突然轟炸美國本土的深層原因,史學...
本書從日本的角度分析突襲珍珠港事件前八個月的歷史細節,審視整個計劃的決策過程。作者描述了日本政府和軍隊在1941年面臨的兩難處境。日本自1937年入侵中國後,耗盡人力和有限的資源,經濟也每況愈下。日本的政治階層在是否繼續擴張主義的問題上嚴重分裂,甚至在軍隊高層中也不乏質疑者,軍方強硬派內部也有人認為如與美國開戰,將必輸無疑。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軍人、文官、外交官以及天皇,要將自己的國家和人民置於不必要的危難之中呢?
通過深度剖析許多迄今未公開過的日文第一手資料,書中逐一刻畫這些將國家引向災難的存疑者、謀劃者和所謂的愛國者的動機和作為。作者筆下的是一個很少被投去關注目光的戰時日本政治困局,而這一條通向恥辱的道路必將重構我們對於太平洋戰爭的認識。
【推薦】
“有關珍珠港事件的著作,可說車載斗量,惟對日本何以在入侵中國四年後突然轟炸美國本土的深層原因,史學似交白卷。本書首度根據許多迄今未公開的日文原始資料,作深入剖析。”──《信報財經新聞》創辦人林行止
“作者以一種快節奏的,令人信服的方式勾勒出了日本通向珍珠港的道路。她描述了在太平洋危機重重,需要用決斷的行動來維繫和平的時刻,悲哀的國家領導人如何陷入無止境的內部爭執。這是一個關於自我幻想、不負責任和愚昧無知的故事,日本甚至至今還沒有完全擺脫這些問題。”--哈佛大學榮休講座教授、哈佛大學賴世和日本研究所所長(1991-1995)入江昭
“作者揭示了日本在襲擊珍珠港之前的幾個月中,異常的意識形態和軍事困境……生動的刻畫了當時嚴重分裂的日本領導層中各個關鍵性人物……以審慎且公允的立場詳細記述了各方在紛繁複雜的國際和國內戰略背景下的談判和爭執的內容。”--《紐約客》
日本1941的创作者
· · · · · ·
-
堀田江理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簡介:
堀田江理(Eri Hotta),生於日本東京,先後在日本、美國和英國接受教育。任教於英國牛津大學和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專攻國際關係。 曾任日本國立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的研究員。 現居美國紐約。另著有《泛亞洲主義與日本的戰爭:1931-1945》 (Pan-Asianism and Japan’s War 1931-1945) (2007)。
譯者簡介:
馬文博,1983年生,2005年畢業于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隨後在新華社多個部門任記者和編輯工作,長期關注國際問題研究。2008年至2010年在埃及開羅駐外,曾深入中東地區戰地採訪。2010年至今在新華社參考消息從事翻譯工作,翻譯國外各大報刊、智庫文章,累計翻譯字數160多萬字。
目录 · · · · · ·
主要人物
1941年4月前的日本歷史大事件
序幕 改變歷史的一天
第一章 戰爭傳聞
第二章 唐.吉訶德的歸來
第三章 一切的開端
第四章 軍人的兩難境地
第五章 擺脫麻煩還是保持友誼
第六章 北進,還是南進?
第七章 危機悄然臨近的七月
第八章 “朱諾見”
第九章 毫無勝算又非打不可
第十章 最後一次機會
第十一章 軍人接任
第十二章 扭轉歷史車輪
第十三章 崩潰邊緣
第十四章 朋友之間總有商談餘地
第十五章 赫爾照會
第十六章 縱身一躍
尾聲 新的開始
註釋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虽然不论在政府还是军方,日本的决策过程称不上独裁,但基于共识建立的政府阻碍了有意义的直接辩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括参战在内的重大决定的责任分摊在各个部门、各个领导人之间,最终由最具有象征意义的天皇来批准,而天皇本应被视为凌驾于政治之上。可以说,绝大多数日本领导人认识到他们的国家走在自杀的道路上,但没有人觉得自己负有足够责任来阻挡这种趋势,他们都寄希望于其他人来采取行动。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中文版序 -
当个人职责模糊时,责任认定就难以进行,日本就是如此。与其法西斯盟友不同,日本从来都不是一个独裁国家,即便其议会政治到1940年秋季已正式不复存在。日本的决策过程冗长,常常令人困惑。决策涉及一个横跨军队、政府部门和皇室的复杂结构和政治文化。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序言 改变历史的一天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日本1941"的人也喜欢 · · · · · ·
日本1941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日本是如何走入深渊的

一群明白人,为何会集体走向疯狂?

历史不会说话,但历史也不会忘记

“我们要开战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假如我们问“他们想避免战争吗?”答案依然是肯定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对这类书籍,通读目录及序言即是我的方法,但是依然有些值得记录或延展。 1.德国侵扰欧洲,东南亚殖民地空巢而待,日本假以解放之名行再侵略之实。 2.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并不科学、稳定,“年轻的世界”还没有制定好全球化的统一行为规范——关于安全的、经济金融的、民族的,还... (展开)
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被日本一无反顾的执行下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日本偷袭珍珠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在如此重大战役前,日本的智囊团不可能不思考战役开展,日美战局的演化。事实上,他们是计算了资源差距。他们得到的结果是不可能战胜美国。为何面临一场不可战胜的战争,他们依然一无反顾的点燃导火索呢? 一;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 (展开)> 更多书评 1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新华出版社 (2020)7.6分 218人读过
-
Knopf (2013)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新华出版社 (2014)7.5分 172人读过
-
Vintage (2014)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港台| 2014, part 5 (the Wor(l)d)
- 商務印書館(香港) (苏丝韩)
- 瞎读 (Aeolia)
- 日本 (六杖光)
- 2024 (maryaxwang)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6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日本1941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Difan 2015-03-08 16:14:40
读完才发现 这本书其实国内商务已经出了的 = = 买贵了
1 有用 KMJ Zahng 2020-11-14 16:14:01
是人必然会犯错,即使天皇老子!
1 有用 惠山老翁 2018-03-29 14:50:14
可与入江昭、猪漱直树、麻田贞雄诸书比照阅读。此书译者连“特高课”、“关特演”皆译不出,专业素养堪忧。
0 有用 灯证 2020-11-28 10:44:26
对日本发动珍珠港事变的分析算是很常见了,无非是无责任体制和面子文化,但是好在非常简明扼要,将日美双方内部的政治角力写得非常明白,相较于半藤一利《昭和史》对这一决策的叙述,我比较推荐这本,可惜没有翻译出专有名词,也没有注释和参考文献。成功表现出日本在这段时间的压抑挣扎与纠结。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堀未央奈也宣布毕业,清水舞台的一跃,自我设定的时间,传达给美国的讯息,日本幻想着的繁华之梦,也随着鱼雷投向... 对日本发动珍珠港事变的分析算是很常见了,无非是无责任体制和面子文化,但是好在非常简明扼要,将日美双方内部的政治角力写得非常明白,相较于半藤一利《昭和史》对这一决策的叙述,我比较推荐这本,可惜没有翻译出专有名词,也没有注释和参考文献。成功表现出日本在这段时间的压抑挣扎与纠结。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堀未央奈也宣布毕业,清水舞台的一跃,自我设定的时间,传达给美国的讯息,日本幻想着的繁华之梦,也随着鱼雷投向珍珠港而消逝了。高台一跃蝶翩终,碓上三更法意空。坛画曾经寒水尽,八竑不动竟澜风。四星。 (展开)
1 有用 水中瓶CCC 2020-07-16 16:49:20
日本其实从来没有在美国面前站起来,就像他们的精神实际从未跳出中国文化影响一样。今时今日日本对美国的百依百顺甚至坚信其不可战胜,其实就是这样一种皈依者狂热。正如东条祖上在倒幕运动中站错队导致他对天皇如神祗般信仰一样,日本这种“鼓起勇气但赌输了”的经历,对现代日本骨子里对美国的媚性的形成,其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