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本书原系英文论著,初发表于1957年4月在台湾出版的《清华学报》上。翁同龢,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状元,后以同光两朝帝师久值中枢,对晚清政局影响至巨。萧先生深入分析翁之性格与心术,及其与戊戌变法运动兴亡的因果关系。书中指出,戊戌变法维新时期的政争不仅单纯的新旧思想之争,而且参杂了无关新旧的个人权益之争。翁同龢当然不是唯一利己之人,但他的利己行动却对变法运动影响深远。本书对翁氏野心与隐情的揭露,在海内外学界产生了较大反响。
一本薄薄的小书,一晚上读完。总体而言,这本书创作于半个多世纪前,众多材料未能发掘,因此史料方面是较为单薄的,但是萧公权先生的文笔与思考是众所周知的。萧公的“野心”极大,试图通过中心人物去发掘整个清朝后期的命运,在他看来,即便是翁同龢等温和派而非康有为这种狂人的主张得以贯彻,清朝也难以自救。翁同龢本人既是一个爱国者,又是一个精于算计、处处为己、党同伐异的政客,这种观察基本上是符合实情的,这也是政治必... 一本薄薄的小书,一晚上读完。总体而言,这本书创作于半个多世纪前,众多材料未能发掘,因此史料方面是较为单薄的,但是萧公权先生的文笔与思考是众所周知的。萧公的“野心”极大,试图通过中心人物去发掘整个清朝后期的命运,在他看来,即便是翁同龢等温和派而非康有为这种狂人的主张得以贯彻,清朝也难以自救。翁同龢本人既是一个爱国者,又是一个精于算计、处处为己、党同伐异的政客,这种观察基本上是符合实情的,这也是政治必然存在的问题。然而翁同龢本人恰恰栽到了这上面,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老成谋国、富有经验,翁恐其威胁自己,千方百计打压中伤,反倒是引用观点迥异、激进幼稚的康有为,结果倒持干戈,授柄于人,变法开局便被罢斥,之后更是引发了极不成熟的变法以及戊戌政变,无论是光绪帝、清朝命运还是翁同龢自己反倒深受其害,岂不哀哉? (展开)
从目前的学术成果回望,这部书的欠缺也是明显的
比较老的小册子,也是由一个人铺一个面,叙述简明生动,虽然现在来看就太老了一点,但我觉得仍写得很好,对翁的心态分析不错,学术背景似乎还能深挖一下
该书长于政治模态的推演,观点是:翁同龢属于渐近改革派,却因为个人权势竞争的原因,不愿意与李鸿章、张之洞这些地方大佬联手推动稳健改革,于是,拉拢提拔康有为之类不会威胁自己改革领导地位的年轻人;但康有为是头黑马,很快取代他成为变法先觉,他是以排康,却导致自己失势。这个解释链条看似漂亮,但因为该书毕竟写于1957年,无法吸收后来黄彰健、孔祥吉、马忠文等专家的研究成果,导致史实错误很多。比如,萧氏书中引用... 该书长于政治模态的推演,观点是:翁同龢属于渐近改革派,却因为个人权势竞争的原因,不愿意与李鸿章、张之洞这些地方大佬联手推动稳健改革,于是,拉拢提拔康有为之类不会威胁自己改革领导地位的年轻人;但康有为是头黑马,很快取代他成为变法先觉,他是以排康,却导致自己失势。这个解释链条看似漂亮,但因为该书毕竟写于1957年,无法吸收后来黄彰健、孔祥吉、马忠文等专家的研究成果,导致史实错误很多。比如,萧氏书中引用的康有为戊戌奏稿多是作伪(他是从翦伯赞编的《戊戌变法》里引用的),翁同龢并没有荐举康有为。更让人吃惊的是,翁同龢开缺时,荣禄是送过礼物的,这在《翁同龢日记》里明明有记载(五月初二日记,第一次,没收;五月初四日记,第二次,收了),但萧氏却说他“拒收”,要么他粗心,要么他用的日记版本有问题。 (展开)
推论略多了点
萧公权,政治思想史家,本书是一篇关于翁同龢的研究论文,从篇幅上看不太大,应该是康有为研究的副产品。本书的主人公翁同龢是晚清士林领袖,皇帝的老师,甲午战争主战派的领袖,也是推动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但是对于他的研究并不多,事实上翁同龢并不好研究也是事实。萧公权根据翁同龢日记,对于翁同龢与同时代的洋务派,北京的帝后二党的关系,以及与康有为的关系都进行了梳理。大体上认为,翁同龢是一个帝国的官僚,既有爱国忠... 萧公权,政治思想史家,本书是一篇关于翁同龢的研究论文,从篇幅上看不太大,应该是康有为研究的副产品。本书的主人公翁同龢是晚清士林领袖,皇帝的老师,甲午战争主战派的领袖,也是推动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但是对于他的研究并不多,事实上翁同龢并不好研究也是事实。萧公权根据翁同龢日记,对于翁同龢与同时代的洋务派,北京的帝后二党的关系,以及与康有为的关系都进行了梳理。大体上认为,翁同龢是一个帝国的官僚,既有爱国忠君的一面,也有强出头要当政治领袖的一面。由于这些特点,让翁同龢一方面排斥洋务派李鸿章和张之洞,另一方面又试图借助康有为成为改革派的赞助人。但是作为油滑的官僚,在看到康有为对于帝国的威胁后,又立刻撇清,使得光绪产生不满。在这点上,翁同龢应该是体制内倾向于改革的中央官僚的代表,只是他们反对改革威胁自己。 (展开)
“此后康有为乃得自由行事而把光绪帝导向毁灭之途。”康有为真有那么大能量吗?且不说帝后矛盾由来已久(其中家事不和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更甚于国事不和),戊戌政变之导火索礼部六堂官事件也非康有为促成的。许多立论都过于草率且带有猜测意味,这不是史家著史所应有态度。不过此书成书年代较早,其创榛辟莽之功不容抹煞。所以就不评分了。
中国的社会往往是事儿里面有人,人之间有事儿,人改变着事儿,事儿又推着人走,纷繁错杂,所谓人事。
> 更多短评 17 条
> 8人在读
> 55人读过
> 123人想读
订阅关于翁同龢与戊戌维新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宗 2020-11-18
一本薄薄的小书,一晚上读完。总体而言,这本书创作于半个多世纪前,众多材料未能发掘,因此史料方面是较为单薄的,但是萧公权先生的文笔与思考是众所周知的。萧公的“野心”极大,试图通过中心人物去发掘整个清朝后期的命运,在他看来,即便是翁同龢等温和派而非康有为这种狂人的主张得以贯彻,清朝也难以自救。翁同龢本人既是一个爱国者,又是一个精于算计、处处为己、党同伐异的政客,这种观察基本上是符合实情的,这也是政治必... 一本薄薄的小书,一晚上读完。总体而言,这本书创作于半个多世纪前,众多材料未能发掘,因此史料方面是较为单薄的,但是萧公权先生的文笔与思考是众所周知的。萧公的“野心”极大,试图通过中心人物去发掘整个清朝后期的命运,在他看来,即便是翁同龢等温和派而非康有为这种狂人的主张得以贯彻,清朝也难以自救。翁同龢本人既是一个爱国者,又是一个精于算计、处处为己、党同伐异的政客,这种观察基本上是符合实情的,这也是政治必然存在的问题。然而翁同龢本人恰恰栽到了这上面,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老成谋国、富有经验,翁恐其威胁自己,千方百计打压中伤,反倒是引用观点迥异、激进幼稚的康有为,结果倒持干戈,授柄于人,变法开局便被罢斥,之后更是引发了极不成熟的变法以及戊戌政变,无论是光绪帝、清朝命运还是翁同龢自己反倒深受其害,岂不哀哉? (展开)
1 有用 武林越人 2016-03-25
从目前的学术成果回望,这部书的欠缺也是明显的
0 有用 秋之月涙不屑地 2016-05-29
比较老的小册子,也是由一个人铺一个面,叙述简明生动,虽然现在来看就太老了一点,但我觉得仍写得很好,对翁的心态分析不错,学术背景似乎还能深挖一下
0 有用 邝海炎 2020-03-19
该书长于政治模态的推演,观点是:翁同龢属于渐近改革派,却因为个人权势竞争的原因,不愿意与李鸿章、张之洞这些地方大佬联手推动稳健改革,于是,拉拢提拔康有为之类不会威胁自己改革领导地位的年轻人;但康有为是头黑马,很快取代他成为变法先觉,他是以排康,却导致自己失势。这个解释链条看似漂亮,但因为该书毕竟写于1957年,无法吸收后来黄彰健、孔祥吉、马忠文等专家的研究成果,导致史实错误很多。比如,萧氏书中引用... 该书长于政治模态的推演,观点是:翁同龢属于渐近改革派,却因为个人权势竞争的原因,不愿意与李鸿章、张之洞这些地方大佬联手推动稳健改革,于是,拉拢提拔康有为之类不会威胁自己改革领导地位的年轻人;但康有为是头黑马,很快取代他成为变法先觉,他是以排康,却导致自己失势。这个解释链条看似漂亮,但因为该书毕竟写于1957年,无法吸收后来黄彰健、孔祥吉、马忠文等专家的研究成果,导致史实错误很多。比如,萧氏书中引用的康有为戊戌奏稿多是作伪(他是从翦伯赞编的《戊戌变法》里引用的),翁同龢并没有荐举康有为。更让人吃惊的是,翁同龢开缺时,荣禄是送过礼物的,这在《翁同龢日记》里明明有记载(五月初二日记,第一次,没收;五月初四日记,第二次,收了),但萧氏却说他“拒收”,要么他粗心,要么他用的日记版本有问题。 (展开)
0 有用 云隐 2020-12-24
推论略多了点
0 有用 云隐 2020-12-24
推论略多了点
1 有用 宗 2020-11-18
一本薄薄的小书,一晚上读完。总体而言,这本书创作于半个多世纪前,众多材料未能发掘,因此史料方面是较为单薄的,但是萧公权先生的文笔与思考是众所周知的。萧公的“野心”极大,试图通过中心人物去发掘整个清朝后期的命运,在他看来,即便是翁同龢等温和派而非康有为这种狂人的主张得以贯彻,清朝也难以自救。翁同龢本人既是一个爱国者,又是一个精于算计、处处为己、党同伐异的政客,这种观察基本上是符合实情的,这也是政治必... 一本薄薄的小书,一晚上读完。总体而言,这本书创作于半个多世纪前,众多材料未能发掘,因此史料方面是较为单薄的,但是萧公权先生的文笔与思考是众所周知的。萧公的“野心”极大,试图通过中心人物去发掘整个清朝后期的命运,在他看来,即便是翁同龢等温和派而非康有为这种狂人的主张得以贯彻,清朝也难以自救。翁同龢本人既是一个爱国者,又是一个精于算计、处处为己、党同伐异的政客,这种观察基本上是符合实情的,这也是政治必然存在的问题。然而翁同龢本人恰恰栽到了这上面,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老成谋国、富有经验,翁恐其威胁自己,千方百计打压中伤,反倒是引用观点迥异、激进幼稚的康有为,结果倒持干戈,授柄于人,变法开局便被罢斥,之后更是引发了极不成熟的变法以及戊戌政变,无论是光绪帝、清朝命运还是翁同龢自己反倒深受其害,岂不哀哉? (展开)
0 有用 苦茶 2020-09-03
萧公权,政治思想史家,本书是一篇关于翁同龢的研究论文,从篇幅上看不太大,应该是康有为研究的副产品。本书的主人公翁同龢是晚清士林领袖,皇帝的老师,甲午战争主战派的领袖,也是推动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但是对于他的研究并不多,事实上翁同龢并不好研究也是事实。萧公权根据翁同龢日记,对于翁同龢与同时代的洋务派,北京的帝后二党的关系,以及与康有为的关系都进行了梳理。大体上认为,翁同龢是一个帝国的官僚,既有爱国忠... 萧公权,政治思想史家,本书是一篇关于翁同龢的研究论文,从篇幅上看不太大,应该是康有为研究的副产品。本书的主人公翁同龢是晚清士林领袖,皇帝的老师,甲午战争主战派的领袖,也是推动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但是对于他的研究并不多,事实上翁同龢并不好研究也是事实。萧公权根据翁同龢日记,对于翁同龢与同时代的洋务派,北京的帝后二党的关系,以及与康有为的关系都进行了梳理。大体上认为,翁同龢是一个帝国的官僚,既有爱国忠君的一面,也有强出头要当政治领袖的一面。由于这些特点,让翁同龢一方面排斥洋务派李鸿章和张之洞,另一方面又试图借助康有为成为改革派的赞助人。但是作为油滑的官僚,在看到康有为对于帝国的威胁后,又立刻撇清,使得光绪产生不满。在这点上,翁同龢应该是体制内倾向于改革的中央官僚的代表,只是他们反对改革威胁自己。 (展开)
0 有用 [已注销] 2020-06-06
“此后康有为乃得自由行事而把光绪帝导向毁灭之途。”康有为真有那么大能量吗?且不说帝后矛盾由来已久(其中家事不和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更甚于国事不和),戊戌政变之导火索礼部六堂官事件也非康有为促成的。许多立论都过于草率且带有猜测意味,这不是史家著史所应有态度。不过此书成书年代较早,其创榛辟莽之功不容抹煞。所以就不评分了。
0 有用 卡尼吉亚 2020-05-04
中国的社会往往是事儿里面有人,人之间有事儿,人改变着事儿,事儿又推着人走,纷繁错杂,所谓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