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边界的书评 (38)

Sun Zoo Tin 2015-10-05 23:29:07

定义专业人员的边界

首先吐槽一下本书的局限: 1. 作为论据的历史和案例可略读或不读,不然很容易分散你的思路; 2. 后半部分很多在重复前文观点,当然你可以把它当作是作者在强调并加深你的记忆。 以上两点也是本类畅销书的通病,如《黑天鹅》、《反脆弱》、《异类》和《引爆点》等,但不阻碍它们...  (展开)
魏小河 2016-03-07 23:15:35

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

几年前,畅销书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出版了《浅薄》,副标题是“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显然,他认为网络使我们变笨了。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你是否也觉得被信息包裹得喘不过气?选择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做深度思考? 媒介的变化会引起思维方式的变化,已经不是第...  (展开)
不走马 2016-06-25 23:03:05

《知识的边界》——社会共识基础的破与立

从前有一座金字塔群,每个金字塔里,上一层的人将下一层的人的所见所想所说收集起来,加以整理筛选再传递给更上一层,以此类推,最后最上一层将这些收集筛选的信息理论化系统化一体化之后层层下传,然后所有塔内的人形成共识:这样是正确正统的。并在塔群中有选择的交...  (展开)
ShD 2018-08-31 15:08:54

互联网其实是让人类更两极分化

作者全篇反驳《浅薄》书中的观点:互联网让人变得更浅薄。 作者想说:互联网让人变得更智慧。但我认为两本书中想讨论的主体并不一样。浅薄中的“人”指的是个人。而本书中的“人”是人类。诚然,网络化的知识让人类的知识总量呈几何形式的爆发,精英们在互联网的便利中获益,但...  (展开)
J.T. 2020-02-21 17:25:59

信息与知识

一 温伯格引用Russell Ackoff的所说的知识金字塔,最底层是数据,之上是信息,再上面是知识,最顶端是智慧。对我们来说,或许可以简化成三层,底层是信息,中间是知识,上层是智慧。通常,我们总是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就像人们在武汉新冠初期收到的类似“未发现人传人”的信...  (展开)
奇迹的彬 2017-12-09 11:44:02

信息自助餐时代,祝你好胃口

小时候,外婆总是不断催我吃饭。 老人家都怕孩子饿着,我又长得瘦瘦的,总得吃到肚子圆鼓鼓大人们才放心。这样的家庭让我形成了习惯,碗里不留剩饭,有好吃的就要放开肚皮吃。就算这样,还是经常被要求吃这吃那,吃鱼吃肉。吃完假假打个嗝,老人会露出慈祥的笑容。 后来,有...  (展开)
LeonLion 2018-01-11 03:23:41

读《知识的边界》后纪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知识的边界》后忆述 作者David Weinberger 第一章主要讲互联网时代是个知识超载的时代,原来的知识三角形,即Data-information-knowledge-wisdom的形式已经岌岌可危了. 知识多到让人的头脑容不下, 有观点指出头脑清醒与否主要看能否避开信息超载; 一些观点认为,头脑容易混乱...  (展开)
H 2015-05-01 13:09:50

不值一读

说实话, 思考它哪里说得不对, 比思考它哪里说对了, 带给我的更多. 任何一个现在在网络中生活的人, 难道都不会发现他发现的吗? 核心问题应该是: 1.网络是什么样的? 哪些特性导致了网络的优势? 2.网络为什么能有这些特性?为什么这些特性能导致网络的优势?(譬如为什么分布式就...  (展开)
夏虫 2015-07-09 22:02:11

从另一个维度来看待知识,但这种体系还有很多的问题

书的密度不太大,却也没有太疏松到让人大段跳读。(好吧我承认后半本跳读了好些,因为很多与前半本重复的内容) 作者从另一角度来看待知识,说到当金字塔形的结构不再是创造知识的好方式,当对知识做减法由于储存极易而不再兴盛时,面对这样的量级,我们历史上用过的办法...  (展开)
Raku 2022-05-13 17:52:17

《知识的边界》:网络让人更聪明,还是更愚钝?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前阵子我跟朋友聊天,提到在读《知识的边界》,友速回:“知识哪有边界!” 我哈哈一笑:“其实这本书的原名叫《Too big to know》!知识当然没有边界,也了解不完啊。” 就像这本书的中文标题和英文原意存在偏差一样,我读外文书的著作,总感觉理解起来不那么顺畅。一方面是自...  (展开)
Jimmy47 2022-04-04 06:41:29

不要在意那些细节

得到听书 首先,人们对互联网和知识最大的四个偏见。第一,纸质书真的比网络获取知识更好吗?温伯格认为,人们只是把图书过分浪漫化了。而且受限于书籍的形式,我们只能跟随者作者的思路,拿到一个“链条状”的知识,而不能像在互联网里一样,发散思维,开枝散叶。 第二,现代...  (展开)
diawa 2019-04-19 12:13:26

单线程还是多线程?

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菲茨杰拉德 面对数字化信息过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阅读方式: 纸质书阅读模式:随机阅读和书店推荐 卡尔在《浅薄》中揭示互联网令人们无法投入深度阅读和思考,无法保持传统单线程的阅读模式。浏览网页和读纸...  (展开)
晃晃悠悠的飘 2019-03-17 21:14:32

网络化的组织方式与知识生产、存在形式更容易带来美好未来?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为了去旁听人大的海龙果读书会而读的一本书 不曾想原定于下周三即将见到刘海龙教授泡了汤——临时换成了另外一本《技术与社会生活》 总的来说 这本书的中心思想还是很清晰的——网络化的知识形式给未来带来的希望 没错 作者真的是乐观主义者 全书看来下虽然偶有一定的担忧抛出 ...  (展开)
小豚豚 2018-11-29 17:06:48

知识无界,人类有界

——网络时代人类比以前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智慧了吗? 本书的核心要义是:网络时代知识没有边界,呈现网络化,与传统知识的获得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同,网络时代知识的实体、专家如何用作、人们如何达成共识、思考方式如何变化、科学如何产生、决策和领导力如何达成,都有不同于以往...  (展开)
ԋιƙҽɾ 2023-01-25 21:50:32

知识网络化

📍DIKW金字塔: 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本质是价值的攀升) 💥浅显认识: 数据-有什么、信息-是什么、知识-怎么做、智慧-用来干什么 #知识是这样一种子集:属于这个子集的观点,不仅是正确的,而且因为正当的理由为人们所信服。 📌信息超载 #市场营销人员因此觉得,严格控制...  (展开)
八日水 2022-12-25 00:14:55

互联网时代的书本视角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美国哈佛大学柏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戴维*温伯格通过自身学识,对书本性知识过渡到互联网的过程,进行形式化分析,让读者思考知识的边界,进而学会怎样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人们努力学习,然后成为专门领域的专家。他们的一切成果,都要经历和自身领域相...  (展开)
Pope怯懦懦地 2022-02-18 23:06:16

我不要虚无,给我核

且不说阅读体验了(大段的抽象论述,极少具体事例),思想上也是味同嚼蜡。大哥,会不会是你把「知识的产生」&「知识的利用」混在一起了?书籍📚只是传播知识的工具,但网络不一样,在网上会碰撞出新知。书中很多的纠结就在于没把这两者分开。如果单看传播效率,这本质上...  (展开)
亓问之 2021-08-08 09:08:27

一本较为难读的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者画出一个正三角形,从边上等分,最底层是信息,中间是知识,顶层是智慧。信息是最容易获取的,其次才是知识,而能够拥有智慧是难得的事情。 这本书主要讲了互联网发展对于人们的获取知识,对于整个知识体系的发展和演化所带来的影响。当然其中用了大量的案例和分析来论证作...  (展开)
<前页 1 2 后页> (共38条)

订阅知识的边界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