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药 短评

热门 最新
  • 1 璃人泪@2011 2015-11-22 22:29:33

    好的小说能把对地方文化的兴趣植入读者心中,短篇笔法的长篇小说,很特别~

  • 2 安东。 2017-12-09 15:22:50

    在视角不断变换的叙事中,小说呈现出一种朦胧的魔性。多声部的吟唱将三个家族的百年历史调和在一起,如传说的碎片在牛奶碗中打着旋儿,时而尖锐,时而温润。印第安文学的原始生命力既是这本小说的魅力所在,也是行文中粗糙质感的由来。但我还是忍不住被那些比喻所迷惑,譬如“我的希望是磨破的鞋底”,譬如“她的声音是划燃的火柴,她的声音是不灭的火焰”。

  • 0 Ethveh 2018-12-21 16:33:14

    这本小说面向的应该是对美国印第安史有一定概念的读者,所以如果对此没有概念的话,很难产生多少连结和共鸣

  • 0 竹子笑哈哈 2019-01-29 15:37:52

    非常精彩!由十几个短篇故事组成的一个长篇故事,把三个大家族几十年来的恩怨纠葛一一道尽。虽然这本书的简介里都说了它“没有高潮,没有主角”等等,但这一点不妨碍这本书讲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而且这种独特的多角度叙事方法反而可以让我们从小说中不同角色的角度出发去窥探整个故事的发展。整本书读完之后感觉就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虽然并不波澜壮阔但足够慰藉人心。

  • 0 这么近,那么远 2019-12-11 13:50:21

    按需。“《爱药》是路易丝•厄德里克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美国高校文学专业的必读书目之一。初版由十四个故事构成,一九九三年重版时另加入了四个故事。有评论家认为,《爱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长篇小说,仅仅算得上一部短篇小说集,因为它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开端、高潮和结局,故事之间虽有些许关联,但每个故事相对独立;也有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部由短篇小说构成的长篇小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长篇小说,是对印第安口头叙事最好的继承,彰显了印第安文化的顽强生命力。”

  • 1 momo 2018-01-08 12:15:23

    莫名想到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用吟唱的方法叙事的节奏感。文笔妙不可言,可惜内容和风格并不是我的菜。上了年纪的我,对泛滥地抒发感情的作品几乎产生了绝对免疫

  • 0 Teresa 2021-11-23 14:06:34

    非常非常女性化,私人化的小说,绝对不是短篇小说集。讲了印第安几个家族史,但是叙事非常的碎片,不借助人物关系图很容易看蒙圈。看完觉得过度的讲究叙事的形式,弱化了要讲的文化的内核,而且给人很浮夸的感觉。

  • 0 旭淦 2022-01-09 19:22:39

    这种无主干和主要人物的叙事方式让我想到了《儒林外史》,结构上又像福克纳初现意识流写法的《我弥留之际》,人物关系又像《百年孤独》一样错杂。但解读这样的作品终究需要对70-80年代的印第安人的背景有所了解,结构更加拼凑,有些晦涩是不可避免的。

  • 0 -turéta- 2022-10-09 02:46:13 北京

    8.7 比另一本鸽灾好读。这种创作方式很有别于“XX宇宙”式设定,后者的本质是独立成篇。每一篇都深埋着命运的苦难和情感的彷徨;每一篇的结尾都绝美得震颤。

  • 0 七弦松风 2022-12-06 00:52:16 四川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没做相关检索,但我很惊讶这本书居然似乎在美国之外的地方没什么反响?真是相当成熟的作品。近来越发强烈感受到所谓文学家艺术家不过都是圈里人,想想一些备受推崇的垃圾,再想想如同本作一样优秀的作品被放置在如此边缘的场合,很难不对人类失望……有时候还是会思索一些标签存在的意义,更多时候标签色彩越鲜明限制也就越大(指对于外人来说),对好作品而言,你很难用单独什么主义切割它而不破坏其本体(比如将本书中的“女性主义”和“印第安”单拎出来),这也是我一直反对摘录式读书和标签化分析的原因。如果真是因为题材相对边缘而没引起更广泛注意的话,那欧洲人真是傲慢过头了,建议回头好好审视一下自己出产的垃圾。

  • 0 2023-12-20 01:16:28 广东

    过多的视角切换和非散落的叙事导致阅读疲惫感上升。

  • 0 2023-04-13 09:38:49 浙江

    无聊

  • 0 温璠🍍 2023-01-12 17:31:55 江西

    大一补标。

  • 0 呈Cheng 2017-02-25 14:00:31

    通过文字了解世上未知的种族生活,一个故事的叙事者是另一个故事的被叙事者,一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另一个故事的次要人物,故事之间因此相互关联。人物的叙述或相互补充、重叠,或由于叙事的主观性而相互矛盾、相互消解。此种讲述形式让人深刻体会世事无常,立场不同,没有谁会是胜利的。

  • 1 乐青 2020-06-07 23:51:00

    超出预期的好看,不过确实不算好读,第一篇1981年的故事读得云里雾里,但读者把叙事时间的碎片慢慢拼回去也是一种难得的阅读乐趣。叙事人称的转换也很有意思,我感觉印第安口述传统的“我”背后其实还是有一个一以贯之的讲故事的人,人称可以随时变成你,变成他/她,作者用变化不定的言语捕获读者。虽然这部小说被贴上了族裔文学的标签,但语言完全不是政治化的,或者说身份政治只是一种字里行间隐匿的存在。我读到的不是民族英雄、种族间暴烈的屠杀或者可供观赏的民族志,而是一群处在现代文化边缘的跟我们一样的人。印第安文学的语言魔力只在于,我跟玛丽之间本来有一个深深的湖泊,她一伸手,我就跨过了湖面。

  • 0 shep.endymion 2021-01-14 11:05:34

    “What aggravates them is I’ve never shed one solitary tear. I’m not sorry. That’s unnatural. As we all know, a woman is supposed to cry.”

  • 0 苍耳 2019-05-13 17:04:54

    读哲学入门类书籍之间穿插看完的,也是第一次读有关印第安文化类的作品。一旦出现英俊的尼科特盖伦之类人物不知为何我脑海中就会闪现《英国病人》里面那个印第安排雷队长,而坚韧的女性形象露露、玛丽则会让我追忆起那不勒斯四部曲里面的莉拉【唉】串了串了😛文体很有特色!

  • 0 流水豆瓣 2019-12-14 13:01:29

    有人称之为复调小说的杰作。

  • 0 lieerli 2019-01-27 16:03:51

    碎片拼出的家族史 关于印地安原住民的生活 粗砺直接 悲喜似乎都是理所当然被接受的事情

  • 0 sidwith 2020-02-08 18:05:17

    第一次看印第安文学,不是很能体会到里面的文化精神,但是第一次读这样的故事和语言,很特别,尤其是描写露露和玛丽的篇幅。在那样一片有沼泽、河流、绵白杨的地方,情感都外露出来,人们一会像鱼,一会像狼,被内心不知名的情绪触动着要去做一件事。但是看久了会觉得每个短篇的味道都没有区别,描写得太过于细致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