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虽然事先已经被吐槽了挑战读者前的家访够长,但实际还是被暴民家访给拖困了,尽管实际家访中也一直在不停地逆转,但一直都没有镇场的不可能犯罪总感觉没有动力,挑战读者第247页,而真正的不可能犯罪的形成却大概在240页才开始,虽然恰好这个不可能犯罪的最后解答的主要几点和咱最初的想法差不多,但细节方面咱有几个地方推不过去,而作者做得相对比较细致,对比之前不断逆转的plot,也许为了这个诡计这样写也是必须的。【谜面:七年前由于某事件入狱的A,发誓要向之前的同伴B报仇。七年后,侦办当年事件的警长和B收到邀请函“请来帕丁顿市集”而陆续集合在某正在演出的剧院中,而在戏剧上演中途,扮演主角的B被人用手枪打死,随着调查深入,事情逐渐向不可能犯罪的方向发展
啊啊啊啊我该怎么吹这本书,先说结论吧,在我心中能和x悲剧齐驱并驾的古典推理。今年古典推理top1。 我直接开吹了,节奏把控的相当完美,一口气看完无问题,文笔干净利落(虽然中间那段有些啰嗦了,不过确实是欧美通病,没什么好指摘的),然后一开始的伪解答动机已经很离谱了,感觉不像是黄金时代能出现的动机,直到看到下一重伪解答,炸裂般的动机,完美击中我的心理盲区,我甚至以为在这里就结束了,是一本可以给出五星的作品…… 直到最后一章,妈的,你们自己去看吧,我是被骗的心服口服,爽到战栗!神中神!
不谈恋爱,逼事没有的典型,乏味。
确实很棒,期待影视化。
plot满分。
诡计运用不错,可惜故事情节还不够引人入胜
讨论了一会儿觉得加一星吧。这种非主流的写作套路是值得鼓励,如果换做当年的标准模式,一上面表明是不可能犯罪,之后疯狂家访,则本书难逃二星的下场。就像姐姐说的,这可能就是本作无法出版的真相。
众目睽睽下发生的谋杀,层层递进的情节发展,富有勇气的挑战读者
开头很有卡尔那种荒诞喜剧的调调,但保持那样水准的发挥显然是件困难的事情。事实上直到案件发生时,故事都还保持着神秘的气氛,但案件发生之后迅速进入了“手枪”和“空包弹”的探讨,随之而来的是无穷无尽的家访,使得本作的大部分篇幅都陷入了对各种角色是否拥有不在场证明的冗长确证。最后抛出了不可能犯罪的谜团和优秀的解答拯救了全作,但也很遗憾有些怪奇要素(“帕丁顿集市”等)给人隔靴搔痒的感觉,没能被作者进一步探索。
trick和plot均达到黄金时代一流佳作的水准,瑕不掩瑜
NB
:-)
这才是他的最高作!!!
布局比诡计本身更精妙……无论是凶手的大胆设计,还是作者通过安排情节呈现出的效果
这本比较有意思的是直到最后只剩没多少页的时候,“密室”才真正成型,布局值得加一星。
不可能犯罪后现性的经典之作,层层递进的家访式章节却一点都不枯燥,通过掌握角色心理变化来推动案件进展~挑战读者呈现线索完全公平。
虽说是很优秀的舞台上面的不可能犯罪。但德里克·史密斯 在描写人物方面实在是比小栗虫太郎还糟糕!这部作品开头结尾都很棒,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舞台魔术。但是我通过熊嘴巴里子弹的位置,我还是猜出了部分的Trick,但是像猜出全部根本不可能,因为“他根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部作品的话比第一部《召唤恶魔》在Plot上有了一定的进步。Trick上也没了明显的短板。就是因为人物的塑造,还是达不到布兰德的《耶洗别之死》的那种高度。另外中间的铺垫(每个人的证词,包括相当数量的伪证)实在太漫长让人昏昏欲睡。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翻译某些用词略显生硬。
比起《Whistle Up the Demon》来说情节构思水平确实高了很多!前面80%都看不出是不可能犯罪,充其量就是人物的不在场证明,直到临近结尾才突然翻出一个让人骇异的真相,而明确了不可能犯罪的同时,手法也就差不多揭晓了。非常有意思的设定,人物描写上也有很大的进步。最后附加的短篇是个鬼故事吗?
轻松秒掉阿婆最高水准,plot华丽至极
诡计说穿了很简单,可是一旦陷入作者构建的plot,就看不出问题所在了啊;故事讲述方面,不知是翻译的原因还是原作如此,稍有欠缺,略平直无趣。
> 致命舞台
4 有用 z55250825 2017-10-16 09:06:37
虽然事先已经被吐槽了挑战读者前的家访够长,但实际还是被暴民家访给拖困了,尽管实际家访中也一直在不停地逆转,但一直都没有镇场的不可能犯罪总感觉没有动力,挑战读者第247页,而真正的不可能犯罪的形成却大概在240页才开始,虽然恰好这个不可能犯罪的最后解答的主要几点和咱最初的想法差不多,但细节方面咱有几个地方推不过去,而作者做得相对比较细致,对比之前不断逆转的plot,也许为了这个诡计这样写也是必须的。【谜面:七年前由于某事件入狱的A,发誓要向之前的同伴B报仇。七年后,侦办当年事件的警长和B收到邀请函“请来帕丁顿市集”而陆续集合在某正在演出的剧院中,而在戏剧上演中途,扮演主角的B被人用手枪打死,随着调查深入,事情逐渐向不可能犯罪的方向发展
2 有用 洁 2022-09-30 16:50:03 江西
啊啊啊啊我该怎么吹这本书,先说结论吧,在我心中能和x悲剧齐驱并驾的古典推理。今年古典推理top1。 我直接开吹了,节奏把控的相当完美,一口气看完无问题,文笔干净利落(虽然中间那段有些啰嗦了,不过确实是欧美通病,没什么好指摘的),然后一开始的伪解答动机已经很离谱了,感觉不像是黄金时代能出现的动机,直到看到下一重伪解答,炸裂般的动机,完美击中我的心理盲区,我甚至以为在这里就结束了,是一本可以给出五星的作品…… 直到最后一章,妈的,你们自己去看吧,我是被骗的心服口服,爽到战栗!神中神!
0 有用 太常寺协律郎 2019-03-26 21:51:36
不谈恋爱,逼事没有的典型,乏味。
1 有用 胤祥 2016-01-20 20:40:03
确实很棒,期待影视化。
0 有用 陆秋槎 2015-02-22 13:47:25
plot满分。
1 有用 Casino 2015-03-30 13:49:50
诡计运用不错,可惜故事情节还不够引人入胜
1 有用 钟山暮紫 2015-04-08 12:57:18
讨论了一会儿觉得加一星吧。这种非主流的写作套路是值得鼓励,如果换做当年的标准模式,一上面表明是不可能犯罪,之后疯狂家访,则本书难逃二星的下场。就像姐姐说的,这可能就是本作无法出版的真相。
0 有用 ellry 2014-11-14 21:26:02
众目睽睽下发生的谋杀,层层递进的情节发展,富有勇气的挑战读者
1 有用 辛克莱 2024-11-02 17:27:36 四川
开头很有卡尔那种荒诞喜剧的调调,但保持那样水准的发挥显然是件困难的事情。事实上直到案件发生时,故事都还保持着神秘的气氛,但案件发生之后迅速进入了“手枪”和“空包弹”的探讨,随之而来的是无穷无尽的家访,使得本作的大部分篇幅都陷入了对各种角色是否拥有不在场证明的冗长确证。最后抛出了不可能犯罪的谜团和优秀的解答拯救了全作,但也很遗憾有些怪奇要素(“帕丁顿集市”等)给人隔靴搔痒的感觉,没能被作者进一步探索。
0 有用 长河落日 2014-11-13 14:21:34
trick和plot均达到黄金时代一流佳作的水准,瑕不掩瑜
0 有用 Shady 2014-11-12 12:49:46
NB
0 有用 snakespeare 2014-11-08 12:01:19
:-)
0 有用 密室 Mrchild 2015-01-08 17:59:07
这才是他的最高作!!!
0 有用 干爆一切就是美 2014-11-15 14:17:40
布局比诡计本身更精妙……无论是凶手的大胆设计,还是作者通过安排情节呈现出的效果
0 有用 伊識 2014-12-22 18:02:45
这本比较有意思的是直到最后只剩没多少页的时候,“密室”才真正成型,布局值得加一星。
0 有用 迦夏御靈 2015-01-27 13:48:24
不可能犯罪后现性的经典之作,层层递进的家访式章节却一点都不枯燥,通过掌握角色心理变化来推动案件进展~挑战读者呈现线索完全公平。
0 有用 反骨精神の老羅 2015-02-01 21:39:57
虽说是很优秀的舞台上面的不可能犯罪。但德里克·史密斯 在描写人物方面实在是比小栗虫太郎还糟糕!这部作品开头结尾都很棒,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舞台魔术。但是我通过熊嘴巴里子弹的位置,我还是猜出了部分的Trick,但是像猜出全部根本不可能,因为“他根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部作品的话比第一部《召唤恶魔》在Plot上有了一定的进步。Trick上也没了明显的短板。就是因为人物的塑造,还是达不到布兰德的《耶洗别之死》的那种高度。另外中间的铺垫(每个人的证词,包括相当数量的伪证)实在太漫长让人昏昏欲睡。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翻译某些用词略显生硬。
0 有用 GFinger 2019-10-07 23:25:56
比起《Whistle Up the Demon》来说情节构思水平确实高了很多!前面80%都看不出是不可能犯罪,充其量就是人物的不在场证明,直到临近结尾才突然翻出一个让人骇异的真相,而明确了不可能犯罪的同时,手法也就差不多揭晓了。非常有意思的设定,人物描写上也有很大的进步。最后附加的短篇是个鬼故事吗?
0 有用 vamos 2014-11-15 15:54:50
轻松秒掉阿婆最高水准,plot华丽至极
0 有用 白菜啊咦 2015-04-21 22:47:33
诡计说穿了很简单,可是一旦陷入作者构建的plot,就看不出问题所在了啊;故事讲述方面,不知是翻译的原因还是原作如此,稍有欠缺,略平直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