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1.宪政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表达的杰出著述。
2.探讨在近代中学与西学的激荡中,“法”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革和制度的创新,使法的中国实践得到了历史和语言双重维度的解释,对于当下尤其具有启发性。
3.一个中国的宪政主义者并不是一个不懂西方的人,在很多方面他们是有意识地拒斥了西方某些东西,因而一个中国的宪政言者首先是一个通晓“西方原理”的人,哪怕只是一种肤浅的方式。一个手持长矛杀死传教士的“义和团”乡民不是中国的知识者,仅仅是个勇莽的战士,而一个中国知识者则意味着他知晓中国需要什么,如果这被看作浅薄,那也是一种必要的浅薄。
本书主要是对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法律中使用的核心基础性概念(比如民权、民主、宪法等)以及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劳教制度、法家思想等的一种开放式研究,从跨语际实践及词源学的角度阐释和辨析了民权、民主、宪法、水、治、法等的起源及其流变...
1.宪政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表达的杰出著述。
2.探讨在近代中学与西学的激荡中,“法”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革和制度的创新,使法的中国实践得到了历史和语言双重维度的解释,对于当下尤其具有启发性。
3.一个中国的宪政主义者并不是一个不懂西方的人,在很多方面他们是有意识地拒斥了西方某些东西,因而一个中国的宪政言者首先是一个通晓“西方原理”的人,哪怕只是一种肤浅的方式。一个手持长矛杀死传教士的“义和团”乡民不是中国的知识者,仅仅是个勇莽的战士,而一个中国知识者则意味着他知晓中国需要什么,如果这被看作浅薄,那也是一种必要的浅薄。
本书主要是对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法律中使用的核心基础性概念(比如民权、民主、宪法等)以及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劳教制度、法家思想等的一种开放式研究,从跨语际实践及词源学的角度阐释和辨析了民权、民主、宪法、水、治、法等的起源及其流变,对中国传统的法家思想进行了现代阐释。
《法的中国性》旨在说明:
1.中国近代有关宪政的观念和表达与对西方的观看有关,与西方身在的那种“优越性”有关,或者说与西方“强”中国“弱”的事实以及中国对这个事实的体认有关。宪政的思想与语言被中国挪用,主要不是用以表达西方问题,而是中国问题,这是中国宪政思想之所以为“中国”的最直接的意思;同时,它也是喻指近代中国历史“非优越性”的一个政治性表征。西方的宪政是因为西方的“优越性”以及中国的“非优越性”这样一种中国式体认被中国接纳的。
2.中国无论怎样挪用西方,自始至终都有一个中国立场的存在,既包括对西方价值的取舍,也包括对自己古老智慧的化用。对西方宪政原理如何取舍,取决于中国对自身问题的体认以及体认的方式。而决定这种“体认方式”的,不是西方宪政原理,而是由中国自己的文化历史提供的智慧,以及对智慧的化用。当西方“宪政”剥脱了原有的语境被置于异域场景之后,其意义与价值必定会发生移转。这里要强调的不是这种移转本身,而是移转的意义:“移转”并非是中国对西方的“误读”,而是一种主体性的主动选择。
3.晚清、民国期间西学的引进之于中国的意义不能被无限的夸大,中国人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吸纳别人的东西,但倾听和吸纳的方式是自己的;他们可以接受外部文化,但强加的不行。
法的中国性的创作者
· · · · · ·
-
王人博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王人博,宪法学家,代表性著作有:《法治论》《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宪政的中国之道》,另著有随笔集《桃李江湖》《孤独的敏感者》。其中,1989年与程燎原合作《法治论》,是九十年代国内外极具影响的学术著作,“国内系统研究法治理论的开山之作”;《宪政的中国之道》对中国百年宪政思想史的研究,是一种真正本土化的学术,是一本宪政主义在中国语境下的完整表达和融入的杰出著述。
目录 · · · · · ·
民权词义考
一 有缺陷的方法论
方法:物境( Circumstances)、联想和记忆
二 来源:中国与西方、明治日本
词性的变异
《孟子》的新意义
三 浮士德式的言喻
陈述与预言:一种必要的浅薄
四 西方性
中国性( Chineseness)
庶民的胜利
——中国民主话语考论
一 为什么考辨“Democracy”
二 汉语“民主”语词是如何在近代中国复活的
三 “民主”的新语义:“Democracy”的被重新翻译
四 庶民的胜利:人民、农民、平民、劳工与“平民主义”
一个最低限度的法治概念
——对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
一 比较:法家的法思想与“普世主义”法治观
二 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
三 民主、 宪政与法治概念之区分
权力与技术
——对劳动教养问题的一个宪法学分析
一 劳动教养的宪法根据
劳动教养性质之辨
一个新概念:“反社会主义的反动分子”
二 知识分子:一个难以定位的人群
权力结构中的三方关系
劳动教养:“ 改造”的一种极端方式
三 效用与风险: 一条不确定的界线
劳动教养:谁是宪制化中的主角
劳动教养:是宪制化的顺应,还是背离
宪法概念的起源及其流变
一 宪法( Constitution ) 含义的最初表达
二 宪法( Constitution ) 现代意义的生成过程
三 社会契约论:西方用以重构宪法历史的一种方法
四 汉语“宪法”释义
宪法的中国性
——对五四宪法发生过程的一种解释
一 什么是宪法的“制定”
二 机构与程序
三 为什么需要宪法
四 什么是宪法
被创造的公共仪式
——对七五宪法的一种阅读与解释
一 阅读的方法
二 修辞与意义
三 展示的思想
四 文本的意义
五 文本的关键词
六 人民的宪法
水: 中国法思想的本喻
一 水与治
二 水的意象与法的隐喻
三 “水舟”之喻与法统
余 论 什么才是关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中国的民权是一个来自西方的概念,但如果再把中文的民权一词还原成西方的概念,那是非常困难的。据我所知,在西文中,与中文“民权”比较接近的是“Civil Rights”"这个词。对此,中文有时把它译作“公民权”,有时译为“民权”。譬如,我们把美国的“Civil Rights Act'”就译作“民权法案”。然而,当我们把美国的“Civil Rights”表述为“民权”时,问题就变得复杂了:首先,中国人使用的“民权”与美国使用的“Civil Rights”在语义上存在很大差异,这将在下面分析;其次,“Civl”这个词,既可以译作中文的“公民的,国民的”,也可以译作“市民的”,但在西语里,“市民”与“公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言指的是“社会”意义,如“市民社会”的表达,后者指谓的是政治或国家层面的问题,如“公民政治”的表述。“公民权”肯定属国家性的权利。然而,当我们把西语中的“Civil Law”译作“民法”时,这种法律在西方特别在法国和德国则被看作社会性的,它是“私法”的代表。在法国和德国的法律系统中,国家与社会的分野是“公法”与“私法”二分的基础。即是说,Civl这个词既可以译作“公民”的,也可以译作“私民”的,只要“私”不是在贬义上使用。因此,用民权一词来指谓西方的意义,很容易发生语义的混乱。 在美国,“Civil Rights”是有具体指向的,与中文的民权意义不同。它主要与公民《私民》(以下皆统称为“民”)免受歧视的法律问题相关。按照美国的习惯,民权(Civil Rights)往往与“民自由”(Civil Liberties)一同被定义。民自由被看作“对政府专横行为的防备,也就是那些在宪法和《权利法案》中列举的权利”。①而民权则是“旨在保护公民免遭来自政府机关或私人方面的非法行为的政府积极行为”。②民权与民自由的主要不同在于:民自由是对一定政府行为的禁止,而...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民权词义考 -
这是19世纪晚期来华传教、后又成为外交官的美国人何天爵(Chester Holcombe)于1900年在《真实的中国问题》一书中的话。我不掩饰受这本小书的影响,也从不人为地抑制读这本书的兴奋之情,虽然香烟的烟雾总是刺激着眼睛。这段话是作者对同时期在华传教士一包括他的同乡、比他出名得多的美国传教士明恩溥一对“中国人缺乏逻辑思维”这个西方命题的“佐证”和回应。白种人的优越感不在于他们的傲慢,而在于把中国人特有的“礼貌性拒绝”都当作思维方式的弱点。①在这个问题上,就是大智大慧的鲁迅也免不了被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气质》一书附体,无法脱身。@譬如,有关“面子”这个中国概念,好像“面子”就是中国人“黄脸”的皮外特征,③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序 言 寻找“ 中国性”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法的中国性"的人也喜欢 · · · · · ·
法的中国性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这个大眼睛是什么字啊? | 来自战喵 | 2020-05-31 10:12:06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公民社会类撰稿书目 (扭腰客)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新民说书目 (新民说)
- 新京报2014年度好书入围书单 (451½°F™)
- (2)宪法与与行政法学(博士生阅读书目) (林樾同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法的中国性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Star 2015-07-01 14:48:13
这个阶段读的最后一本书
0 有用 I******l 2015-10-11 23:49:37
围绕着中国化的宪法,理解民权、民主、法治、宪法和宪法制定在中国的发生和历史意义
1 有用 Starry Night 2016-04-06 23:21:38
54宪法制定的那一部分是整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后记的中国法与水的关系也很值得一读。
1 有用 Blade King 2015-07-12 10:06:39
有几篇还不错。
1 有用 卷卷啊德勒 2016-02-05 13:04:20
與《中國的近代性》一起推薦。本書我在1月份就讀完了,但是筆記延遲到現在才做好。作者的思路很清楚,對包括民權、民主、憲制的概念剖析都很讓人眼前一亮,特別是它能夠一以貫之,讀完之後,會讓人更能理解這個中國大陸的現狀的造成思想源流。他從反面從思想史角度將人推向自由的懷抱,近代的國人追求烏托邦的富強,卻忘了個人的自由、權利,他們強調平民主義,強調權利,卻在另一方面做著“截長補短”的事情。如果造成現狀的原因... 與《中國的近代性》一起推薦。本書我在1月份就讀完了,但是筆記延遲到現在才做好。作者的思路很清楚,對包括民權、民主、憲制的概念剖析都很讓人眼前一亮,特別是它能夠一以貫之,讀完之後,會讓人更能理解這個中國大陸的現狀的造成思想源流。他從反面從思想史角度將人推向自由的懷抱,近代的國人追求烏托邦的富強,卻忘了個人的自由、權利,他們強調平民主義,強調權利,卻在另一方面做著“截長補短”的事情。如果造成現狀的原因是對自由的強調不夠的話,那麼自由肯定就是一味很好地藥了——雖然這對烏托邦沒有多大用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