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梦想(套装共4册)》的原文摘录

  • 另有人说:“英国人在地球上昂首阔步,一副主人的样子;美国人则在地球上昂首阔步,根本不管谁是主人。” (查看原文)
    一劈两半 2016-02-05 19:44:04
    —— 引自第262页
  • 他一有空就翻阅。《林肯选集》第二卷(1848~1858年)中,有一段话是描述他自己如何对待总统工作的。艾克很喜欢引用这段话: 政府真正的目标是为人民做他们需要做但作为个人又不能做或做得不好的事。如果是个人就能做得很好的事,政府就不该干预。 (查看原文)
    一劈两半 2016-02-05 19:50:27
    —— 引自第141页
  • 无论数据以什么方式表现出来都具有欺骗性。极端主义者总是能吸引少数人。1861年,美国北方只有少数人是废奴主义者;1776年,真正渴望领地独立的殖民主义者也只占少数。社会群体情绪的最好风向标,是它得到的同情,而不是参加人数的多少;但若如此,学生暴动就完全是另一种情况。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有81%的大学生对高等学校的行政当局不满。 (查看原文)
    一劈两半 2016-02-05 20:06:46
    —— 引自第309页
  • 整个民族精神不振,人人觉得自己孤零零的,谁也不信,啥事也不信,甚至对自己不信任了。 (查看原文)
    豆友44058471 2016-03-31 19:35:21
    —— 引自第1页
  • 17年后,里斯曼在《孤独的人群》一书中剖析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在陷入这种困境时是如何的痛苦:“如果他屡试屡败,前程绝望,一个人就很有可能再也没有内在的力量去抵抗外界的压力,于是满心内疚,只恨自己无能。” (查看原文)
    豆友44058471 2016-03-31 19:35:21
    —— 引自第1页
  • 底特律新闻评曰:“我辈眼前种种经历,过后思量,当必哑然失笑。”《巴尔的摩太阳报》的口气更轻松:”人生净多如意事,不如意事,昔日如此,今亦如此。这倒也好,日后大家都添了一些闲谈的资料。“ (查看原文)
    豆友44058471 2016-04-04 10:05:37
    —— 引自第43页
  • 在对抗自由世界的敌人时,有秩序的社会显得十分无助,唯一的希望便寄托在敢于违反法律的凶残的人身上。毋庸置疑,他们是野蛮凶残的,但显而易见,我们十分需要这样的人。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说:“我不赞同麦卡锡的方式,但他的想法是对的。” (查看原文)
    yummyyummy 2016-04-18 23:56:16
    —— 引自章节:23第十八章
  • 奥本海默代表他们说,“从某种不是庸俗化、开玩笑、过甚其词等所能消除的粗浅意义上来说,物理学家能辨别什么是犯罪,而这是他们不会丧失的知识。 (查看原文)
    海上明月共潮生 2016-04-22 16:18:57
    —— 引自第12116页
  • 如同英国,美国的财富和实力对于其他政权来说极具吸引力,对希特勒或任何一个想要称霸世界的人来说,美国都令人垂涎。 (查看原文)
    Jon 2016-06-18 02:39:59
    —— 引自第331页
  • 英国和法国必须在战争和耻辱之间做出选择。他们选择了耻辱,却还是要面对战争。 (查看原文)
    Jon 2016-06-18 02:40:47
    —— 引自第262页
  • 林登约翰逊一如往日,嘴里说的全然不是他心中想的。 (查看原文)
    海上明月共潮生 2016-08-04 14:44:30
    —— 引自第22706页
  • 大事记 ---------------------------------------- 1932年 华盛顿发生补偿金远征军事件 1 500万人失业 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总统 关于革命的谣言流传 ---------------------------------------- 1933年 美国银行纷纷倒闭 富兰克林·罗斯福“百日新政”化险为夷 ---------------------------------------- 1934年 埃德加·胡佛和《驰名连环画》 黑色风暴 汤森博士、库格林神父和休伊·朗 ---------------------------------------- 1935年 罗斯福第二次“百日新政” 摇摆乐兴起 约翰·刘易斯得势 最高法院质疑罗斯福 ---------------------------------------- 1936年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高呼: “拯救宪法!” 《飘》问世 罗斯福击败兰登和《文学文摘》 ---------------------------------------- 1937年 最高法院提出“法院改组计划” 国会保守派诞生 底特律的静坐罢工 日军击沉美军“帕奈”号军舰 孤立主义如日中天 ---------------------------------------- 1938年 慕尼黑和h·V·卡尔滕博恩 新英格兰飓风 奥逊·威尔斯的火星人广播剧 ---------------------------------------- 1939年 纽约世界博览会 “二战”爆发,林白呼吁:“不要参战!” ---------------------------------------- 1940年 法国沦陷 “美国第一”和“天佑美国” 爱因斯坦写信给罗斯福 威尔基与“冠军”对... (查看原文)
    JerryZ 2016-10-23 19:59:08
    —— 引自第589页
  • 1964年,加利福尼亚州设计师鲁迪·根赖希推出了一款裸胸游泳衣,引发了一系列新潮流。一些高级夜总会开始打起“裸胸”女子的招牌招揽顾客,但很快这也不稀奇了;像在美国其他大都市里一样,国家档案局附近的那些华丽的华盛顿卡巴莱餐馆里,女招待袒胸露乳地走来走去,她们的乳房随之摆动十分招摇。接着玛丽·匡特在伦敦设计出了超短裙。随着时间的推移,少女们和妇女们穿的裙子,一寸一寸地缩短,逗弄着人们的感官,直到迷你裙出现,人们早已司空见惯。至此,只有女人最漂亮的大腿才能吸引人的眼球。 当时剧院中裸露成风,在60年代中期快结束时,半裸已成为社会时尚。透明或者一眼就能看透的裙子最为时兴。伊夫·圣罗兰生产出一种仅用几片金属圆亮片半掩乳房和胯部的薄纱裙。在意大利,服装设计师福克特发明了一种能轻挂于人胯部的南海短裙,他还用连串的珠子代替上衣。稍稍害羞一点儿的女人穿短裙时要么穿一件名为紧身连裤长袜的内裤,要么穿“滑稽内衣”——一件浮华鲜艳的内衣。人们透过纱罩一眼就能瞥见女人们的裙下风光。一旦更大胆或更漂亮的女人穿上这样的衣服,就会更加炫目了。女人们自腹部的裸露范围也向上下两边扩展得更加厉害。当史密森学会搜集到一些更奇异的新礼服时,艾奥瓦州共和党众议员格罗斯在众议院中起身表示抗议。 (查看原文)
    勤劳de小懒熊 2016-11-02 18:36:32
    —— 引自章节:第四部 996.3/1244
  • 美国人喜欢说:“别嫌我们风尘仆仆,”“要发迹就得出门。”“我要到处走走。”“老子逛地方去”。失了业,就一家人挤进一辆旧汽车,乐观地漫无定向地四处找工作;可是到头来,却一贫如洗,浪迹天涯。 (查看原文)
    如林 2017-01-09 18:30:01
    —— 引自第49页
  • 但是亨利·福特却不是这样看的。他说:“嘿,到处流浪,这才是教育青年的最好方法呢!他们只要流浪几个月,得到的经验就比在学校里读几年书还要多。” (查看原文)
    如林 2017-01-09 18:36:29
    —— 引自第57页
  • 卡尔文·柯立芝曾经说过,美国是一个搞实业的国家,所以需要一个为实业界服务的政府。他还进一步指出:“建一座工厂就是盖一座圣殿,在工厂干活就是在那里做礼拜。”在共和党执政的二十年代,办实业不只是赚钱的手段,它还成了教育界、出版界、乃至宗教界所崇拜的对象。 (查看原文)
    如林 2017-01-09 18:43:16
    —— 引自第64页
  • 1932 年6 月,美国东北各名牌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步21,974名老学长的后尘,也在拼命找工作了。那时连在纽约百货公司开电梯也要有学士学位,而且对他们当中好些人说来,这已是最好的差使了。 (查看原文)
    如林 2017-01-09 22:44:54
    —— 引自第78页
  • 不过有些行业却是分外兴隆。出售避孕药物的行业一年赚了2.5 亿元(当时的青年后来做了爸爸妈妈,早把这事忘了)。在全国居民中,有一半以上每星期看一次电影(成人票价二角五分,儿童一角)。吸纸烟的人逐年增加,当时谁也不知道这个习惯是有害的。“开耳温奈特”牌冰箱和“阿特沃特·肯特”牌收音机畅销一时。小型高尔夫球场和流动图书馆也很兴旺。 (查看原文)
    如林 2017-01-09 22:48:44
    —— 引自第80页
  • 有个不自量力的人出了一种“罗克尼”牌廉价汽车,要跟福特公司竞争,结果损失2,100 万元,本人自杀了事。 (查看原文)
    如林 2017-01-09 22:50:46
    —— 引自第82页
  • 华盛顿州确实有人到树林里放火,为的想人家雇他当救火员(此事第72 届国会的劳工问题小组委员会有证词记录在案)。 (查看原文)
    如林 2017-01-09 22:54:20
    —— 引自第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