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人们所期望的东西很少如愿以偿,许多预期的目的在大多数场合都彼此冲突,相互矛盾,或者是这些目的本身一开始就是实现不了的,或者是缺乏实现的手段的。这样,无数的个别愿望和个别行动的冲突,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完全相似的状况。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
1910-1911年间,满清资政院召开会议预备修宪,推动君宪政体,但结果却令国人失望,立宪派在绝望中改弦易辙,走向共和。
虽然满清政权最终走向了崩溃,而资政院的精英们在政治、教育、财政、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顶层设计和治国理想,给后来的中国留下了一笔可资借鉴的丰厚遗产。
作者简介 · · · · · ·
李德林,著名财经作家,《证券市场周刊》编委、主编助理,“影响中国环宇传媒盛典年度经济报道”、“中国资本市场20周年最具影响力财经传媒人”等奖项获得者。2004年出版《德隆内幕》荣获该年度“最受中国企业家欢迎的十大商业图书”。著有《高盛阴谋》《暗战1840》《黄光裕真相》《干掉一切对手》《帝国之殇》《改革现场》等多部作品。
目录 · · · · · ·
序言:世间已无老佛爷
天字一号案(上)
天字一号案(下)
再见状元郎
新闻的界限
议会是江湖
泣血的国会(一)
泣血的国会(二)
泣血的国会(三)
泣血的国会(四)
辫子里的刀(上)
辫子里的刀(下)
昭雪六君子(一)
昭雪六君子(二)
昭雪六君子(三)
昭雪六君子(四)
致命的饥荒(上)
致命的饥荒(下)
亡国的股灾(一)
亡国的股灾(二)
亡国的股灾(三)
亡国的股灾(四)
亡国的股灾(五)
弹劾军机案(一)
弹劾军机案(二)
弹劾军机案(三)
弹劾军机案(四)
弹劾军机案(五)
天朝的预算(上)
天朝的预算(下)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天字一号案(上)
天字一号案(下)
再见状元郎
新闻的界限
议会是江湖
泣血的国会(一)
泣血的国会(二)
泣血的国会(三)
泣血的国会(四)
辫子里的刀(上)
辫子里的刀(下)
昭雪六君子(一)
昭雪六君子(二)
昭雪六君子(三)
昭雪六君子(四)
致命的饥荒(上)
致命的饥荒(下)
亡国的股灾(一)
亡国的股灾(二)
亡国的股灾(三)
亡国的股灾(四)
亡国的股灾(五)
弹劾军机案(一)
弹劾军机案(二)
弹劾军机案(三)
弹劾军机案(四)
弹劾军机案(五)
天朝的预算(上)
天朝的预算(下)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喜欢读"最初的国会"的人也喜欢 · · · · · ·
最初的国会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从细节揭示晚清崩溃的原委——从国会角度入手
百年辛亥,风起云涌。百年后,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让人唏嘘不已。时势变换之快,让人手足无措。太多的意外和细节让这段历史变得如此丰富多彩,让人不断地试图地重视审视这段历史。 这本《最初的国会》的作者李德林先生慧眼独具地选取了1910-1911年,这一个值得...
(展开)

最初的国会,最初的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910-1911年间,是时代巨变的焦点,在这个时间段里,各种势力风起云涌。满清资政院召开会议预备修宪,推动君宪政体,但结果却令国人失望,立宪派在绝望中改弦易辙,走向共和。 虽然满清政权最终走向了崩溃,而资政院的精英们在政治、教育、财政、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顶层设... (展开)> 更多书评 10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议会研究 (知闲)
- 清朝历史 (wlaurelw)
- 我的哈哈社科、文学(非小说) (斑点紫罗兰)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14 (普照)
- 近代史 (einai)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最初的国会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jijiali 2015-01-03 21:01:04
读完之后感觉思路混乱,理解不能,深切感觉到可能是我的阅读姿势不对。
0 有用 Joyworld 2019-11-26 17:00:46
说真的,写得乱。幸亏分了章节,还能看得出一点主线,不然就作者这种写法,有点像想玩蒙太奇,却手抖乱晃镜头到处切。。。晕!但牵涉的内容还是能感受到作者的阅读量的。
0 有用 朱颐钊 2016-08-20 17:09:37
近代西方的民主宪政思想在19世纪末输入中国,并在20世纪最初的十年堂而皇之地转出了资政院、咨议局等一系列制度产物。在皇权尚存的当时,仅就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初次碰撞而言,就极富看点与深远的意义。而政学菁英通过宪政改革谋求更大的政治权力,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改良与革命之间、满洲与汉人之间、大内与督抚之间的依违,无一不有深藏的待发之覆。不过本书作者并非科班出身,按照畅销书的路径来说,只是抛出若干个议题,叙... 近代西方的民主宪政思想在19世纪末输入中国,并在20世纪最初的十年堂而皇之地转出了资政院、咨议局等一系列制度产物。在皇权尚存的当时,仅就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初次碰撞而言,就极富看点与深远的意义。而政学菁英通过宪政改革谋求更大的政治权力,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改良与革命之间、满洲与汉人之间、大内与督抚之间的依违,无一不有深藏的待发之覆。不过本书作者并非科班出身,按照畅销书的路径来说,只是抛出若干个议题,叙事一下前因后果,浅尝辄止,读起来并不过瘾。 (展开)
0 有用 苏斯洛夫 2014-12-31 21:42:55
这是一群宪政精英,更是理想主义者,他们试图用宪政的方式与保守势力缠斗,结果却在流氓手段中一次次败退、妥协,大清就在扯皮拆台中因为一次意外的革命而灭亡。
0 有用 过犹不及 2017-11-08 22:29:50
载沣既想用资政院制衡军机处又怕隆裕太后垂帘一段很有助益!
0 有用 evanspan 2022-10-18 21:17:52 北京
确实有点乱,逻辑性不强
0 有用 雨天第三 2022-06-05 12:03:49
中国历史一再说明树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0 有用 Joyworld 2019-11-26 17:00:46
说真的,写得乱。幸亏分了章节,还能看得出一点主线,不然就作者这种写法,有点像想玩蒙太奇,却手抖乱晃镜头到处切。。。晕!但牵涉的内容还是能感受到作者的阅读量的。
0 有用 照无眠 2018-05-03 20:49:23
有很多重复
0 有用 菜花先生 2018-01-28 14:08:27
末日王朝最后的救亡图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