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與巧克力》的原文摘录

  • 槍同時可用來自衛及傷人,雖說本身很中性,怎麼使用完全操之於持有者,卻無法抹除槍的存在本身提供大量的方便機會、降低許多計劃的難度,更別提容易走火,或由於誤會引發攻擊等意外。一切不脫人性,但正因如此,無法輕易給予槍明確的定位。相關爭議總顯得萬般複雜,唯一能確定的是,在槍已發明出來的現今,人類需要它。即使大多數的人並不真的那麼需要,仍不能完全捨棄。 至於巧克力呢?雖然表面是甜蜜美食、幸福的象徵,離罪惡似乎十分遙遠。然而,作為巧克力主要原料的可可豆,確實世上最具爭議性的大宗原物料之一。研究巧克力的歷史,等於追溯富國以各種手段狠狠剝削窮國的漫長奴役過程。直到今天,可可豆在非洲的主要產地,政局仍經常不穩,烽火連年。負責種植可可的童工或許終生吃不到巧克力,甚至可能是奴隸。於是,當消費者愉快拆開又一包巧克力時,世上有人因此而死。 關於全球政經體制形成的不公不義,單就個體消費者而言,責任確實很難稱為巨大。但不能否認,正是多數平民百姓在消費時忽略生產端可能的剝削,又或者知道卻不思考、不在乎,更糟的是無力在乎,於是世界才變得愈來愈扭曲。若說槍的爭議,還能堅持不是每個人都會那樣,是濫用的人有問題(假使不計戰爭這種巨大的“集體出問題狂熱”究竟該如何定性);像巧克力這般表面光鮮亮麗,私底下每家大廠幾乎都問心有愧、消費者為滿足口腹之欲甘願助紂為虐的狀態,要說不是人人有責,恐怕非常牽強。 (查看原文)
    leeking 2017-07-16 13:43:13
    —— 引自第251页
  • 乙一對角色的塑造也十分有意思(書中所有名字皆與巧克力相關,不過,除去歌帝梵的品牌和商標典故來源 Lady Godiva,是為了阻止丈夫的重稅政策,願意裸體騎馬環繞市區的奇女子,與小說的義賊形象重合,其餘名稱引用趣味成分居多),可說端出各形各色的惡人上桌。細心探究便會發現,登場角色全是“壞人”——如果做過壞事就等於壞人。不良少年有種族歧視和暴力傾向,偵探其實是卑鄙小人,義賊終究犯了盜竊罪,祖父欺騙警察、包庇逃犯,媽媽毫不猶豫地在面包裡摻劇毒……沒錯,哪怕本書怎麼看都是溫馨的冒險故事,卻也是一部登場角色通通離清白有段距離的小說。連全書最善良無害(頂多偶爾持槍威脅、協助犯人脫逃)的主角林茲,依舊會吃巧克力。 (查看原文)
    leeking 2017-07-16 14:04:44
    —— 引自第253页
  • 有些惡行不難找到直接的歸責對象,像是竊盜與殺人,也有些涉及複雜的結構問題,像是剝削勞工和種族歧視。無可否認的是,大眾總習慣指責看似單純的,甚至刻意忽略其背後可能存在的複雜成因,像是階級問題與生活壓力。對於一望即知十分複雜的議題,則容易害怕確實不好解決,索性閉起雙眼,抱著“反正改變不了”的心態裝死。如同指責偵探是表裡不一的小人很簡單,但其背後的媒體和政府為求轉移民怨焦點的勾結與盤算、不加省思輕易隨之起舞的社會大眾,又該如何評價、改善及究責? (查看原文)
    leeking 2017-07-16 14:18:34
    —— 引自第2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