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最后的乡愁 短评

热门 最新
  • 2 zard砸得王大崩 2020-02-11 11:03:20

    对营造学社川康行的细致解读。并展开了探讨和刊误和补齐知识点,配合原书服用,甚好。文化传承,你我有责。

  • 0 猫不许 2022-04-30 22:50:25

    能留下来的都是幸运,能看得到的就更是机缘了……

  • 1 原应叹息 2016-01-07 10:10:44

    雖然和我預想中的不一樣,并不是一本遊記書,但作者的專業水平和對古建築的熱愛令人尊敬。圖片和資料都很詳細,很長知識。

  • 0 空空 2019-03-19 21:48:17

    囫囵读过,宗教和古建知识储备不足,很多时候跟不上作者的思路。但可作川渝境内古建,摩崖石刻等的指南。

  • 0 不忘长安 2022-10-03 09:29:37 江苏

    这本算是对刘敦桢《川康古建调查日记》和梁思成的《西南建筑图说》的补注,也算是对1939年营造学社的川康考察之行的注解和补充。当年考察之行,本为考察川康地区明代之前的地面古建,但收获最多的还是崖墓和石雕。巴蜀地区的石雕违背神像庄严肃穆的初衷,却极尽人世繁华与美艳,这即是梁思成说的将中国雕塑带入了“魔道”,这种魔力,正是巴蜀古雕塑的魅力所在。 作者在70年后再作实地考察,即使当年营造学社70年前所见的古物,也有很多因自然和人为因素已经作古消失。 但有些遗风仍存于当下的世风民俗中,比如牌坊式的垒石为墓,这种来源于汉或先秦时期崖墓的安葬方式,经唐宋演变为垒石为墓室,延续至今存在于巴蜀的墓葬风俗中。

  • 0 钟绿 2022-05-09 21:55:05

    “秀媚之中,隐有刚强之表示”,这可能是建筑面对摧毁时缄默至终的美德。

  • 0 cat wizard 2023-07-25 10:21:07 上海

    作者综合刘敦桢日记、梁思成作品和本人实地走访,涉及川渝地区古建70多年的变化,很有参考价值。照片丰富,只是清晰度不够,说明性欠佳。

  • 0 可听风吟 2022-12-23 00:48:27 四川

    对川渝各地古迹、造像的整理和科普当然是非常有价值的。然而既然是重走,感觉对这些古迹在梁刘访问后70年里的变迁和现状着墨少了点,包括有些古迹已经移址了,也没说一下新址在哪里为什么要移。看得最难受的是书中每页上都有照片,老照片基本是注明了大致年代和出处的,大量的照片都没有注明拍摄时间和拍摄者,所以这些照片都是作者重走时拍的吗?可有的新照片又标了时间的。没有标注的照片有些看起来又不是作者拍的,也没写明引用自谁。作为一本带科普性质的书籍,这一点很不能接受。/省图借阅

  • 0 立新街甲一号 2021-12-10 09:16:25

    可惜大学在川四年这么多好地方没去探访。

  • 0 Kallerxu 2018-02-18 20:57:06

    是为西南不可移动文物之概览,其实和古建筑的“化城”有非常大的差距。不过标题所表的最后的乡愁倒是独具韵味,在一次一次看回南京老家的过程中会看到那些明清、民国古建不断的荒凉下去,其实建筑和文物,这些古物都有人情味,他们背后的故事是时间长河中最迷人的涟漪。

  • 0 2018-10-22 22:31:15

    八月,探访了书中关于雅安、彭山、芦山、邛崃、蓬溪等地的摩崖造像,木结构古建,塔、汉阙及汉代崖墓。期待以后去重庆大足、川北等地。走读系列之后又一种新的行走方式,旅行待续……

  • 1 Apsaras 2021-06-26 14:51:29

    这本书既不能算考古报告也不能作为旅行指南,价值在于对比了古代—民国—现在三个时代的巴蜀古建、崖墓、石刻的变与不变。

  • 0 晨边公园 2019-06-11 15:58:58

    能把这么好的一个题目写的这么差也是厉害了。。前言不搭后语,400多页里面一大半都是没有用的废话科普和瞎抒情。

  • 0 浪里白条看客 2020-01-03 15:22:22

    昨天这书到了,先翻了翻,因为文中看到有德阳的字眼,想看看当时对德阳古建筑的描述和照片,结果很失望,只有短短的文字描述了钟鼓楼,而离钟鼓楼不远的德阳文庙却只字未提,德阳文庙现在在全国的文庙中也是位居前列的(从保护的完整度来说),另外,文中哪些照片是当时的,哪些是现在的没有说明。

  • 0 渋谷駅前等 2022-07-23 15:13:34

    可与《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对照观看 @2018-07-06 21:34:31

  • 0 viola 2016-07-02 13:01:00

    这么难得写得清楚照片全的书没人看真是可惜了,这样的作者,真是大大得赞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