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终结“冷战”思维的新学科
第一辑 观察与思考
思想者的“孤独”?——关于陈映真的文学和思想与战后东亚诸问题的内在关联
时间与叙述——观察“殖民地”文学的一种方法?
“一”与“多”的辩证:江文也的诗艺与生命伦理
光复初期公共领域的建立与文学的位置:1945—1949
“杨逵问题”:殖民地意识及其起源
细读的烦恼——从《家变》评论看海峡两岸台湾小说之研究
两种现代性?——冷战初期两岸小说初论
从边缘返回中心——关于华文文学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族群、文化身份与华人文学
——以台湾香港澳门文学史的撰述为例
第二辑 随笔
是莱谟斯,还是罗谟鲁斯?——从海峡两岸“走近鲁迅”的不同方式谈起
历史清理与人性反省:陈映真近作的价值——从《归乡》、《夜雾》到《忠孝公园》
谪仙白先勇及其意义
闻弦歌而知雅意——从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开始的文艺复兴
痛失耀德
第三辑 序跋与书评
“走出国境内的异国”——《台湾的忧郁》人间版自序
隐地的时间——序《草的天堂》
“狐狸”文论——序龚鹏程《文学散步》
毋忘香港——读刘登翰主编《香港文学史》
附录
疗伤与救赎——黎湘萍教授谈台湾文学研究
黎湘萍学术年表
后记
· · · · · · (
收起)
0 有用 - 鞭子与提燈ッ 2024-05-09 20:03:12 北京
更像是过来人的心得,读完会发现在大陆研究台港文学才是真正的扩充心性之学...确实知道了第一代大陆学人学这门学科的心路历程——80年代当然是先被对岸的现代主义文学吸引,但后续也有很真诚的自我反思(或许因为他研究了陈映真吧,毕竟我也是因此转向的)。有种看透不说穿的从容自如,看来我还是太年轻,只能说服自己“人需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了,在起源上看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确实是冷战终结的产物,但如今社会现状未必... 更像是过来人的心得,读完会发现在大陆研究台港文学才是真正的扩充心性之学...确实知道了第一代大陆学人学这门学科的心路历程——80年代当然是先被对岸的现代主义文学吸引,但后续也有很真诚的自我反思(或许因为他研究了陈映真吧,毕竟我也是因此转向的)。有种看透不说穿的从容自如,看来我还是太年轻,只能说服自己“人需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了,在起源上看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确实是冷战终结的产物,但如今社会现状未必,但黎老师确实在以终结冷战思维为出发点做研究。有几篇的角度和切入点很好,不过后半部分有几篇更像是随感的东西就一般般。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