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博集天卷
副标题: 如何果断地权衡利益得失
原作名: The Instant Economist: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how the economy works
译者: 林隆全
出版年: 2015-2
页数: 245
定价: 35.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56107391
内容简介 · · · · · ·
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经济学入门课程!从36个经济学关键名词入手,每篇约3000字,用生活实例引入观念原理,概念清晰,没有经济基础,也能轻松理解,帮助我们认识复杂的经济运作,理性决策,更聪明地工作,提高效率与生活质量。
作者简介 · · · · · ·
[美] 蒂莫西‧泰勒,
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教授,
美国经济协会权威刊物《经济展望杂志》主编,
斯坦福大学“杰出教学奖”得主,
美国通用教材《经济学原理》作者。
目录 · · · · · ·
02 做自己最适合做的事,就有更好的生产力
03 市场均衡点并不表示人们对结果感到满意
04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所取舍
05 增加的生产成本可以转嫁给消费者吗?
06 你的薪水最终由你的产出决定
· · · · · · (更多)
02 做自己最适合做的事,就有更好的生产力
03 市场均衡点并不表示人们对结果感到满意
04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所取舍
05 增加的生产成本可以转嫁给消费者吗?
06 你的薪水最终由你的产出决定
07 折现值是个很重要的观念
08 人一生积累财富的关键是什么?
09 垄断的本质是对勤劳者课税
10 是大池塘里的小鱼,还是小池塘里的大鱼
11 最佳的管制法或许就是解除管制
12 主张绝对的零污染是不可行的
13 自由市场并不保证会给发明者奖励
14 缴税是用强迫的方式克服搭便车问题
15 社会福利计划是在援助与激励之间拔河
16 什么样的收入不均程度算合理?
17 品牌可以让消费者对质量比较放心
18 谁能监督代理人?
宏观
经济学篇
19 人均GDP是一个有用的比较工具
20 为什么人们重视经济增长?
21 经济衰退,薪资很少会大幅下降
22 通胀率走高会使市场运作不顺畅
23 贸易顺差的真正意思是借钱给国外
24 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
25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短期现象
26 政府的钱是怎么花的?
27 权衡性财政政策,知易行难
28 美国累积负债的长期前景很糟糕
29 金钱对我们没有任何用处,除非把它花掉
30 中央银行既有权力,也有责任
31 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32 不用扩大贸易就很富裕的国家根本找不到
33 全球化的整体方向将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
34 汇率剧烈波动会对经济造成很大干扰
35 美元大幅贬值对美国并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36 未来的经济不再是零和游戏
· · · · · · (收起)
喜欢读"斯坦福极简经济学"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1 条 )
> 更多书评 81篇
-
陈小憨˙Ꙫ˙ (平和有光)
微观经济学篇 01人们卖弄的经济学原理只有50%是正确的 经济学家如何思考:对公共政策做出建议的经济学,大多只用到大学入门课程的程度。 02做自己最适合做的事,就有更好的生产力 分工:经济学的一部分,即是了解并分析市场经济每天所协调完成的丰功伟绩。 03市场均衡点并不表示人们对结果感到满意 供给与需求:知道每样东西的价格,却不知其价值,这就是经济学家。 04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所取舍 价格下限与价格上限:价格管制...2016-01-24 15:17:17 11人喜欢
微观经济学篇 01人们卖弄的经济学原理只有50%是正确的 经济学家如何思考:对公共政策做出建议的经济学,大多只用到大学入门课程的程度。 02做自己最适合做的事,就有更好的生产力 分工:经济学的一部分,即是了解并分析市场经济每天所协调完成的丰功伟绩。 03市场均衡点并不表示人们对结果感到满意 供给与需求:知道每样东西的价格,却不知其价值,这就是经济学家。 04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所取舍 价格下限与价格上限:价格管制的问题在于是否能达成目标,或适得其反? 05增加的生产成本可以转嫁给消费者吗? 弹性:思考需求与供给有无“弹性”这个基本观念,就可对市场做出有凭有据的预测。 06你的薪水最终由你的产出决定 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在每个人才市场,工资的均衡点是由该市场的劳动力供给量相对于劳动力需求量而决定的。 07折现值是个很重要的观念 金融市场与报酬率:就像商品市场或劳动力市场一样,资本市场也可以用同样的供需架构来解释。 08人一生积累财富的关键是什么? 个人投资:评估投资标的时,要衡量四个要项:报酬率、风险、流动性、税负。 09垄断的本质是对勤劳者课税 从完全竞争到垄断: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爵士曾说,垄断的最大好处,就是平静的生活。 10是大池塘里的小鱼,还是小池塘里的大鱼 反托拉斯与竞争政策:独家交易、掠夺性定价等名词的定义,看起来模糊且不确定,但的确就是如此。 11最佳的管制法或许就是解除管制 管制与解除管制:若能尊重激励因素与市场力量,管制手段也可以运作得很好。 12主张绝对的零污染是不可行的? 负外部性与环境:解决环境污染的方法,已经从命令与控制转变为市场导向的激励设计。 13自由市场并不保证会给发明者奖励 正外部性与技术:即使有法律保护,创新成功的公司也只能拿到它所创造价值的30%~40%。 14缴税是用强迫的方式克服搭便车问题 公共物品:顺着每个人自利的本性,将无法创造公共物品,所以政府必须征税来建设。 15社会福利计划是在援助与激励之间拔河 贫穷与福利计划:社会保障网不应是令人难以起身的吊床,而应能缓冲你掉落下来时的力道,并让你再弹上去。 16什么样的收入不均程度算合理? 收入不均:根据研究估计,收入不均的扩大,约有两成是由全球化对工资造成的压力导致的。 17品牌可以让消费者对质量比较放心 信息不完全与保险:信息不完全造成了保险市场难以解决的失衡问题。 18谁能监督代理人? 公司与政府治理:最不信任公司治理的人,最有可能相信政府可以监督公司。 宏观经济学篇 19人均GDP是一个有用的比较工具 宏观经济学和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较高的经济体,在很多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 20为什么人们重视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唯一会影响生活水平的因素。 21经济衰退,薪资很少会大幅下降 失业:劳动需求量下降,才会导致失业。 22通胀率走高会使市场运作不顺畅 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优于过度补贴所造成的通货紧缩。 23贸易顺差的真正意思是借钱给国外 贸易差额:贸易顺差与逆差,谈的是金钱的流向,以及向哪边的流动比较大。 24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 总供给与总需求:对整体经济来说,总供给量必须等于总需求量。 25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短期现象 失业与通胀之间的取舍:失业率与通胀率,从长期来看没有任何的取舍关系。 26政府的钱是怎么花的? 财政政策和预算赤字:财政政策是用来概括政府的租税与支出政策的一个专有名词。 27权衡性财政政策,知易行难 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租税是自动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 28美国累积负债的长期前景很糟糕 预算赤字与国民储蓄:短期的预算赤字,在经济衰退期间不是一件坏事。 29金钱对我们没有任何用处,除非把它花掉 货币银行学:银行实际上是通过放款的过程来创造货币。 30中央银行既有权力,也有责任 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美联储主席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经济要角。 31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否应该用来应对金融泡沫,这一点是有争议的。 32不用扩大贸易就很富裕的国家根本找不到 国际贸易利益:相似商品的跨国界贸易会给国内生产者带来更激烈的竞争,而竞争有助于低价和创新。 33全球化的整体方向将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 保护主义论战:保护主义是指政府对国内产业提供间接补贴,由国内消费者用较高的价格埋单。 34汇率剧烈波动会对经济造成很大干扰 汇率:利用稳定或缓慢变动的汇率,可创造有利于贸易与投资的环境。 35美元大幅贬值对美国并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国际金融风暴:遭遇金融危机的国家都有某些共同点,其GDP会大幅萎缩。 36未来的经济不再是零和游戏 全球经济观点:未来的经济在不断的挑战与崩解中将出现巨大机会。
回应 2016-01-24 15:17:17 -
落梅如雪乱 (独当一面!)
00、序言 经济学的研究分为两类:微观经济学(从个人、企业的观点展开研究),和宏观经济学(探讨经济的整体观点)。有一个古老但贴切的比喻:宏观经济学就像在看森林,而微观经济学则像看个别的树木。学好经济学的诀窍,就是对森林和树木两者能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01、经济学的三个基础问题: 社会应该生产什么?应该如何生产?谁来消费所生产的东西? 这三个问题是每种经济制度乃至每个社会的基础。寻找问题的可能答案时,沿...2017-10-27 10:37:48 4人喜欢
00、序言
经济学的研究分为两类:微观经济学(从个人、企业的观点展开研究),和宏观经济学(探讨经济的整体观点)。有一个古老但贴切的比喻:宏观经济学就像在看森林,而微观经济学则像看个别的树木。学好经济学的诀窍,就是对森林和树木两者能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01、经济学的三个基础问题:
社会应该生产什么?应该如何生产?谁来消费所生产的东西?
这三个问题是每种经济制度乃至每个社会的基础。寻找问题的可能答案时,沿着一条光谱来思考是有帮助的。光谱的一端是政府完全管制,另一端是由个人来决定这三个问题的所有答案。大多数社会处于中间。
很多经济取舍都有一个特色:它能帮助某些人,却同时伤害了其他人。经济学家关心的是统计受到伤害或帮助的所有人,而不只是新闻报道里的几张脸孔。
自利是组成社会的有效方式。个人借由追求自身的利益,频繁地促进了社会利益,比他认真设想促进社会利益还有效。“看不见的手”的概念,就是你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可能也会给别人带来好处。比如借由生产一个更好的商品,你同时改善了使用者的生活。
所有成本都是机会成本,即当你做一个选择时,你没有选择的东西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机会成本”。
没有哪个人可以得到想要的每样东西,也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得到想要的每样东西,因此,取舍是不可避免的。在人们有各种技能与欲望的现代经济社会中,问题在于如何协调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
02、分工:做自己最适合做的事,就有更好的生产力
我们现今的世界,即使是看起来简单的消费品,也经常通过一个涉及全球的复杂过程来生产(比如铅笔)。
分工的优点:1、使工人能聚焦于他们最适合做的事,2、使企业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并且得以利用规模经济以减小成本。
在市场经济里,商品的价值就是它的价格,是由供给与需求决定的。付一个价钱买商品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动机,使他们需谨慎选择从仓库里取出的东西,且不能取出超过需要的数量。市场经济里的劳动价值,则表现在支付的薪水上,这又提供了动机,使人们愿意提供对别人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价格机制与供需的力量是市场经济如何协调人们的分工,并且使进出市场经济这个大仓库的商品互相配合的方法。
理论上,仓库要放进和取出什么东西,可以由市场上人们的互动来决定,或是由政府乃至双方的某种组合来决定。但无论如何,每个社会都必须回答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谁来消费?
03、循环流向图与市场均衡点
家庭与厂商两个群体之间的三个市场:商品、劳动力与资本。
商品的价格(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是不一致的,由需求和供给决定,比如钻石的使用价值很低,但由于供给稀少,所以价格高于水。
需求量指的是在某一特定价格下,人们想得到该商品的特定数量,是一个点。需求则是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指的是在任何价格下,人们想要该商品的数量是多少,是一条曲线。同理,供给量是指在某个特定价格下所生产的特定数量,供给是指在任何价格下生产多少数量。
价格并不影响需求和供给。需求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中消费者收入和数量的增减、潮流的改变及替代品价格的变动。供给的影响因素包括该商品生产力与生产要素的改变。
价格会影响需求量和供给量。商品(如披萨)的价格较低时,供给量很少(生产者赚钱少),但需求量可能是相当高的(消费者愿意低价买)。当其价格上涨一些时,餐厅就会生产更多,供给量会增加;但一旦价格上涨,使得人们较不愿购买时,需求量就会下降。当供给量上升且需求量下降时,在“均衡点”上,需求量会等于供给量。“均衡点”的经济意义在于价格与数量是有效率的,没有造成浪费,是市场经济的倾向。
04、价格管制是否能达成目标,或适得其反?
原因: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但决定出的价格未必是人们想要的,因此政府有可能干预并影响特定市场的商品价格。
但规定价格上限会造成供不应求(需求量上升,供给量下降),规定价格下限会造成供过于求(供给量变多,需求量变少)。
经济学家认为在任何经济政策下都会有所取舍,而政客常喜欢隐瞒政策的真实成本。真实成本不单是预算成本,还包括机会成本。如房租管制使某些房客受益,但由于供给量减少,其他人会因为找不到房子住而受害,某些建筑商也会因为无法转手获利而蒙受损失。
政府喜欢进行价格管制,因为不需要增加支出或减税。但事实上价格管制会掩盖真实成本。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可以采取其他更精准的政策(不应一刀切),如房租管制的替代方案:关于需求面的帮助,可为穷人提供住宅优惠券,关于供应面的帮助,可补助低成本住宅的建设,两者都会使人们买得起的住宅出现更高的均衡量,而不会造成短缺或过剩。
05、增加的生产成本可以转嫁给消费者吗?
需求(供给)弹性:需求量(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弹性用价格与数量变动的百分比计算,主要优点是可以用来比较各种不同的市场(商品可能是不同度量衡计数,或以不同货币计价)。
思考需求与供给有无“弹性”这个基本观念,就可对市场做出有凭有据的预测。如香烟税真的能有效抑制抽烟吗?还是增加政府收入?抽烟会上瘾且替代品很少。预期烟民对香烟的需求是无弹性的(<1),而证据显示,香烟价格增加10%,只会使消费的香烟数量减少3%。因此,如果向香烟业者增税,该公司可通过提高价格的方式,把大部分的税转嫁给消费者。
回应 2017-10-27 10:37:48 -
五原里美 (世界之大,我却不知其折或远。)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蒂莫西·泰勒 329个笔记 ◆ 序言 >> 经济学不是一套答案,而是追寻答案的架构。 >> 经济学不是一套答案,而是追寻答案的架构。 >> 我也希望本书能提供一种语言和一个架构,让你能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信念,在这个时代的经济论战中成为一个更聪明、更成熟的参与者。 ◆ 微观经济学篇 >> 我们先从经济学的三个基础问题开始: · 社会应该生产什么? · 应该如何生产? · 谁来消费所生产...2021-03-11 07:43:38 3人喜欢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蒂莫西·泰勒
329个笔记
◆ 序言
>> 经济学不是一套答案,而是追寻答案的架构。
>> 经济学不是一套答案,而是追寻答案的架构。
>> 我也希望本书能提供一种语言和一个架构,让你能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信念,在这个时代的经济论战中成为一个更聪明、更成熟的参与者。
◆ 微观经济学篇
>> 我们先从经济学的三个基础问题开始:
· 社会应该生产什么?
· 应该如何生产?
· 谁来消费所生产的东西?
这三个问题是每种经济制度乃至每个社会的基础,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还是共产主义社会,或是低收入、中等收入或高收入社会。
>> 但现代经济学承认每个市场各有优点,也承认在某些情况下市场运作会失灵,政府也许有能力福国利民。现代经济学也承认会有政府干预却仍然运作不畅的情况,换手让市场来试试可能成效会更好。
>> 权衡取舍
>> 很多经济取舍都有一个特色:它能帮助某些人,却同时伤害了其他人。经济学家关心的是统计受到伤害或帮助的所有人,而不只是新闻报道里的几张脸孔。
>> “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的概念,就是你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可能也会给别人带来好处。
>> 所有成本都是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当你做一个选择时,你没有选择的东西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机会成本”。
>> 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而非生产者。
>> 在人们有各种技能与欲望的现代经济社会中,问题在于如何协调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
◆ 02 做自己最适合做的事,就有更好的生产力
>> 规模经济”是个专有名词,用来说明大厂相对于小厂可以用较低的平均成本来生产。
>> 就跟工人或企业一样,国家也可以发展专业化的技能与专长。最近的全球贸易有一个重要趋势,有人称之为“价值链分解”(breaking up the value chain),意即更广泛分散地生产零件。
◆ 03 市场均衡点并不表示人们对结果感到满意
>> 
循环流向图
>> 在资本市场里,家庭将金钱作为投资,而成为资本,无论是直接购买股票还是间接把钱存在银行,这些钱又会投资或借给厂商;家庭则收到厂商支付的股利与利息。
>> 因此,家庭是资本的供应者,而厂商是需求者(应该注意的是,厂商也可能供应资金,但它们是代表业主或股东投资,也就是说,家庭仍是资本的供给者)。
>> 钻石与水的矛盾”(diamond-water paradox)。这个说法出自经济学家始祖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里区别了“交换价值”(value in exchange)与“使用价值”(value in use)。钻石有很高的交换价值,如果你有一颗钻石要交易,那么你可以换到很多钱;但钻石没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既不能吃,也不能修剪你的篱笆,当作镇纸也很难用,基本上就是无聊的奢侈品。相反,水是生活基本必需品之一,更不用说水的非基本用途,例如蒸汽动力。水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但非常便宜。在大部分地方,它免费供应。在正常情况下,它的交换价值相对较低。
>> 当经济学家谈到价格时,指的就是交换价值。
>> 一个商品的交换价值与其稀有性有关——商品值多少钱,和多少人想要拥有它有关。
>> 其一是“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当商品价格越来越高时,人们可能会拿其他商品取而代之。
>> 另一个理由是“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当商品价格上涨时,你的收入的购买力降低,因此你不能像过去一样每样东西都买,你会买较少的东西或是同样的东西少买一点。
>> “需求量”是指在某一特定价格下,人们想得到该商品的特定数量。
>> 需求”则是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指的是在任何可能的价格或每种价格下,人们想要该商品的数量是多少。
>> 需求量是一个点,而需求是一条曲线。
>> 价格会影响的是需求量,但不会使需求关系本身发生变动。
>> 经济学家谈到“需求”变动时,并不是在说一个点向上或向下移动,而是指在同样的总量下,整条需求曲线向上或向下移动。
>> 供给量是指在某个特定价格下所生产的特定数量,供给是指在每种价格下生产多少数量。供给量是一个点,而供给是一条曲线。
◆ 04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所取舍
>> 价格上限(price ceiling):产品价格的最大值
两面性。把握分寸。
>> 将生产过剩的食物运送至他国作为援助,纾解饥荒固然是好事。然而,一旦受援助国当地的农产品无法与免费食物竞争时,食物援助最后也可能伤害受援助国的农业经济。
>> 价格管制会导致无法辨识出到底谁才是需要帮助的人。
>> 经济学并不是挺尊重人们期望的一门科目。
>> 经济学家自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所取舍,而政客常喜欢隐瞒政策的真实成本。
>> 价格下限与上限看起来像是零成本的政策,因为政府不需要增加支出或减税。事实上,价格管制会掩盖成本。
>> 经济学这门学科并非对穷人有敌意,也不会宣誓绝不干预自由市场。经济学家的政治理念不同,因此会争论某些干预政策是否恰当。但不管政治理念如何,他们的共同点都是:绝对尊重任何政策的各种取舍。
◆ 05 增加的生产成本可以转嫁给消费者吗?
>> 需求单一弹性的商品,弹性等于1。当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刚好等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时,我们说它是单一弹性(unitary elasticity)。
>> 为什么弹性是用价格与数量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的?这个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用来比较各种不同的市场,其商品可能是以不同度量衡单位计数,或可能是以不同货币计价。
>> 弹性解释了为什么一个经济体的价格短期内容易暴涨暴跌,因为需求与供给的弹性都不大,但长期来看,供需的数量都会调整,价格就会变得更稳定(尽管如此,价格并非固定不动)。
>> 当需求无弹性时,增加的生产成本往往可以转嫁给消费者;当需求有弹性时,增加的成本就会由生产者承担。
>> 政府实施禁毒法,提供了另一个应用案例。禁止毒品的法律,提高了生产与销售毒品的成本。因此,主张毒品合法化的很多论点,基本上都是从弹性的角度来切入的。有人说严格执法会削减毒品用量,因为需求是有弹性的,所以较高的价格和较严厉的惩罚能抑制吸毒人数。也有人说严格执法只会使毒品商赚更多钱,因为毒瘾使得需求无弹性,严格执法会推升市场价格,但毒品商可以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由于毒品市场是违法的,因此,要搜集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上述任一论点都有难度。
◆ 06 你的薪水最终由你的产出决定
>> 在商品市场,企业是供给者,家庭和个人是需求者;在劳动力市场,家庭和个人是供给者,企业是需求者。
>> 劳动力需求在短期内通常相当无弹性,但是长期来看,当厂商有机会整顿生产时,劳动力需求就会有更大的弹性。
>> 是什么因素使劳动力需求移动?答案不是“工资”。工资改变了劳动力需求量而非整条需求曲线。
>> 在每种可能支付的工资下,什么因素可以改变劳动力需求?
产出(也就是不同的商品与服务)的需求变动,会改变劳动力需求。
>> 过去数个世纪,工人害怕新技术会减少对他们劳动力的需求且压低他们的工资。历史数据显示,虽然新技术已经使某些产业与工作被淘汰,但也创造了新的产业与工作。此外,运用这些新技术,能使劳工更有生产力,享有更高的工资。
◆ 07 折现值是个很重要的观念
>> 金融市场与报酬率:就像商品市场或劳动力市场一样,资本市场也可以用同样的供需架构来解释。
太熟悉资金的时间价值这个观念了,大学时候写错被罚抄概念二十遍。🌚
>> 相较于未来还款所付出的代价,你该如何计算这笔贷款目前的价值?经济学家利用折现值(present discounted value)的概念来计算,它是把不同时间点发生的成本或效益拿来直接比较的一种方式,指的是未来所要得到的款项,如果现在就回收,会值多少钱。
>> 相较于未来还款所付出的代价,你该如何计算这笔贷款目前的价值?经济学家利用折现值(present discounted value)的概念来计算,它是把不同时间点发生的成本或效益拿来直接比较的一种方式,指的是未来所要得到的款项,如果现在就回收,会值多少钱。
>> 一年后可收到100美元,现在值多少钱?为便于讨论,假设你的银行账户利率是10%。你拿出计算器,算出假如你现在收到90.91美元且用10%的报酬率投资一年,那么一年后你会有100美元。因此,一年后的100美元,现值就是90.91美元。
>> 这个计算方法是,折现值(PDV)等于未来值(FV)除以“1+利率(r)”的t次方,t为年期。或者把它写成公式:PDV=FV/(1+r)t。如果在未来的不同时期有一连串付款时,折现值的算法可套用于每笔未来款项,然后加总起来成为总现值。
>> 折现值的概念大量用于商业与金融。企业必须思考目前建立新厂房与设备的投资费用,把它和未来用这个设备生产东西可获得的报酬做比较。举例来说,我们假设某公司盖新工厂要花200万美元,并计算5年后可赚300万美元。5年后的300万美元需要折为现值,来和厂商目前正考虑支出的200万美元直接比较。
>> 你所有的分期付款(包含利息)的总价值,恰好等于房子的折现值,也就是购买价。
>> 因此,乐透彩票委员会必须解释其宣称在未来30年支付的积累彩金并非折现值,其现值只有这笔钱的2/3,它仍是一笔庞大的金额,只不过不像广告中所说的那么大。乐透彩票不使用折现值,而是把未来支付的款项加总,让它们的彩金看起来比实际上更多。
>> 留存收益(retained earnings),较常听到的说法是利润。
>> “留存”的意思是企业决定持有这笔钱,将它再投资于企业而非以股利付给股东。
>> 企业还可以用两种方式筹钱——向银行借钱或是发行债券。
>> 债券有面额、利率与期限三项要素。举例来说,面额1000美元、利率8%且期限十年的基本债券,在未来十年中,每年会支付8%的利息,且在十年期满后会偿还面额1000美元。
>> 债券只是厂商借钱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向银行借,而是向买家借,这些人可能是个人或组织,例如退休基金或投资公司。如果厂商不还钱,其可能会被依法宣告破产且被接管。当然,公司只有在相信投资报酬够高,付得起利息且仍有利润时,才会向资本市场借钱。
>> 债券所付的利率是根据风险而变动的。高获利的企业,像沃尔玛,可以用相当低的利率发行债券,因为人们知道它很可能会还钱。同样,政府至少是稳定的机构,也可以用较低的报酬率来发行债券。相反,较不稳定的企业可能会发行高利率、高风险的债券,或称“垃圾债券”(junk bond)。
留存收益,向银行借钱,发行债券,有价证券(公司股票)。
>> 企业筹资的最后一种方式是通过有价证券,较常听到的是公司股票。
>> 企业筹资的最后一种方式是通过有价证券,较常听到的是公司股票。
>> 公司股票基本上是把公司的一部分所有权卖给股票持有人。因此,如果一家公司总共有100股的股票,而你拥有其中20股,那么你就拥有这家公司20%的股权。如果该公司把利润变成股利支付,那么你就能根据自己拥有该公司股票的比例获得股利。如果该公司被出售,那么该公司卖价的20%应该归你。然而,股票不像债券有预先决定的利率,也根本无法保证股票持有人会获得固定利息或任何报酬。买卖股票可能比债券的报酬率更高或更低,甚至会出现负数。
>> 卖股票通常是初创、小型公司募资的一种方式。小公司通常会卖一些股票给专业投资人,例如创投公司或是想把钱投入的“天使投资人”。小公司在成长过程中,通常需要大笔资金以维持成长动能,这时就是公司上市在公开市场卖股票的时候。公司只有完全站稳了,才较可能利用本身的利润、债券或举债(在某些情况下)来做资本投资。为了大幅扩张,公司可能会发行更多股票,例如并购另一家厂商,但不能无限制发行股票,因为股票是公司的部分所有权,发行越多股票,表示这家公司的所有权被分割得越细。如果一家公司有100股股票,在来年发行另100股,那么原始股东的所有权比重就会被稀释,这家公司就很可能被视为差劲的投资标的。
◆ 08 人一生积累财富的关键是什么?
>> 个人投资:评估投资标的时,要衡量四个要项:报酬率、风险、流动性、税负。
>> 利息金额每年都增加一些(称为复利),这是因为计算时的本金每年都在增长。
>> 以起始金额(现值)乘以“1+利率”的t次方,t是这笔钱储蓄的年期,就会得到未来值。
标的(注音:biāo dì),指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如货物交付、劳务交付、工程项目交付等。它是合同成立的必要条件,是一切合同的必备条款。标的的种类总体上包括财产和行为,其中财产又包括物和财产权利,具体表现为动产、不动产、债权、物权等;行为又包括作为、不作为等。
>> 标的
>> 流动性”,是把投资转换为现金的意思。
>> 银行账户相当有流动性,很容易把钱取出来;房子不是很有流动性,因为要花一些时间和精力才能卖掉;金融投资,比如股票与债券,则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例如报酬与风险)不变的情况下,你会偏好流动性好的投资。
>> 最后要考虑的因素是,税法是否有利于该投资。某些投资可免除所得税,例如政府债券的利息收入;而有些投资所得是要课税的,在你卖掉该投资时才付税金,投资股票与房子的资本利得也是。
>> 收入高且税负重的有钱人应该更关心减税事宜,并据此慎选投资项目。收入低、税负轻的人,就不用那么关心投资所得税的问题了。
一觉醒来房不是自己的了
>> 以睡眠安稳量表来反映风险程度:如果把钱投入这项金融投资,你晚上睡得安稳吗?
>> 银行账户往上升一级,可能是货币基金。货币基金投资于很多风险很低的债券,可能是政府或大公司发行的债券。你在货币市场会得到比银行账户稍好一点的报酬。
>> 下一个投资类别是定期存单(简称定存或称CD)。定存是在一定时期内,把资金存放在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合约。可能是六个月、一年或数年,不论时间多久,你在这段时间不能碰这笔资金。
>> 如果你通过基金买债券,当有需要时,通常相当容易将你的投资转换为现金。然而,它的风险会稍微高一些,在大部分情况下,债券的报酬率是一个固定利率,这表示如果通货膨胀与市场利率上升,你就会被锁在这个较低的固定利率上,因而吃了亏。
>> 蓝筹股(blue chip stocks)指的是大型、知名公司的股票,例如通用电气、沃尔玛、美孚等公司。
>> 然而,股票有节税优点,因为在卖出之前,你不必对资本利得缴税。
>> 成长股是较不成熟的公司的股票,这种投资一般会比蓝筹股提供更高的报酬率。
>> 个人可从事的最后一种投资是贵金属,例如黄金、白金,这些贵金属是个人可从事的风险最高的投资之一。
>> 时间范围,是你对风险承受度的一大关键因素。
>> 所有的投资忠告最终都基于一个事实:你需要存些钱,越早开始越好。无论你是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四十几岁还是五十几岁,总是有上百万个理由让你无法存钱,但如果你不稳定储蓄,到了60岁或65岁才想求得锦囊妙计,让你在退休后享有高水平的收入,那根本是缘木求鱼。
◆ 09 垄断的本质是对勤劳者课税
>> 企业所有权可分三类:独资(proprietorship)是由单个人所有;合伙(partnership)是由一群人所有;公司(corporation)则是有法律实体的组织,独立于其持有者,可能由一人或一群股东所有。
>> 任何类型的企业,在任何规模、任何产业下,都可能会涉及四种不同的竞争类型。想象这四种类型分布在一条光谱上:一端是“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有很多小企业在制造几乎一样的产品;另一端是“垄断”(monopoly),单一生产者在特定市场几乎拥有全部的营收;介于两者之间的是“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是指很多企业争相销售稍微不同的产品,例如每家餐厅都卖食物,但所提供的东西各有不同的风格与质量;最后是“寡头垄断”(oligopoly),它有点接近垄断,只是并非由一家企业囊括全部的市场营收,而是少数企业在特定市场拥有大部分或全部营收。
>> 完全竞争产业的主要特征是价格接受(price taking),也就是说,完全竞争的企业必须接受市场给定的价格。这些产业的厂商别无选择,原因是消费者很容易找到替代品。
>> 赞成专利的经济论点是:允许专利在一段期间内的独占地位,可以促进创新。这种有限制期的垄断,其权衡取舍的是公共的利益。
>> 有些垄断是由法律创造出来的。
>> 另外一个进入障碍是所谓的“自然垄断”。当这个产业出现规模经济现象,提供大型、稳定的企业胜过新进企业的优势时,就会发生自然垄断。
>> 没有竞争的地方,就有垄断。垄断的本质就是对勤劳者课税(如果不是掠夺),它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懒惰者的支持。
>> 垄断竞争的本质,较接近完全竞争而非独占。
>> 最后,寡头垄断的本质较接近独占而非完全竞争,是指一些厂商在一个特定市场拥有大部分或全部的营业额。
◆ 10 是大池塘里的小鱼,还是小池塘里的大鱼
>> 赫芬达尔-赫希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HHI,或称赫氏指数)是一个更精确的竞争程度衡量指标。这个公式考虑每家企业的市占率,先算出每家企业的营收占市场总营收的百分比,然后把每家企业市占率的平方加总起来。例如,独占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为100%,它的HHI就是100的平方,也就是10,000。如果市场有1000家小企业,每家的市占率为0.1%,那么它的HHI就是10。因此,指数低表示市场竞争程度高,反之亦然。
>> 在判断市场竞争程度时,除了观察市占率,另一个方法是观察市场价格的模式。
>> 美国政府不仅有权力阻止或限制企业合并,还可以分拆垄断者的大公司,20世纪早期的标准石油(Standard Oil)即是有名的瓦解案例 。
>> 价格垄断(price fixing)的卡特尔(cartel)组织,是由同一市场的一群企业组成的,彼此协议共同设定产出水平和价格,
>> 竞争者是我们的朋友,顾客是我们的敌人。”这句话可以说正是各地卡特尔组织的座右铭。
>> ·当制造商要求经销商只能卖自己的产品,而不能卖竞争者的产品时,称作独家交易(exclusive dealing)。如果其目的是鼓励竞争,例如福特汽车经销商与通用汽车经销商竞争,那么这种交易是合法的。但如果制造商太强势,这类独家交易可能会遏制其他制造商的竞争,而且可能会被判违法。
>> 搭售(tie-in sale)或捆绑销售(bundling),是指顾客只有在买了某个产品时,才能买另一个产品。这可能是合法的,例如球队的季赛联票或是绑售的软件包,但如果类似产品不能单独购买,那就可能违法了。
>> 掠夺性定价(predatory pricing),是指既有厂商大幅削减价格,幅度够低且时间够长,把新的竞争者赶出市场后,再提高价格以达到独占水平。在实务上,通常很难定义掠夺性定价与传统的激烈价格竞争之间的界限。
◆ 11 最佳的管制法或许就是解除管制
>> 如果放任这些大企业不管,结果往往会变成垄断。但另一方面,让两家或三家同类公司竞争,一旦它们的基础设施到位,就可能彼此竞争而走向灭亡或是合并,结果仍然导致独占。这种情况即是“自然垄断”,
>> 历史上,公用事业定价最常见的方法是成本加成管制法(cost-plus regulation):精算过公司的生产成本后,允许一个较低的获利水平(通常以一般企业在竞争市场可赚到的报酬为依据),且锁定价格以便能获取该水平的利润。
>> 成本加成管制法的替代方案,是价格上限管制法(price-cap regulation)。在这个制度下,管制者(也就是政府)设定一个价格,让被管制的厂商在未来几年可以依此收费。
>> 当管制者开始以为他们的使命是保护产业利润及其员工,而非保护市场竞争与消费者时,任何的管制法都会面临经济学家所说的“管制俘虏”(regulatory capture)的危险。管制者似乎经常会发展出一种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Stockholm Syndrome)——同情受管制的厂商,以致其判断力受到蒙蔽,无法保护消费者。
>>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最佳的管制法就是解除管制(deregulation)。
>> 如果政府单单施以管制手段,市场通常会运作得很差;当管制手段也能尊重激励因素与市场力量时,它反而可能运作得很好。
◆ 12 主张绝对的零污染是不可行的
>> 相较于高收入、市场导向的国家,低收入、市场机制差的国家通常环境问题更严重。例如中国与苏联,便遭遇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 污染是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最重要的例子。在不受约束的市场交易中,厂商只注意生产商品的私人成本,至于社会成本,是不用支付的生产成本,因此厂商不会将其纳入考虑范围。如果倒垃圾不必花一毛钱,厂商可能会制造很多垃圾;但如果必须付钱处理垃圾,那厂商自然会想办法减少垃圾。同样,与污染有关的公共政策会让那些制造污染的人正视问题,把污染成本纳入考虑范围。
>> 另一个市场导向的环保政策,是“可交易的许可”(marketable permit)制度。可交易的许可给污染者排放某个污染额度的法律权利,且通常获许可的污染量会随着时间递减。如果污染者排放的污染量未超过许可额度,那么剩下的额度就可以卖给别人,也就是“可交易”这个词的意思。
>> 市场导向环保政策的另一个选择方案,就是以财产权(property right)做激励。想想非洲大象或犀牛的保护问题,如果这些动物不属于任何人所有,那么它们对盗猎者和逐渐萎缩的栖息地都将毫无招架之力。如果你宣布它们的栖息地为保护区,让住在保护区附近的每个人都有来自观光旅游的经济激励去保护这个公园,那么动物周遭的人们就有充分的经济理由来保护它们。
>> 过去的20~30年,环保政策已经从单纯的命令与控制转变成市场导向机制。
>> 然而,想出减少碳排放的方法不难,真正的困难是:用市场导向、弹性的方法来执行,用最低的经济成本来限制碳排放。
>> 合理的政策目标是平衡生产效益与污染成本,换言之,让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彼此平衡。
◆ 13 自由市场并不保证会给发明者奖励
>> 推动创新的关键因素,是创新者从研发投资中得到大部分经济利益的能力,经济学家称之为“专属性”(appropriability)。
>> 对污染等负外部性的适当措施,是找到一个使生产者正视社会成本的方法;相反,对创新等正外部性的适当措施,则是帮忙补偿生产者的创新成本。
>> 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知识产权发展出四种形式:
· 专利(patent)是由政府授权,于特定、有限期间内(在美国通常是20年),独家制造、销售或使用一项发明的法律权利。
· 商标(trademark)是表明商品来源并帮助卖家建立商誉的字词、名称或符号。常见的商标例子有Chiquita(金吉达)香蕉品牌名称,或Nike(耐克)的打钩符号。目前,有超过80万个商标在美国政府注册。只要商标仍然在使用,厂商就可以无限期地更新商标。若产品停止使用,该商标就会失效。
· 著作权(copyright)是以法律保护原创作品(包括文学、音乐、艺术),未获作者同意,别人不能复制或使用。目前的著作权保护期限是作者终生有效,再加上70年。大体而言,专利法保护发明,著作权则保护图书、歌曲与艺术。在某些领域,例如软件,法律对到底要不要把它当作发明或作品来保护仍没有定论。
· 商业机密(trade secret)是指配方、过程、装置或信息项目给予企业凌驾于竞争者的优势,它们不是常人所知或易于被发现的,企业会用合理的努力来保守机密。最有名的商业机密也许是可口可乐的配方,它不是用著作权法或专利法来保护,而是由公司自己来守护。窃取商业机密有很多种方式,1969年有一个著名案例,两位摄影师驾驶飞机在杜邦化学厂上方盘旋,拍摄新的甲醇生产过程,结果被判窃取商业机密罪。法院裁决,杜邦以书面方式或使用围墙与警卫等实际手段,已经用合理的距离来守护生产过程的秘密,因此从飞机上拍照属于不适当取得商业机密的手段。
即使有专利、商标、著作权和商业机密等法律保护,创新成功的公司也只能拿到它所创造价值的30%~40%,其他价值则会落入消费者或其他厂商口袋。
>> 专利是用来预防竞争的,但对其他想进入市场的竞争者而言,这些专利可能会变成巨大的(有时是永远的)障碍,并且阻碍额外的创新。
>> 专利丛林在某些产业中仍然是个问题,尤其是在制药与复杂电子等高科技产业,它们的产品可能要依赖很多不同的专利。还要考虑的是,新的创新经常建立在旧的创新上。如果你给目前的发明者很多权利以保护其创新,那么你也可能阻碍了建立在那些发明上的创意发展。如果是由一群人合作取得专利,问题尤其严重,任何一位目前专利的拥有者都可以阻碍新的发明。
◆ 14 缴税是用强迫的方式克服搭便车问题
>> 公共物品有两个重要特性:它们是非竞争性(nonrivalrous)与非排他性(nonexcludable)。非竞争性是指商品本身不会因为更多人使用而变少。若是私人商品,例如一块比萨,如果马克斯吃了它,米歇尔就没得吃了。拿国防做比较,马克斯受到的国防保护,并不会降低米歇尔受保护的程度。非排他性是指卖家无法排除那些没付钱也能使用商品的人。那块比萨是排他的,如果你不买,就不能吃。但如果某人不希望被国防保护,我们没有实际可行的方法来排除他。
>> 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所言:“我将思想传授他人,他人之所得,亦无损于我之所有;犹如一人引我的烛火点烛,光亮与他同在,我却不因此身处黑暗。
>> 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所言:“我将思想传授他人,他人之所得,亦无损于我之所有;犹如一人引我的烛火点烛,光亮与他同在,我却不因此身处黑暗。
>> 缴税是用强迫的方式克服搭便车问题:如果你不为公共物品纳税,你就要坐牢,这些利益与成本是隐性社会契约的一部分。如果社会成员不用某种方式合力提供公共物品(经由政治或社会机制),则大家都会蒙受损失。
◆ 15 社会福利计划是在援助与激励之间拔河
>> 社会福利计划是在援助与激励之间拔河
贫穷与福利计划:社会保障网不应是令人难以起身的吊床,而应能缓冲你掉落下来时的力道,并让你再弹上去。
>> 如果一个富裕的社会不帮助穷人,似乎是残忍、不道德的,但如果社会帮助穷人,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穷人自力更生的动力。社会保障网不应该成为吊床,不应该成为很难进入或很难出来的东西,它应该更像高空秋千表演者下方的安全网,缓冲你掉落下来的力道,帮助你再弹上去。
>> 经济学家把这个问题称作“负所得税”(negative income tax)。政府在一个人赚到额外收入时减少他的福利,就会产生负所得税
>> 把这个概念和熟悉的正所得税对比,正所得税是指你赚钱时,政府拿走其中一部分。这两种税都会降低工作动力。
>> 其一是逐步淘汰新近就业家庭的福利。
>> 美国运用的另一项政策是薪资收入租税抵减,当低收入家庭赚钱时,给其额外的收入,以抵消政府撤回的其他福利。
>> 大多数计划都在援助与激励之间拔河,最终的目标应该不只是分配金钱,让人们有高于贫穷线的收入,而是帮助人们发展他们需要的技能,让他们在不断变动与成长的社会里谋生。
◆ 16 什么样的收入不均程度算合理?
>> 在一个公平的社会,报酬和不平等不应该受到出生、家庭背景甚或运气的摆布,而应该与人们的努力和技能有合理的因果关系。
◆ 17 品牌可以让消费者对质量比较放心
>> 市场上有各种试图减少信息不完全的方法。万一产品的功效不像广告所宣称的那样,公司的担保、保证和服务合约将有助于承担消费者的风险;商标和品牌则可以让消费者对商品质量比较放心。在劳动力市场,履历和推荐人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完全的问题,教师、护士、会计师、律师、物理治疗师和不动产经纪人持有的资质证明也是如此。在金融市场,信用评级、放款担保人和抵押品等机制也有一样的效果。
◆ 18 谁能监督代理人?
>> 我们需要同时理解下面几个潜在对立的问题:
市场是非常有用的制度,社会可以通过市场来分配其稀有资源。市场为有效率的生产、创新、善用资源、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欲望,以及逐渐提高生活水平提供动力。
市场有时可能会产生我们不想要的结果:垄断、不完全竞争、负外部性(例如污染、无法支持技术或无法生产公共物品)、贫穷、收入不均、信息不完全,以及管理不善的问题。
政府在处理市场问题时可以扮演有用的角色,但它的行动也是不完美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造成自身更大或另外的问题。
>> 思考经济政策时,你的挑战在于保持务实。要诚实面对市场发生的问题,答案要明确。对政府的作为要实事求是,坦然面对权衡取舍和风险。当你采取这种方法时——无论最后得出什么样的政策结论——你的思考方式就像经济学家了。
◆ 宏观经济学篇
>> 事实上,在微观经济学中出现的个人理性行为,当团体中的每个人都这么做的时候,有可能导致出乎意料的结果。想象你在人山人海的体育场里听音乐会,你想以更好的视角观赏台上的滑稽表演,所以你站了起来。然后,别人为了好好观赏,也站了起来,最后所有人都站起来了。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出于微观经济、个人观点的理性行为,但最后宏观经济的结果是,没有人能得到比原来更好的观赏体验。
>>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 宏观经济政策的两组主要工具,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 财政政策是政府税收和支出的政策,包括政府预算和预算赤字。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的政策,它会影响利率、信用以及社会上借款与放款的数量。
>> GDP的定义是:一个经济体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 GDP=C+I+G+X-M,也就是: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 一个重要的估算项目叫作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它是经过通胀调整后的GDP。
>> 因为GDP衡量的是买卖的商品,所以,会影响生活质量但没有买卖的东西不会直接纳入GDP,典型的例子是家庭生产。
>> 负面事件(例如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一个城市大规模重建,这使得GDP在短期内看起来是增长的,但当地人的生活水平其实是明显降低的。
>> 最后要注意的是,GDP只包括成品,不包括投入制造这些商品的中间产品,例如投入制造汽车的钢材、投入制造椅子的木材等。如果你把投入制造汽车的所有零部件(如钢材或塑料)都加进来,就会重复计算
>> GDP呈现明显且持续的下滑,就叫作经济衰退(recession)。
>>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GDP持续下滑六个月(也就是两个季度)就是持续性衰退(lasting downturn),但这个时间范围并非官方定义。经济衰退的起点和终点,不是由哪个美国政府机构来定义的,它们是由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这个非营利研究机构的一个经济学家委员会来定义的。
>> 在经济环境中,政策目标应该是阻止或控制经济衰退,同时要奠定长期增长的基础。
◆ 20 为什么人们重视经济增长?
>> 预测一个经济体未来的价值(FV),公式是拿它的现值(PV)乘以“1+经济体的增长率”的t次方,t是年期数[PV(1+r)t=FV]。实际上,它和计算个人为退休生活而储蓄的报酬率的公式是相同的。经济复合增长率的计算过程,与利率复合增长率的计算过程完全相同。
>> 事实上,有些经济学家相信,以较低生产力起步的国家,也许可以利用所谓的“后发优势”(也被称为追赶式成长,catch-up growth)。
>> 因为落后国家可以复制和运用别人已发明的技术,不需要自己发明
>> 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升,也就是说,每一工时的产出增加,或是每位员工的产出增加
>> 生产力增长的三大驱动因素是:实物资本增加(意即有更多的资本设备让员工使用)、更多的人力资本(意即员工有更多的经验或更好的教育)以及更好的技术(意即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
>> 在分析美国等经济体的增长原因时,经济学家发现,大约1/4的长期经济增长可以用人力资本增加来解释,例如更多的教育与经验。另外1/4可以用实物资本增加来解释,即更多可用的机器及工厂。约有1/2是因为新技术。如果你用类似方法分析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原因,你会发现其教育程度和实物资本呈现快速更新,即生产力的增长主要来自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加,较少来自新技术。
◆ 21 经济衰退,薪资很少会大幅下降
>> 没有工作且正在找工作,不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人则被归为“非劳动力”(out of the labor force)。
>> 经济学家把失业分成两类:自然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 减少周期性失业的常见政策,是提高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以对抗经济衰退,使企业有更大的动力雇用员工。
>> 重要的是,你得记住:当经济遭逢严重冲击时(例如20世纪70年代油价飙升,或是90年代末期网络股崩盘,或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这些政策工具都无法真正解决难题,充其量只能减缓冲击。
>> 长期而言,工资增加的基础在于提升员工的平均生产力,亦即更好的教育投资、更好的实物资本设备投资,以及发明并采用新技术。一个国家若能把这三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就能达成使劳工工作好且薪资佳的理想目标。
◆ 22 通胀率走高会使市场运作不顺畅
>> 通货膨胀有各种不同的衡量方式,取决于篮子里所选取的商品。例如,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是一个常见的通胀衡量指标,它由美国劳工统计局根据消费者支出调查(非常详细地调查家庭实际购买的东西)计算而得。另一个常见的指标是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PPI),它是根据生产者购买的一篮子商品(例如钢材、石油及其他原料或设备)来计算的。还有一个指标是批发价格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WPI),它观察的是零售商支付的批发价格。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则包括GDP的每个项目。
>> 在现实世界里,通货膨胀不是均匀分配的,且不容易预知,因此会有某些团体受益,并把成本转嫁给别人。
>> 一个月内的通胀率达到20%,甚至40%以上,称作恶性通胀(hyperinflation)。
>> 温和的通货膨胀,优于过度补贴所造成的通货紧缩。
>> 高收入国家的普遍目标,是把通胀率稳定维持在2%左右。这样的通胀率够低,可提供长期经济增长的稳定基础,同时也有一点缓冲作用,可避免通货紧缩的风险。
◆ 23 贸易顺差的真正意思是借钱给国外
>> 贸易顺差与逆差,谈的是金钱的流向,以及向哪边的流动比较大。
>> 出口大于进口,该国就有贸易顺差(trade surplus)。进口大于出口,该国则是贸易逆差(trade deficit)。从
>> 经常账户余额(current account balance)是单一统计值,可描绘一个国家贸易余额最全面的轮廓。该数据包括商品贸易,还包括国际服务、国际投资及所谓的“单边移转”(unilateral transfer)。单边移转是没有购买商品或服务却送出的款项,例如对外援助。
>> 金钱流到海外,且不以商品或服务的形式回来,表示它是以金融投资的形式流回美国。
>> 对经济学家来说,贸易逆差真正的意思是,结算下来,一国是从国外借钱,而且有国外的投资流入。同理,贸易顺差真正的意思是,结算下来,一国是借钱给国外,且有对外投资的流出。贸易顺差与贸易逆差谈的不是商品的流向,对大部分经济学家来说,贸易失衡甚至和商品流向无关。贸易顺差与逆差,谈的是金钱的流向,以及向哪边的流动比较大。
>> 国民储蓄与投资恒等式始于一个基本概念:金融资本的总供给量必须等于金融资本的总需求量。
>> 金融资本供给有两个主要来源:国内资金的储蓄加上国外资金的流入。金融资本需求也有两个主要来源:国内实物资本的投资需求和政府借款。
>> 贸易逆差是一个额外的资金来源,这笔钱流入美国后,由企业或美国政府借走。
>> 对美国来说,每年流入资金的结果是美国社会变成其他国家的债务人。例如,2008年年底,美国个人、企业和政府总共拥有19.9万亿美元的外国资产,而外国企业、外国投资人和外国政府总共持有23.3万亿美元的美国资产。
>> 向国外借钱不一定是坏事。例如,19世纪的美国连年贸易逆差,当时刺激美国经济的铁路和工业,确实是由国际金融资本协助发展的。同样,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外资的流入刺激韩国经济快速增长,导致了巨额贸易逆差。只要未来有足够的经济增长来偿还贷款,向国外借钱确有其经济意义,但若无足够的增长,向国外借钱的结果可能更糟。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阿根廷与俄罗斯等国有很大的贸易逆差,主因也是国际资金流入,但最后无法偿还。
>> 资本来源于国内资金会更好,因为增加的投资获利会付给美国社会而非国外。
>> 关于限制美国出口商品或销售廉价商品至美国市场的贸易惯例,并不会使贸易逆差产生太大波动。
>> 同样道理,保护主义(限制从国外进口商品)也不能解决贸易逆差的问题。
>> 若国民储蓄与投资之间有大缺口,将出现贸易失衡。
>> 贸易逆差并非取决于较高的贸易程度,或是对世界经济有较大的开放性。
>> 例如,美国近年来的出口约占GDP的10%或12%,而美国有着巨大的贸易逆差。日本有着类似的低出口额,大约占GDP的8%~10%,但它有巨大的贸易顺差。为什么?日本有惊人的高储蓄率,以及较美国稍低的国内投资。贸易差额这笔钱必须流向某处,而它是以贸易顺差的形式流出日本。
>> 在某个时间点,美国必将偿还这笔钱。世界各国的问题是,它们想要持有多少美国资产?到了一定的时间点,这些国家将不愿意在投资组合中持续增加美国资产,有些事情将会调整。若流入美国的外资变少,则必须降低预算赤字(亦即要加税或降低政府支出),或者要提高国内储蓄率(亦即要节制消费),或者企业要自备扩张资金。这些选择都不吸引人,但如果美国保持目前的高额贸易逆差,这三个选项的其中之一(也许三者)势必将发生。
◆ 24 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
>> 总需求定义为由五个要素构成,那就是C+I+G+X-M,我们用它们来决定GDP,也就是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在这些构成要素中,消费通常是GDP的最大构成要素,投资是变动最大的,政府支出也许是最直接的政策目标工具。出口与进口,则会受到其他国家经济状况的严重影响。
>> 凯恩斯法则(Keynes’s Law),它是以20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名字命名的,主张“需求创造其自身的供给”(demand creates its own supply)。
>> 在看重总供给的萨伊定律和看重总需求的凯恩斯法则之间,有一个看似可行的、务实的折中方案:凯恩斯理论强调总需求的重要性,它和短期政策更有关联;而新古典经济理论强调总供给的重要性,对长期经济更重要。这大概是当代经济学家的主流观点。
◆ 25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短期现象
>> 金发女孩经济(Goldilocks Economy):不过热、不过冷、刚刚好的状态,即潜在GDP的总需求恰好与总供给相匹配。
>> 这样的取舍关系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问题之一,称作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是以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William Phillips)的名字命名的。
>> 
>>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短期现象,它可以持续一个或数个经济周期,但是长期来看,经济周期与周期性失业起起伏伏,只有根本的自然失业率持续存在,而伴随着自然失业率的是变动的通胀率。
>> 我们所强调的短期与长期差异,反映了宏观经济学家之间的分歧。支持凯恩斯法则(需求创造其自身的供给)的经济学家,倾向于更注重短期几年内的经济周期;而支持萨伊定律(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的经济学家,更倾向于注重长期。
>> 凯恩斯派经济学家强调,宏观经济有时无法调和总需求与总供给,供给大致稳定成长,但需求的波动较多,这是因为总需求的构成要素(例如投资与消费)会受限于各种非理性的压力。凯恩斯认为,投资会受到“动物本能”(animal spirits,是指没有经过盘算就贸然出手的冲动)的影响,再加上反复无常的消费者情绪、工资刚性与价格刚性,会导致生产过剩和失业。根据凯恩斯派的观点,经济在衰退初期或接近尾声时都不稳定。
>> 此外,凯恩斯派关心的是,宏观经济可能会有很长的时间被困在潜在GDP下方,即使政府没有介入,经济在长期也会慢慢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但如同凯恩斯的名言——“长期而言,我们都已死去”,等待长期的结果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如果经济需要花时间重新调整,这对人们的生命与职业生涯来说都是很长的时间。因此,凯恩斯派经济学家倾向于支持政府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尽可能对抗失业、刺激经济以及缩短衰退与萧条的时间。
>> 凯恩斯派则强调,经济衰退期往往是失业率高且实物资本投资低的时期。经济衰退不仅代表短期的经济损失,无法获取经验的工人、不能增加实物资本投资的企业,也将在长期经济增长中落后于人。
>> 198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针对长期增长与短期衰退对抗的议题,描述了宏观经济学家的双重做法:
从短期观点而言,我认为凯恩斯派的主张是好东西,确实比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任何论点都好。从非常长期的观点而言,最适合用新古典主义的架构来研究,不必分心去注意凯恩斯派的主张。而从5~10年的观点而言,我们必须尽可能整合,找出一个可行的混合模型。
经济学界目前持续探索介于凯恩斯与新古典之间的“混合模型”。因此,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宏观经济政策应兼顾短期经济波动与长期经济增长。
◆ 26 政府的钱是怎么花的?
>> 四个主要的总体经济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
>>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是经济学家用来概括政府的租税与支出政策的专有名词。虽然政府预算每年略有不同,但有些长期模式是可判读的。
>> 从支出面来看,美国联邦政府年度支出的主要类别是国防、养老、医疗(尤其是医疗照顾与医疗补助)以及借款利息,这些项目约占总支出的2/3。
>> “其他项目”则包括农业、济贫计划、联邦政府员工退休福利、国际支出、太空科学、能源、自然资源、商业、住宅、社区发展、运输、教育培训、退伍军人福利、执法、政府运作费用(例如薪水与计算机)。
>> 至于租税方面,联邦政府税收的主要类别是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薪资税(用于社保退休金与医保)、消费税(来自汽油和烟酒),这些项目占总税收的95%。以2009年为例,联邦政府税收有43.5%是来自个人所得税,6.6%是企业所得税,42.3%是用于社保退休金与医保的薪资税,3%是消费税,1%是遗产税与赠与税,剩下的则由较小的税目组成,例如关税与杂费。
>> 联邦政府有能力管理预算赤字,相反,州政府与地方政府则根据预算平衡的原则运作。
>> 当政府的支出超过税收时,要去哪里筹钱?答案是发行债券。你可能还记得,债券是一种金融工具,它有某个面额以及在特定时期内承诺支付的利率。假设预算赤字是5000亿美元,联邦政府就会发行5000亿美元的债券来填补缺口,然后再偿还。
>> 第一个宏观经济目标是经济增长,它受到实物资本、人力资本、技术等长期投资因素的影响。
>> 至于第三个目标——如何降低通胀?记住,通胀是由过多的金钱追逐太少的商品导致的,此时总需求已经高于潜在GDP,因此整个消费价格都上升了。
>> 此时,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来降低总需求,这两种手段都会把钱抽出来,以避免通胀。
>> 无论是增加民间投资还是减少政府借贷,只要提高国民储蓄,就能让整个社会不那么依赖外资。
◆ 27 权衡性财政政策,知易行难
>> 总需求=C+I+G+X-M,也就是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 使社会的总需求增加或购买力提高的政策,称作“扩张性”(expansionary)宏观经济政策,或称作“宽松”(loose)的财政政策。
>> 扩张性政策包括减税与增加支出,两者都会使更多的钱流入社会。反之,用来降低总需求的政策,称作“收缩性”(contractionary)政策或“紧缩”(tight)的财政政策。增税或减少支出的政策属于收缩性财政政策,会降低社会的购买力。这种财政政策的基本目的是平衡经济衰退和扩张。
>> 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可以用两种方式实施:自发性或权衡性。自发性稳定机制是指政府的财政政策在不需要动用法律的情况下,当经济衰退时自动刺激总需求,当经济扩张时自动抑制总需求。
>> 总需求很高,即将高于潜在GDP,此时我们担心的是通货膨胀。
>> 适当的反经济周期财政政策会是什么?其中一个选择是增加税收,把一部分购买力从社会中抽离出来。在某种程度上,这件事会自动发生,因为税金占居民收入的一定比例。当收入提高时,税收会跟着自动提高。
>> 因此,租税是自动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或者说它是一种自发性稳定机制。
>> 首先,它有时机的问题。
>> 国会要等到经济衰退或通胀出现时才会着手处理,加上起草、辩论、修正、再辩论、再修正,以及最后政府预算表决(一年只有一次)的时间,政府将财政政策付诸实施至少要一年,到那时经济问题可能又有所变化。
>> 权衡性财政政策的第二个困难是,它会引起不受欢迎的副作用
>> 权衡性财政政策的第三个困难,在于政治的本质
>> 在经济好时节制政府支出,经济差时扩大支出,这种敏锐的洞察力不是一般政治人物能有的智慧。
>> 第四个顾虑(适用于权衡性与自发性反经济周期政策)是,这些措施有点像得了重感冒服用阿司匹林:它麻痹人的神经,让人觉得舒服些,但它其实并没有直接治疗潜在的感染。
>>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央银行与自发性财政稳定机制已足以解决大部分的短期问题,而权衡性财政政策应该留给特殊或长期情况使用。
>> 保守派通常倾向于采取减税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及削减支出的收缩性财政政策。自由派则偏好采取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及增税的收缩性财政政策。反经济周期财政政策的理论,在这场争论中并不偏袒任何一方。因此,当经济学家对如何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意见不一致时,其实大部分原因是党派立场不同。
◆ 28 美国累积负债的长期前景很糟糕
>> 在美国,联邦政府是投资基金的两大需求者之一,另一个是私人企业,想借钱来做实物资本投资。
>> 金融资本的两大供给者是私人储蓄和外资流入。
>> 因此,如果政府预算赤字增加,以下三件事的某些组合必定会发生:私人储蓄增加,私人投资下降,或外资流入增加。
>> 有一个经济理论可以解释私人储蓄会随着政府预算赤字的增加而增加这件事,称为“李嘉图等价定理”(Ricardian Equivalence),它是以19世纪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的名字命名的。
◆ 29 金钱对我们没有任何用处,除非把它花掉
>> 黄金实际上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清楚谁拥有什么样的购买力。
>> 经济学家不是用货币形式来定义货币,而是把社会上具备下列三个功能的任何物品定义为货币: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价值储存(store of value)、计账单位(unit of account)。
>> 交易媒介是可以拿来交换任何待售商品的某样东西。
>> 这并不表示货币必须具备完美的价值储存功能,例如在通胀时,货币的确会减损一些购买力,但只要仍被广泛用作储存价值的媒介,它就仍然是货币。
>> 在恶性通胀的情况下,货币几乎不能再称为货币,因为它再也不能储存价值。
>> 货币的最后一个功能是作为计价单位,意思是大部分商品的价格是用货币来衡量的。
>> 房屋可以提供价值储存的功能,它可以累积价值,而且你可以卖掉它。但是,房屋不能作为交易媒介,你不能在买车时付给汽车业务员一间卧室;房屋也不能作为计价单位,你无法计算一磅鸡肉值多少间浴室。因此,房屋不是货币。
>> 货币的最大优点在于它避免了以物易物,也就是用一个商品或服务来交换另一个东西。在一个现代、先进且高度专业化分工的社会,以物易物并不是一个协调大范围交易的适当机制。
>> 政府统计学家有其定义货币的方式,他们使用一系列的定义,我们称之为M1和M2。
>> M1货币包括通货(硬币与钞票)、旅行支票与个人支票账户。
>> M2是更广义的货币,是由M1加上储蓄账户构成的。储蓄账户大致可定义为银行活期存款,你无法用它直接开支票,但可以用其他方式(例如自动提款机或银行)轻易存取这笔钱。M2货币包括货币市场基金、某些极安全的投资以及小额(低于10万美元)定期存款(CD)。关键在于,你可以提取并花费M2里的钱,但你需要找到提款机,而且也许有手续费,而M1则可以随手支用。2009年,美国M2货币的总金额是8.5万亿美元,其中包括M1的1.7万亿美元。
>> 要注意的是,通货(硬币与钞票)只是货币总供给的一部分。通货只是M1的一半、M2的1/10左右。因此,当你要谈现代社会的货币时,不应只想到钞票与硬币,应该想的是银行账户。
>> 常见的问题是:信用卡与借记卡属于哪一类货币?它们要如何计入金融统计?答案是,它们不是货币。信用卡只是短期借款的一个方法。借记卡则与银行支票账户关联,该账户已经是M1的一部分。各种卡片并不会改变实际的货币金额,就像你抽屉里有300张未使用的支票,并不表示它们会比100张未使用的支票更值钱。信用卡与借记卡是付款的方法,不是所支付的货币。
>> 银行是金融中介机构(financial intermediary),银行接受存款且承担放款,所以,它介于存款人和借款人之间。银行从承担放款中得到利息收入,并付利息给存款人以及支付各种营运费用。
>> 2009年,美国银行业的总营收超过8000亿美元,其中大约3/4 (6000亿美元)来自借款人付给银行的利息,剩下的1/4来自手续费。
>> 2009年,美国银行业的总费用略低于8000亿美元(2009年经济低迷,当年整个银行业的利润接近于零)。
>> 那一年银行业的费用,将近一半是营运费用,也就是薪水、办公室与设备,约1/3是付给存款人的利息,剩下的则保留给坏账和税金之用。
>> 如果银行以固定利率承担大量贷款,一旦遇到利率行情走高的情况,它们就遭殃了,因为此时银行从贷款人处收到的利息是以双方协议的较低利率支付的,但银行向储户支付的是较高的利息。
>> 在一个健康的经济体中,因经营不善而亏损的银行应该退出市场,就和其他经营不善的企业一样。毕竟,如果一家银行退出市场,其他银行可以继续接受存款与承担放款。但是,当很多银行突然同时遭遇财务困难时,整体经济就会受到伤害。真正的金融危机发生时,社会可获得的贷款会减少,银行可能会变得连短期放款也不愿承担,使货币难以扮演经济运转中润滑油的角色。
>> 银行拼命放款时,由于这些放款造成购买力增加,社会将会出现大量的总需求。反之,如果经济不景气,银行可能会决定减少贷款,因为它们害怕这些放款收不回来。此时,社会的购买力和总需求会减少。放款金额减少,将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造成影响。
◆ 30 中央银行既有权力,也有责任
>> 个别的领导人也无法控制所有经济活动,何况他们还受到自己所属政党团体的种种限制。
>> 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八款赋予国会权力,可铸造货币并调控其价值。1913年,国会创立美国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Fed,即美联储),把上述权力委托给该机构。
>> 美联储主席对货币供给与利率有很大的权力,而且在每天或每年的工作中,这项权力不会直接受到国会或总统的限制。我们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说:美联储主席(美国中央银行行长)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经济要角。
>> 全球各大经济体和大部分的小经济体都有中央银行。其中一些较知名的中央银行有欧洲中央银行(在欧盟采用欧元时,它取代了欧洲的很多国家银行)和英格兰银行(因为英国不使用欧元,而使用英镑)。日本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也各自扮演了该国中央银行的角色。
>> 从国家层级来看,美联储是由所谓的管理委员会(Board of Governors,即联邦储备系理管理委员会)来经营的。该委员会包括七位成员,每位都是由美国总统任命并经参议院同意的。成员任期是根据政治独立性来设计的,每一任期14年,比任命他的总统任期还长。成员任期是在偶数年的1月31日到期,且每位委员只能服务一个完整任期,因此14年后,七位委员将会整体轮换。
>> 美国总统会在委员中指定一位出任委员会主席,虽然委员是由总统任命并经参议院同意的,但任命后他们与日常政治并不相关。
>> 美联储(或任何中央银行)的主要工作是制定货币政策,这有别于国会制定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给的扩张或收缩,其目的是助长或抑制总需求。中央银行有三个传统工具,可在银行与货币的架构内运作:法定准备金(reserve requirement)、贴现率(discount rate)、公开市场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还有一个因2007~2009年经济衰退而开发的工具,称作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
>> 法定准备金是银行不可贷放出去的存款比率。每家银行都被要求在中央银行储备一些存款,实际上,银行必须把这笔钱存入中央银行。
>> 对银行准备金有大幅影响的变动相当少。这个货币政策工具不常用,至少在美国是如此。
>> 再贴现率是央行扩大或抑制放款的另一种方式。
>> 银行经常为此互相借钱,如果银行为此向中央银行借钱,所需支付的利率就是再贴现率。
>> 最近几十年来,公开市场操作一直是美国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其中一个理由是,改变法定准备金率与再贴现率,需要预测银行将会如何应对这些规则的变化。这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没有人能完全确定银行会如何应对。但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美联储决定买卖特定数量的债券,就能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来看结果,然后决定买卖更多或更少的债券。
◆ 31 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 当通胀率出现负数时,称作通货紧缩(deflation),意即货币的购买力不但没有随着时间变低,反而随着时间变得更高
>> 实际利率(real interest rate)等于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减去通胀率。
>> 在通货紧缩引起经济衰退后,货币政策将难以运作。
>> 我们假设中央银行看到经济衰退出现,想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于是动手调低名义利率,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下调,一直降到接近零的状态。但如果此时出现5%的通缩率,那么即使名义利率是零,实际利率也仍是5%。中央银行无法使名义利率变成负数,因此,即使是最积极的公开市场操作,也无法在通货紧缩期间将实际利率降到零以下。
>> 历史上甚至出现过通货紧缩与快速增长共存的例子。
>> 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人力资本、实物资本与技术投资
>> 20世纪20 年代的美国,随着经济的增长,市场融资炒作风气盛行,资金在房市和股市流窜。随后,美联储升息至5%,导致美股于1929年10月29日崩盘,道琼斯指数单日重挫23%(称为“黑色星期二”)。
>> 当价格上涨不是出于商品本身的任何属性,而是因为投资人期望价格持续上涨时,泡沫就出现了
>> 权衡性货币政策也有一些实际面问题,例如时间滞后、过度反应的风险,以及经济学家所说的“推绳子”(pushing on a string)。
◆ 32 不用扩大贸易就很富裕的国家根本找不到
>> 来自贸易的潜在利益可以分为三大类: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以及动态增益(dynamic gains)。
>> 从贸易条件来看,如果一个国家可以用比另一个国家更高的生产力来制造某商品,无论是每小时有较高的产出,还是达到同样产出的投入要素较少,那么这个国家就具有经济学家所说的绝对优势。
>> 这种相似产品的贸易,对两个国家的经济有什么好处呢?第一个好处是使较小的国家善用规模经济。
>> 这种贸易的第二个好处是多样性的利益。
>> 相似商品贸易的第三个好处,是使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更高。
>> 相似商品贸易的第四个好处,是可以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流动。
>> 最后,相似商品的跨国界贸易会给国内生产者带来更激烈的竞争,而我们也知道,竞争有助于低价和创新。
>> 不用扩大贸易就很富裕的国家根本找不到。
>> 然而,国际贸易只是有助于经济增长的众多因素之一,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教育程度低、投资少、运输与通信基础设施缺乏、贪污腐化、法律不健全的国家,即使扩大国际贸易,也无法挽救一国经济。此外,全球化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但这些好处是产业重新整合,并把当地经济导向全球经济的结果。
>> 全球收入较高的一些国家,其国内各城市或地区之间的贸易通常是它们与跨国界的相似城市或地区之间贸易的3~10倍,可见国界的影响力很大。
◆ 33 全球化的整体方向将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
>> 保护主义论战:保护主义是指政府对国内产业提供间接补贴,由国内消费者用较高的价格埋单。
>> 虽然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支持自由贸易的力量,但他们也承认自由贸易有可能造成经济混乱或崩溃。因此,经常有政治压力要求限制进口,这些措施一般称作“保护主义”,因为法律限制进口,是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免于国外竞争。
>> 实施保护主义有几种方式。进口配额(import quota)是对进口采取数量限制,关税(tariff)是提高进口成本的一种税。
>> 国家可能会自愿加入限制出口的协议,但有时不是真的自愿,而是在威胁下谈判,如果一国不“自愿”减少出口,那么另一国就会制定配额或关税。
>> 保护主义,用经济学术语来说,是政府对国内产业提供间接补贴的一种方式,由国内消费者用较高的价格埋单。
>> 没有证据显示国际贸易会使就业机会减少
>> 周期性失业与经济繁荣和衰退有关,自然失业则与劳动力市场因素有关
>> 保护主义是对产业的补贴,无疑有助于该产业的工资增加。然而,这并不表示整个社会的工资都会变高。被保护产业的工资变高,是以提高商品价格为代价的,所以其他人都付出了代价。工资最终取决于生产力,如果自由贸易提升了生产力,平均工资就会逐渐增加。
>> 大部分订单转移的原因不在于某些产品销售的扩大或缩减,而在于国内竞争、公司的管理阶层与工人的素质,以及和国际贸易无关的其他因素。
>> 得出的共识是全球化的确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收入不均,但它不是收入不均的最大影响因素。
>> 虽然贸易对收入分配不均有些影响,但它不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因。
>> 这些地区不是因贸易而贫穷,它们的贸易并不多,真要追根究底,它们的贫穷是因为缺乏贸易
>> 全球收入差距扩大,不是因为全球化伤害了贫穷国家,而是因为它们没有参与全球化。
>> 实务上,这些幼稚产业通常不会变大变强,反而国家会因为支持它们而蒙受损失
>> 对于国际贸易的另一个顾虑是掠夺式定价的问题,或称“倾销”(dumping),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将竞争者赶走,取得垄断地位后,再提高价格。
◆ 34 汇率剧烈波动会对经济造成很大干扰
>> 汇率只是一个价格,一国货币可以依此价格换成另一国货币。强势货币表示可以换到的他国货币变多,弱势货币则表示可以换到的他国货币变少
>> 如果在美国要买进口商品,你会喜欢强势美元,可以换到很多他国货币;如果在美国出口商品,你会喜欢弱势美元,因为当你把出口收入从外币转换成美元时,你会赚到更多钱。
>> 在美国销售的外国公司是美元的供给者以及当地货币的需求者。想投资其他国家的美国投资者,在外汇市场是美元的供给者,如果想投资于德国,就会需要欧元。
>> 那么,在外汇市场,谁需要美元?当然就是上述三个群体的相对方。到美国旅行的外国游客供给他们自己国家的货币,并且换取美元。美国的出口商赚到外国货币,但他们需要将外币换成美元来生产商品并支付美国工厂员工的工资。最后,想购买美国资产(股票、债券或房地产)的外国投资者持有本国货币,他们需要美元来购买美国资产。
当美元走强,可以买到的外币变多时,供给美元的人将从中获益,而需要美元的人将蒙受损失。当美元走弱,可以买到的外币变少时(或是当外币可以买到的美元变多时),供给美元的人将蒙受损失,而需要美元的人将从中获益。
>> 那么,在外汇市场,谁需要美元?当然就是上述三个群体的相对方。到美国旅行的外国游客供给他们自己国家的货币,并且换取美元。美国的出口商赚到外国货币,但他们需要将外币换成美元来生产商品并支付美国工厂员工的工资。最后,想购买美国资产(股票、债券或房地产)的外国投资者持有本国货币,他们需要美元来购买美国资产。
>> 当美元走强,可以买到的外币变多时,供给美元的人将从中获益,而需要美元的人将蒙受损失。当美元走弱,可以买到的外币变少时(或是当外币可以买到的美元变多时),供给美元的人将蒙受损失,而需要美元的人将从中获益。
>> 如果你是在海外旅行的美国游客,那么美元走强是好的,因为你可以买到更多外币,这样你就可以在旅行时花更多钱。如果你是来美国旅行的外国游客,那么你就会希望用本国货币买到更多美元,因此,你会希望美元走弱。
>> 把商品出口到美国的外国企业,喜欢强势美元,因为它们赚的是美元,希望用美元换更多的本国货币。这也表示,购买进口商品的美国消费者也应该喜欢较强势的美元,这使他们能购买世界各地更多的商品。另一方面,美国的出口商则喜欢弱势美元与较强势的外币,因为他们赚的是外币,而付的是美元。实际上,弱势美元可限制企业的花费,同时维持高利润
>> 基于这种模式,美元走强往往会伤害出口商,帮助进口商,并会减少贸易顺差,增加贸易逆差。另一方面,美元走弱将会促进出口、抑制进口,并会减少贸易逆差或增加贸易顺差。
>> 强势货币有助于外国资金的净流入,而弱势货币则会抑制外国资金的流入。强势货币往往会抑制出口、促进进口,并导致贸易逆差。
>> 换句话说,强势美元有助于外国人投资美国资产,而不是购买美国商品。反之,弱势美元有助于外国人购买美国出口的商品,而不是投资美国资产。
>>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外币汇率是固定的。1944年7月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定》(Bretton Woods Agreement),创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
>> 1973年开始允许汇率浮动,意即汇率主要由供给与需求来决定,政府偶尔干预。
>> 长期来看,经济学家相信汇率将朝“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汇率(或称PPP汇率)移动。在世界银行推动的国际比较计划(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中,一群经济学家使用一篮子国际贸易商品来计算所有国家的PPP汇率,这些商品包括电视机、小麦与石油。假设在美国购买以美元计价的某一组国际贸易商品,然后在另一个国家购买以该国货币计价的同样一组商品,无论用哪个国家的货币购买这一篮子商品,其成本都相同时的汇率就是购买力平价汇率。
>> 如果人们认为某个国家的货币将走强,他们就会投资于那个国家。
>> 当他们投资时,对该国货币的大量需求就会使它走强。
>> 预期货币的价格将上涨,导致货币的实际价格上涨,进而引发对上涨中的货币价格有更高的预期,然后进一步导致实际汇率走高。在商品市场中,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泡沫
>> 外汇市场充斥着随时在扩张或破裂的大大小小的泡沫。在某个时间点,汇率终将回归到PPP汇率。
>> 政府可能会试图控制汇率。例如,收缩性货币政策可以提高利率,为了获得较高的投资报酬率,全球投资人会去投资该国货币,进而使汇率走强。
>> 相反,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降低利率,使得该国货币不那么吸引外国投资人,进而使汇率走弱。
>> 然而,如果一个国家运用货币政策来影响汇率,那它就不能同时用货币政策来对抗通胀或失业。
>> 收缩性货币政策会冲击国内经济。面对这样的情况,多数国家会优先振兴国内经济,而非稳定汇率。
>> 控制汇率的另一个替代方案是在外汇市场直接买卖本国货币。若一国想使其货币走强,可以在外汇市场买入本国货币;想使其货币走弱,则卖出本国货币。但这种直接买卖的方法有其限制,当一国卖出本国货币时,它会获得某个国家的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 在某个时间点,这些储备会用完,使得该国无法不断买入本国货币。买卖本国货币往往只是短期办法,并非长期政策。
>> 认为政府可能采取什么手段干预汇率,这个预期本身就会使汇率剧烈波动。
>> 然而,亚洲、拉丁美洲与非洲国家,以及尚未引进欧元的许多欧洲国家,则必须为了处理各种货币的汇率问题而制定汇率政策。
◆ 35 美元大幅贬值对美国并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 遭遇金融危机的国家都有某些共同点:GDP会大幅萎缩。
>> 金融危机发生时,一国货币贬值一半以上是很常见的事。
>> 外汇市场会受到自我实现预期的影响。
>> 当银行破产时,政府有责任偿还银行借款。庞大的款项可能会占到GDP的的10%以上,因此政府会面临庞大的预算赤字。
>> 为了减轻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有权放款给遭遇金融风暴的国家。
>> IMF成立于1945年,是联合国促进国际汇率稳定的官方机构。
>> 一般而言,外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购买有形公司或工厂的直接投资(direct investment);另一类是购买股票或债券等金融工具的证券投资(portfolio investment)。
>> 直接投资不太可能会迅速撤出,因为一时冲动卖掉工厂是有难度的,而且直接投资者较偏向长期收益
>> 因此,如果中小国家打算管制外资,鼓励直接投资可能是最佳做法。
>> 虽然汇率波动会使国际金融危机恶化,但它不是引爆危机的必然条件。
◆ 36 未来的经济不再是零和游戏
>> 2009年,全球GDP大约是58万亿美元(按目前的美元价值推算),全球人口为68亿,因此,全球人均GDP约为8500美元。高收入国家总人口约占全球人口的16%,而产出占全球GDP的72%,其人均GDP大约是37,000美元。
>>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这些国家的经济停滞,但长期而言,它们有强大的基础建设优势,有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与良好的人力资本,有强大的实物资本投资,擅长发展与应用技术,而且市场制度运作良好。
>> “四小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
>> 亚洲四小龙
>>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实际GDP每年增长大约9%,印度的实际GDP在过去十年每年增长6%~8%
>> 这两个国家是以不同的方式达到如今的成就的。中国专注于制造业,有相当自由的市场经济,以及不同于西方式的民主政治体系。印度则聚焦于技术与服务业,在民主的政治体系中自我修正,变得更加以市场为导向
>> 在2050年左右,全球人口将超过90亿,之后会持平或下降
>> 在很多情况下,经济学并不指向唯一的正确答案,但它可以引导我们找出更条理分明、更深思熟虑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回应 2021-03-11 07:43:38 -
落梅如雪乱 (独当一面!)
29、货币 黄金实际上在哪里、是否真的存在根本不重要,只要我们持续追踪谁欠谁多少钱,实际上的钱(如钞票)就可以完美的发挥作用。 货币的定义(功能):交易媒介,价值储存,记账单位。其最大优点在于避免了以物易物。 M1货币:包括通货(硬币与钞票)、旅行支票与个人支票账户。 M2货币:更广义的货币,是由M1加上储蓄账户(大致可定义为银行活期存款)构成的。 需要注意的是,通货(硬币与钞票)只是货币总供给的一部分。通...2017-11-18 06:17:16 3人喜欢
29、货币
黄金实际上在哪里、是否真的存在根本不重要,只要我们持续追踪谁欠谁多少钱,实际上的钱(如钞票)就可以完美的发挥作用。
货币的定义(功能):交易媒介,价值储存,记账单位。其最大优点在于避免了以物易物。
M1货币:包括通货(硬币与钞票)、旅行支票与个人支票账户。
M2货币:更广义的货币,是由M1加上储蓄账户(大致可定义为银行活期存款)构成的。
需要注意的是,通货(硬币与钞票)只是货币总供给的一部分。通货只是M1的一半,M2的1/10左右。因此,当你要谈现代社会的货币时,不应只想到钞票与硬币,应该想的是银行账户。
重点是,货币是和银行体系纠缠在一起的,现今的大多数货币是以银行账户的形式存在的。实际上,银行是通过放款的过程来创造货币。
30、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兼具权力与责任,以实施货币政策及稳定金融系统。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给的扩张或收缩,其目的是助长或抑制总需求。
全球各大经济体和小部分的小经济体都有中央银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31、货币政策是否应该用来应对金融泡沫?
当价格上涨不是处于商品本身的任何属性,而是因为投资人期望价格持续上涨时,泡沫就出现了(如股市和房价)。泡沫会创造其自身的动能,因为很多人突然购买往往会推高价格,但这种动能无法永远继续下去,当足够多的人认清泡沫无法维持时,价格就会暴跌。
要使泡沫破裂,需要收缩性货币政策与较高的利率,处理不好就可能引起经济衰退。是否值得冒这个险,来戳破泡沫呢?权衡性货币政策的问题:时间滞后(突然降息的货币政策可能要一年以后才能完全发挥效果)、过度反应(处理泡沫可能会导致经济衰退),及货币政策对收缩经济的效果可能比对刺激经济的效果好(如果银行仍决定不放款,央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就不会有任何效果)。
与财政政策由政府官员来执行不同,目前没有高收入国家通过政府立法或行政机关来实施货币政策,而是以中央银行作为代理机构,稍微独立于政治之外。优点:让央行与日常政治隔绝后,其成员可以自由地在一年中多次用相当快的速度做出解决棘手问题的决策,若要通过国会做这类决定,可能会更困难。另一个顾虑是,政治人物总会要求更多的贷款和更低的利率,对货币政策的政治控制只会更容易导致更高的通胀率。
31、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为什么能为所有参与的国家创造双赢?
潜在利益:绝对优势(发挥自身优势达到互利)、比较优势(专注自身更大的优势),以及动态增益(善用规模经济、提高多样性、提高专业性、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流动、促进竞争从而有助于低价和创新)。
34、汇率
经济学家认为的人类所面临的三个最困难的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外汇市场是怎么回事?
由于经济力量的干预,国际国币基金组织IMF无法将汇率维持在固定水平。1973年开始允许汇率浮动,意即汇率主要由供给与需求来决定,政府偶尔干预。
作为生产者,希望生产的东西价格高;作为消费者,希望商品价格低。汇率的高低是好是坏取决于你站在交易的哪一方。
国际投资人不仅要看投资报酬率,还要看未来货币汇率走势。人们倾向于投资货币走强的国家。
回应 2017-11-18 06:17:16
-
陈小憨˙Ꙫ˙ (平和有光)
微观经济学篇 01人们卖弄的经济学原理只有50%是正确的 经济学家如何思考:对公共政策做出建议的经济学,大多只用到大学入门课程的程度。 02做自己最适合做的事,就有更好的生产力 分工:经济学的一部分,即是了解并分析市场经济每天所协调完成的丰功伟绩。 03市场均衡点并不表示人们对结果感到满意 供给与需求:知道每样东西的价格,却不知其价值,这就是经济学家。 04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所取舍 价格下限与价格上限:价格管制...2016-01-24 15:17:17 11人喜欢
微观经济学篇 01人们卖弄的经济学原理只有50%是正确的 经济学家如何思考:对公共政策做出建议的经济学,大多只用到大学入门课程的程度。 02做自己最适合做的事,就有更好的生产力 分工:经济学的一部分,即是了解并分析市场经济每天所协调完成的丰功伟绩。 03市场均衡点并不表示人们对结果感到满意 供给与需求:知道每样东西的价格,却不知其价值,这就是经济学家。 04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所取舍 价格下限与价格上限:价格管制的问题在于是否能达成目标,或适得其反? 05增加的生产成本可以转嫁给消费者吗? 弹性:思考需求与供给有无“弹性”这个基本观念,就可对市场做出有凭有据的预测。 06你的薪水最终由你的产出决定 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在每个人才市场,工资的均衡点是由该市场的劳动力供给量相对于劳动力需求量而决定的。 07折现值是个很重要的观念 金融市场与报酬率:就像商品市场或劳动力市场一样,资本市场也可以用同样的供需架构来解释。 08人一生积累财富的关键是什么? 个人投资:评估投资标的时,要衡量四个要项:报酬率、风险、流动性、税负。 09垄断的本质是对勤劳者课税 从完全竞争到垄断: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爵士曾说,垄断的最大好处,就是平静的生活。 10是大池塘里的小鱼,还是小池塘里的大鱼 反托拉斯与竞争政策:独家交易、掠夺性定价等名词的定义,看起来模糊且不确定,但的确就是如此。 11最佳的管制法或许就是解除管制 管制与解除管制:若能尊重激励因素与市场力量,管制手段也可以运作得很好。 12主张绝对的零污染是不可行的? 负外部性与环境:解决环境污染的方法,已经从命令与控制转变为市场导向的激励设计。 13自由市场并不保证会给发明者奖励 正外部性与技术:即使有法律保护,创新成功的公司也只能拿到它所创造价值的30%~40%。 14缴税是用强迫的方式克服搭便车问题 公共物品:顺着每个人自利的本性,将无法创造公共物品,所以政府必须征税来建设。 15社会福利计划是在援助与激励之间拔河 贫穷与福利计划:社会保障网不应是令人难以起身的吊床,而应能缓冲你掉落下来时的力道,并让你再弹上去。 16什么样的收入不均程度算合理? 收入不均:根据研究估计,收入不均的扩大,约有两成是由全球化对工资造成的压力导致的。 17品牌可以让消费者对质量比较放心 信息不完全与保险:信息不完全造成了保险市场难以解决的失衡问题。 18谁能监督代理人? 公司与政府治理:最不信任公司治理的人,最有可能相信政府可以监督公司。 宏观经济学篇 19人均GDP是一个有用的比较工具 宏观经济学和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较高的经济体,在很多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 20为什么人们重视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唯一会影响生活水平的因素。 21经济衰退,薪资很少会大幅下降 失业:劳动需求量下降,才会导致失业。 22通胀率走高会使市场运作不顺畅 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优于过度补贴所造成的通货紧缩。 23贸易顺差的真正意思是借钱给国外 贸易差额:贸易顺差与逆差,谈的是金钱的流向,以及向哪边的流动比较大。 24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 总供给与总需求:对整体经济来说,总供给量必须等于总需求量。 25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短期现象 失业与通胀之间的取舍:失业率与通胀率,从长期来看没有任何的取舍关系。 26政府的钱是怎么花的? 财政政策和预算赤字:财政政策是用来概括政府的租税与支出政策的一个专有名词。 27权衡性财政政策,知易行难 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租税是自动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 28美国累积负债的长期前景很糟糕 预算赤字与国民储蓄:短期的预算赤字,在经济衰退期间不是一件坏事。 29金钱对我们没有任何用处,除非把它花掉 货币银行学:银行实际上是通过放款的过程来创造货币。 30中央银行既有权力,也有责任 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美联储主席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经济要角。 31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否应该用来应对金融泡沫,这一点是有争议的。 32不用扩大贸易就很富裕的国家根本找不到 国际贸易利益:相似商品的跨国界贸易会给国内生产者带来更激烈的竞争,而竞争有助于低价和创新。 33全球化的整体方向将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 保护主义论战:保护主义是指政府对国内产业提供间接补贴,由国内消费者用较高的价格埋单。 34汇率剧烈波动会对经济造成很大干扰 汇率:利用稳定或缓慢变动的汇率,可创造有利于贸易与投资的环境。 35美元大幅贬值对美国并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国际金融风暴:遭遇金融危机的国家都有某些共同点,其GDP会大幅萎缩。 36未来的经济不再是零和游戏 全球经济观点:未来的经济在不断的挑战与崩解中将出现巨大机会。
回应 2016-01-24 15:17:17 -
我们先从经济学的三个基础问题开始: •社会应该生产什么? •应该如何生产? •谁来消费所生产的东西? 光谱 政府------->个人 。 思路: 应该严肃看待“权衡取舍”(trade-offs)。 自利(self-interest)是组成社会的有效方式。 所有成本都是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而非生产者。 。 做最合适的事 分工使企业得以利用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 价值链分解”(breaking up the...
2017-01-25 11:22:01
我们先从经济学的三个基础问题开始: •社会应该生产什么? •应该如何生产? •谁来消费所生产的东西? 光谱 政府------->个人 。 思路: 应该严肃看待“权衡取舍”(trade-offs)。 自利(self-interest)是组成社会的有效方式。 所有成本都是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而非生产者。 。 做最合适的事 分工使企业得以利用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 价值链分解”(breaking up the value chain), 。 供给与需求 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 “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和“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 。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所取舍 价格上限导致供不应求,价格下限导致供过于求 。 折现值(PDV)等于未来值(FV)除以“1+利率(r)” 借贷/债券/有价证券 。 报酬率、风险、流动性、税负 。 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寡头垄断(oligopoly)-->垄断(monopoly) 。 通货膨胀会侵蚀薪水可以买到的东西。 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是一个常见的通胀衡量指标。 对抗通胀的政策工具都会涉及抑制整体需求,使追逐商品的钱变少。对抗通胀的政策从来都不受欢迎,政府抑制需求的方法可能包括增税、 削减政府支出、提高利率以抑制借贷。 。 在贸易余额中,顺差代表金钱流入该国,而逆差代表金钱流出该国 。 使国民储蓄与投资恒等式。 。 潜在GDP的定义是,当所有的资源或人力都被充分运用或就业时,社会所能生产的东西。 总需求定义为由五个要素构成,那就是C+I+G+X-M,我们用它们来决定GDP,也就是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萨伊定律(Say's Law)是以19世纪初期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Baptiste Say)的名字来命名的,主张“供给创造其自身的 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但无法彻底解释经济衰退。 是凯恩斯法则(Keynes’s Law),它是以20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名字命名的,主张“需求 创造其自身的供给”(demand creates its own supply)。 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 如果整个社会的工资呈现刚性,工资的调整不足以应对经济的变化,那么总需求的短期下降也会导致失业。当产品需求减少(亦即出现经济 衰退)时,企业不会立刻削减工人的薪资。它们更有可能停止雇用人手,并使得总需求无法配合总供给的缓慢、长期增长。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显示,经济倾向于从高通胀低失业移动到低通胀高失业,并且往返移动。适用于短期。 。 政府预算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主要目标。 1.经济增长 2.财政政策解决失业问题 3.抵制通胀 4.国际收支平衡 。 使社会的总需求增加或购买力提高的政策,称作“扩张性”(expansionary)宏观经济政策,或称作“宽松”(loose)的财政政策。 用来降低总需求的政策,称作“收缩性”(contractionary)政策或“紧缩”(tight)的财政政策。 自发性财政政策: 租税和援助计划是自动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或者说它是一种自发性稳定机制。 权衡性财政政策: 1.时机问题。2.会引起不可预料的副作用。3.政治的本质很难做到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 央行的利率控制。 。 具备下列三个功能的任何物品定义为货币: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价值储存(store of value)、计账单位(unit of account )。 M1货币包括通货(硬币与钞票)、旅行支票与个人支票账户。 M2是更广义的货币,是由M1加上储蓄账户构成的。M2货币包括货币市场基金、某些极安全的投资以及小额(低于10万美元)定期存款(CD) 。 关键在于,你可以提取并花费M2里的钱,但你需要找到提款机,而且也许有手续费,而M1则可以随手支用。 银行是通过放款的过程来创造货币。 。 中央银行有三个传统工具,可在银行与货币的架构内运作:法定准备金(reserve requirement)、贴现率(discount rate)、公开市场操 作(open market operation)和一个进来新开发的: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 法定准备金是银行不可贷放出去的存款比率。 贴现率是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利息(用于隔夜使法定准备金达到要求) 所谓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购买或销售债券,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 量化宽松:其一是美联储可以把钱贷给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这些贷款通常是短期贷款。其二是由美联储购买较长期的证券。 美联储实际上是锁定一个特定利率,称作“联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联邦基金利率是银行同业间短期隔夜放款的利率,随 着这个利率的上升或下降,其他利率(例如车贷或房贷利率)会大致同步上升或下降。 中央银行兼具权力与责任,以实施货币政策及稳定金融体系。 。 实际利率(real interest rate)等于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减去通胀率。 无预警通货紧缩->借款人实际利息变高->银行收不回放款->无力放贷->总需求下降->经济衰退 “泡沫”(bubble):当价格上涨不是出于商品本身的任何属性,而是因为投资人期望价格持续上涨时,泡沫就出现了。 权衡性货币政策的问题: 1.时间滞后问题是指货币政策牵连甚广,中央银行必须能察觉经济情势、召集会议以及采取行动。 2.过度反应的风险是指相较于货币政策想解决的问题,它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3.货币政策对收缩经济的效果可能比对刺激经济的效果好。“推绳子”(pushing on a string)。 对货币政策的政治控制只会更容易导致更高的通胀率。 。 国际贸易的潜在利益可以分为三大类: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以及动态增益(dynamic gains)。 绝对优势:一个国家可以用比另一个国家更高的生产力来制造某商品。 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在生产某商品时,若生产力优势最大(相较于其他商品)或生产力劣势最小。 相似产品的贸易: a.使较小的国家善用规模经济。 b.多样性的利益。 c.使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更高。(“价值链分解”)。 d.可以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流动。 。 实施保护主义有几种方式。进口配额(import quota)是对进口采取数量限制,关税(tariff)是提高进口成本的一种税。 人们对保护主义有很多争议,但只有少数论点是有说服力的。 。 外汇市场的供需:在美国销售的外国公司是美元的供给者以及当地货币的需求者。想投资其他国家的美国投资者,在外汇市场是美元的供给者。 1944年7月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定》(Bretton Woods Agreement),创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 浮动汇率经证实是剧烈波动的,长期来看,经济学家相信汇率将朝“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汇率(或称PPP汇率)移动。然而,从短期与中期来看,汇率通常不会接近PPP汇率水平,也不会朝它移动。相反,汇率会相当明显地波动,这个波动主要是由预期报酬率的改变驱动的。 经济政策的目标应该是鼓励企业致力于提高生产力以及它们在全球市场的比较优势。政府若想管理汇率,通常会追求稳定或缓慢变动的汇率,以创造有利于贸易与长期投资的商业环境。 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用以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卖出相应国货币。
回应 2017-01-25 11:22:01 -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笔记 - (美)泰勒 (高亮: 35; 标注: 14) ------------- "至于农业补贴呢?想象一下,政策目标是保障中小型营运的农民有像样的生活水平。" (标注: 问题在于,中小农家在失去工作之后,会如何呢。如果放开农产品市场,那么得利的只是农业资本家和消费者。但农业资本家和消费者肯不肯纳税,养活亮皮失业的农民呢?当然是不肯,而且失业者会产生负的效益,甚至会出现社会动荡。民主国家会高失业率会让统治者下...
2017-04-03 10:09:46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笔记 - (美)泰勒 (高亮: 35; 标注: 14)
------------- "至于农业补贴呢?想象一下,政策目标是保障中小型营运的农民有像样的生活水平。" (标注: 问题在于,中小农家在失去工作之后,会如何呢。如果放开农产品市场,那么得利的只是农业资本家和消费者。但农业资本家和消费者肯不肯纳税,养活亮皮失业的农民呢?当然是不肯,而且失业者会产生负的效益,甚至会出现社会动荡。民主国家会高失业率会让统治者下台。) (章节:04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所取舍)
"事实上,价格管制会掩盖成本。" (标注: 社会成本会增加,但摊派到每个人的成本会下降。或者说比较公平。) (章节:04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所取舍)
"工会的减少已经改变了美国的收入分配,而且导致收入不均扩大。" (标注: 这个论据到是有点新鲜,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最讨厌的就是公会。) (章节:16 什么样的收入不均程度算合理?)
"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数据,1980年,收入排行前20%的人的纳税额,占联邦政府总税收的56.3%,其中不仅包括所得税,也包括社保、医疗保险、消费税,以及他们最后通过公司所得税间接支付的钱。到了1990年,这个比重上升至57.9%,1995年占到61.9%,2000年占到66.7%,2007年占到68.9%。如果只看收入排行前5%的家庭,他们在2007年所缴的税,占联邦政府总税收的44.3%。" (标注: 事实上,这是不太公平的,收入多少,纳税多少比较合理。 当然1:1.5也不错了。) (章节:16 什么样的收入不均程度算合理?)
"2007年美国的医疗支出(包括私人和政府提供的资金)大约是每人7300美元。相较之下,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和英国的每人支出介于2700~3900美元之间。" (标注: 很怪,是不是利益集团控制了市场呢?) (章节:17 品牌可以让消费者对质量比较放心)
"有些人信任企业,但不信任政府;有些人信任政治领袖,但不信任民营企业。经济学家则对谁都不信任。" (标注: 总结的不错。) (章节:18 谁能监督代理人?)
"如果大多数人都不表露心声,有谁会呢?答案是特殊利益团体。它们人数虽少,但组织健全,可能会对立法议员施压,牺牲别人的利益而制定对其有利的公共政策。" (标注: 很对。不如用税法投票。) (章节:18 谁能监督代理人?)
"如果员工的生产力超过其工资,其他同业应该会愿意用更高的薪资挖墙脚。" (标注: 这种说法太机械了,没考虑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经济的的灵魂。) (章节:21 经济衰退,薪资很少会大幅下降)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探讨宏观经济问题有两种时间范围:凯恩斯学派属于短期架构,而新古典学派则属于长期架构" (标注: 你到是会调和。) (章节:27 权衡性财政政策,知易行难)
"例如个人退休账户计划与401(k)账户,试图鼓励私人储蓄。这些措施背后的概念是,储蓄者的这笔钱可递延到退休后才课税,这会增加储蓄金额,因而提高报酬率。然而,即使已经有这些账户计划,美国的私人储蓄仍然很少。" (标注: 这里我突然想到的是,金融机构通过杠杆发行的广义M2。) (章节:28 美国累积负债的长期前景很糟糕)
"社会上具备下列三个功能的任何物品定义为货币: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价值储存(store of value)、计账单位(unit of account)。" (标注: 货币其实和相同的认识论才是一样的!) (章节:29 金钱对我们没有任何用处,除非把它花掉)
"当价格上涨不是出于商品本身的任何属性,而是因为投资人期望价格持续上涨时,泡沫就出现了。" (标注: 那就好了,就害怕都玩博傻游戏。) (章节:31 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中央银行的银行家们常用一句话描述这个问题:货币政策就像拉或推一根绳子,当你拉绳子时,它会向你移动;当你推绳子时,它会弯折起来而绳尾却不动。当中央银行通过收缩性政策拉绳子时,它可以明确地提高利率并降低总需求;若试图通过扩张性政策推绳子,只要银行仍决定不放款,货币政策就不会有任何效果。这并不表示扩张性货币政策根本行不通,而是因为它并非总是可靠的。" (标注: 事实上中国折银行就可以做到。) (章节:31 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每个重大的经济变化都会带来挑战与破坏,全球化也不例外,但全球化的整体方向将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 (标注: 全球公的最大好处就是避免战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什么打?) (章节:33 全球化的整体方向将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
"供给弹性的定义是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章节:05 增加的生产成本可以转嫁给消费者吗?)
"没有竞争的地方,就有垄断。垄断的本质就是对勤劳者课税(如果不是掠夺),它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懒惰者的支持。" (章节:09 垄断的本质是对勤劳者课税)
"《国富论》中的名言:“即使只是为了欢笑作乐,同业也很少聚在一起;倘一旦有了对话,往往不是密谋对大众有所不利,就是共谋涨价手段。" (章节:10 是大池塘里的小鱼,还是小池塘里的大鱼)
"收入不均:根据研究估计,收入不均的扩大,约有两成是由全球化对工资造成的压力导致的。" (章节:16 什么样的收入不均程度算合理?)
"宏观经济学的观点是总合的、由上而下,它把整个经济视为一个大型有机体,内容包括经济增长、失业、通胀、贸易差额等。" (章节:19 人均GDP是一个有用的比较工具)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章节:19 人均GDP是一个有用的比较工具)
"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章节:19 人均GDP是一个有用的比较工具)
"大约1/3的美国成年人目前被视为非劳动力。" (章节:21 经济衰退,薪资很少会大幅下降)
"根据这个观点,失业是指薪资因某个理由僵固在均衡点上方,使得劳动力的供给量超过需求量。" (章节:21 经济衰退,薪资很少会大幅下降)
"另一个常见的指标是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PPI),它是根据生产者购买的一篮子商品(例如钢材、石油及其他原料或设备)来计算的。" (章节:22 通胀率走高会使市场运作不顺畅)
"例如,美国近年来的出口约占GDP的10%或12%,而美国有着巨大的贸易逆差。日本有着类似的低出口额,大约占GDP的8%~10%,但它有巨大的贸易顺差。为什么?日本有惊人的高储蓄率,以及较美国稍低的国内投资。贸易差额这笔钱必须流向某处,而它是以贸易顺差的形式流出日本。" (章节:23 贸易顺差的真正意思是借钱给国外)
"记住,通胀是由过多的金钱追逐太少的商品导致的,此时总需求已经高于潜在GDP,因此整个消费价格都上升了。" (章节:26 政府的钱是怎么花的?)
"大萧条和凯恩斯的著作问世以来,很多经济政策制定者都要求政府制定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亦即在经济差时花钱,在经济好时节俭。" (章节:27 权衡性财政政策,知易行难)
"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当人们注意到政府预算赤字偏高时,便预期在未来某个时间点会增税,因此必须增加储蓄。" (章节:28 美国累积负债的长期前景很糟糕)
"记住这里的整体模式:当20世纪80年代中期与21世纪最初10年中期美国预算赤字很高时,贸易逆差也很大。" (章节:28 美国累积负债的长期前景很糟糕)
"M1货币包括通货(硬币与钞票)、旅行支票与个人支票账户。2009年,美国M1货币的总金额大约是1.7万亿美元。其中大约一半是通货,另一半是支票账户,只有一小部分是旅行支票" (章节:29 金钱对我们没有任何用处,除非把它花掉)
"M2是更广义的货币,是由M1加上储蓄账户构成的。储蓄账户大致可定义为银行活期存款,你无法用它直接开支票,但可以用其他方式(例如自动提款机或银行)轻易存取这笔钱。M2货币包括货币市场基金、某些极安全的投资以及小额(低于10万美元)定期存款(CD)。" (章节:29 金钱对我们没有任何用处,除非把它花掉)
"美联储是由所谓的管理委员会(Board of Governors,即联邦储备系理管理委员会)来经营的。该委员会包括七位成员,每位都是由美国总统任命并经参议院同意的。成员任期是根据政治独立性来设计的,每一任期14年,比任命他的总统任期还长。" (章节:30 中央银行既有权力,也有责任)
"中央银行有三个传统工具,可在银行与货币的架构内运作:法定准备金(reserve requirement)、贴现率(discount rate)、公开市场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还有一个因2007~2009年经济衰退而开发的工具,称作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 (章节:30 中央银行既有权力,也有责任)
"所谓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购买或销售债券,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 (章节:30 中央银行既有权力,也有责任)
"其一是美联储可以把钱贷给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这些贷款通常是短期贷款,所以,在2008年与2009年初的金融危机期间,当一般放款来源枯竭时,这个方法可确保市场大户仍有管道以获得现金。这种量化宽松政策会在短期贷款清偿后退场。" (章节:30 中央银行既有权力,也有责任)
"量化宽松的另一个做法,是由美联储购买较长期的证券。" (章节:30 中央银行既有权力,也有责任)
"记住,银行是通过放款的网络来创造货币的。当一家银行放款时,这笔钱会被存入另一家银行,因而为另一笔贷款提供了基础,依此类推。" (章节:30 中央银行既有权力,也有责任)
"2001年经济衰退时,美联储曾连续降息11次。联邦基金利率(银行提供同业隔夜贷款的依据)从2000年的6.2%降到2002年的1.7%。2007年经济衰退时,美联储又调整联邦基金利率10次,从2007年中期的5.25%降到2008年年底的0.25%以下。" (章节:31 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扩张性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降低自然失业率。" (章节:31 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美联储把利率推升到两位数,利率过高的结果是总需求严重降低,以致美国在1980~1982年连续三年遭受严重的经济衰退。但到了80年代中期,美联储已经打倒了通胀这头怪兽。" (章节:31 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历史上甚至出现过通货紧缩与快速增长共存的例子。美国经济在1876~1900年的这1/4个世纪经历了通货紧缩,每年的通缩率大约是1.1%。通货紧缩是这段时期的常态,但当时的实际GDP也快速增长,每年的增长率大约是4%。" (章节:31 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通货紧缩不一定会带来经济灾难。" (章节:31 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20世纪50年代,全球出口大约是全球GDP的7%,目前大约是25%,因此出口已增长到原来的三倍以上。" (章节:32 不用扩大贸易就很富裕的国家根本找不到)
"全球化的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墨西哥,以及全世界大部分的高收入国家,总共大约30亿人,其人均GDP在20世纪90年代每年增长5%。非全球化的国家,包含非洲大部分国家、中东和俄罗斯,其人均GDP在同期每年平均下降1%。" (章节:32 不用扩大贸易就很富裕的国家根本找不到)
"发现跨国界可能使商品价格增加40%" (章节:32 不用扩大贸易就很富裕的国家根本找不到)
"毫无疑问,保护主义是一种补贴手段,有助于留住某些产业的就业机会。然而,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保护主义能增加社会的就业机会。反之亦然,没有证据显示国际贸易会使就业机会减少。" (章节:33 全球化的整体方向将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
"一群经济学家使用一篮子国际贸易商品来计算所有国家的PPP汇率" (章节:34 汇率剧烈波动会对经济造成很大干扰)
"遭遇金融危机的国家在危机发生前也会出现大量的外资净流入(通常达到GDP的4%~7%)。" (章节:35 美元大幅贬值对美国并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本书秉持着尊重市场力量的精神,但也承认这些市场力量有时可能失灵。我们相信政府的政策可能非常有用,但也明白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政策不仅没用,反而会弄巧成拙。本书试图呈现兼顾短期需要与长期成功因素的观点,让读者能够搞清楚世界各区域的经济议题。" (章节:36 未来的经济不再是零和游戏)
回应 2017-04-03 10:09:46 -
落梅如雪乱 (独当一面!)
00、序言 经济学的研究分为两类:微观经济学(从个人、企业的观点展开研究),和宏观经济学(探讨经济的整体观点)。有一个古老但贴切的比喻:宏观经济学就像在看森林,而微观经济学则像看个别的树木。学好经济学的诀窍,就是对森林和树木两者能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01、经济学的三个基础问题: 社会应该生产什么?应该如何生产?谁来消费所生产的东西? 这三个问题是每种经济制度乃至每个社会的基础。寻找问题的可能答案时,沿...2017-10-27 10:37:48 4人喜欢
00、序言
经济学的研究分为两类:微观经济学(从个人、企业的观点展开研究),和宏观经济学(探讨经济的整体观点)。有一个古老但贴切的比喻:宏观经济学就像在看森林,而微观经济学则像看个别的树木。学好经济学的诀窍,就是对森林和树木两者能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01、经济学的三个基础问题:
社会应该生产什么?应该如何生产?谁来消费所生产的东西?
这三个问题是每种经济制度乃至每个社会的基础。寻找问题的可能答案时,沿着一条光谱来思考是有帮助的。光谱的一端是政府完全管制,另一端是由个人来决定这三个问题的所有答案。大多数社会处于中间。
很多经济取舍都有一个特色:它能帮助某些人,却同时伤害了其他人。经济学家关心的是统计受到伤害或帮助的所有人,而不只是新闻报道里的几张脸孔。
自利是组成社会的有效方式。个人借由追求自身的利益,频繁地促进了社会利益,比他认真设想促进社会利益还有效。“看不见的手”的概念,就是你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可能也会给别人带来好处。比如借由生产一个更好的商品,你同时改善了使用者的生活。
所有成本都是机会成本,即当你做一个选择时,你没有选择的东西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机会成本”。
没有哪个人可以得到想要的每样东西,也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得到想要的每样东西,因此,取舍是不可避免的。在人们有各种技能与欲望的现代经济社会中,问题在于如何协调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
02、分工:做自己最适合做的事,就有更好的生产力
我们现今的世界,即使是看起来简单的消费品,也经常通过一个涉及全球的复杂过程来生产(比如铅笔)。
分工的优点:1、使工人能聚焦于他们最适合做的事,2、使企业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并且得以利用规模经济以减小成本。
在市场经济里,商品的价值就是它的价格,是由供给与需求决定的。付一个价钱买商品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动机,使他们需谨慎选择从仓库里取出的东西,且不能取出超过需要的数量。市场经济里的劳动价值,则表现在支付的薪水上,这又提供了动机,使人们愿意提供对别人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价格机制与供需的力量是市场经济如何协调人们的分工,并且使进出市场经济这个大仓库的商品互相配合的方法。
理论上,仓库要放进和取出什么东西,可以由市场上人们的互动来决定,或是由政府乃至双方的某种组合来决定。但无论如何,每个社会都必须回答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谁来消费?
03、循环流向图与市场均衡点
家庭与厂商两个群体之间的三个市场:商品、劳动力与资本。
商品的价格(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是不一致的,由需求和供给决定,比如钻石的使用价值很低,但由于供给稀少,所以价格高于水。
需求量指的是在某一特定价格下,人们想得到该商品的特定数量,是一个点。需求则是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指的是在任何价格下,人们想要该商品的数量是多少,是一条曲线。同理,供给量是指在某个特定价格下所生产的特定数量,供给是指在任何价格下生产多少数量。
价格并不影响需求和供给。需求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中消费者收入和数量的增减、潮流的改变及替代品价格的变动。供给的影响因素包括该商品生产力与生产要素的改变。
价格会影响需求量和供给量。商品(如披萨)的价格较低时,供给量很少(生产者赚钱少),但需求量可能是相当高的(消费者愿意低价买)。当其价格上涨一些时,餐厅就会生产更多,供给量会增加;但一旦价格上涨,使得人们较不愿购买时,需求量就会下降。当供给量上升且需求量下降时,在“均衡点”上,需求量会等于供给量。“均衡点”的经济意义在于价格与数量是有效率的,没有造成浪费,是市场经济的倾向。
04、价格管制是否能达成目标,或适得其反?
原因: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但决定出的价格未必是人们想要的,因此政府有可能干预并影响特定市场的商品价格。
但规定价格上限会造成供不应求(需求量上升,供给量下降),规定价格下限会造成供过于求(供给量变多,需求量变少)。
经济学家认为在任何经济政策下都会有所取舍,而政客常喜欢隐瞒政策的真实成本。真实成本不单是预算成本,还包括机会成本。如房租管制使某些房客受益,但由于供给量减少,其他人会因为找不到房子住而受害,某些建筑商也会因为无法转手获利而蒙受损失。
政府喜欢进行价格管制,因为不需要增加支出或减税。但事实上价格管制会掩盖真实成本。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可以采取其他更精准的政策(不应一刀切),如房租管制的替代方案:关于需求面的帮助,可为穷人提供住宅优惠券,关于供应面的帮助,可补助低成本住宅的建设,两者都会使人们买得起的住宅出现更高的均衡量,而不会造成短缺或过剩。
05、增加的生产成本可以转嫁给消费者吗?
需求(供给)弹性:需求量(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弹性用价格与数量变动的百分比计算,主要优点是可以用来比较各种不同的市场(商品可能是不同度量衡计数,或以不同货币计价)。
思考需求与供给有无“弹性”这个基本观念,就可对市场做出有凭有据的预测。如香烟税真的能有效抑制抽烟吗?还是增加政府收入?抽烟会上瘾且替代品很少。预期烟民对香烟的需求是无弹性的(<1),而证据显示,香烟价格增加10%,只会使消费的香烟数量减少3%。因此,如果向香烟业者增税,该公司可通过提高价格的方式,把大部分的税转嫁给消费者。
回应 2017-10-27 10:37:48
-
弁財天 (Life is too short to be mad.)
# 章节:序言 > ,我们可以把经济学的研究分成两大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从个人、企业的观点展开研究,宏观经济学则是探讨经济的整体观点。有一个古老但贴切的比喻:宏观经济学就像在看森林,而微观经济学则像看个别的树木。学好经济学的诀窍,就是对森林和树木两者能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 章节:01 人们卖弄的经济学原理只有50%是正确的 > 赫伯特·斯汀(Herbert Stein)以美国政府经济学家的身份担...2022-05-03 17:14:25
# 章节:序言
> ,我们可以把经济学的研究分成两大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从个人、企业的观点展开研究,宏观经济学则是探讨经济的整体观点。有一个古老但贴切的比喻:宏观经济学就像在看森林,而微观经济学则像看个别的树木。学好经济学的诀窍,就是对森林和树木两者能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 章节:01 人们卖弄的经济学原理只有50%是正确的
> 赫伯特·斯汀(Herbert Stein)以美国政府经济学家的身份担任多种职务近50年,他曾说:“对公共政策做出建议的经济学,大多只用到大学入门课程的程度。”
> 很多经济取舍都有一个特色:它能帮助某些人,却同时伤害了其他人。经济学家关心的是统计受到伤害或帮助的所有人,而不只是新闻报道里的几张脸孔。
> “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的概念,就是你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可能也会给别人带来好处。举例来说,借由生产一个更好的商品,你同时改善了使用者的生活。亚当·斯密明白“看不见的手”并非经济体或社会中所有困难的灵丹妙药,但经济学家认为自利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当它被适当引导时,就可为社会带来各种好处。
## 章节:02 做自己最适合做的事,就有更好的生产力
> 市场经济就是 这种精密分工的社会机制。
> 增加企业、国家以及全球经济的产量。就跟工人或企业一样,国家也可以发展专业化的技能与专长。最近的全球贸易有一个重要趋势,有人称之为“价值链分解”(breaking up the value chain),意即更广泛分散地生产零件。
## 章节:03 市场均衡点并不表示人们对结果感到满意
> 排除心中的预设立场。一旦习惯以后,你就能从容地区别价格和价值。你不必思考价格是否“正确”,或它是否准确反映了你的个人价值观。价格是视世界上的供需互动,即人们愿意且能够取得的状况而定的。
## 章节:08 人一生积累财富的关键是什么?
> 08 人一生积累财富的关键是什么?
个人投资:评估投资标的时,要衡量四个要项:报酬率、风险、流动性、税负。
人一生累积财富的关键,在于复利(compound interest)的力量。
> 股价是基于市场对这家公司未来获利的预期的。股价上涨的原因是,新信息显示该公司会比以前更赚钱,但这些新信息就本质而言是不可预测的。正因为你不能预测会出现什么样的新信息,所以股价涨跌是不可预测的,这就是统计学家或经济学家所说的“随机漫步”(random walk)。
## 章节:09 垄断的本质是对勤劳者课税
> 企业领导人通常不太赞成竞争。毕竟,你是想经营一家完全竞争的企业(为了蝇头小利和很多竞争者厮杀)还是一家独占企业(公司有很大的定价自由,可改变生产方法以及获取高利润)?竞争让商人过得非常辛苦。相反,消费者应该赞成竞争,因为竞争可以提供更低成本的创新产品,市场竞争是对消费者最有利的方式。
## 章节:10 是大池塘里的小鱼,还是小池塘里的大鱼
> 衡量竞争程度最简单的方式是四大企业集中度(four-firm concentration ratio),做法是将该产业前四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简称市占率)加总起来。
> 当制造商要求经销商只能卖自己的产品,而不能卖竞争者的产品时,称作独家交易(exclusive dealing)。
> ·搭售(tie-in sale)或捆绑销售(bundling),是指顾客只有在买了某个产品时,才能买另一个产品。这可能是合法的,例如球队的季赛联票或是绑售的软件包,但如果类似产品不能单独购买,那就可能违法了。
> 掠夺性定价(predatory pricing),是指既有厂商大幅削减价格,幅度够低且时间够长,把新的竞争者赶出市场后
> 再提高价格以达到独占水平。在实务上,通常很难定义掠夺性定价与传统的激烈价格竞争之间的界限。
## 章节:13 自由市场并不保证会给发明者奖励
> 美国国会运用这个权力创立了美国专利商标局(U.S.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USPTO)和美国版权局(U.S.Copyright Office),协助发明者保护这些权利。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知识产权发展出四种形式:
> 专利(patent)是由政府授权,于特定、有限期间内(在美国通常是20年),独家制造、销售或使用一项发明的法律权利。
> trademark)是表明商品来源并帮助卖家建立商誉的字词、名称或符号。常见的商标例子有Chiquita(金吉达)香蕉品牌名称,或Nike(耐克)的打钩符号。
> (copyright)是以法律保护原创作品(包括文学、音乐、艺术),未获作者同意,别人不能复制或使用。目前的著作权保护期限是作者终生有效,再加上70年。
> 商业机密(trade secret)是指配方、过程、装置或信息项目给予企业凌驾于竞争者的优势,它们不是常人所知或易于被发现的,企业会用合理的努力来保守机密。
> 丛林在某些产业中仍然是个问题,尤其是在制药与复杂电子等高科技产业,它们的产品可能要依赖很多不同的专利。还要考虑的是,新的创新经常建立在旧的创新上。如果你给目前的发明者很多权利以保护其创新,那么你也可能阻碍了建立在那些发明上的创意发展。如果是由一群人合作取得专利,问题尤其严重,任何一位目前专利的拥有者都可以阻碍新的发明。
## 章节:14 缴税是用强迫的方式克服搭便车问题
> 我们每天都会用到一些公共物品,但很难设想要从市场竞争机制下的私人企业那里购买,典型的例子有国防、基础研发、道路、警察和消防局。这些项目都归类在经济学家所说的“公共物品”(public goods)中。
> 物品有两个重要特性:它们是非竞争性(nonrivalrous)与非排他性(nonexcludable)。非竞争性是指商品本身不会因为更多人使用而变少。
> 非排他性是指卖家无法排除那些没付钱也能使用商品的人。
## 章节:16 什么样的收入不均程度算合理?
> 为了衡量收入不均,我们需要用一些方式来描述整体收入分配(income distribution)的状况,而不只是收入低的族群。标准方法是把收入分配分成5等份、10等份甚至100等份,然后算出每一等份的人的收入占整体收入的比重。
> 无论用什么形式,把更多的金钱分配给穷人都会减少收入不均,但如同我们在前面的章节讨论的,这类政策必须小心设计,才能维持就业动机。重新分配可能也无法解决收入不均扩大的社会根本问题,例如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不一样。
## 章节:18 谁能监督代理人?
> 有些人信任企业,但不信任政府;有些人信任政治领袖,但不信任民营企业。经济学家则对谁都不信任。
## 章节:微观经济学原理总结
> 微观经济学原理总结
> 是非常有用的制度,社会可以通过市场来分配其稀有资源。市场为有效率的生产、创新、善用资源、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欲望,以及逐渐提高生活水平提供动力。
市场有时可能会产生我们不想要的结果:垄断、不完全竞争、负外部性(例如污染、无法支持技术或无法生产公共物品)、贫穷、收入不均、信息不完全,以及管理不善的问题。
政府在处理市场问题时可以扮演有用的角色,但它的行动也是不完美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造成自身更大或另外的问题。
> 经济政策时,你的挑战在于保持务实。要诚实面对市场发生的问题,答案要明确。对政府的作为要实事求是,坦然面对权衡取舍和风险。当你采取这种方法时——无论最后得出什么样的政策结论——你的思考方式就像经济学家了。
## 章节:19 人均GDP是一个有用的比较工具
> 宏观经济学的观点是总合的、由上而下,它把整个经济视为一个大型有机体,内容包括经济增长、失业、通胀、贸易差额等
> 微观经济学关注商品、劳动力及资本的个别市场,以及垄断、竞争、污染、科技、贫穷、收入不均、保险和治理等议题,但它没有实际的语言来谈论国家的宏观经济问题,例如经济增长和贸易逆差。微观经济学可以解释为什么商品价格可能上涨,或者为什么公司可能雇用或解雇员工,但它无法掌握宏观经济的议题,例如整个社会的通胀或失业。此外,微观经济学没有讨论宏观经济政策,例如政府预算、预算赤字或者中央银行影响利率和信用的行为。
>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 这里提供一个好用的速记法,如果你问一个经济学家GDP是什么,有时他会回答GDP=C+I+G+X-M,也就是: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 最后要注意的是,GDP只包括成品,不包括投入制造这些商品的中间产品,例如投入制造汽车的钢材、投入制造椅子的木材等。如果你把投入制造汽车的所有零部件(如钢材或塑料)都加进来,就会重复计算。此外,所有权的移转也不会显示在GDP上。举例来说,GDP会反映你买的新车,但不会反映你卖给邻居儿子的二手车;会反映你建造新房子或装修旧房子的成本,但不会反映你买的旧房子。
## 章节:20 为什么人们重视经济增长?
> 现在我们来看每年增长率为3%的情况,这大约是过去几十年美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每年增长3%,10年后,GDP会从100变成134;25年后,会变成209;40年后,会达到326。换句话说,每年增长3%,经过40年,该经济体的规模会达到最初的三倍以上。复利的力量会造成实际上的巨大差异。
## 章节:22 通胀率走高会使市场运作不顺畅
> 各种通胀指标
通货膨胀有各种不同的衡量方式,取决于篮子里所选取的商品。例如,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是一个常见的通胀衡量指标,它由美国劳工统计局根据消费者支出调查(非常详细地调查家庭实际购买的东西)计算而得。另一个常见的指标是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PPI),它是根据生产者购买的一篮子商品(例如钢材、石油及其他原料或设备)来计算的。还有一个指标是批发价格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WPI),它观察的是零售商支付的批发价格。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则包括GDP的每个项目。
> 使用一篮子商品来计算通胀有个问题,就是篮子里的商品在现实中不会维持固定不变,人们不会年复一年购买一模一样的商品。其中一个理由涉及替代的概念,意即当一个商品的价格提高时,人们会从该商品转换到买其他商品。如果咖啡价格飙升,人们会买茶或碳酸饮料代替;若汽油成本上升,更多人可能会选择公共交通。这个篮子里的实际内容,会随着每个时期而变化。因此,衡量通胀时,应该使用的篮子是咖啡在价格较高时售出的数量,或是在价格较低时售出的数量,还是两者的某种平均值?不论是哪种方式,没有哪个篮子可以代表现实世界中需求不断转移的现况。
> 若所有的价格、工资、利率和银行账户的存款都以同等比例增长,而且这个比例是每个人都知道的,那么便没有人会在意。然而,在现实世界里,通货膨胀不是均匀分配的,且不容易预知,因此会有某些团体受益,并把成本转嫁给别人。
> 有些工会合约规定工资应随通胀自动调整,称为生活成本调整(cost-of-living adjustment,COLA)。社保退休金也有COLA,它参考消费者价格指数做调整。物价指数连动,其实可保护人们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
> 通胀问题的鸽派则认为,2%~5%的低通胀率并非洪水猛兽。首先,它能使工资不会僵固在均衡点上方。如果通胀率是4%,员工只加薪2%,其实就是变相减薪,但因看起来像加薪,所以不会伤害员工士气。温和的通货膨胀,优于过度补贴所造成的通货紧缩。
## 章节:23 贸易顺差的真正意思是借钱给国外
> 出口大于进口,该国就有贸易顺差(trade surplus)。进口大于出口,该国则是贸易逆差(trade deficit)。从这个概念切入是一个好的起点,经济学家称之为“商品贸易差额”(merchandise trade balance)
> 经常账户余额(current account balance)是单一统计值,可描绘一个国家贸易余额最全面的轮廓。该数据包括商品贸易,还包括国际服务、国际投资及所谓的“单边移转”(unilateral transfer)
## 章节:24 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
> 凯恩斯法则(Keynes’s Law),它是以20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名字命名的,主张“需求创造其自身的供给”(demand creates its own supply)。这句话也是这位经济学家观点的一个粗略但有用的简化版。
## 章节:25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短期现象
>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是以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William Phillips)的名字命名的
> 20世纪50年代,菲利普斯研究了英国60年来失业率与工资率的变动百分比(可视为通胀的衡量方法)的数据。他发现,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特殊关系可以用数学方式描绘成一条曲线,坐标图的横轴是失业率,纵轴是通胀率,曲线本身从左上向右下倾斜。换句话说,这条曲线显示,经济倾向于从高通胀低失业移动到低通胀高失业,并且往返移动。
> 1968年,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预测,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不会成立,他在很多方面做了深入周到的论证。就本章的目的,我们可以把弗里德曼的思想重点归纳为:长期而言,经济总会恢复到潜在GDP及自然失业率状态。弗里德曼有力地论证了失业率与通胀率从长期来看没有任何的取舍关系,只会有自然失业率,而唯一的问题是通胀率是高还是低。我们值得花一点时间思考弗里德曼提出主张的聪明与大胆,他跳出当时的既有证据和主流专业共识,结果证明他是对的。
## 章节:26 政府的钱是怎么花的?
> 尽管现实世界的经济有短期波动与长期发展,宏观经济政策仍试图将经济导上正轨,达成四个主要的总体经济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
> 最近几十年,联邦政府的支出占美国GDP的20%,而美国的GDP约占全球GDP的1/4。因此,美国政府的年度预算是全球GDP的5%。政府的支出占该国GDP的1/3、1/2甚至更高比例,在全世界都很普遍。因此,政府的庞大支出是值得关注的。
> 国防支出占美国GDP的比重略降,从20世纪50年代的10%下降到60年代的7%以及70年代的5%。到了80年代中期,比重微升,约占GDP的6.5%,在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稳定下降,2000年达到GDP的3%。然而,在21世纪最初10年,国防支出占GDP的比重回升到5%,社保退休金和医保支出占GDP的比重也逐年稳定增加。
> 如何降低通胀?记住,通胀是由过多的金钱追逐太少的商品导致的,此时总需求已经高于潜在GDP,因此整个消费价格都上升了。此时,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来降低总需求,这两种手段都会把钱抽出来,以避免通胀。
## 章节:27 权衡性财政政策,知易行难
> 使社会的总需求增加或购买力提高的政策,称作“扩张性”(expansionary)宏观经济政策,或称作“宽松”(loose)的财政政策。
## 章节:28 美国累积负债的长期前景很糟糕
> 制定可增加私人储蓄的公共政策,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间接选择。这个方法若行得通,就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用于私人投资,也可以使经济不过分依赖外国投资。美国在最近几十年通过各种减税措施,例如个人退休账户计划与401(k)账户,试图鼓励私人储蓄。这些措施背后的概念是,储蓄者的这笔钱可递延到退休后才课税,这会增加储蓄金额,因而提高报酬率。然而,即使已经有这些账户计划,美国的私人储蓄仍然很少。
## 章节:29 金钱对我们没有任何用处,除非把它花掉
> 黄金实际上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清楚谁拥有什么样的购买力。
> 经济学家不是用货币形式来定义货币,而是把社会上具备下列三个功能的任何物品定义为货币: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价值储存(store of value)、计账单位(unit of account)。
> 在没有货币的社会,两个人之间的交易需要经济学家所说的“双重需要巧合”(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s),也就是一个人想要的东西是另一个人可以提供的商品或服务。
> 在有着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工作与数百万种不同商品的现代社会,如果你东奔西跑,为你想要的每样东西寻找交易机会,那将是非常困难且累人的事情。货币可以解决这种问题,而且进一步容许更广泛的劳动分工、专业化以及交易量。货币是一种润滑剂,可协助经济交流的引擎顺畅运作。
> 政府统计学家有其定义货币的方式,他们使用一系列的定义,我们称之为M1和M2。M1货币包括通货(硬币与钞票)、旅行支票与个人支票账户。2009年,美国M1货币的总金额大约是1.7万亿美元。其中大约一半是通货,另一半是支票账户,只有一小部分是旅行支票。
M2是更广义的货币,是由M1加上储蓄账户构成的。储蓄账户大致可定义为银行活期存款,你无法用它直接开支票,但可以用其他方式(例如自动提款机或银行)轻易存取这笔钱。M2货币包括货币市场基金、某些极安全的投资以及小额(低于10万美元)定期存款(CD)。
## 章节:30 中央银行既有权力,也有责任
>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是一个准政府机关,亦即它是在实际上由民间银行拥有的组织里,融入政府派任与法律规范。从国家层级来看,美联储是由所谓的管理委员会(Board of Governors,即联邦储备系理管理委员会)来经营的。
> 每一任期14年,比任命他的总统任期还长。成员任期是在偶数年的1月31日到期,且每位委员只能服务一个完整任期,因此14年后,七位委员将会整体轮换。然而,14年任期实在太长了,以至委员经常在任期届满前离开
> 美联储(或任何中央银行)的主要工作是制定货币政策,这有别于国会制定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给的扩张或收缩,其目的是助长或抑制总需求。中央银行有三个传统工具,可在银行与货币的架构内运作:法定准备金(reserve requirement)、贴现率(discount rate)、公开市场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还有一个因2007~2009年经济衰退而开发的工具,称作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
> 法定准备金是银行不可贷放出去的存款比率。
> 货币政策工具的最新方法是量化宽松,过去只是理论,2008年以前从未在美国使用。它可以用两种方式来操作,其一是美联储可以把钱贷给金融市场的参与者。
> 量化宽松的另一个做法,是由美联储购买较长期的证券。2009年与2010年,美联储除了购买美国国库券,还购买了超过一万亿美元的房屋抵押贷款证券。
> 此外,中央银行还扮演银行中的银行角色。银行间交换支票和转移资金款项时,中央银行扮演中间角色。当你开具银行支票时,收到这张支票的人把这笔钱存入另一家银行,这张支票(或电子支票)需要归还给你存款的银行,而这笔钱需要从你存款的银行移转到另一家银行。中央银行按照各方需求在银行之间移转资金,以反映支票的流向。实际上,中央银行可能会把收集、分类、拍照、传送支票等大量工作外包给不同的私人企业,但在法律上,是由它来掌管与负责全部过程。
## 章节:31 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 当经济衰退来袭时,中央银行是保卫宏观经济的第一线。在经济不景气时,用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来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朝潜在GDP水平迈进,并降低周期性失业率。
> 恐怖组合:通货紧缩+负实际利率
> 当通胀率出现负数时,称作通货紧缩(deflation),意即货币的购买力不但没有随着时间变低,反而随着时间变得更高。
> 实际利率(real interest rate)等于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减去通胀率。如果名义利率是7%,而通胀率是3%,那么借款人实际上只要付4%的实际利率。想象名义利率是7%,而通缩率是2%(意即通胀率是-2%),在这种情况下,实际利率其实是9%,比名义利率高。
> 这样一来,无预警的通货紧缩使借款人的实际利息变高,导致大量放款收不回来。银行面对意外损失,变得较无能力且较无意愿承担新放款。货币与信用创造开始收缩,以致宏观经济需求下降,最后很容易变成经济衰退。
> 这里首先定义经济学家所说的“泡沫”(bubble),可能会对接下来的讨论有帮助。当价格上涨不是出于商品本身的任何属性,而是因为投资人期望价格持续上涨时,泡沫就出现了。
> 首先,时间滞后问题是指货币政策牵连甚广,中央银行必须能察觉经济情势、召集会议以及采取行动。政策改变需要通过银行体系传递,然后企业和消费者必须对银行的改变做出反应,这些事都需要时间。例如,突然降息的货币政策可能要12~18个月才能完全发挥效果。
> 全世界制定货币政策最常见的方法或许是所谓的“通胀目标化”(inflation targeting)。目前,有20多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依法必须以维持低通胀为第一要务。欧洲中央银行(控制欧元)的法律,甚至把价格稳定作为主要目标,并规定每年的通胀率为2%。通胀目标化的优点是使中央银行负起责任而且透明化。
## 章节:32 不用扩大贸易就很富裕的国家根本找不到
> 国际贸易为什么能为所有参与的国家创造双赢?有几个理由。来自贸易的潜在利益可以分为三大类: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以及动态增益(dynamic gains)。
> 回到美国与墨西哥的例子上。从较高的生产力来看,相较于墨西哥,美国在生产计算机方面非常有优势,在生产纺织品方面则是稍微有优势。这样一来,美国应该生产所有的计算机与所有的纺织品,并且在这两个领域与墨西哥没有任何贸易往来吗?非也,理由就如同我不应该同时编辑文章与打字一样。如果美国专注于计算机生产,而墨西哥聚焦于纺织品生产,那么这两种商品的总产出就会变得更高,然后这两个国家可以彼此贸易,这样双方都会变得更好。
## 章节:33 全球化的整体方向将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
> 33 全球化的整体方向将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
> 实施保护主义有几种方式。进口配额(import quota)是对进口采取数量限制,关税(tariff)是提高进口成本的一种税。国家可能会自愿加入限制出口的协议,但有时不是真的自愿,而是在威胁下谈判,如果一国不“自愿”减少出口,那么另一国就会制定配额或关税。
> 想象一个极端案例:封杀其他国家的所有进口,就能解决失业问题吗?当然不能。最重要的是,其他国家会报复,我们会失去出口的相关工作机会。如果其他国家不能在美国卖东西,那它们就不会想要美元,也不会买美国的出口产品。如果没有贸易,整体失业率可能会和过去差不多。
> 富国之所以拥有财富,并不是因为它们让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印度部分地区或中国西部地区变得贫穷。这些地区不是因贸易而贫穷,它们的贸易并不多,真要追根究底,它们的贫穷是因为缺乏贸易。全球收入差距扩大,不是因为全球化伤害了贫穷国家,而是因为它们没有参与全球化。
>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势必仍将持续,驱动因素有三个:通信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全球的经济联结更容易;国际协议降低了贸易的法律障碍;中国、印度、巴西等出口导向经济体的崛起。每个重大的经济变化都会带来挑战与破坏,全球化也不例外,但全球化的整体方向将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
## 章节:34 汇率剧烈波动会对经济造成很大干扰
> 我们大多数人同时扮演这两个角色——工作时是生产者,买东西时是消费者。汇率只是一个价格,一国货币可以依此价格换成另一国货币。强势货币表示可以换到的他国货币变多,弱势货币则表示可以换到的他国货币变少。因此,如果在美国要买进口商品,你会喜欢强势美元,可以换到很多他国货币;如果在美国出口商品,你会喜欢弱势美元,因为当你把出口收入从外币转换成美元时,你会赚到更多钱。
> IMF的工作之一是使汇率固定在适当水平,所有货币都可以以某个比率兑换为黄金。然而,当经济力量想调整汇率时,IMF就无法将汇率维持在固定水平。1973年开始允许汇率浮动,意即汇率主要由供给与需求来决定,政府偶尔干预。
> 长期来看,经济学家相信汇率将朝“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汇率(或称PPP汇率)移动。
> 政府的首要目标是使货币维持某种程度的稳定。经济学家有时会建议某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以便使出口商变得更有竞争力,并且在出口导向的产业中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
## 章节:35 美元大幅贬值对美国并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 IMF成立于1945年,是联合国促进国际汇率稳定的官方机构。当一个国家遭遇金融危机时,IMF随时可提供放款,不只是暂时或短期放款,还有可帮助这些国家应对这些变化的长期放款
> 它还有一个由24人组成的执行董事会,每周开会数次。执行董事会的常任成员国有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中国、俄罗斯及沙特阿拉伯,其他16个席位则由IMF成员选举产生。
## 章节:36 未来的经济不再是零和游戏
> 检视全球经济现状时,先从全球GDP和人口开始是很有用的,然后再比较不同类型的国家的GDP和人口。标准的分类方法是首先划分高收入国家(美国、加拿大、欧盟各国、日本等),然后把世界按区域划分(东亚与太平洋地区、东欧与中亚、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区、中东与北非、南亚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世界银行用这个方法把世界各国分类,并提供国际数据,使得我们能快速浏览全球经济情势。
> 2009年,全球GDP大约是58万亿美元(按目前的美元价值推算),全球人口为68亿,因此,全球人均GDP约为8500美元。高收入国家总人口约占全球人口的16%,而产出占全球GDP的72%,其人均GDP大约是37,000美元。高收入国家都面临着各种争论与问题,包括失业、政府预算赤字以及人口老龄化。几十年来,这些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2%~3%。2007~2009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这些国家的经济停滞,但长期而言,它们有强大的基础建设优势,有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与良好的人力资本,有强大的实物资本投资,擅长发展与应用技术,而且市场制度运作良好。
>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实际GDP每年增长大约9%,印度的实际GDP在过去十年每年增长6%~8%。别忘了快速增长的威力:每年的增长率为9%,中国的经济规模每隔八年会翻一倍;每年的增长率为7%,印度的经济规模每隔十年会翻一倍
> 对穷人来说,过去几十年,世界上的最大变化是中印两国爆炸式的经济增长,让更多人摆脱了生存性贫困(subsistence poverty),这件事情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其他事情都更快实现。有趣的是,这两个国家是以不同的方式达到如今的成就的。中国专注于制造业,有相当自由的市场经济,以及不同于西方式的民主政治体系。印度则聚焦于技术与服务业,在民主的政治体系中自我修正,变得更加以市场为导向。
## 章节:宏观经济学原理总结
>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讨论宏观经济政策的架构称作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组主要工具。前者是政府税收和支出的政策,包括政府预算和预算赤字;后者是指中央银行的政策,它会影响利率、借款与放款。
出口大于进口,该国就有贸易顺差;进口大于出口,该国则有贸易逆差。顺差与逆差探讨的是金钱的流向,以及向哪边的流动比较大。
凯恩斯法则(需求创造其自身的供给)注重短期几年内的经济周期,萨伊定律(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倾向于更注重长期。
使社会的总需求增加或购买力提高的政策,称作扩张性或宽松的财政政策,包括减税与增加支出;反之则为收缩性或紧缩的财政政策,包括增税或减少支出。
回应 2022-05-03 17:14:25 -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蒂莫西·泰勒 ◆ 序言 >> 市场上有太多关于经济学的书,各种稀奇古怪的书都有,但我很难找出一本轻松易读的非教科书,可以让人们完整了解经济学的重要原理 >> 经济学不是一套答案,而是追寻答案的架构。 >> 我们可以把经济学的研究分成两大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从个人、企业的观点展开研究,宏观经济学则是探讨经济的整体观点。有一个古老但贴切的比喻:宏观经济学就像...
2022-03-19 13:14:21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蒂莫西·泰勒
◆ 序言
>> 市场上有太多关于经济学的书,各种稀奇古怪的书都有,但我很难找出一本轻松易读的非教科书,可以让人们完整了解经济学的重要原理
>> 经济学不是一套答案,而是追寻答案的架构。
>> 我们可以把经济学的研究分成两大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从个人、企业的观点展开研究,宏观经济学则是探讨经济的整体观点。有一个古老但贴切的比喻:宏观经济学就像在看森林,而微观经济学则像看个别的树木。学好经济学的诀窍,就是对森林和树木两者能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 02 做自己最适合做的事,就有更好的生产力
>> 很矛盾的是,也许一个国家越富有,人们在独自、无助时的生存能力就越差。
>> 每个国家专精于特定产品乃至于特定服务,这样的分工对所有参与者都更有利。
◆ 03 市场均衡点并不表示人们对结果感到满意
>> 你应该开始了解一下经济学家是如何看这个世界的:分工导致商品与服务的交换,社会必须以某种方式协调所有的生产与消费
>> 很多非经济学家在谈到价格时,说价格“太高”或“太低”,其实是把目前的世界和他们心目中的理想世界相比,所以你会听到“护士薪资太低”或“汽油价格太高”这样的话。对经济学家来说,这就像说今天的天气太冷或太热。它只告诉你这个人的某种偏好,但没有说明事情为什么会这样。
>> 对非经济学家来说,价格是关于个人价值取向的价值承载(valueladen)。
>> 经济学家试图避免这类价值判断,我们称之为“钻石与水的矛盾”(diamond-water paradox)。这个说法出自经济学家始祖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里区别了“交换价值”(value in exchange)与“使用价值”(value in use)。
>> Wilde)曾把愤世嫉俗的人定义成“一个知道每样东西的价格,却不知道其价值的人”。这句话用来形容经济学家也很贴切——注重每样东西的价格,却不在乎其内在的使用价值。
◆ 04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所取舍
>> 此外,价格管制会导致无法辨识出到底谁才是需要帮助的人。价格管制改变了每个人所面对的价格,某些需要帮助的人会接受这个价格,但更多不需要帮助的人也受到影响
>> 讽刺的是,价格下限与上限,在学理上并不是最好的政策工具,却是官方最倾向采取的方案。经济学家自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所取舍,而政客常喜欢隐瞒政策的真实成本。价格下限与上限看起来像是零成本的政策,因为政府不需要增加支出或减税。事实上,价格管制会掩盖成本。
◆ 05 增加的生产成本可以转嫁给消费者吗?
>> 政府实施禁毒法,提供了另一个应用案例。禁止毒品的法律,提高了生产与销售毒品的成本。因此,主张毒品合法化的很多论点,基本上都是从弹性的角度来切入的。有人说严格执法会削减毒品用量,因为需求是有弹性的,所以较高的价格和较严厉的惩罚能抑制吸毒人数。也有人说严格执法只会使毒品商赚更多钱,因为毒瘾使得需求无弹性,严格执法会推升市场价格,但毒品商可以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由于毒品市场是违法的,因此,要搜集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上述任一论点都有难度。
◆ 08 人一生积累财富的关键是什么?
>> 现在我们来思考各种潜在的金融投资,如何用四个因素(报酬率、风险、流动性、税负)来衡量,以及如何在这些因素中做取舍。尤其是报酬率和风险之间的取舍,借用伯顿·马尔基尔 (Burton Malkiel)所说,以睡眠安稳量表来反映风险程度:如果把钱投入这项金融投资,你晚上睡得安稳吗?
◆ 09 垄断的本质是对勤劳者课税
>> 竞争让商人过得非常辛苦。相反,消费者应该赞成竞争,因为竞争可以提供更低成本的创新产品,市场竞争是对消费者最有利的方式
◆ 10 是大池塘里的小鱼,还是小池塘里的大鱼
>> 判断市场竞争程度时,除了观察市占率,另一个方法是观察市场价格的模式。
>> 在司法部取得的监听录音中,ADM公司总裁称该公司的口号是:“竞争者是我们的朋友,顾客是我们的敌人。”这句话可以说正是各地卡特尔组织的座右铭。
◆ 11 最佳的管制法或许就是解除管制
>> 这些被管制的产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必须依赖某种网络建设
>> 如果政府单单施以管制手段,市场通常会运作得很差;当管制手段也能尊重激励因素与市场力量时,它反而可能运作得很好。
◆ 13 自由市场并不保证会给发明者奖励
>> 专利丛林
>> 专利丛林在某些产业中仍然是个问题,尤其是在制药与复杂电子等高科技产业,它们的产品可能要依赖很多不同的专利。还要考虑的是,新的创新经常建立在旧的创新上。如果你给目前的发明者很多权利以保护其创新,那么你也可能阻碍了建立在那些发明上的创意发展。如果是由一群人合作取得专利,问题尤其严重,任何一位目前专利的拥有者都可以阻碍新的发明。
>> 经济创新的最终目的不是要讨好创新者,而是要鼓励稳定持续的创新,以提高社会的生活水平。创新使美国从19世纪的技术落后者,转变为世界经济强权,并且持续处于领先者的地位。创新对美国未来的经济成功至关重要。
◆ 14 缴税是用强迫的方式克服搭便车问题
>> 教育的很多好处不只是针对受教育者,它对我们所有人都有益,让我们生活在一个绝大多数成年人都可以阅读和了解基础数学运算的社会。
◆ 18 谁能监督代理人?
>> 思考经济政策时,你的挑战在于保持务实。要诚实面对市场发生的问题,答案要明确。对政府的作为要实事求是,坦然面对权衡取舍和风险。当你采取这种方法时——无论最后得出什么样的政策结论——你的思考方式就像经济学家了。
◆ 宏观经济学篇
>> 宏观经济学的观点是总合的、由上而下,它把整个经济视为一个大型有机体,内容包括经济增长、失业、通胀、贸易差额等
>>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 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 财富》杂志和色情杂志的价值相同吗?枪战电影门票和艺术博物馆门票的价值相同吗?GDP只是把买卖的东西加起来,它和价值判断无关。
◆ 20 为什么人们重视经济增长?
>> 分析美国等经济体的增长原因时,经济学家发现,大约1/4的长期经济增长可以用人力资本增加来解释,例如更多的教育与经验。另外1/4可以用实物资本增加来解释,即更多可用的机器及工厂。约有1/2是因为新技术。如果你用类似方法分析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原因,你会发现其教育程度和实物资本呈现快速更新,即生产力的增长主要来自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加,较少来自新技术。
◆ 21 经济衰退,薪资很少会大幅下降
>> 经济学家认为,某人愿意以符合他的技能和经验水平的薪资行情来工作,但无法找到工作,才能算失业。根据这个观点,失业是指薪资因某个理由僵固在均衡点上方,使得劳动力的供给量超过需求量。
◆ 23 贸易顺差的真正意思是借钱给国外
>> 经常账户余额(current account balance)是单一统计值,可描绘一个国家贸易余额最全面的轮廓。该数据包括商品贸易,还包括国际服务、国际投资及所谓的“单边移转”(unilateral transfer)。
>> 对经济学家来说,贸易逆差真正的意思是,结算下来,一国是从国外借钱,而且有国外的投资流入。同理,贸易顺差真正的意思是,结算下来,一国是借钱给国外,且有对外投资的流出
◆ 24 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
>> 工资刚性理论
◆ 25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短期现象
>> 金发女孩经济(Goldilocks Economy):不过热、不过冷、刚刚好的状态,即潜在GDP的总需求恰好与总供给相匹配。
>> 因此,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宏观经济政策应兼顾短期经济波动与长期经济增长。
◆ 27 权衡性财政政策,知易行难
>> 总需求=C+I+G+X-M,也就是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央银行与自发性财政稳定机制已足以解决大部分的短期问题,而权衡性财政政策应该留给特殊或长期情况使用。
◆ 28 美国累积负债的长期前景很糟糕
>> 如同俗话所说,即使是坏掉的钟,一天也有两次时间是准确的。每个理论都会偶尔正确,但不表示以后都有效,李嘉图等价定理并不能合理解释美国经济状况。
◆ 31 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 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人力资本、实物资本与技术投资,它们在市场导向的环境下交互作用
◆ 32 不用扩大贸易就很富裕的国家根本找不到
>> 从贸易条件来看,如果一个国家可以用比另一个国家更高的生产力来制造某商品,无论是每小时有较高的产出,还是达到同样产出的投入要素较少,那么这个国家就具有经济学家所说的绝对优势
>> 企业要跨越国界,就必须面对不同的法律与租税体系,不同的语言与文化,不同的通货、劳动法、安全规范、会计准则,以及贸易法规。有人估计这些因素的成本,发现跨国界可能使商品价格增加40%。简而言之,跨国界的成本仍然是重要的,无论是好是坏,我们尚未接近一个无国界的世界。
◆ 33 全球化的整体方向将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
>> 保护主义,用经济学术语来说,是政府对国内产业提供间接补贴的一种方式,由国内消费者用较高的价格埋单
>> 全球收入差距扩大,不是因为全球化伤害了贫穷国家,而是因为它们没有参与全球化。经济发展的热门成功故事,例如日本、韩国、中国,以及现在的印度,基本上都是以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 34 汇率剧烈波动会对经济造成很大干扰
>> 强势美元有助于外国人投资美国资产,而不是购买美国商品。反之,弱势美元有助于外国人购买美国出口的商品,而不是投资美国资产。
>> 没有哪个国家希望它的企业花不合理的时间去担忧如何自保,以便不受汇率波动的影响,或者把心思放在如何从这些波动中获利上,而不是放在如何从生产与销售中获利上。
◆ 35 美元大幅贬值对美国并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 国际金融危机有一种常规的模式,细节则因不同案例而有所差异。遭遇金融危机的国家在危机发生前也会出现大量的外资净流入(通常达到GDP的4%~7%)。这些国家变成海外金融投资的热门标的,当外资涌进其银行与金融体系时,银行放款大幅增加。由于某些非常宽松的放款惯例,这些国家的银行放款有很高的比例未按时偿还。这些国家的股市也一样,外资流入使股票需求大幅增加,很快推升股票市值,导致股市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大涨50%。之后,这些促使银行额外放款及股市上涨的外资就会停手或撤出。
>> 外汇市场会受到自我实现预期的影响
◆ 36 未来的经济不再是零和游戏
>> 全球经济在本质上像是一种合作创业,如果每个国家在遍布全球的贸易、生产、技术与知识的网络中合作,那么大家便都能更快速地成长。在这个网络中,每个国家仍然掌握着自己的命运。若一个国家的政策有助于建立人力资本与实物资本,创造并推广新技术,改善法律与金融的基础设施以支持市场竞争,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就会成长。反之,若无法构建一套成功的政策,那么其经济将节节落后。
>> 本书秉持着尊重市场力量的精神,但也承认这些市场力量有时可能失灵。我们相信政府的政策可能非常有用,但也明白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政策不仅没用,反而会弄巧成拙。本书试图呈现兼顾短期需要与长期成功因素的观点,让读者能够搞清楚世界各区域的经济议题。
回应 2022-03-19 13:14:21 -
关于本书 和那些专业的经济学书籍不同,本期解读的这本书是作者特意写给普通人看的,没有数学公式的推导,更通俗易懂。书分成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部分,一共讲了36个经济学的关键词。 核心内容 介绍一些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包括价格的形成、宏观经济政策和政府的干预行为。这些内容能帮我们更好地权衡各方面的得失,让我们在考虑事情时更加全面。 前言 书中精髓:经济运行的真相常常违反我们的直觉,...
2022-03-19 12:53:24
关于本书
和那些专业的经济学书籍不同,本期解读的这本书是作者特意写给普通人看的,没有数学公式的推导,更通俗易懂。书分成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部分,一共讲了36个经济学的关键词。
核心内容
介绍一些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包括价格的形成、宏观经济政策和政府的干预行为。这些内容能帮我们更好地权衡各方面的得失,让我们在考虑事情时更加全面。
前言
书中精髓:经济运行的真相常常违反我们的直觉,这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经常只集中在系统的一小部分,而没有考虑到系统里所有的参与者。
说到经济学,你可能会想到经济学家们制定的经济政策,觉得这东西太高深了。不过,美国政府经济学家赫伯特·斯汀就说了,就算你是要用经济学给公共政策提建议,也只要用到大学入门课程的程度。本期我们解读的这本《斯坦福极简经济学》,它的作者觉得,虽然这话可能有点夸张,但是想要在日常经济讨论里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其中,只要搞懂这些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就可以了。
经济学是门经常颠覆我们直觉的学科,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全面地分析和考虑问题。比如说,很多人希望最低工资的标准不停地变高,觉得这样自己会白赚到更多的钱。但是这样做,就没考虑到企业的成本。如果工资比员工创造的价值还高,那企业就会减少雇用员工,这样反而会让人们失业。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如何果断地权衡利益得失,而利用经济学知识做决策,就能让我们更好地权衡各方面的得失,让我们考虑事情更全面。现在很多人说要有“经济学思维”,就是为了更理性地思考,避免被直觉误导。作者就认为,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熟的时代参与者,了解经济学知识就可以给你更全面的视角,帮助你思考、理解我们观察到的世界。
这本书的作者叫做蒂莫西·泰勒,他是斯坦福大学人气很高的经济学教授,美国经济协会《经济展望杂志》的主编,可以说他在经济学领域很有分量。作者在写这本书之前还写过一本美国通用教科书叫作《经济学原理》。和那本专业的教科书不同,我们今天解读的这本就是作者特意写给普通人看的,没有数学推导,更通俗易懂。
这本书分成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部分,一共讲了36个经济学的关键词。不过,不论作者有多么权威,在美国,对这本书的政治倾向还是有人质疑的。有些人会问,你这本书到底是支持哪个政党,哪种政策?作者就说了,这本书既不支持自由派也不支持保守派,更不会偏向某个政党。经济学不是一套标准答案,而是寻找答案的思考框架。无论你的观点和偏好是什么,都需要用到它们。
在本期音频里,我们会从工作生活里最常见的观点和误区出发,为大家梳理总结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就是大家最关心价格问题,包括商品、服务的价格,甚至我们收到的工资也是劳动力的价格。我们会说说:市场上的商品价格是怎么来的,价格又受什么因素影响?而宏观经济政策会出现在各种财经新闻上,学习这方面的内容不仅增加我们的知识,也会让我们听懂别人在说什么,更容易交流。在第二部分,我们主要说说,宏观经济政策是怎么控制货币流动的,这些政策都有哪些利弊。说完宏观经济政策,我们要澄清一个误区。很多人觉得政府的干预都是不好的,因为这些方法都是强制的,不如市场的激励效果好,其实这事不是绝对的。第三个内容要聊的就是,如何让政府的干预行为有激励的效果。
第一部分
好,我们先来看看市场上的商品价格是怎么来的,价格又受什么因素影响?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这样抱怨,什么东西的定价太高了。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大部分商家根本就没有资格定价。那是谁来决定一种商品多少钱呢?决定价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供给和需求。简单地说就是,供给量大于需求量价格就会跌,需求量大于供给量价格就会变高。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是会有价格太低或者太高的错觉呢?
作者说,这是因为我们把东西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混在一起用了。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水,水对我们的生存是很重要的,说明水的使用价值很高,但是水很便宜,一升矿泉水才几块钱,这几块钱就是水的交换价值。相反,钻石的使用价值就很低,钻石除了工业会用到一些,大部分人也只是用来装饰,它不能吃也不能喝。虽然钻石没什么大用处,但是大家愿意花大价钱买它,这就表示钻石的交换价值很高。我们谈到价格的时候,都是说交换价值。很多人就会觉得一个东西的使用价值越高了,它的交换价值也越高,其实不是这样的。
既然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那如果法律直接规定某些商品的价格,比如说算出来一套煎饼果子7块钱,多一毛或者少一毛都不行。大家也不用一段时间面对一个价格,那是不是皆大欢喜了?当然不是,实际上,这种强制定价必须要付出很多代价。
会有什么代价呢?我们先说一下,把价格限制在低位的情况。比如说,租房子。很多人觉得房价不便宜,如果现在政府出面,为了广大租房者的福利,要求房租每平方米不得高于多少钱,那会怎么样?当然了,这事现在几乎看不到,但是类似的情况还真在美国发生过。
作者在书里提到,在二战之后,美国有很多城市都实行了“房租管制”。也就是说,房租必须要便宜。之后发生了什么事呢?房租虽然便宜了,但是有房子的人不愿意把房子出租。就算是那些运气好、租到房子的人也发现,房子装修得很差,因为房东没赚什么钱,所以干脆不翻新了。接着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发现,建房子来出租,不赚钱,新建的出租公寓也变少了。甚至那些租到房子的人钱也没少花,租房之后的各种费用都增加了不少,比如说押金会因为各种理由被扣下来,或者房子的管理费变多了。总之,用强制的手段把房子价格压低,消费者也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很多时候还多了不少麻烦。
那把价格定高一些,会不会让生产者得到好处呢?比如说,不少国家都会把粮食的价格定高一点,保证农民的利益。这样的事情,看起来很不错,因为农民在很多时候都处于弱势,而且粮食的供应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实际效果呢?农民可能并没有收到更多的钱。因为如果粮食变贵了,那可以生产粮食的土地也跟着变贵了。农民必须要付出更多的租金,这就让种地的成本变高,所以利润其实没有变高。而且就算是农民得到了好处,那消费者也必须多花钱才能买到粮食。
同样的,在劳动力市场,这种价格限制有时候也会带来很多麻烦。比如,很多国家会有工会。不少工会在成立初期,经常威胁企业不给涨工资就罢工。这种威胁短时间内可能会有效果,但是一旦企业发现,人力成本太高,他们可能就会使用机器人,或者干脆把一些工作外包出去,这样就可以减少使用工会的员工。如果企业没办法减少人力成本,就可能倒闭。所以短时间的高工资可能带来长时间的失业。总之,价格管控经常会有很多副作用出现,而且管控的目的也不一定会实现。
你看,用一些非市场的力量,把价格强制定在高位或者低位,就容易出现问题。这主要还是因为,这些方法没有考虑到其他的市场参与者。比如把商品价格限制得很低,这样看起来对消费者有好处,但是没有考虑到商家的利益。如果把商品的价格定高了,又会让消费者多花钱。而且就算是商品卖了更高的价钱,也可能不会有更多的收入,因为成本也可能变高。面对一个复杂的系统,动一发很难不牵连全身。
我们刚刚说的这些情况其实都是在一个小环境里。如果把这个小环境打开,和大环境接触那会怎样?换句话说,如果让其他国家的企业也参与到本国的市场,那东西的价格会怎么变?
作者就认为,一般情况下,价格会变低。比如说美国擅长制造计算机,而沙特阿拉伯有丰富的石油,这样美国和沙特阿拉伯之间的贸易就可以让两个国家同时使用计算机和石油。如果沙特阿拉伯自己生产计算机,因为这方面的生产力比美国差,他们的生产成本就会比较高。开放之后生产成本变低了,消费者面对的价格也会变低。
这个道理很简单,不过随着经济发展,我们会发现很多国家生产的东西都很像,比如很多发达国家可以生产计算机、汽车、飞机,几乎所有东西都可以自给自足,那它们之间也需要贸易吗?其实也需要。比如说汽车,虽然大家都可以生产汽车,但是汽车还是有很多不同的类型,如果一个国家同时生产好几种类型,那每一种类型的规模都不会很大。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工厂的生产规模大,那生产的成本就会变低。所以如果大家都可以生产汽车,那每个国家只要负责生产几种类型的车子,就可以大规模、低成本地生产了。而且通过进口,消费者可以选择的商品也会比较丰富。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内容:价格是怎么定的,它又受什么因素影响,我们总结一下。价格主要是被供给和需求影响的。人们觉得价格太高或者太低,很多时候是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混在一起。用一些非市场的强制力量虽然可以控制价格,但是那些行为都有很多副作用。如果把一个国家的市场打开,和别的国家合作,因为每个国家都专注他们擅长的领域,而且生产规模变大,消费者就可以买到更加便宜的商品。
学习经济学除了长见识,其实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交流。能看懂财经新闻,能聊得起来,所以说完价格,接着我们说说经常出现在财经新闻里面的宏观经济政策,它是怎么控制货币流动的,这些政策都有哪些利弊。
第二部分
每次在新闻里面听到宏观经济政策,都经常遇到这两个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两个词看起来很高大上,其实意思很简单。财政政策就是说政府怎么收税,怎么花钱。货币政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的政策,主要是通过银行系统来控制。财政政策一般说的是政府要干什么,而货币政策是说央行要干什么。
我们先说说财政政策怎么影响市场上的货币。首先就是税收,想减少社会上的货币,可以增加税收。不过增加或者减少税收不需要政府刻意去执行,因为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只要收入变多,大家交的税就会变多。反过来,大家的收入变少,交的税也会变少,这样就可以动态地调整社会上的货币。除了税收,财政政策还可以控制政府的开支,比如在哪个领域多花点钱,哪个地方少用点。像税收这样自动的政策,叫“自发性的财政政策”。它就像是提前设置好的程序,只要触发了某些条件,系统就会自动去执行。有人可能会问了,那是不是也有不自动执行的政策?说对了,“权衡性的财政政策”,就是一种临时的,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政策,比如经济危机之后,各国政府的抢救政策或者刺激经济的计划,就是权衡性的。
权衡性的财政政策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作者对这种做法提出了不少的质疑。首先就是时间问题。自发性的财政政策会随时反馈,随时运行,但是权衡性的财政政策要制定政策的人发现了问题以后,才会开始制定。你想想,政策要起草、辩论、修正、再辩论、再修正,等到实施的时候情况可能就变了,很多时候都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比如有些国家想要减少财政支出,但是在实施的时候突然来了金融危机,这样政府的计划就会一下子被打乱。还有很多时候,政府想增加人们的需求,刺激国内的经济发展,结果经过政府的努力,国内的需求确实增加了,但是这些需求让人们购买了更多的进口商品,没买本国的,这就改善了别国的经济。
作者说,权衡性的政策是政府的主动行为,这种主动行动会让市场感到舒服一些,好像经济变好了,不过很多时候这种舒服是一剂麻醉药,它会遮盖一些根源性的问题。作者就认为,权衡性的财政政策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比如它不能设计出更好的金融体系。很多时候财政政策可以减轻经济衰退带来的痛苦,但是这也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这样,很多问题就没办法得到彻底的解决。
好了,我们已经知道了政府是通过收钱和花钱,来调整社会上的货币流动的,这是财政政策。那货币政策是怎么控制货币的流动呢?这就要说到银行了,我们接下来说一说,银行系统是怎么创造货币的。
说到“创造”货币,那是不是说中央银行要不断印钞票啊?其实不需要,创造货币只要把一笔钱重复使用就可以了。比如说你有1千块,你消费完以后,会被商家存到银行里,另一个人就可以去银行借这笔钱,花掉,然后这笔钱又被人存到银行里,第三个人又可以借出来用。总之,银行只要不断放贷,社会上就可以有钱用。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循环是不是无限制的呢?其实不是的。因为每次存进来的钱,都会被银行扣押一部分,不允许再借出去。这笔钱就叫作存款准备金。大家可以想象,一笔钱转手好几次以后,就剩下不多了。也就是说,我们要减少社会上的货币供应,只要增加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央行还有别的方法来控制货币的供应,比如买卖债券。想想看,央行发行债券,其他银行来买,这样央行的现金就多了,而银行的现金就少了。那社会上的人就很难从银行那里借到钱。如果央行用现金购买银行的债券,那银行就可以持有更多的现金,人们贷款也就更容易。
不过作者也说了,央行的这些行为不一定会有效果,比如说政策是想让银行多多放贷,但是底下的银行不一定想这么做。在经济不好的时候,银行总是担心大家借了钱还不上,也就是说,政策可以让银行没有钱可用,但是没办法强制银行去用钱。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二个内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我们总结一下。财政政策有两种,包括自发性的财政政策和权衡性的财政政策。自发性的财政政策就像是预设的程序,优点是反应快,随时调控。权衡性的财政政策是临时的决策,反应速度慢,有时候还会遮盖根本的问题。银行系统可以通过不断放贷来增加货币供应,要通过银行系统来调控货币的供应,可以增加或者减少存款准备金。不过,央行可以让银行没钱可用,但是不能强制银行花钱。
我们刚刚已经说了很多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这些政策都会带有干预市场的行为,很多人认为政府的干预总是不好的,因为政策没有激励效果,还影响了市场的自由发展。我们在这里就要澄清这个误区,如何让政府的干预行为有激励的效果。
第三部分
政府干预市场或者发布某些政策法规,都是有一些目的的,希望大家都按这些要求去做。但是要怎么激励呢?我们知道,大部分人做决定都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所以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设计出一个游戏规则,让大家的自利行为能符合政府的目的。
比如说环境保护。政府定了一个法规,说每个企业只能排放多少量的污染。虽然企业有时候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因为已经达到标准了,企业就不愿意继续努力,那要怎么激励企业不断减少排放呢?有一种办法就是,允许把排放额度拿出来买卖。比如说,有家企业的技术很环保,本来允许排放5吨的污染,结果只排放了1吨。那这4吨的额度就可以拿出去卖,如果有哪家企业的技术不行,排放超标,就可以从这里买4吨的排放额度。也就是说,如果某家企业有能力更加环保,那这种政策,就会激励企业减少排放。毕竟少排放一点,就可以多挣点钱。
除了污染排放,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一个难题,因为野生动物不属于当地居民,所以大家保护起来就不积极。但是如果政府宣布,把这一片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变成保护区,而保护区的出现就会带来很多旅游观光的收入。如果这部分收入归当地居民,他们就会有足够的动力去保护那些动物。我们总听到有人说环保难,其实就是因为,我们的环境没有被市场考虑进去。假如没有法律规定,大家都会随便排放、破坏,因为这些都不是大家个人的成本,所以人们不在乎。而一旦我们把环境保护变成市场参与者的成本或者收益,那这些参与者也会按照市场的规则去想办法减少成本或者增加收益。
不过很多反对政府干预的人还是会认为,好吧,这个环境保护,政府确实应该干预,但是市场上的买卖,政府还是完全不应该碰。他们觉得,政府一旦干预了,就绝对没有好事。其实还真没有这么绝对的事情。作者说,有时候政府是不得不管制一些产业。比如有些产业前期的投入很大,但是后期的运营成本比较低,这些企业就容易因为太激烈的竞争而走向毁灭。比如说在19世纪后期,美国的铁路发展得很好,虽然开始铺铁路的成本很高,但是之后运营的费用就比较低了,而且利润很高。这样就吸引了很多投资者出资铺设更多的铁路。但是,铁路铺好之后的竞争太激烈了,最后很多企业都经营不下去。所以到了20世纪,美国政府就出手干预铁路业,之后也因为同样的理由管制了航空业。
那政府是怎么管制的呢?书里面就给了几个例子,比如,政府部门会先算出企业具体的成本,然后决定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这个价格可以保证企业获得一定比例的利润。虽然这样的方法可以让企业活下来,但实在是没办法激励企业,因为利润是按比例算的,各种改善、创新就没什么必要了,甚至很多企业会想办法提高成本,比如新建工厂,雇更多的员工,这样成本上去了,收入也会变高,不过这就让消费者花更多钱。后来人们又想到了新的办法,直接设一个价格的上限,企业成本越低,获利空间越大。这样,企业就会不断努力降低成本,来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个价格还不是固定的,一段时间之后,政府会调整价格的上限。政府管制某个产业,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企业知道,努力了才能赚更多钱,而不是说随便偷懒就能活下来。总之就算是政府的干预行为,也可以通过更加有智慧的安排,让这些方法有更积极的激励效果。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三个内容,如何让政府的干预行为有激励的效果,我们总结一下。政府可以设计一些规则,让个人或者企业的自利行为符合政府的目的。比如限制企业的污染排放,但是允许企业把排放额度进行买卖。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可以设立保护区,让周围的居民因为旅游观光而增加收入,这样当地的居民就有动力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有些产业竞争太过激烈,企业没办法生存,这时候政府也会出来干预。政府可以直接定一个价格上限,只要企业把成本降下来,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总结
这本书就讲到这里,回顾一下这期音频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了市场上的商品价格是怎么来的,价格又受什么因素影响。决定价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供给和需求。如果我们觉得某些东西价格太高或者太低,经常是因为人们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混在一起,用非市场的强制力量来限制价格经常会出现很多成本和副作用。跨国贸易会让每个国家专注各自擅长的领域,并且更大规模地生产商品,这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价格。
接着我们说了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通常有两种,一种叫自发性的财政政策,另一种叫权衡性的财政政策。自发性的政策可以及时对经济的变化做出反应,而权衡性的政策有不少弊端,比如政策从制定到执行要花很多时间。而创造出来的需求又可能让人们购买更多的进口商品,改善了别国的经济,甚至有时候政府的干预会遮盖一些根源性的问题。而银行系统通过不断放贷来创造货币,调整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可以影响社会上的货币供应。
最后我们还说了,只要设计合适的游戏规则,让大家的自利行为都符合政府的目的,政府的干预行为也可以带有激励属性。比如说允许污染排放的额度在市场上买卖,就可以激励企业减少排放,因为多出的排放额度会增加企业的收入。通过设立野生动物保护区来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就可以让周围的居民更热心保护野生动物。再比如,管制某个产业,可以给企业定一个价格上限,如果企业把成本降下来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经济学经常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反直觉”。因为我们的大部分认知是建立在个人的生活经验上的,人们只能面对系统的一部分,只能接触到少部分的系统参与者。想要更容易理解经济学观点,就要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观察整个环境,而不是单纯地把我们能看到的规律套用在看不到的地方。
回应 2022-03-19 12:53:24 -
flair (有人领真好)
权衡取舍 trade offs 自利 self-interest 看不见的手 invisible hand 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 规模经济 economics of scale 价值链分解 breaking up the value of chain 价值承载 value-laden 钻石与水的矛盾 diamond-water paradox 替代效应 substitution effect 要素价格 input price 价格上限 price ceiling 价格下限 price floor 最低保证价格 guaranteed minimum price 弹性 elasticity 金融投资 financial investment...2021-12-17 16:38:44 1人喜欢
权衡取舍 trade offs
自利 self-interest
看不见的手 invisible hand
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
规模经济 economics of scale
价值链分解 breaking up the value of chain
价值承载 value-laden
钻石与水的矛盾 diamond-water paradox
替代效应 substitution effect
要素价格 input price
价格上限 price ceiling
价格下限 price floor
最低保证价格 guaranteed minimum price
弹性 elasticity
金融投资 financial investment
实物投资 physical capital investment
证券投资 portfolio investment
最低工资 minimum wage
折现值 present discounted value
留存收益 retained earnings
垃圾债券 junk bond
复利 compound interest
蓝筹股 blue chip stocks
随机漫步 random walk
独资 proprietorship
合伙 partnership
公司 corporation
完全竞争 perfect competition
垄断 monopoly
寡头垄断 oligopoly
反托拉斯 antitrust
独家交易 exclusive dealing
搭售 tie-in sale
捆绑销售 bundling
掠夺性定价 predatory pricing
成本加成管制 cost-plus regulation
价格上限管制 price-cap regulation
可交易的许可 marketable permit
财产权 property right
专属性 appropriability
专利 patent
商标 trade mark
著作权 copyright
商业机密 trade secret
公共物品(道路、警察、消防局)public good
非竞争性 non rivalrous
非排他性 non excludable
收入不均 inequality
收入分配 income distribution
道德风险 moral hazard
逆选择 adverse selection
政治分肥支出 pork barrel spending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向下刚性 sticky downward
默认契约 implicit contract
指数债券 indexed bond
生活成本调整 cost-of-living adjustment
恶性通胀 hyperinflation
贸易顺差 trade surplus
贸易逆差 trade deficit
财政政策 fiscal policy
扩张性 expansionary
收缩性 contractionary
挤出效应 crowding out
挤入效应 crowding in
货币的三个功能: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 价值储存 store of value 记账单位 unit of account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进口配额 import quota
关税 tariff
购买力平价汇率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外汇储备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回应 2021-12-17 16:38:44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所谓知识的另一种 (自娱者小五)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投资及财务管理书籍 (navashiva)
- kindle预备 (李笨4everyoung)
- 关于经济学的书 (ABCDE)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斯坦福极简经济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8 有用 loon 2016-02-19 11:58:58
果然是极简,简到直说论点不怎么谈论据的地步了。。
117 有用 樱桃佬丸子 2018-09-08 13:07:39
通俗易懂,对自己生活理财也很有帮助。只是看完之后投资了一个理财项目,亏了10000。。。
17 有用 王科科 2017-03-19 17:01:17
其实不适合没有任何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大家别被内容简介骗了!但有一定经济学基础,比如看过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就很适合拿来提纲挈领,再复习一下要点。
2 有用 River 2016-06-17 16:33:34
挺普通,没啥新意
4 有用 自娱者小五 2016-05-07 20:58:19
都是耳熟能详的概念,但写得很好看,前微观后宏观,基本没有一个专业术语组成的定义,非常务实地阐述什么到底是什么,什么问题和普遍认识的并不相同。排版和章节安排都增加了可读性,很轻松的体验。
0 有用 蜗牛🐌 2022-05-24 22:58:48
易懂
0 有用 yiduo1 2022-05-22 13:46:42
囫囵吞枣,不知滋味
0 有用 老斑鸠鸠鸠 2022-05-18 20:19:35
通俗易懂,起码能稍微看清一点国际经济形势了。
0 有用 国民小白脸 2022-05-16 21:38:21
我本身有经济学的基础,看这个书相当于是温习了一遍。个人感觉总结归纳的非常好,而且举例很形象。通俗易懂。
0 有用 姜丙壬 2022-05-15 18:49:49
弃了 读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