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历史的教训》,是一本以人物故事为主线、以廉政思想为内核的中国历史通俗读物,也是第一本由纪检干部倾注心血写就的读史感悟。
作者习骅在“反腐第一线”工作多年,全书收录了他创作于2012年—2014年,并发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多家媒体上的24篇“说古道今”的文章,以轻松的笔调通过众多令人嗟叹与沉思的人物故事,来讲述历史风云变幻中的不变正道。作者巧妙地从古今历史,特别是明清治国、吏治等历史典故中寻求成败教训、总结得失经验。
《中国历史的教训》有趣、有料,叙事流畅生动,见解独到深刻,传递廉政新思维正能量。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习骅,现在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工作,法学博士。曾先后师从南京大学林仁栋教授、北京大学黄宗良教授,研究廉政立法和苏共问题。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1 军机处的纪律
2 雍正治吏的非常举措
3 赵匡胤与官二代
4 朱元璋为何暴打茹太素
5 崇祯本可不上吊
6 雍正皇帝的另一面
7 慈禧收礼
8 庆亲王的作风问题
9 皇帝的伙食费
10 一把扇子与制度设计
第二部分
11 苏联政治笑话中的干群关系
12 共产党员是如何“买通”陈嘉庚的
13 高级干部的低级错误
14 谁是最快乐的人
15 笨拙的行贿
16 苏联帝国的背影
17 巧官曹振镛
18 作风建设与历史周期律
19 御史的冤屈
20 张之洞借钱
21 布贩子买官
22 吴江县令的从政环境
23 将军的烟瘾
24 晚清的两个奇官
结语
· · · · · · (收起)
喜欢读"中国历史的教训"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中国历史的教训"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历史的教训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中国历史的教训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7 条 )
> 更多书评 27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恩恩 (四大爱好:摄影电影喝酒做爱)
军机处的纪律 朱元璋得了天下不久,就召集大臣开研讨会,主题十分严肃:元朝曾经那么强大,为何不到百年就灭亡了?大臣们普遍认为,元朝的统治太宽松了。朱元璋纠正说:元朝是对官员太宽松了! 朱皇帝发现了一条重要的执政规律,史鉴凿凿。 一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一场政变推翻了越南政府,国王黎维祁紧急求救。两广总督孙士毅领兵平叛,马到成功。黎维祁十分感激,主动要求孙士毅当国王,自己退居二线。 乾隆当然很高兴...2020-07-04 19:37
军机处的纪律 朱元璋得了天下不久,就召集大臣开研讨会,主题十分严肃:元朝曾经那么强大,为何不到百年就灭亡了?大臣们普遍认为,元朝的统治太宽松了。朱元璋纠正说:元朝是对官员太宽松了! 朱皇帝发现了一条重要的执政规律,史鉴凿凿。
一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一场政变推翻了越南政府,国王黎维祁紧急求救。两广总督孙士毅领兵平叛,马到成功。黎维祁十分感激,主动要求孙士毅当国王,自己退居二线。 乾隆当然很高兴,封孙士毅为一等谋勇公,调他回京出任军机大臣、兵部尚书。 此时的孙士毅何等威武,直到遇到和珅。 回京第二天,孙士毅早早赶到紫禁城,静候乾隆皇帝接见,手里把玩着什么东西打发时间,就像我们今天玩手机。军机大臣和珅过来了,笑眯眯打招呼: “大英雄回国,带啥奇珍异宝了?” 孙士毅说:“哪有?哪有?” 和珅假装不高兴: “没有?您手里是啥宝贝?” 孙士毅敷衍道:“啊,就一鼻烟壶。” 和珅一把夺过来,只见这鼻烟壶在阳光下玲珑剔透、美轮美奂,竟然是一颗特大珍珠雕成的,足有鹌鹑蛋那么大。 和珅简直爱不释手:“这东西真不错,送给我吧?” 孙士毅赶紧解释:“不好意思,这是献给皇上的,我都报告过了,下回一定给您弄一个。” 和珅拍拍孙士毅的肩膀:“开个玩笑,我哪里配玩这个。” 过了几天,和珅突然来到孙士毅办公室,压低嗓子,神情诡秘地说: “巧了,我也弄了个鼻烟壶,但是不知道好不好,您帮我看看?” 孙士毅一看,大吃一惊:这正是自己送给皇上的! 孙士毅是个细心的人,他悄悄查阅了皇上的赏赐登记簿,近期并无任何记录! 时间久了,孙士毅懂了,和珅可以随意出入宫廷任何一个禁区,如同在自家一样。和珅没事最喜欢去内务府库房转悠,只要发现喜欢的东西,拿了就走,不用跟任何人打招呼。后来嘉庆皇帝抄他的家才知道,国内外贡献给乾隆皇帝的宝贝,最好的都在和珅家。 孙士毅不禁暗自叹息:宫中那么多规矩制度,在和珅面前竟然如同一张废纸,这不是什么好现象! 岂止是资产管理,就是军事制度照样是一纸空文,后果也更加严重。乾隆帝的养子福康安带兵镇压苗民起义,到了前线受不得苦,居然把军事指挥权交给副手代劳,自己整天待在司令部里喝酒行令,欣赏歌舞表演。西南苗民起义始自雍正朝,一直到同治时期才勉强了结,前后拖了120多年,把大清拖得疲惫不堪,纪律松弛是一个重要原因。 康熙皇帝晚年身体不好,工作积极性不比当年,特别是对干部过于宽容,奉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埋下了官场风纪滑坡的种子。乾隆皇帝宠信和珅之后,纲纪废弛,吏治败坏,官员们逍遥自在,康乾盛世便走到了末路。自嘉庆时期开始,各种规矩都不作数了,于是大清国运一路下滑,所有皇帝没过过一天安生日子。 嘉庆帝最为无奈的是泄密问题,皇上要处理谁、提拔谁,还没发文,当事人就知道了。调查结果令他十分震惊:消息是从军机处泄露出去的! 军机处是皇帝最核心的办事机构,办的都是军国大事,保密纪律自然少不了,怎么会出这种事呢? 原来,不知道从何时起,军机处俨然成了通讯社,各种机密源源不绝外流,国家权力中心严肃性全无。嘉庆帝本人对此有详细叙述:许多人没事就往军机处跑,办公室和走廊里,整天吵吵嚷嚷、人来人往,活像闹市。如果问他们来军机处做什么,回答有两种,一是来汇报工作的,二是来找领导签字的。实际上都是来打探消息甚至做交易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嘉庆十八年(1813年),几个农民差点儿把皇宫连锅端,这毫不奇怪。
二 嘉庆皇帝的爷爷雍正皇帝,当年的做法完全不同。 康熙归西,雍正登基,朝鲜国王派特使来北京庆贺。这个特使具有超凡的观察力,回国后报告国王:大清很有希望,康熙朝的兴盛将会延续。国王问理由何在,特使用细节说话: “康熙晚年,我每次到北京,看到紫禁城内外的警卫人员,个个松松垮垮,没个站相,根本不像军人。夏天更糟,有的干脆脱掉军服、扔下枪械,光着膀子喝茶、睡觉、下棋、吃西瓜,互相打闹戏耍。这回大不一样,警卫部队风纪严谨,态度严肃,着装整齐划一,目光炯炯有神,一副随时准备出击的样子,让人顿生畏惧之心。” 朝鲜特使没有看错,雍正确实是胸怀大志、锐意进取的大政治家,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排名靠前。为了大清的长治久安,他创设了军机处,集中权力推行新政。他严明纪律、规范行为,从重从快打懒肃贪,铁血凛然整顿官场。在很短的时间内,官场风气和社会风气竟然焕然一新,行政效率大幅提高。政治清明,经济自然发展,库存充盈,迅速弥补了前朝赤字。 其中,雍正时期军机处官员的作风情况,跟嘉庆朝有着天壤之别,很能说明问题。 对军机处,雍正一开始就要求很严格、很明确。一是规定大家必须在凌晨五点之前到岗,并且保证今日事今日毕,不得拖拉;二是改变惯例,减少递送公文的层级,做到直接送达,竟创造了日行800里的纪录,很像今天的“快递”,保证了政令畅通;三是严格保密纪律和廉政制度,决不允许跑风漏气和以权谋私。 四川布政使程如丝犯了大罪,在死刑判决书送达成都之前一周,程如丝就知道了结果,并以自杀逃避了法律制裁。雍正抓住这个案例,严肃处理了泄密者,开展了警示教育,完善了制度,为军机处工作人员画了一道醒目的红线。 清代军机处设立后,军机处官员议事情景。 最早在军机处工作的张廷玉,深受皇帝信任,几乎所有重要文件都是他起草的,是知道秘密最多的人。但他一脸严肃,一个铜板不收,昼夜埋头干活,没有任何人敢到军机处找他聊天。和珅那样的军机大臣,在雍正时期根本没有生长土壤。
三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堪称“盛世”的黄金时代寥若晨星,康乾盛世是其中之一,且绵延百年不断,超过整个清朝历史的三分之一。但是,连接康熙和乾隆这两座高峰的桥梁,正是雍正时期,雍正皇帝是康乾盛世成型的关键。 设想一下,假如没有他的创新精神和严刑峻法,康熙朝后期的弊政持续发酵,乾隆帝就不可能那样成功,所谓的“康乾盛世”,顶多是“康熙盛世”。所以不少史家主张,所谓的“康乾盛世”,实际上是“康雍乾盛世”。 奇怪的是,康熙和乾隆都享有“宽仁”的美誉,雍正这样负责任的帝王,却背着“严苛”的恶名。殊不知,无视法纪是官员责任意识缺失的结果,也是贪污腐败的前奏。如果朝廷热衷于当好好先生,带头把规矩当摆设,官员肯定舒服无比、为所欲为,老百姓的日子就不舒服了。老百姓活得痛苦,政治统治能长久吗?载舟的水一旦沸腾,清朝一定是另一个元朝,哪会享有近300年江山! 公务人员是政权大厦的四梁八柱,严明的纪律是梁柱的防腐剂,是保持其长久支撑力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壮士断腕的气概、秋风扫落叶的力度,狠抓干部作风建设,全面围剿“四风”现象,一个节点一个节点缩小越轨空间,对违纪违法行为零容忍、严处罚、快了结。短短一年多时间,人民群众亲眼看到干部作风、社会风气一天和一天不一样,谁不喜出望外、欢欣鼓舞!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纪律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掷地有声地宣示要“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严肃提醒全党:“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要说到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参见新华网新闻报道《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编者注) 事实上,随着规定越来越细、笼子越扎越紧、查处越来越频繁、高压线的电流越来越强,广大干部对纪律和制度的敬畏,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心存侥幸的人,越来越少。于是,“官不好当了”的慨叹出现了。 这样的叹息声,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现象、好消息、好兆头,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历史的经验是:法纪越严,官越不好当;官越不好当,国家越是前途无量,人民越是充满希望!
2014年1月28日发表于《中国纪检监察报》
回应 2020-07-04 19:37 -
俾斯麦的名言"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俄国人最有体会。 没有制约的权力,是贪污腐败生态系统中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这张牌倒下之后,灾难便会此起彼伏、愈演愈烈,阻止起来成本高、效率低,十分被动。因此.在保持惩治威慑力的同时,腾出一只手来防范第一张牌倒下,是长久之策,也最为经济。 权力天生具有蹂躏制度的欲望,责任感很容易被趋利的人性侵蚀,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铁笼,如何有效约束人性,如何保证制度的权威性和...
2019-02-18 13:52
俾斯麦的名言"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俄国人最有体会。 没有制约的权力,是贪污腐败生态系统中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这张牌倒下之后,灾难便会此起彼伏、愈演愈烈,阻止起来成本高、效率低,十分被动。因此.在保持惩治威慑力的同时,腾出一只手来防范第一张牌倒下,是长久之策,也最为经济。 权力天生具有蹂躏制度的欲望,责任感很容易被趋利的人性侵蚀,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铁笼,如何有效约束人性,如何保证制度的权威性和长期性, 也许是历代有志君主最头疼的事。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史鉴凿凿。试想,当初如果朱元璋放任官员队伍混日子、玩虚的,把时间年复一年耗在文字游戏中,不要说成就伟业,就是当个”维持会长"都很难:以当时的形势,朱氏很可能像后来的李自成一样昙花一现。所以,茹太素这样没有使命感、紧迫感的官员,遇到有抱负、真干事的朱皇帝,不挨揍才怪!
回应 2019-02-18 13:52
-
俾斯麦的名言"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俄国人最有体会。 没有制约的权力,是贪污腐败生态系统中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这张牌倒下之后,灾难便会此起彼伏、愈演愈烈,阻止起来成本高、效率低,十分被动。因此.在保持惩治威慑力的同时,腾出一只手来防范第一张牌倒下,是长久之策,也最为经济。 权力天生具有蹂躏制度的欲望,责任感很容易被趋利的人性侵蚀,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铁笼,如何有效约束人性,如何保证制度的权威性和...
2019-02-18 13:52
俾斯麦的名言"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俄国人最有体会。 没有制约的权力,是贪污腐败生态系统中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这张牌倒下之后,灾难便会此起彼伏、愈演愈烈,阻止起来成本高、效率低,十分被动。因此.在保持惩治威慑力的同时,腾出一只手来防范第一张牌倒下,是长久之策,也最为经济。 权力天生具有蹂躏制度的欲望,责任感很容易被趋利的人性侵蚀,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铁笼,如何有效约束人性,如何保证制度的权威性和长期性, 也许是历代有志君主最头疼的事。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史鉴凿凿。试想,当初如果朱元璋放任官员队伍混日子、玩虚的,把时间年复一年耗在文字游戏中,不要说成就伟业,就是当个”维持会长"都很难:以当时的形势,朱氏很可能像后来的李自成一样昙花一现。所以,茹太素这样没有使命感、紧迫感的官员,遇到有抱负、真干事的朱皇帝,不挨揍才怪!
回应 2019-02-18 13:52 -
恩恩 (四大爱好:摄影电影喝酒做爱)
军机处的纪律 朱元璋得了天下不久,就召集大臣开研讨会,主题十分严肃:元朝曾经那么强大,为何不到百年就灭亡了?大臣们普遍认为,元朝的统治太宽松了。朱元璋纠正说:元朝是对官员太宽松了! 朱皇帝发现了一条重要的执政规律,史鉴凿凿。 一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一场政变推翻了越南政府,国王黎维祁紧急求救。两广总督孙士毅领兵平叛,马到成功。黎维祁十分感激,主动要求孙士毅当国王,自己退居二线。 乾隆当然很高兴...2020-07-04 19:37
军机处的纪律 朱元璋得了天下不久,就召集大臣开研讨会,主题十分严肃:元朝曾经那么强大,为何不到百年就灭亡了?大臣们普遍认为,元朝的统治太宽松了。朱元璋纠正说:元朝是对官员太宽松了! 朱皇帝发现了一条重要的执政规律,史鉴凿凿。
一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一场政变推翻了越南政府,国王黎维祁紧急求救。两广总督孙士毅领兵平叛,马到成功。黎维祁十分感激,主动要求孙士毅当国王,自己退居二线。 乾隆当然很高兴,封孙士毅为一等谋勇公,调他回京出任军机大臣、兵部尚书。 此时的孙士毅何等威武,直到遇到和珅。 回京第二天,孙士毅早早赶到紫禁城,静候乾隆皇帝接见,手里把玩着什么东西打发时间,就像我们今天玩手机。军机大臣和珅过来了,笑眯眯打招呼: “大英雄回国,带啥奇珍异宝了?” 孙士毅说:“哪有?哪有?” 和珅假装不高兴: “没有?您手里是啥宝贝?” 孙士毅敷衍道:“啊,就一鼻烟壶。” 和珅一把夺过来,只见这鼻烟壶在阳光下玲珑剔透、美轮美奂,竟然是一颗特大珍珠雕成的,足有鹌鹑蛋那么大。 和珅简直爱不释手:“这东西真不错,送给我吧?” 孙士毅赶紧解释:“不好意思,这是献给皇上的,我都报告过了,下回一定给您弄一个。” 和珅拍拍孙士毅的肩膀:“开个玩笑,我哪里配玩这个。” 过了几天,和珅突然来到孙士毅办公室,压低嗓子,神情诡秘地说: “巧了,我也弄了个鼻烟壶,但是不知道好不好,您帮我看看?” 孙士毅一看,大吃一惊:这正是自己送给皇上的! 孙士毅是个细心的人,他悄悄查阅了皇上的赏赐登记簿,近期并无任何记录! 时间久了,孙士毅懂了,和珅可以随意出入宫廷任何一个禁区,如同在自家一样。和珅没事最喜欢去内务府库房转悠,只要发现喜欢的东西,拿了就走,不用跟任何人打招呼。后来嘉庆皇帝抄他的家才知道,国内外贡献给乾隆皇帝的宝贝,最好的都在和珅家。 孙士毅不禁暗自叹息:宫中那么多规矩制度,在和珅面前竟然如同一张废纸,这不是什么好现象! 岂止是资产管理,就是军事制度照样是一纸空文,后果也更加严重。乾隆帝的养子福康安带兵镇压苗民起义,到了前线受不得苦,居然把军事指挥权交给副手代劳,自己整天待在司令部里喝酒行令,欣赏歌舞表演。西南苗民起义始自雍正朝,一直到同治时期才勉强了结,前后拖了120多年,把大清拖得疲惫不堪,纪律松弛是一个重要原因。 康熙皇帝晚年身体不好,工作积极性不比当年,特别是对干部过于宽容,奉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埋下了官场风纪滑坡的种子。乾隆皇帝宠信和珅之后,纲纪废弛,吏治败坏,官员们逍遥自在,康乾盛世便走到了末路。自嘉庆时期开始,各种规矩都不作数了,于是大清国运一路下滑,所有皇帝没过过一天安生日子。 嘉庆帝最为无奈的是泄密问题,皇上要处理谁、提拔谁,还没发文,当事人就知道了。调查结果令他十分震惊:消息是从军机处泄露出去的! 军机处是皇帝最核心的办事机构,办的都是军国大事,保密纪律自然少不了,怎么会出这种事呢? 原来,不知道从何时起,军机处俨然成了通讯社,各种机密源源不绝外流,国家权力中心严肃性全无。嘉庆帝本人对此有详细叙述:许多人没事就往军机处跑,办公室和走廊里,整天吵吵嚷嚷、人来人往,活像闹市。如果问他们来军机处做什么,回答有两种,一是来汇报工作的,二是来找领导签字的。实际上都是来打探消息甚至做交易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嘉庆十八年(1813年),几个农民差点儿把皇宫连锅端,这毫不奇怪。
二 嘉庆皇帝的爷爷雍正皇帝,当年的做法完全不同。 康熙归西,雍正登基,朝鲜国王派特使来北京庆贺。这个特使具有超凡的观察力,回国后报告国王:大清很有希望,康熙朝的兴盛将会延续。国王问理由何在,特使用细节说话: “康熙晚年,我每次到北京,看到紫禁城内外的警卫人员,个个松松垮垮,没个站相,根本不像军人。夏天更糟,有的干脆脱掉军服、扔下枪械,光着膀子喝茶、睡觉、下棋、吃西瓜,互相打闹戏耍。这回大不一样,警卫部队风纪严谨,态度严肃,着装整齐划一,目光炯炯有神,一副随时准备出击的样子,让人顿生畏惧之心。” 朝鲜特使没有看错,雍正确实是胸怀大志、锐意进取的大政治家,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排名靠前。为了大清的长治久安,他创设了军机处,集中权力推行新政。他严明纪律、规范行为,从重从快打懒肃贪,铁血凛然整顿官场。在很短的时间内,官场风气和社会风气竟然焕然一新,行政效率大幅提高。政治清明,经济自然发展,库存充盈,迅速弥补了前朝赤字。 其中,雍正时期军机处官员的作风情况,跟嘉庆朝有着天壤之别,很能说明问题。 对军机处,雍正一开始就要求很严格、很明确。一是规定大家必须在凌晨五点之前到岗,并且保证今日事今日毕,不得拖拉;二是改变惯例,减少递送公文的层级,做到直接送达,竟创造了日行800里的纪录,很像今天的“快递”,保证了政令畅通;三是严格保密纪律和廉政制度,决不允许跑风漏气和以权谋私。 四川布政使程如丝犯了大罪,在死刑判决书送达成都之前一周,程如丝就知道了结果,并以自杀逃避了法律制裁。雍正抓住这个案例,严肃处理了泄密者,开展了警示教育,完善了制度,为军机处工作人员画了一道醒目的红线。 清代军机处设立后,军机处官员议事情景。 最早在军机处工作的张廷玉,深受皇帝信任,几乎所有重要文件都是他起草的,是知道秘密最多的人。但他一脸严肃,一个铜板不收,昼夜埋头干活,没有任何人敢到军机处找他聊天。和珅那样的军机大臣,在雍正时期根本没有生长土壤。
三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堪称“盛世”的黄金时代寥若晨星,康乾盛世是其中之一,且绵延百年不断,超过整个清朝历史的三分之一。但是,连接康熙和乾隆这两座高峰的桥梁,正是雍正时期,雍正皇帝是康乾盛世成型的关键。 设想一下,假如没有他的创新精神和严刑峻法,康熙朝后期的弊政持续发酵,乾隆帝就不可能那样成功,所谓的“康乾盛世”,顶多是“康熙盛世”。所以不少史家主张,所谓的“康乾盛世”,实际上是“康雍乾盛世”。 奇怪的是,康熙和乾隆都享有“宽仁”的美誉,雍正这样负责任的帝王,却背着“严苛”的恶名。殊不知,无视法纪是官员责任意识缺失的结果,也是贪污腐败的前奏。如果朝廷热衷于当好好先生,带头把规矩当摆设,官员肯定舒服无比、为所欲为,老百姓的日子就不舒服了。老百姓活得痛苦,政治统治能长久吗?载舟的水一旦沸腾,清朝一定是另一个元朝,哪会享有近300年江山! 公务人员是政权大厦的四梁八柱,严明的纪律是梁柱的防腐剂,是保持其长久支撑力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壮士断腕的气概、秋风扫落叶的力度,狠抓干部作风建设,全面围剿“四风”现象,一个节点一个节点缩小越轨空间,对违纪违法行为零容忍、严处罚、快了结。短短一年多时间,人民群众亲眼看到干部作风、社会风气一天和一天不一样,谁不喜出望外、欢欣鼓舞!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纪律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掷地有声地宣示要“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严肃提醒全党:“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要说到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参见新华网新闻报道《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编者注) 事实上,随着规定越来越细、笼子越扎越紧、查处越来越频繁、高压线的电流越来越强,广大干部对纪律和制度的敬畏,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心存侥幸的人,越来越少。于是,“官不好当了”的慨叹出现了。 这样的叹息声,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现象、好消息、好兆头,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历史的经验是:法纪越严,官越不好当;官越不好当,国家越是前途无量,人民越是充满希望!
2014年1月28日发表于《中国纪检监察报》
回应 2020-07-04 19:37
-
恩恩 (四大爱好:摄影电影喝酒做爱)
军机处的纪律 朱元璋得了天下不久,就召集大臣开研讨会,主题十分严肃:元朝曾经那么强大,为何不到百年就灭亡了?大臣们普遍认为,元朝的统治太宽松了。朱元璋纠正说:元朝是对官员太宽松了! 朱皇帝发现了一条重要的执政规律,史鉴凿凿。 一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一场政变推翻了越南政府,国王黎维祁紧急求救。两广总督孙士毅领兵平叛,马到成功。黎维祁十分感激,主动要求孙士毅当国王,自己退居二线。 乾隆当然很高兴...2020-07-04 19:37
军机处的纪律 朱元璋得了天下不久,就召集大臣开研讨会,主题十分严肃:元朝曾经那么强大,为何不到百年就灭亡了?大臣们普遍认为,元朝的统治太宽松了。朱元璋纠正说:元朝是对官员太宽松了! 朱皇帝发现了一条重要的执政规律,史鉴凿凿。
一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一场政变推翻了越南政府,国王黎维祁紧急求救。两广总督孙士毅领兵平叛,马到成功。黎维祁十分感激,主动要求孙士毅当国王,自己退居二线。 乾隆当然很高兴,封孙士毅为一等谋勇公,调他回京出任军机大臣、兵部尚书。 此时的孙士毅何等威武,直到遇到和珅。 回京第二天,孙士毅早早赶到紫禁城,静候乾隆皇帝接见,手里把玩着什么东西打发时间,就像我们今天玩手机。军机大臣和珅过来了,笑眯眯打招呼: “大英雄回国,带啥奇珍异宝了?” 孙士毅说:“哪有?哪有?” 和珅假装不高兴: “没有?您手里是啥宝贝?” 孙士毅敷衍道:“啊,就一鼻烟壶。” 和珅一把夺过来,只见这鼻烟壶在阳光下玲珑剔透、美轮美奂,竟然是一颗特大珍珠雕成的,足有鹌鹑蛋那么大。 和珅简直爱不释手:“这东西真不错,送给我吧?” 孙士毅赶紧解释:“不好意思,这是献给皇上的,我都报告过了,下回一定给您弄一个。” 和珅拍拍孙士毅的肩膀:“开个玩笑,我哪里配玩这个。” 过了几天,和珅突然来到孙士毅办公室,压低嗓子,神情诡秘地说: “巧了,我也弄了个鼻烟壶,但是不知道好不好,您帮我看看?” 孙士毅一看,大吃一惊:这正是自己送给皇上的! 孙士毅是个细心的人,他悄悄查阅了皇上的赏赐登记簿,近期并无任何记录! 时间久了,孙士毅懂了,和珅可以随意出入宫廷任何一个禁区,如同在自家一样。和珅没事最喜欢去内务府库房转悠,只要发现喜欢的东西,拿了就走,不用跟任何人打招呼。后来嘉庆皇帝抄他的家才知道,国内外贡献给乾隆皇帝的宝贝,最好的都在和珅家。 孙士毅不禁暗自叹息:宫中那么多规矩制度,在和珅面前竟然如同一张废纸,这不是什么好现象! 岂止是资产管理,就是军事制度照样是一纸空文,后果也更加严重。乾隆帝的养子福康安带兵镇压苗民起义,到了前线受不得苦,居然把军事指挥权交给副手代劳,自己整天待在司令部里喝酒行令,欣赏歌舞表演。西南苗民起义始自雍正朝,一直到同治时期才勉强了结,前后拖了120多年,把大清拖得疲惫不堪,纪律松弛是一个重要原因。 康熙皇帝晚年身体不好,工作积极性不比当年,特别是对干部过于宽容,奉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埋下了官场风纪滑坡的种子。乾隆皇帝宠信和珅之后,纲纪废弛,吏治败坏,官员们逍遥自在,康乾盛世便走到了末路。自嘉庆时期开始,各种规矩都不作数了,于是大清国运一路下滑,所有皇帝没过过一天安生日子。 嘉庆帝最为无奈的是泄密问题,皇上要处理谁、提拔谁,还没发文,当事人就知道了。调查结果令他十分震惊:消息是从军机处泄露出去的! 军机处是皇帝最核心的办事机构,办的都是军国大事,保密纪律自然少不了,怎么会出这种事呢? 原来,不知道从何时起,军机处俨然成了通讯社,各种机密源源不绝外流,国家权力中心严肃性全无。嘉庆帝本人对此有详细叙述:许多人没事就往军机处跑,办公室和走廊里,整天吵吵嚷嚷、人来人往,活像闹市。如果问他们来军机处做什么,回答有两种,一是来汇报工作的,二是来找领导签字的。实际上都是来打探消息甚至做交易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嘉庆十八年(1813年),几个农民差点儿把皇宫连锅端,这毫不奇怪。
二 嘉庆皇帝的爷爷雍正皇帝,当年的做法完全不同。 康熙归西,雍正登基,朝鲜国王派特使来北京庆贺。这个特使具有超凡的观察力,回国后报告国王:大清很有希望,康熙朝的兴盛将会延续。国王问理由何在,特使用细节说话: “康熙晚年,我每次到北京,看到紫禁城内外的警卫人员,个个松松垮垮,没个站相,根本不像军人。夏天更糟,有的干脆脱掉军服、扔下枪械,光着膀子喝茶、睡觉、下棋、吃西瓜,互相打闹戏耍。这回大不一样,警卫部队风纪严谨,态度严肃,着装整齐划一,目光炯炯有神,一副随时准备出击的样子,让人顿生畏惧之心。” 朝鲜特使没有看错,雍正确实是胸怀大志、锐意进取的大政治家,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排名靠前。为了大清的长治久安,他创设了军机处,集中权力推行新政。他严明纪律、规范行为,从重从快打懒肃贪,铁血凛然整顿官场。在很短的时间内,官场风气和社会风气竟然焕然一新,行政效率大幅提高。政治清明,经济自然发展,库存充盈,迅速弥补了前朝赤字。 其中,雍正时期军机处官员的作风情况,跟嘉庆朝有着天壤之别,很能说明问题。 对军机处,雍正一开始就要求很严格、很明确。一是规定大家必须在凌晨五点之前到岗,并且保证今日事今日毕,不得拖拉;二是改变惯例,减少递送公文的层级,做到直接送达,竟创造了日行800里的纪录,很像今天的“快递”,保证了政令畅通;三是严格保密纪律和廉政制度,决不允许跑风漏气和以权谋私。 四川布政使程如丝犯了大罪,在死刑判决书送达成都之前一周,程如丝就知道了结果,并以自杀逃避了法律制裁。雍正抓住这个案例,严肃处理了泄密者,开展了警示教育,完善了制度,为军机处工作人员画了一道醒目的红线。 清代军机处设立后,军机处官员议事情景。 最早在军机处工作的张廷玉,深受皇帝信任,几乎所有重要文件都是他起草的,是知道秘密最多的人。但他一脸严肃,一个铜板不收,昼夜埋头干活,没有任何人敢到军机处找他聊天。和珅那样的军机大臣,在雍正时期根本没有生长土壤。
三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堪称“盛世”的黄金时代寥若晨星,康乾盛世是其中之一,且绵延百年不断,超过整个清朝历史的三分之一。但是,连接康熙和乾隆这两座高峰的桥梁,正是雍正时期,雍正皇帝是康乾盛世成型的关键。 设想一下,假如没有他的创新精神和严刑峻法,康熙朝后期的弊政持续发酵,乾隆帝就不可能那样成功,所谓的“康乾盛世”,顶多是“康熙盛世”。所以不少史家主张,所谓的“康乾盛世”,实际上是“康雍乾盛世”。 奇怪的是,康熙和乾隆都享有“宽仁”的美誉,雍正这样负责任的帝王,却背着“严苛”的恶名。殊不知,无视法纪是官员责任意识缺失的结果,也是贪污腐败的前奏。如果朝廷热衷于当好好先生,带头把规矩当摆设,官员肯定舒服无比、为所欲为,老百姓的日子就不舒服了。老百姓活得痛苦,政治统治能长久吗?载舟的水一旦沸腾,清朝一定是另一个元朝,哪会享有近300年江山! 公务人员是政权大厦的四梁八柱,严明的纪律是梁柱的防腐剂,是保持其长久支撑力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壮士断腕的气概、秋风扫落叶的力度,狠抓干部作风建设,全面围剿“四风”现象,一个节点一个节点缩小越轨空间,对违纪违法行为零容忍、严处罚、快了结。短短一年多时间,人民群众亲眼看到干部作风、社会风气一天和一天不一样,谁不喜出望外、欢欣鼓舞!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纪律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掷地有声地宣示要“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严肃提醒全党:“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要说到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参见新华网新闻报道《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编者注) 事实上,随着规定越来越细、笼子越扎越紧、查处越来越频繁、高压线的电流越来越强,广大干部对纪律和制度的敬畏,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心存侥幸的人,越来越少。于是,“官不好当了”的慨叹出现了。 这样的叹息声,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现象、好消息、好兆头,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历史的经验是:法纪越严,官越不好当;官越不好当,国家越是前途无量,人民越是充满希望!
2014年1月28日发表于《中国纪检监察报》
回应 2020-07-04 19:37 -
俾斯麦的名言"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俄国人最有体会。 没有制约的权力,是贪污腐败生态系统中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这张牌倒下之后,灾难便会此起彼伏、愈演愈烈,阻止起来成本高、效率低,十分被动。因此.在保持惩治威慑力的同时,腾出一只手来防范第一张牌倒下,是长久之策,也最为经济。 权力天生具有蹂躏制度的欲望,责任感很容易被趋利的人性侵蚀,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铁笼,如何有效约束人性,如何保证制度的权威性和...
2019-02-18 13:52
俾斯麦的名言"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俄国人最有体会。 没有制约的权力,是贪污腐败生态系统中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这张牌倒下之后,灾难便会此起彼伏、愈演愈烈,阻止起来成本高、效率低,十分被动。因此.在保持惩治威慑力的同时,腾出一只手来防范第一张牌倒下,是长久之策,也最为经济。 权力天生具有蹂躏制度的欲望,责任感很容易被趋利的人性侵蚀,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铁笼,如何有效约束人性,如何保证制度的权威性和长期性, 也许是历代有志君主最头疼的事。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史鉴凿凿。试想,当初如果朱元璋放任官员队伍混日子、玩虚的,把时间年复一年耗在文字游戏中,不要说成就伟业,就是当个”维持会长"都很难:以当时的形势,朱氏很可能像后来的李自成一样昙花一现。所以,茹太素这样没有使命感、紧迫感的官员,遇到有抱负、真干事的朱皇帝,不挨揍才怪!
回应 2019-02-18 13:52
论坛 · · · · · ·
中国人努力2000年比不上西方人近现代300年对人类的... | 来自po_no1 | 7 回应 | 2021-01-26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
暂时无货, 7天前曾上架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中信出版社 (2016)7.0分 64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中信第三分社新书速递 (中信好书)
- 守望的精神角落:淘书之乐 (无心恋战)
- 小舅15 (剧旁)
- Private Kindle Read List (极光隐™)
- 我爱历史,她有故事 (中浪)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中国历史的教训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Ubuntu 2015-04-07
虽为奉迎上意的应景之作,然而文笔洗练,叙事通俗,可以看出作者是真正用心,得以面世也算因缘际会,难得官方能够推出如此接地气讲人话的著作,虽然一些概念性的错误以及口号式的无趣说教还是给本书减分不少
1 有用 西风吹吹 2015-06-21
历史的教训很多,可是人亡政息的问题如何解决呢?雍正也好习大大也好,如何解决身后事呢?可惜中国封建历史漫长,或许对这个问题谁都无解?
4 有用 混元霹雳手雷锋 2015-08-04
历史故事会 心灵鸡汤一般不讲逻辑 每篇一个论调 全靠自证 言辞谄媚让人作呕 幸好没借这本写感悟 不然还得恶心自己 呸!
3 有用 不裁 2015-06-15
好玩的小书,积累,输出
2 有用 凝石头 2016-04-04
我比较好奇会不会有一天作者把自己写进书里,这本书我是不喜欢的,直说
0 有用 王特洛夫斯基 2021-01-26
就当一部历史野史读的,崇祯开会还有晋商捐钱故事挺有启发。这里的故事正看是反腐,换个角度看是厚黑学。
0 有用 DENY 2020-12-14
诙谐的故事会读物
0 有用 泰勒的耳朵 2020-09-03
历史方面知识可以,其他不予置评
0 有用 读书破法门 2020-08-07
阅读平台:微信读书 阅读剪影:崇祯自负和气量不足是导致王朝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
0 有用 感光鼓 2020-07-19
史实部分错漏百出,几不堪入目。中组部埋的雷,总有一天会炸到自己……聊举几例:孙士毅越南之役、福康安征苗、嘉庆吐槽军机处的时间及背景、《燕行录》对雍正嘉庆的评价、程如丝自尽案的后续、《明实录》《明史·茹太素/宋濂传》《建言格式序》三个材料对“暴打事件”的记叙异同、陶邴重试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