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被動亂抹去的悲慟歷史,一群被歷史遺忘的台灣青年。
在那個動亂時代,許多人從中國來到台灣,
但是,卻有另一群人是從台灣出發前往中國,
從此與親人故土別離一甲子……
他們是一九四六年台灣最優秀的一群青年,滿懷著理想與使命,
肩負著建設新台灣的美好願景,前往神州大地的名校就讀。
原本想要衣錦還鄉,然而,等在他們眼前的,
卻是和他們一心所繫的親人與故鄉,從此別離……
而這些,都是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
永遠無法體會的流亡,與漂泊。
一九四六年,即台灣光復隔年,為了促進台灣本地的高等教育發展,以及盡快與分裂五十年的祖國重新融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舉辦了一場考試,錄取一百名台灣青年,以公費方式派遣至大陸各大名校就讀。他們是台灣史上首批由政府特意栽培的知識份子,而這也是兩岸歷史上第一次有組織的官方交流活動。
然而,這群公費生「登陸」後,迎接他們的,卻是日益激烈的國共內戰,以及一連串社會事件與學運思潮:沈崇案所掀起的「反美帝運動」、因五四運動二十八週年而興起的「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學潮」,以及遠在家鄉發生的「二二八事件」。這些事件造成公費生對國民黨政府越來越不滿,思想越來越左傾,不少人因此轉而認同甚至加入共產黨。
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潰敗至台灣,許多公費生在家書急召下返回台灣,但依然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公費生選擇留在大陸,為建設新中國而奮鬥。他們大多認為,以共產黨在國共內戰中勢如破竹的態勢,拿下台灣是遲早的事。然而,沒有人預料得到,這卻是分隔一甲子的開始,許多人甚至一輩子無法回到台灣故土。同時,如同驚弓之鳥的國民黨政府,也刻意淹沒這段歷史;而他們的親人也只能在記憶中尋找他們的蹤影,白髮人與黑髮人自此永別。
六十年過去了,多數公費生皆已離世,絕大多數台灣人都不知道這段歷史。然而,本書作者的高中同學恰好是其中一名公費生的獨子,因而意外得知這段被遺忘的歷史。於是,他耗費多年抽絲剝繭,親自前往北京、上海、哈爾濱、武漢等城市,逐一找到這些滯留在中國的老人家。透過多次訪談與拍攝,終於以最完整的紀錄寫下這群這群公費生的曲折一生。
他們是大時代悲劇的見證者,本書將為您娓娓道來這些見證者的傳奇人生。
【本書特色】
◎ 台灣出版史上第一本專書,記載兩岸交流史上第一批正式到中國大陸留學的台灣人,訴說台灣光復初期公費生的時代悲劇和滄桑離合。
◎ 作者親自走訪北京、上海、哈爾濱、武漢等城市,拜訪碩果僅存的十多名公費生,並且翻找台灣光復初期至今超過半世紀的政府公告、新聞報導,為這段歷史留下彌足珍貴的文字記載與影像紀錄。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吳叡人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專任研究員
洪培翔 東森《台灣啟示錄》製作人
薛化元 政大歷史系專任教授
2 有用 啕啕小丸子 2017-11-18 17:34:42
就研究价值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只看见这一部研究这些人的书。但问题在于,作者貌似并不是体制内的研究者,文章中涉及的具体事迹都是从当事者那里访谈到的,虽然是第一手资料,但没有其他资料的进一步支撑,显得有点露怯。还有一点是,大概原本的内容并不足以写够一本书的篇幅,所以作者加入了太多的背景介绍和自我感叹,反而降低了研究的质量。书中涉及到的一些史实也没有具体加以注释,没有引文出处,实在不太专业。
0 有用 楠℃ 2017-12-07 20:30:47
帮我了解了一段历史
0 有用 毛线团 2014-12-14 03:09:13
阅读于台北。
0 有用 Asyncoda 2020-06-07 17:47:08
可以看出作者有一顆文學之心⋯好多地方太想搧情了,搞不清楚作者本人的核心價值,要說這本書不談論政治是不可能的,避而不談只訴諸情感太過割裂。這題材有趣,大概也趕上了兩岸最好時光,以至於現今看來有些格格不入。說實在多半人都是知識份子,都是在殖民時期的差別待遇下加強了民族意識,那後來七八〇年代的政治風波,難道未曾加強這些人的地域意識嗎?相信也不是作者避而不談,張戎的父親到了晚年都還有過後悔呢。
0 有用 若然 2017-01-11 20:47:22
在風雨中飄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