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北大讲义
出版年: 2014-10
页数: 449
定价: 68.00
装帧: 平装
丛书: 新商务系列之发现规则
ISBN: 9787100107488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作者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开设的《互联网前沿思想》课程的讲义。作者力图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在大尺度上观察互联网究竟根植于什么样的文化土壤。作者选择了复杂性、社会网络分析、公共空间这三个维度展开分析,为读者呈现出了脱胎于工业时代的互联网继承了哪些思想,并对哪些思想做出了彻底的颠覆。
作者简介 · · · · · ·
段永朝,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2012-2015),中国“数字论坛”发起人之一及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高级工程师。三十年IT及媒体从业经验。主持并参与多项大型企业信息化项目。
目录 · · · · · ·
第二讲 互联网的思想土壤
第三讲 理解消费社会
第四讲 社会系统的重塑
第五讲 互联网与复杂性
第六讲 社会网络分析
第七讲 隐私与知识产权
第八讲 公共领域的转型
第九讲 互联网与新媒体观察
第十讲 思想的“千高原”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人类毫无疑问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人造世界”。问题的焦点只是,如何为这个人造的世界重新赋予价值和意义?当然,“赋予”这个词还嫌太“工业化”了,不如退一步说,这个世界的价值和意义,是如何“涌现”出来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1页 -
莫兰提出一个很好的角度,就是说“思考复杂性要使用复杂性思维”。这要求我们从“底层结构”去考虑问题,我把这个叫作“根部思维”。根部思维的大敌,就是我们业已熟悉的、正在我们脑子里运转的“预装操作系统”。 我们使用的,其实是老版本的科学观念。虽然我们说,新版本的科学观念也源自老科学,它有一定的继承的关系,但还会有很多东西,老版本的科学是无法适应的。 所以新版本的科学要面临这样的问题,要把老科学肢解、抛弃的碎屑一并捡回来,让它重新进入思考的视野,同时要警惕这里头可能携带有的老科学“还原论”的色彩。 研究复杂性无非是回到事情的本来的原貌,它的原貌是没有经过简化处理的,保持了“毛发丛生”的状态。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7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互联网思想十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互联网思想十讲"的人也喜欢 · · · · · ·
互联网思想十讲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互联网思想十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 更多书评 4篇
-
第一讲 思想的尺度 1. 共在的思想 阿尔文·托夫勒:未来学家,社会思想家,代表作未来三部曲《未来的冲击》(1970),《第三次浪潮(1980)》,《权利的转移》(1990)。最新作品《财富的革命(2006)》(作者推荐读一下) 2. 人的重启 关于互联网的典型主张三种:凯文凯利的人机共同体,托夫勒的产消合一,阿伦特的“行动的公共空间” 3. 谁是互联网思想家? 丹尼尔·贝尔:新闻工作和大学教学;凯文凯利《科技想要什么》《技术元素》... (1回应)
2016-12-26 09:57:40 16人喜欢
第一讲 思想的尺度 1. 共在的思想 阿尔文·托夫勒:未来学家,社会思想家,代表作未来三部曲《未来的冲击》(1970),《第三次浪潮(1980)》,《权利的转移》(1990)。最新作品《财富的革命(2006)》(作者推荐读一下) 2. 人的重启 关于互联网的典型主张三种:凯文凯利的人机共同体,托夫勒的产消合一,阿伦特的“行动的公共空间” 3. 谁是互联网思想家? 丹尼尔·贝尔:新闻工作和大学教学;凯文凯利《科技想要什么》《技术元素》《失控》;尼尔·波兹曼:三部曲《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约斯·德·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精神分裂病人的春天到了!);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这本文本干涩,不太好读)《第二媒介时代》; 4. 课程概述:领略思想的丰度 克莱·舍基2009年,胡永和姜奇平译《未来是湿的》,《认知盈余》(2011) 《群体的智慧》 第二讲 互联网的思想土壤 1.夹缝中的阿帕网 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海德格尔《存在和时间》,芒福德《技术与文明》 波德莱尔《恶之花》 2. 六十年代思潮 雷切尔·卡尔逊《寂静的春天》 法国版文化大革命《1968年:反叛的年代》 3. 互联网早期思想家 4. 无处不在的2.0到底指什么 5. 互联网结构主义 1998.1999年两篇重要论文:小世界模型、无标度网络 马尔柯姆·格拉德威尔:《引爆流行》《决断2秒间》 结尾推荐读物《链接网络新科学》《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 第三章 理解消费社会 段永朝,姜奇平《新物种起源——互联网的思想基石》(老物种重在个体,新物种在群体) intel创始人之一格罗夫1999《十倍速的变化》(未来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1. 惬意的消费者 2. 消费社会到底干了些什么 消费社会的思想家:鲍德里亚《消费社会》(1970)(消费社会实质是由物到符号),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1971),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德波《景观社会》(1967) 桑内特《公共人的衰落/陷落》(1750-1850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崛起,工厂规模扩大,公共生活构建)(作者在第三章第4节推荐读一下最后一章,未来亲密社会的情景)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消费就是生产)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日常生活的批判》(作者认为这个人对互联网思想价值高,但受到忽视,此书暂无中文版)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 凯恩斯主义《就业、信息和货币通论》(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出现在30年代经济大萧条) 黄仁宇《资本主义与21世纪》 杰克逊利尔斯《丰裕的寓言——美国广告文化史》(对美国商业广告与产品狼狈为奸的纰揭露)(这本书看看,感觉还有意思的) 3. 消费社会,一个不断祛魅的进程 卞之琳《断章》(一首诗,代表作) 4. 后消费时代意味着什么 鲍曼《工作、消费、新穷人》 郑也夫《后物欲时代》,三浦《下流社会》都提到“新穷人”概念 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让人浅尝辄止) 布鲁克斯《天堂中的波波族》(波波族,高学历高收入小资情调) 桑内特《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歌德《浮士德》 第四章 社会系统的重塑 1. 从假设系统看问题 卡夫卡《变形记》 2.社会构建假设系统 社会科学三大奠基人:涂尔干,孔德(社会静力学),马克思 3.为什么会有现代性 八类与现代性进程有关联的史料: 1) 古登堡活字印刷:最先受益的是圣经信众 2) 文艺复兴与民族国家兴起(14-17世纪):薄伽丘《十日谈》 3) 航海时代和地理大发现 4) 宗教改革 5) 理性时代的实验科学 6) 启蒙运动 7) 大机器生产 8) 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 霍布斯《利维坦》 4. 反思现代性 黑格尔《美学》 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 5. 互联网:现代性抑或后现代 保罗·西布莱,梁娜译《陌生人群——一部经济生活的自然史》 克里斯·希林《文化、技术与社会中的身体》 桑内特,黄煜文译《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这本在理解互联网环境下陌生人,社会互动,身体含义部分重点引用) 侯世达《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商务印书馆1997年,作者重点推荐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第五章 互联网与复杂性 1. 为何讨论复杂性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2. 思想的“带毒状态” 3. 复杂性的故事 尼克利斯, 罗久里译,四川出版社2010《探索复杂性》 格莱克著,张淑誉译《混沌:开创新科学》 (这两本作者推荐,写的和翻译都很好) 罗素《西方哲学史》 4. 美妙的集异璧 四川人民出版社“走向未来丛书” 《GEB——一条永恒的金带》,这是侯世达那本书的简写本 彭罗斯《皇帝新脑》“机器是否能超越人的思维” 5. 术语浅释 6. 复杂性的特征与流派 7. 复杂性告诉我们什么 第六章 社会网络分析 梅奥《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1933)《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1945) 罗家德《社会网络分析讲义》 哈里森怀特《机会链》 社会网络分析参考书 毕桥,方锦清《网络科学与统计物理方法》(2011) 马修O杰克逊《社会与经济网络》(2011) 第七章 隐私和知识产权 索尔仁尼琴《癌症病房》 1995电影《网络惊魂》 奥威尔《1984》(已看过) 大数据大师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 太恩特《复杂社会的崩溃》复杂系统的崩溃其原意反倒是系统的自主性、秩序很高的时候越容易崩溃(对这个观点感兴趣) 库兹韦尔《奇点临近》《如何创造思维》 第八章 公共领域的转型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机构转型》(这本书提过好多次了,看看) 胡永《众声喧哗》 桑内特《公共人的衰落》 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条件》《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埃德加,杨礼银等译《哈贝马斯:关键概念》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 第九章 互联网与新媒体观察 第十章 思想的千高原 《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这本有机会随便翻翻就好了) 德勒兹《反俄狄浦斯》《千高原》《游牧思想:吉尔·德勒兹 菲利克斯·瓜塔里读本》(最后一本推荐,是关于作者思想的书) 莱斯格《代码》《思想的未来》 西利亚斯《复杂性与后现代主义:理解复杂系统》
1回应 2016-12-26 09:57:40 -
人类毫无疑问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人造世界”。问题的焦点只是,如何为这个人造的世界重新赋予价值和意义?当然,“赋予”这个词还嫌太“工业化”了,不如退一步说,这个世界的价值和意义,是如何“涌现”出来的? 我的理解:让我想到波兹曼曾经说过媒介的战争即是世界观的冲突。新的技术改变了我们思考的工具,思考的对象,以及思考的环境背景。正如莫罗佐夫的《奥莱利的词媒体帝国》中所言,”只关注技术创新,会放过一件潜滋...
2015-08-01 14:50:14 2人喜欢
人类毫无疑问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人造世界”。问题的焦点只是,如何为这个人造的世界重新赋予价值和意义?当然,“赋予”这个词还嫌太“工业化”了,不如退一步说,这个世界的价值和意义,是如何“涌现”出来的? 引自第21页 我的理解:让我想到波兹曼曾经说过媒介的战争即是世界观的冲突。新的技术改变了我们思考的工具,思考的对象,以及思考的环境背景。正如莫罗佐夫的《奥莱利的词媒体帝国》中所言,”只关注技术创新,会放过一件潜滋暗长却后患无穷的事——有一小撮技术创业家已经劫持了我们的语言乃至理性。“ 当我们的思维习惯被改变的时候,我们需要重新对我们的思维进行认识和审视。 我喜欢“涌现”这个词,就好像把“这个世界”——这个互联网时代——看成一个有机体,经由人类的点拨,“自主地”从旧世界的土壤里萌生,势不可挡,有生命,有思想,并且正展现着无尽的生命力。存在即合理,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而这个意义与价值是由人去赋予它,不,该说是由人引导它涌现的。倘若它不只是个工具,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它,如何去引导它,这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回应 2015-08-01 14:50:14
-
人类毫无疑问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人造世界”。问题的焦点只是,如何为这个人造的世界重新赋予价值和意义?当然,“赋予”这个词还嫌太“工业化”了,不如退一步说,这个世界的价值和意义,是如何“涌现”出来的? 我的理解:让我想到波兹曼曾经说过媒介的战争即是世界观的冲突。新的技术改变了我们思考的工具,思考的对象,以及思考的环境背景。正如莫罗佐夫的《奥莱利的词媒体帝国》中所言,”只关注技术创新,会放过一件潜滋...
2015-08-01 14:50:14 2人喜欢
人类毫无疑问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人造世界”。问题的焦点只是,如何为这个人造的世界重新赋予价值和意义?当然,“赋予”这个词还嫌太“工业化”了,不如退一步说,这个世界的价值和意义,是如何“涌现”出来的? 引自第21页 我的理解:让我想到波兹曼曾经说过媒介的战争即是世界观的冲突。新的技术改变了我们思考的工具,思考的对象,以及思考的环境背景。正如莫罗佐夫的《奥莱利的词媒体帝国》中所言,”只关注技术创新,会放过一件潜滋暗长却后患无穷的事——有一小撮技术创业家已经劫持了我们的语言乃至理性。“ 当我们的思维习惯被改变的时候,我们需要重新对我们的思维进行认识和审视。 我喜欢“涌现”这个词,就好像把“这个世界”——这个互联网时代——看成一个有机体,经由人类的点拨,“自主地”从旧世界的土壤里萌生,势不可挡,有生命,有思想,并且正展现着无尽的生命力。存在即合理,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而这个意义与价值是由人去赋予它,不,该说是由人引导它涌现的。倘若它不只是个工具,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它,如何去引导它,这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回应 2015-08-01 14:50:14 -
边文博 (要有序。)
顺便说,我有一个体会与大家交流:我觉得进入一个新领域,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大量的人物小传。 一来,可读性强 ,你还可以从中整理出这一领域发展的大事记、里程碑;二来,通过梳理事件、概念、思想和人物之间的对应关系,你可以更好地把握技术的内涵,而不至于被技术术语、技术原理所吓倒。 所以学术文献作者都是第一位的,以前不明白这个道理,后知后觉。2019-10-12 14:01:37
-
还有一些最新的词藻,比如最近几年大热的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以上这些东西,我认为其实都是台词。所谓台词,也就是经过一番调制、编排、打磨,服务于某种商业营销、社会传播、理念教化和规训的说辞。 某些台词,用热烈的话语催促人们拥抱变化,却是以某种舒服的方式,某种半遮半掩的方式捍卫传统。商业语言既希望人的心灵受到震撼,又不希望你太过明白。他希望击中你的肉体,但却避免唤醒你的灵魂...
2019-06-13 09:40:11
-
冷罐罐 (我是某座并不存在的城镇的荒郊)
文化批评仿佛不自觉地融入了游戏之中,被消解为一次洗牌动作。 精神分裂症的春天到了。 对“人是什么”的追问和回答,是否已经远离了问题本身? 生命在赛博空间里,不再呈现为清晰的个体,一切有形的边界都消弭于无形。川流不息的存在,彼此缠绕、嵌入,又脱离、消逝。主体被遮蔽而进入了后生命的状态,这种状态,并非生命沿着生与死的箭头抗争着、奋斗着,将最后的审判一延再宕;而是生命的存在随时随地遭遇破碎、分解、重构和...2021-09-08 13:00:17
文化批评仿佛不自觉地融入了游戏之中,被消解为一次洗牌动作。 引自 第一讲 思想的尺度 精神分裂症的春天到了。 引自 第一讲 思想的尺度 对“人是什么”的追问和回答,是否已经远离了问题本身? 引自 第一讲 思想的尺度 生命在赛博空间里,不再呈现为清晰的个体,一切有形的边界都消弭于无形。川流不息的存在,彼此缠绕、嵌入,又脱离、消逝。主体被遮蔽而进入了后生命的状态,这种状态,并非生命沿着生与死的箭头抗争着、奋斗着,将最后的审判一延再宕;而是生命的存在随时随地遭遇破碎、分解、重构和游移。局部,不在静候和盼望整合的到来;片段,也不再试图拼贴出更大的版图。 引自 第一讲 思想的尺度 回应 2021-09-08 13:00:17 -
复杂性是内生的,既不是说“我们的知识还有待深化”,也不是说“我们没有能力接近真相”。前者的潜台词,是假设可以无限通近那个“客观如实”的世界后者的潜台词,则是彻头彻尾的“不可知论”。我觉得,复杂性扩展了知识的范围,给出了另外一种知识的可能:这种知识不是前后一致的,也不能给出确切的含义。复杂性拒绝将“复杂”一语收编在任何既有的知识体系中的图谋,它本身就是结论:这原本就是一个悖谬从生的世界。复杂这个...
2021-02-15 15:05:59
-
有点奇妙的是,资本主义文化其实拥有强大的自我进化能力,包括这个线性史观。诸多受到批判的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比如葛朗台式的守财奴、颓废主义,那些被波德莱尔、尼采、法兰克福学派辛辣讽刺、批判过的东西,似乎被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一一化解掉,吸收掉了。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消费社会的强大吸附力和异化能力,还远未被深刻认识。批判的锋芒成为资本主义主流文化的伴舞者,反对派被安置在议会中、媒体上、政党团体里,扮演...
2021-02-15 15:02:58
有点奇妙的是,资本主义文化其实拥有强大的自我进化能力,包括这个线性史观。诸多受到批判的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比如葛朗台式的守财奴、颓废主义,那些被波德莱尔、尼采、法兰克福学派辛辣讽刺、批判过的东西,似乎被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一一化解掉,吸收掉了。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消费社会的强大吸附力和异化能力,还远未被深刻认识。批判的锋芒成为资本主义主流文化的伴舞者,反对派被安置在议会中、媒体上、政党团体里,扮演和充当反对派的角色,行驶反对的权力,形成民主宪政、自由博爱的大合唱。在这种种表演的舞台上,线性史观依然有效,并且在更高的复杂度水平上有效。 引自 第二讲 互联网的思想土壤 回应 2021-02-15 15:02:58 -
六十年代一下子打破了思想的坚冰,冒出了千奇百怪的各色思想,没有哪种能占据优位,也没有哪一种试图将自己努力装扮成圣殿中的正统。人们在适应不确定性的世界,适应威权崩塌、意义丧失的世界。这需要全新的言语系统要全新的感知界面,也需要全新的思想体系一但需要归需要,需要的满足再也不是“灌装预制”式的,不是沉思,也不是等待,而是不停地行动、尝试、体验和创新。所以互联网的开放精神,正是得益于六十年代丰富的思想...
2021-02-10 16:53:52
六十年代一下子打破了思想的坚冰,冒出了千奇百怪的各色思想,没有哪种能占据优位,也没有哪一种试图将自己努力装扮成圣殿中的正统。人们在适应不确定性的世界,适应威权崩塌、意义丧失的世界。这需要全新的言语系统要全新的感知界面,也需要全新的思想体系一但需要归需要,需要的满足再也不是“灌装预制”式的,不是沉思,也不是等待,而是不停地行动、尝试、体验和创新。所以互联网的开放精神,正是得益于六十年代丰富的思想氛围,也正是受惠于六十年代冲破各色藩篱之后,所迎来的繁花似锦的精神的解放。六十年代思潮与权威、确定性、精确,跟国家至上主义、国家意志是有尖锐的对立和冲的。只不过这种冲突,在当年的历史情境下,是用非常有趣的、反讽的、搞笑的,非常摇滚的方式,非常放荡不羁的方式展现的。 引自 第二讲 互联网的思想土壤 回应 2021-02-10 16:53:52
论坛 · · · · · ·
可能的前言 | 来自jakie | 2015-02-02 22:17:58 | |
段永朝谈网络经济转型 借力大数据振兴实体经济 | 来自jakie | 2015-02-02 22:13:17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37°暖书单(二) (37°暖)
- 37°暖书单(一) (37°暖)
- 豆瓣读书非虚构首页推荐自选 (天雨流芳)
- 关于经济学的书 (ABCDE)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互联网思想十讲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江酱 2019-05-01 07:53:55
“好了好了知道你看过很多书” 就算这是讲座文稿,有考虑过让听众吸收什么吗?你疯狂掉书袋没问题,但每个书袋都没有深入形成结构性分析,那掉出来这些对表达观点有多大意义?所有提及的人物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古往今来的大佬,特别是现代的学者,跨学科这么厉害,丢个人名书名简介读者都还没缓过神来又下一个?额…互联网是一定要这么浮夸吗?(浮夸就算了,自己都没有做好结构性精准分析,还时不时强调概念的准确性…... “好了好了知道你看过很多书” 就算这是讲座文稿,有考虑过让听众吸收什么吗?你疯狂掉书袋没问题,但每个书袋都没有深入形成结构性分析,那掉出来这些对表达观点有多大意义?所有提及的人物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古往今来的大佬,特别是现代的学者,跨学科这么厉害,丢个人名书名简介读者都还没缓过神来又下一个?额…互联网是一定要这么浮夸吗?(浮夸就算了,自己都没有做好结构性精准分析,还时不时强调概念的准确性…)我白眼都要翻瞎了 (展开)
1 有用 潇夏Emma 2018-03-05 10:54:10
太虚了
6 有用 忧伤的金钱豹 2018-10-24 18:54:01
这本书不是入门读物,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机、传播学、哲学等学科基础,要不然很多概念和内容会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可能限于篇幅,作者介绍了太多的思想家的理论,过度抽象而且不深入。另外,属于作者的个人观点和思想的部分还是有些问题的,部分观点不敢苟同。
0 有用 程门落雪 2014-12-25 21:19:57
读了至少两遍,科普科普,不求全懂
2 有用 罗成 2016-01-13 21:53:24
是思想不是思维,内容高深而务虚,作者试图梳理互联网兴起的背后的细想起源脉络,最大的收获是对现代性的反思,而不是反对,反思思考问题所在,进而优化,反对是抵制,对互联网应用层面的涉及较少。
0 有用 Sanshiro 2022-03-27 16:31:54
对于我现在的水平一次极好的拔高启发,获得了一些颠覆思维方式的指导,对于现代性相关话题的一个总结。作者真是读了不少书,至少二手文献看了不少。被安利了巴塔耶,等有时间研究下。
0 有用 小吴 2022-03-07 23:19:15
额啊,现在的人不流行说人话
0 有用 kariossi 2022-02-04 10:48:43
如何正确地吹牛。要警惕书中的众多“大词”,作者对一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可能有偏差,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令人担忧。不可否认阅读过程中带给我不少启发。
0 有用 HIsea 2022-01-19 10:47:55
虽然没读完,我愿再次开启
0 有用 嗯嗯 2022-01-15 12:02:10
今天才看完 真的只能说好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