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主要看看第一章和结论即可,中间的过程过于繁复,但是感觉没有特别的说服力,不过,还是很有启发性的。
本书写于1987年,正是世界体系学说如日中天之时,所以这本书就是对世界体系扩展(致敬?)的前传。(1)作者认为在13世纪的旧大陆就已存在一个由各个区域体系组成的,虽然松散但是彼此连接持续进行的世界贸易体系。西欧的发展与此息息相关。并在250年后,当这个体系的印度洋部分出现暂时衰落之时,西欧取而代之。(2)这个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地缘政治甚至生态环境(比如黑死病)都有关系。(3)作者是城市史专家,所以这本书写得最好的就是每个体系的核心城市,特别是对作为贸易转口中心的港口城邦(比如威尼斯)的评论直到今天依然是正确的。(4)我喜欢这种能够合理解释问题而不是单纯玩头脑风暴的学者。
关联:《成吉思汗与当今世界的形成》、《白银帝国》及其续篇《19世纪大转型》
很多地方过于牵强,为了体系而体系
作者以蒙古帝国的海陆贸易为核心构建了1250-1350年间全球范围的商业体系。核心问题意识是解释现代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由来,比较欣赏作者的逻辑:世界其他地区在本期之后没有发展出更为成熟的商业机制,是非西方世界力量衰退的表征(后果)而非原因。换言之,西方在14世纪中期以后的崛起过程中赢得的诸多机运乃是一种偶然,极大地受到全球地缘政治变动的影响(各大文明区兴衰不同时),过多地诉诸文明特质一类的本质主义解释无异于倒果为因。
解释性和理论性的部分非常单薄,而且也没啥说服力。但是对于中世纪国际贸易网络和贸易都市的事实性、基础性介绍倒是写的很明白,挺适合当普及性读物。
鸡肋
卢格霍德这本书,既是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产物(书名的副标题写的很清楚了),也是对其的回应(把沃勒斯坦笔下16世纪形成的世界体系又前移了300年)。个人不赞同世界体系理论,因此对本书的理论阐释部分均持保留意见。至于史料运用,由于成书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本书关于中国的史料来源比较单一,也缺乏新意,所幸这部分篇幅仅占一章。书中对中世纪晚期欧洲几个重要商业地带、近东、印度和东南亚的概述尚可,特别是欧洲和近东部分不失深度。整体看来,作为一个门槛不高的世界史读物还是不错的,翻译比较用心,译者加了不少注释。
一个人的命运,不仅仅只取决于自我奋斗,历史的行程这个大背景也是一项极其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因素,而一个国家的国运有时也是如此 | 明朝作为一个经济体一度失去了与整个体系的联结,无法从整个体系的运转中获利,它的经济实力也随之被大大削弱,这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结果
一个很大的话题,学术雄心可见,沃勒斯坦用了四卷本讲的世界体系,作者试图在这一小本内给它立前传。其中对明朝没有延续元朝发展大航海的解释之前没有看到过,因而看到时会感觉有新意,即因为国内经济凋敝,疾病流行,朝贡收入少,因而不得不将关注点从外转内
世界体系的视角,提升了一个维度看问题,槽点也很多,很多观点经不起推敲,但也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睡前读越读越精神了……欧洲并不必然是中心,世界体系原本可以更平等。中国一度脱离了当时的世界体系,也就是说,这个体系中的一个主要玩家暂时下线了,而其它玩家也因为各种原因越来越少参与到体系的运转中来。就好像一个人的命运,不仅仅只取决于自我奋斗,历史的行程这个大背景也是一项极其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因素,而一个国家的国运有时也是如此。明朝作为一个经济体一度失去了与整个体系的联结,无法从整个体系的运转中获利,它的经济实力也随之被大大削弱,这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结果。
中国也曾强大
世界的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黑死病在当时对其就是非常大的冲击,以及元明逐渐退出国际舞台,导致了十三世纪世界体系的崩溃。
欧洲并不必然是中心,世界体系原本可以更平等
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又给了一个全新的角度,郑和下西洋目的其一想要恢复元朝时国际贸易,由于北方陆路不通,开拓海路,无奈当时世界由于黑死病等种种原因导致贸易不景气。驳了之前所广泛流传的寻建文帝和什么养国威说。
略显老套,但不乏真知灼见:1.关于麦克尼尔的“文明疾病圈”假说。 2.统一并不必然减少维持成本,这取决于政策。3.货币基于国家,还是基于行业协议是诸流分野。4.尽管中国历史将明朝认定为正统恢复,但从世界体系角度来看,元的遗产已不复存在。
大概全球史作者都是些不拘小节的人吧。喜欢搭框架、画big picture,具体到细节,就没法看了。
2017第64。二十年前的著作,观点和材料也确实有点跟不上时代了。这种作品得益于当时西方如日中天的研究环境,但就我能力看,涉及中国部分错误,问题实在也太多,这就是全球史难以逃脱的弊端,学力无法顾及。另外,个人觉得,掩卷并不能得到更多关于体系的整体认知,倒是个案鲜活,不过串联不起来
学术史价值。毕竟是1989年的书了。
荷尔德林说“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只有商业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才能避免“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却满面红光的走向罪恶。” Rational irrationality,“理性胡闹”。有歧视就有保护,被歧视的人短期受损,被保护的人长期受损。被考试被加分照顾的小孩,容易忽略自身与优秀人才的差距,习惯被照顾,过于依赖,缺乏独立性和拼搏的勇气。 所以市场竞争越激烈的地方,越能够做到豁达开放,兼容并包。越是竞争激烈的地方,越是那些少数派的避风港。如果你是一个少数派,遇到一个唯利是图,只想多赚钱的雇主,那就是你的福音。
> 我来写短评
> 欧洲霸权之前
0 有用 海上心史 2019-12-04
主要看看第一章和结论即可,中间的过程过于繁复,但是感觉没有特别的说服力,不过,还是很有启发性的。
0 有用 阿道克 2019-10-03
本书写于1987年,正是世界体系学说如日中天之时,所以这本书就是对世界体系扩展(致敬?)的前传。(1)作者认为在13世纪的旧大陆就已存在一个由各个区域体系组成的,虽然松散但是彼此连接持续进行的世界贸易体系。西欧的发展与此息息相关。并在250年后,当这个体系的印度洋部分出现暂时衰落之时,西欧取而代之。(2)这个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地缘政治甚至生态环境(比如黑死病)都有关系。(3)作者是城市史专家,所以这本书写得最好的就是每个体系的核心城市,特别是对作为贸易转口中心的港口城邦(比如威尼斯)的评论直到今天依然是正确的。(4)我喜欢这种能够合理解释问题而不是单纯玩头脑风暴的学者。
0 有用 了妄唯真 2019-08-31
关联:《成吉思汗与当今世界的形成》、《白银帝国》及其续篇《19世纪大转型》
0 有用 观察者 2019-08-14
很多地方过于牵强,为了体系而体系
0 有用 Sobriety 2019-05-21
作者以蒙古帝国的海陆贸易为核心构建了1250-1350年间全球范围的商业体系。核心问题意识是解释现代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由来,比较欣赏作者的逻辑:世界其他地区在本期之后没有发展出更为成熟的商业机制,是非西方世界力量衰退的表征(后果)而非原因。换言之,西方在14世纪中期以后的崛起过程中赢得的诸多机运乃是一种偶然,极大地受到全球地缘政治变动的影响(各大文明区兴衰不同时),过多地诉诸文明特质一类的本质主义解释无异于倒果为因。
0 有用 小p 2019-05-04
解释性和理论性的部分非常单薄,而且也没啥说服力。但是对于中世纪国际贸易网络和贸易都市的事实性、基础性介绍倒是写的很明白,挺适合当普及性读物。
0 有用 Δ 2018-12-05
鸡肋
0 有用 埴轮 2018-10-21
卢格霍德这本书,既是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产物(书名的副标题写的很清楚了),也是对其的回应(把沃勒斯坦笔下16世纪形成的世界体系又前移了300年)。个人不赞同世界体系理论,因此对本书的理论阐释部分均持保留意见。至于史料运用,由于成书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本书关于中国的史料来源比较单一,也缺乏新意,所幸这部分篇幅仅占一章。书中对中世纪晚期欧洲几个重要商业地带、近东、印度和东南亚的概述尚可,特别是欧洲和近东部分不失深度。整体看来,作为一个门槛不高的世界史读物还是不错的,翻译比较用心,译者加了不少注释。
0 有用 游艺 2018-08-11
一个人的命运,不仅仅只取决于自我奋斗,历史的行程这个大背景也是一项极其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因素,而一个国家的国运有时也是如此 | 明朝作为一个经济体一度失去了与整个体系的联结,无法从整个体系的运转中获利,它的经济实力也随之被大大削弱,这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结果
0 有用 coldfish 2018-06-05
一个很大的话题,学术雄心可见,沃勒斯坦用了四卷本讲的世界体系,作者试图在这一小本内给它立前传。其中对明朝没有延续元朝发展大航海的解释之前没有看到过,因而看到时会感觉有新意,即因为国内经济凋敝,疾病流行,朝贡收入少,因而不得不将关注点从外转内
0 有用 段段 2018-06-03
世界体系的视角,提升了一个维度看问题,槽点也很多,很多观点经不起推敲,但也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睡前读越读越精神了……欧洲并不必然是中心,世界体系原本可以更平等。中国一度脱离了当时的世界体系,也就是说,这个体系中的一个主要玩家暂时下线了,而其它玩家也因为各种原因越来越少参与到体系的运转中来。就好像一个人的命运,不仅仅只取决于自我奋斗,历史的行程这个大背景也是一项极其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因素,而一个国家的国运有时也是如此。明朝作为一个经济体一度失去了与整个体系的联结,无法从整个体系的运转中获利,它的经济实力也随之被大大削弱,这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结果。
0 有用 鸭梨山大哎 2018-03-30
中国也曾强大
0 有用 管牧山 2018-03-30
世界的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黑死病在当时对其就是非常大的冲击,以及元明逐渐退出国际舞台,导致了十三世纪世界体系的崩溃。
0 有用 心若无涯 2018-03-29
欧洲并不必然是中心,世界体系原本可以更平等
0 有用 SEKIKITA 2018-03-29
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又给了一个全新的角度,郑和下西洋目的其一想要恢复元朝时国际贸易,由于北方陆路不通,开拓海路,无奈当时世界由于黑死病等种种原因导致贸易不景气。驳了之前所广泛流传的寻建文帝和什么养国威说。
0 有用 4G小u盘 2018-11-27
略显老套,但不乏真知灼见:1.关于麦克尼尔的“文明疾病圈”假说。 2.统一并不必然减少维持成本,这取决于政策。3.货币基于国家,还是基于行业协议是诸流分野。4.尽管中国历史将明朝认定为正统恢复,但从世界体系角度来看,元的遗产已不复存在。
0 有用 江声走 2017-12-07
大概全球史作者都是些不拘小节的人吧。喜欢搭框架、画big picture,具体到细节,就没法看了。
1 有用 songtong2010 2017-10-03
2017第64。二十年前的著作,观点和材料也确实有点跟不上时代了。这种作品得益于当时西方如日中天的研究环境,但就我能力看,涉及中国部分错误,问题实在也太多,这就是全球史难以逃脱的弊端,学力无法顾及。另外,个人觉得,掩卷并不能得到更多关于体系的整体认知,倒是个案鲜活,不过串联不起来
0 有用 黑 2017-10-03
学术史价值。毕竟是1989年的书了。
0 有用 Sra. Elisa 2018-03-29
荷尔德林说“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只有商业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才能避免“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却满面红光的走向罪恶。” Rational irrationality,“理性胡闹”。有歧视就有保护,被歧视的人短期受损,被保护的人长期受损。被考试被加分照顾的小孩,容易忽略自身与优秀人才的差距,习惯被照顾,过于依赖,缺乏独立性和拼搏的勇气。 所以市场竞争越激烈的地方,越能够做到豁达开放,兼容并包。越是竞争激烈的地方,越是那些少数派的避风港。如果你是一个少数派,遇到一个唯利是图,只想多赚钱的雇主,那就是你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