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为杂草正名的博物学著作。一些植物具有肆无忌惮的扩散能力,常变成入侵物种,作者却指出,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真正原因是本地生态系统已在人类干预下变得不堪一击。
装帧精美,纸质也好,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一本谈植物学的小清新书籍,其实不如说是“借野草来反思文明社会”
理查德·梅比于英国自然文学在当代的复兴功不可没,他是该领域这三十多年来最杰出、最有使命感的作家。梅比对杂草的迷恋,来自于这一族群本身的野性——总会逸出边界,动摇人们的定义。这也是人们“探寻如何界定自然与文化”,野生与驯养的过程”。我深感兴味的一点:他观察到“在英国的气候下,本土植物群落几乎总是能赶走哪些先驱杂草和外来入侵者,这个排挤过程基本只是时间问题”。而美国和澳洲的问题就严重的多。说起来我好像也是杂草的迷恋者。
有趣通俗而易读,虽然并没有解决的办法,或者说,作者并不认为对杂草的“解决”是种办法。历史和现实中我们对杂草的定义和摇摆不决的态度,一种杂草身份的确定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常常变化,而显而易见的一点是,那些后来成为超级杂草的植物,往往最初是人们在园艺中培植而后逃逸的。假如杂草在自然中有角色,杂草的角色往往是填补人类破坏地球后的空白的,虽然令我们厌恶,然而与人类的行为息息相关。
野草也有春天 :)
一部杂草的文化和生态史。全书的书眼就在这里:“我们如何、为何将何处的植物定性为不受欢迎的杂草,正是我们不断探寻界定自然与文化、野生与驯养的过程的一部分。而这些界限的聪明与宽容程度,将决定这个星球上大部分绿色植物的角色”。阅读中感受到的都是杂草独立而强大的生命力,也一直让我在思考对“杂草”边界的定义、野性与文明。有一点很明确,我们惯认杂草是入侵,实际上把它们带来的正是我们自己(园艺、培育、旅行、殖民和贸易),“它们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最后当看到理查德•梅比将杂草比做是一种免疫系统时很感动,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杂草有什么目的性,依然还是生存本能,它们的所作所为就是去填补大地的空白空间——当土地被剥去了原有的植被出现损伤时(大多还是人的问题),它们会介入修复受伤的组织,以形成复杂稳定的植物系统。
有更多插图会比较好,尤其是每次正文具体描述某幅名画的时候 151214-151231
知道它的好,读的却特无力,图少,引摘太繁。
荣膺2015年新浪中国好书榜十大好书、中国出版协会30本好书、豆瓣图书年度榜、凤凰网年度图书、《中华读书报》《新京报》等十余家主流媒体年度书单——实至名归!
书中对于“杂草”的定义十分令人深思,正是这种人本位的产物导致了千百年来各种植物在“杂草”的名目边缘左右徘徊,大自然经历了数万年的演变和轮进,万事万物原本各有分工且相互制衡,如今却面临着被人类的喜好和功利性所审判,而在渊博的自然面前,人类却又显得那么无知而短见,这正是无数年来天灾人祸的大抵渊源。“生活不可能那样整洁光鲜,一尘不染。杂草能让我们再次学会如何在自然的边界上生存。”,这样的真理绝不仅仅适用于人类对于自身之外事物的态度,同时也适用于人类自身对于社会认知与认同间所产生的刻板与偏见,我们在面对自己所不熟知、不习惯的事物时所惯性产生的对抗态度,又有多少让我们自食恶果?杂草的定义取决于人类看待它们的方式,文明背后的野性从未走远,倘若有一天人类文明消失,自然会平顺地接管一切,仿佛我们从未存在过般
对克莱尔而言,粗鄙是价值与真实性的检验标准,粗鄙中包含了平凡、卑微和不造作。 大自然即使麻衣荆钗,也依旧能打动他。即使只是看到一棵小小的杂草也会让他喜悦。 我舒服地猫在叶子中间,躺在长满青苔的岸上,树下的蕨菜长着冷杉一样的叶子,然后我就这样保持一种奇特的静止状态,花好几个小时看小虫子在高高的草茎和宽宽的叶子上爬上爬下。
这本书个人没法荐读... 中心很明确,围绕“杂草”这个概念的定义讲述一系列杂草的成因以及与普通园艺植物的界定差,全文首尾强调杂草在生态圈里面应有的地位,总得来说内容是没的挑的一本。但是!写法太不讨喜了,章节姑且算是有个主题,但行文一种博物学家信手拈来侃侃而谈的文风有种跑火车的感觉... “喜马拉雅凤仙花XXXXXX。不过,虎杖XXXXX,XXXXX”(p254),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段间转折就是来得这么毫无防备... 非常带有主观意味的文字在p260左右才开始出现...当然这时候书已经快要结尾了... 前面的大段火车文中间信息非常杂糅丰富,相信能触动植物爱好者的小心脏,插图注解也很漂亮,很适合收藏。然而,就圈外读者来看这本书读起来确实有点累。...希望能听听专业读者的观点。完。
博物学的书,还是得要英国人来写。
原来西方也有“神农尝百草”,那些鼓吹西医至上论的人,或者是中医至上论的人,都该好好看看
杂草并不多余,多余的是人的自作聪明。(联想起《人类简史》中提到,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其实是小麦驯化了智人传播世界各地造就的农业革命。)英国人把园艺放在与诗歌、绘画相同的高度,才能写出这么一本超越园艺的博物书吧。(ps.所以植物也是20世纪英国科幻的主角之一?)
很有趣的一本书,围绕中心论点”杂草作为边界”展开,自然与文化角度都有兼顾。
关于杂草的文化思考。此前我一直把杂草视为“既然长在那里定有它的理由”,即使以前极少见到的如月见草、小花山桃草、一年蓬和商陆,从未把它们的出现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等联系起来思考。看一本书,得到启发就值。
环境伦理学告诉我,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站在道德高地上发表的评论都是傲慢的;所以我还是比较喜欢旁观者的身份。书中的手绘插图看得我头晕,后来发现这不是作者在致谢中提到的“精美的插画”。。。扣一星= =最喜欢的一句“顽固守时可能是它们最恶劣的品质,但这也是一种让人安心的提醒,告诉你生活还在继续。”
最近经常跟人聊到说有一种写法叫BBC纪录片腔,本书亦是如此,当然这种腔调于我倒不算贬义,最喜欢三尖树一篇,装帧也很不错
物种迁徙繁衍争出优胜劣汰本是自然常态,只是目前人类及人类所造之环境是脆弱的,经不起更迭。于是便让环境尽量适应人类。相信日后定会有人详细考察植物习性写出审慎的园林栽种指导书籍以尽量维持生态原貌,以减少动荡不安。
> 杂草的故事
39 有用 麦田沙 2015-06-18 16:19:43
为杂草正名的博物学著作。一些植物具有肆无忌惮的扩散能力,常变成入侵物种,作者却指出,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真正原因是本地生态系统已在人类干预下变得不堪一击。
25 有用 维舟 2015-09-22 10:13:03
装帧精美,纸质也好,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一本谈植物学的小清新书籍,其实不如说是“借野草来反思文明社会”
14 有用 vivida 2016-01-19 13:44:12
理查德·梅比于英国自然文学在当代的复兴功不可没,他是该领域这三十多年来最杰出、最有使命感的作家。梅比对杂草的迷恋,来自于这一族群本身的野性——总会逸出边界,动摇人们的定义。这也是人们“探寻如何界定自然与文化”,野生与驯养的过程”。我深感兴味的一点:他观察到“在英国的气候下,本土植物群落几乎总是能赶走哪些先驱杂草和外来入侵者,这个排挤过程基本只是时间问题”。而美国和澳洲的问题就严重的多。说起来我好像也是杂草的迷恋者。
9 有用 沈书枝 2015-08-25 18:05:16
有趣通俗而易读,虽然并没有解决的办法,或者说,作者并不认为对杂草的“解决”是种办法。历史和现实中我们对杂草的定义和摇摆不决的态度,一种杂草身份的确定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常常变化,而显而易见的一点是,那些后来成为超级杂草的植物,往往最初是人们在园艺中培植而后逃逸的。假如杂草在自然中有角色,杂草的角色往往是填补人类破坏地球后的空白的,虽然令我们厌恶,然而与人类的行为息息相关。
4 有用 malingcat 2015-11-16 16:49:11
野草也有春天 :)
8 有用 花椰菜 2018-12-05 19:17:35
一部杂草的文化和生态史。全书的书眼就在这里:“我们如何、为何将何处的植物定性为不受欢迎的杂草,正是我们不断探寻界定自然与文化、野生与驯养的过程的一部分。而这些界限的聪明与宽容程度,将决定这个星球上大部分绿色植物的角色”。阅读中感受到的都是杂草独立而强大的生命力,也一直让我在思考对“杂草”边界的定义、野性与文明。有一点很明确,我们惯认杂草是入侵,实际上把它们带来的正是我们自己(园艺、培育、旅行、殖民和贸易),“它们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最后当看到理查德•梅比将杂草比做是一种免疫系统时很感动,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杂草有什么目的性,依然还是生存本能,它们的所作所为就是去填补大地的空白空间——当土地被剥去了原有的植被出现损伤时(大多还是人的问题),它们会介入修复受伤的组织,以形成复杂稳定的植物系统。
3 有用 zitsunari 2015-12-31 16:14:16
有更多插图会比较好,尤其是每次正文具体描述某幅名画的时候 151214-151231
3 有用 bird 2016-05-29 23:52:07
知道它的好,读的却特无力,图少,引摘太繁。
3 有用 译林出版社 2016-02-17 10:25:56
荣膺2015年新浪中国好书榜十大好书、中国出版协会30本好书、豆瓣图书年度榜、凤凰网年度图书、《中华读书报》《新京报》等十余家主流媒体年度书单——实至名归!
2 有用 1先森 2017-04-04 19:09:10
书中对于“杂草”的定义十分令人深思,正是这种人本位的产物导致了千百年来各种植物在“杂草”的名目边缘左右徘徊,大自然经历了数万年的演变和轮进,万事万物原本各有分工且相互制衡,如今却面临着被人类的喜好和功利性所审判,而在渊博的自然面前,人类却又显得那么无知而短见,这正是无数年来天灾人祸的大抵渊源。“生活不可能那样整洁光鲜,一尘不染。杂草能让我们再次学会如何在自然的边界上生存。”,这样的真理绝不仅仅适用于人类对于自身之外事物的态度,同时也适用于人类自身对于社会认知与认同间所产生的刻板与偏见,我们在面对自己所不熟知、不习惯的事物时所惯性产生的对抗态度,又有多少让我们自食恶果?杂草的定义取决于人类看待它们的方式,文明背后的野性从未走远,倘若有一天人类文明消失,自然会平顺地接管一切,仿佛我们从未存在过般
3 有用 smile 2015-11-17 16:37:22
对克莱尔而言,粗鄙是价值与真实性的检验标准,粗鄙中包含了平凡、卑微和不造作。 大自然即使麻衣荆钗,也依旧能打动他。即使只是看到一棵小小的杂草也会让他喜悦。 我舒服地猫在叶子中间,躺在长满青苔的岸上,树下的蕨菜长着冷杉一样的叶子,然后我就这样保持一种奇特的静止状态,花好几个小时看小虫子在高高的草茎和宽宽的叶子上爬上爬下。
5 有用 嘎咔咔咔庫 2016-07-08 16:17:01
这本书个人没法荐读... 中心很明确,围绕“杂草”这个概念的定义讲述一系列杂草的成因以及与普通园艺植物的界定差,全文首尾强调杂草在生态圈里面应有的地位,总得来说内容是没的挑的一本。但是!写法太不讨喜了,章节姑且算是有个主题,但行文一种博物学家信手拈来侃侃而谈的文风有种跑火车的感觉... “喜马拉雅凤仙花XXXXXX。不过,虎杖XXXXX,XXXXX”(p254),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段间转折就是来得这么毫无防备... 非常带有主观意味的文字在p260左右才开始出现...当然这时候书已经快要结尾了... 前面的大段火车文中间信息非常杂糅丰富,相信能触动植物爱好者的小心脏,插图注解也很漂亮,很适合收藏。然而,就圈外读者来看这本书读起来确实有点累。...希望能听听专业读者的观点。完。
5 有用 yuwu 2020-03-25 07:14:48
博物学的书,还是得要英国人来写。
0 有用 扭腰客 2017-06-23 16:33:39
原来西方也有“神农尝百草”,那些鼓吹西医至上论的人,或者是中医至上论的人,都该好好看看
1 有用 Aomame 2016-05-15 10:06:31
杂草并不多余,多余的是人的自作聪明。(联想起《人类简史》中提到,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其实是小麦驯化了智人传播世界各地造就的农业革命。)英国人把园艺放在与诗歌、绘画相同的高度,才能写出这么一本超越园艺的博物书吧。(ps.所以植物也是20世纪英国科幻的主角之一?)
1 有用 #暗蓝# 2016-05-06 20:09:39
很有趣的一本书,围绕中心论点”杂草作为边界”展开,自然与文化角度都有兼顾。
1 有用 此情 2015-09-27 20:29:06
关于杂草的文化思考。此前我一直把杂草视为“既然长在那里定有它的理由”,即使以前极少见到的如月见草、小花山桃草、一年蓬和商陆,从未把它们的出现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等联系起来思考。看一本书,得到启发就值。
2 有用 一八 2017-04-17 21:30:30
环境伦理学告诉我,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站在道德高地上发表的评论都是傲慢的;所以我还是比较喜欢旁观者的身份。书中的手绘插图看得我头晕,后来发现这不是作者在致谢中提到的“精美的插画”。。。扣一星= =最喜欢的一句“顽固守时可能是它们最恶劣的品质,但这也是一种让人安心的提醒,告诉你生活还在继续。”
3 有用 哥谭花匠safina 2015-07-07 15:09:38
最近经常跟人聊到说有一种写法叫BBC纪录片腔,本书亦是如此,当然这种腔调于我倒不算贬义,最喜欢三尖树一篇,装帧也很不错
1 有用 山小衣 2015-11-17 12:36:38
物种迁徙繁衍争出优胜劣汰本是自然常态,只是目前人类及人类所造之环境是脆弱的,经不起更迭。于是便让环境尽量适应人类。相信日后定会有人详细考察植物习性写出审慎的园林栽种指导书籍以尽量维持生态原貌,以减少动荡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