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ing, Publishing, and Reading Local Gazetteers in Imperial China, 1100-1700 短评

热门 最新
  • 5 Gillian 2015-10-15 08:56:02

    如果沒有接觸過地方志材料,這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而對於常使用地方志的學者來說,這本書則沒有太深入的觀點。翻翻裡面的小個案是瞞有意思的。

  • 1 廖芜 2015-09-19 12:39:57

    从方志的写作动机到最后的读者感受,作者将方志的形成过程作了详细又生动的阐述,其中关于雕刻工匠的区域性迁徙(甚至是贵州贫困的女子也可以通过刻板赚钱)还有从方志看中国地方与中央的纠缠关系对我来说最有趣。以及纪念第一次在哥大一天读完一本书。

  • 0 小红帽 2016-02-20 09:20:11

    solid Asia Center publication; should be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 0 狂而无依 2015-10-14 08:18:21

    作者收集材料的能力确实强,如果他可以找到这么多关于阅读地方志的材料,我也一定能找到足够多阅读报纸的材料。

  • 0 日格洞人 2016-05-01 06:51:42

    第一部分写得不错;二三部分仍在Chartier的框架之内

  • 0 dq009 2016-06-13 16:35:26

    入门叙述,其中关于地方志的政治意义、经济流通这些点都是值得深挖的

  • 0 小嘎豆 2018-05-16 21:38:57

    试用于教学介绍地方志以及地方史,具体分析上还是稍显扁平化了些...

  • 0 Binns 2022-03-26 21:41:07

    第七章打官司的部分比較有意思,整本書概述多而有趣個案少。

  • 0 昭歌山 2021-12-12 10:38:02

    虽然大部分内容是中国书志学的东西,本书更大的意义在于将传统词汇用英语进行翻译和表述后,和西方书志学之间的对话,是积极且有延展性的!

  • 0 倚云 2023-04-04 01:05:18 法国

    用西方出版史(Roger Chartier)的眼光给方志学找了一条新径。内容大致涉及:官方与民间的编纂动机,修志团队与计划的草拟、安排,印刷技术与支出,经费来源,预设对象,阅读与利用。最主要史料:500余种清代以前方志(占现存总数近一半),尤其是序、跋、凡例这些大家往往略过不读的部分。利用方法:传统的细读文本法,第三部分也利用数据库,做了简易的统计,图表的展示用得十分精当。中译本的不少读者似乎都在嫌写作枯燥,对非面向大众的学术研究有这种感觉很正常,如果对方志学、书籍史的主流问题有些了解,才会感受到本书论证用到的细节太丰沛了。阅读接受史部分的例子有趣却零散,毕竟中西同领域可用的材料类型太不一样,如此已不容易。在较宏大的框架下,仍能对史料有敏感的批判,值得学习。希望后续有人做做清代民国方志...

  • 0 蕺水 2018-12-29 05:49:31

    非常平实的研究, 把一个宏大的题目做得井井有条。比较好奇的是,什么样的数据和资料经过地方志的一道筛选不会被记录进去。

  • 0 波吕许尼亚 2020-12-07 20:09:35

    角度不错,系统地研究了地方志的编纂,刻印,流传,使用的整个过程,可以被称为地方志的social life研究。作者阅读了大量地方志(主要是序言,凡例等),找到了一些对地方志的某些方面记录很少的内容,比如印刷费用,资助的数量,刻工的身份籍贯等。我怀疑作者跟很多汉学家一样,中文不过硬,以至于对阅读的文本有误解,比如把《思南府志》的编者田秋误会成田汝成,其实后者只是写了一篇序言而已。

  • 2 卑之无甚高论 2018-05-15 11:55:18

    一本很有趣的有關方志運用的圖書。雖然對於治宋史的我們而言,參考的意義畢竟不算太大(宋代方志集中且少得可憐),然其方法和舉例的小故事都很有趣(第七章裡打官司的那兩個例子很棒)。整體書籍的質量前半部分高於後半部分,尤其前面提到的family-state的概念非常值得深入探討(但作者提到的其實不多)。

  • 0 DUZQ 2019-09-27 08:28:16

    虽略显无趣,但包罗万象,是一本非常扎实的作品。

  • 0 草木有本心 2018-05-29 00:50:39

    感觉像是用了一本书的规模,说了Peter K.Bol在一篇文章篇幅里讲清楚的东西……没太看到出彩的点~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