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三辉图书
原作名: 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译者: 吴燕莛
出版年: 2015-5
页数: 232
定价: 3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三辉图书 尼尔·波兹曼作品
ISBN: 9787508648279
内容简介 · · · · · ·
内容简介:
《童年的消逝》初版于1982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
“童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 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诞生了。
电视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逝。
波兹曼同时指出,在成人和儿童共同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教育等最终蜕变成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人类的文化精神逐渐枯萎。
~~~~~~~~~~~~~~~~~~~~~~~~~~~~
编辑推荐:
◎媒介文化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20年经典畅销作品
◎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成人和儿童的界限逐渐...
内容简介:
《童年的消逝》初版于1982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
“童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 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诞生了。
电视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逝。
波兹曼同时指出,在成人和儿童共同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教育等最终蜕变成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人类的文化精神逐渐枯萎。
~~~~~~~~~~~~~~~~~~~~~~~~~~~~
编辑推荐:
◎媒介文化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20年经典畅销作品
◎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成人和儿童的界限逐渐模糊
◎儿童被迫提早成年,童年正在消逝
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尼尔·波兹曼
~~~~~~~~~~~~~~~~~~~~~~~~~~~~
媒体及专家评论:
波兹曼在媒体研究领域是一位巨人,地位仅次于马歇尔·麦克卢汉。
——安吉拉·佩妮,“抨击杂志”
一本有才华、有力量、有分量的书。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这本书读起来也很有趣。
——维克托•纳瓦斯基(Victor Navasky,美国著名学者)
波兹曼在麦克卢汉结束的地方开始,他用学者的渊博与说书人的机智构筑他的见解。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尼尔·波兹曼的逝世给公共话语带来了某些寂静。一位博学的批评者,一位严谨的反对者,一位跟奔涌的发展唱反调的人,沉默了。回顾他令人惊叹的事业,你会发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核心都是一连串问题……他希望你去思考,字母表是如何改变了口语文化的,印刷媒体给宗教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教育是如何创造了童年的,为何对标准的测试意味着对学校系统的激进反思。
——彼得·卡瓦纳,《环球邮报》
尼尔·波兹曼是一位传承伟大纽约传统的不可思议的讲述者……正如他说的故事一样,尼尔·波兹曼投入了一生来让我们停下来……他是一个和蔼谦恭的人,他绝对不会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但是他的确告诉过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直至肺癌让他永远消声。
——约翰·齐默尔曼,《纽约邮报》
我时常想起萧伯纳著名的诗句,理智的人适应环境,而世上所有的进步都依靠不理智的人。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不理智的,兰斯是不理智的,尼尔也是不理智的。因为这样,所有美好的事才发生了。
——保罗·莱文森,美国作家、福特汉姆大学教授
波兹曼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在约二十本书和众多的采访和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思想和他的优雅。这些作品都值得阅读和深入思考,有意或无意间你会将你读到的说给他人听。波兹曼是看穿了皇帝新衣的孩子,后来他长成了擅长表达的义愤填膺的教育者和社会消费者。
——迈克尔·寇姆夫,《学院季刊》
波兹曼的每本书都是一本小册子,一本装了封皮的随笔:《童年的消逝》讽刺美国文化的幼稚化;《娱乐至死》讽刺娱乐业,以及娱乐业对观众造成的影响……他的知识分子姿态,他在公众环境中的表现,以及他伟大的天赋——极好的幽默,实质是一个开化人类在一个野蛮世纪进行的尝试,之后成了一个开化人在电视文化中的尝试。
——杰伊·罗森,纽约大学教授
在波兹曼的书中,隐喻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体现。我们设立“尼尔 ·波兹曼隐喻奖”有两个目的:奖励一位纯熟使用隐喻的有天分的作者;纪念并推广波兹曼的作品,以及印刷思想。
——锐透基金会
审视了童年在当代美国文化中四面楚歌的状况。
——《出版人周刊》
中国当今的现实是,不但电视文化,而且印刷文化,二者共同导致了童年的消逝,因而消逝得更为彻底。
——周国平
也许,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于人类不断的自我反省之中,在于认真聆听波兹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
——刘擎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
世界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是继麦克卢汉之后世界最重要的媒介文化研究学者之一,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介生态学专业。
他认为强势媒介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义现实世界,甚至塑造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人们实际上是生存在媒介所制造的巨大隐喻世界中而不自知,因此发展出了“媒介即隐喻”的理论。
波兹曼出版过20余部著作,《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是他的两部代表作,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
译者,吴燕莛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硕士,现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传媒学院。
目录 · · · · · ·
引言
第一篇 童年的发明
第一章 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
第二章 印刷术和新成人
第三章 童年的摇篮期
第四章 童年的旅程
第二篇 童年的消逝
第五章 结束的开端
第六章 一览无余的媒介
第七章 成人化的儿童
第八章 正在消失的儿童
第九章 六个问题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童年的消逝"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童年的消逝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童年的消逝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12 条 )





-
冬妮娅 (自由或许问心脏)
阅读是童年的祸害,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创造了成年。 / 因为印刷使一个人说的话和写的著作得以万世留芳,从而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和普遍的自我观念。 / 没有识字文化,没有教育的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这些都是中世纪儿童不存在的原因所在。 / 刘易斯芒福德认为,钟表消灭了“永恒”这个人类动态的度量和关注点,但印刷机又使“永恒”得以恢复。印刷把现在和永远连接了起来,它将个人的观点带入一个未知的王国,随着印刷机的发明...2019-03-27 23:30 2人喜欢
阅读是童年的祸害,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创造了成年。
/
因为印刷使一个人说的话和写的著作得以万世留芳,从而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和普遍的自我观念。
/
没有识字文化,没有教育的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这些都是中世纪儿童不存在的原因所在。
/
刘易斯芒福德认为,钟表消灭了“永恒”这个人类动态的度量和关注点,但印刷机又使“永恒”得以恢复。印刷把现在和永远连接了起来,它将个人的观点带入一个未知的王国,随着印刷机的发明,永恒的问题可以通过个人的声音获得满足,而不需要一个社会集合体。
/
传播技术的变化无一例外地产生了三种结果:它们改变了人的兴趣结构(人们所考虑的事情)、符号的类型(人用以思维的工具),以及社区的本质(思想起源的地方)。
/
一个人为某个特定且有限的目的创造了一台机器,可一旦机器造好之后,我们却发现…它有自己的主张:它不仅相当能够改变我们的习惯…还能够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
/
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的意识结构被重新塑造,以便跟传播结构相匹配,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已经成为我们所制造的东西。
/
排版绝不是信息的中性传递者,它导致了学科的重组,强调逻辑和清晰,并形成一种对权威信息的态度。
/
一个字一旦被写下来,它就会四处滚动,态度冷漠地来到理解它的人中间和它绝不相关的人中间。它并不知道该给谁看,不该给谁看。
/
从16世纪至今,大多数读者对别人只有一个要求:希望他们不在旁边;若不行,则请他们保持安静。整个阅读的过程,作者和读者仿佛达成共谋,对抗社会参与和社会意识。简而言之,阅读成为反社会的行为。
/
自从有了印刷术,成年就变得需要努力才能挣来了。它变成了一个象征性的成就,但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成就。自从有了印刷术,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接受教育。
/
由于印刷将信息和送信人分开,由于印刷创造了一个抽象思维的世界,由于印刷要求身体服从于头脑,由于印刷强调思考的美德,所以,印刷强化了人们对头脑和身体二元性的看法,从而助长了对身体的蔑视。印刷赋予我们的是脱离躯壳的头脑,但却留下了一个我们该如何控制身体的其余部分的问题。
/
电子的速度并不是人类感官的延伸,而是完全脱离了人类的感官。它把我们带入一个同时性和瞬间性的世界,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没有经历过的。
/
电视的偏见,因此也包括电视的职责,是传动信息,而不是收集信息。电视不能停留在一个主题上或深入挖掘一个主题,因为这些是静态的,直线形式的排版所非常适合做的事情。
/
电视成为……“伪事件”的主要制造者。……“伪事件”是指为了公众消费而筹划的事件。电影艺术科学院奖、美国小姐竞赛……电视网络明星之间的斗争、新闻发布会,凡此种种,它们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电视需要素材,而不是现实需要。电视并不真实记录这些事件,电视制造事件。
/
不同于书写和印刷,电视绝不可能限制人们获取信息。识字文化最大的自相矛盾之处,就在于当识字文化使秘密广为人知的时候,它同时也为获得秘密制造了障碍。人们必须接受严格的学术教育,才能有资格理解书本上更深奥的秘密。人们不得不换满地、按部就班地甚至痛苦地进步,与此同时,人的自我约束和概念思维的能力也得到了丰富和扩展。
/
它们(广告)不向消费者提供各种各样的事实,它们提供的是偶像。
/
我们可以说电视是最民主的社会公共机构。电视节目表现人们所理解的和想要看的,否则就会被取消。
/
除了个别例外,电视上的成人并不认真对待工作(假如他们真的工作的话),他们不抚养儿童,不参与政治,不信仰宗教,不代表任何传统,没有远见,也没有严肃的计划,没有深入的对话,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曾暗示他们跟8岁的孩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
现在信息如此广泛地传播,可从多种渠道获得,并且信息的整理方式使人们无须复杂的识字能力就能理解信息,因此,作为知识的源泉的学校已经失去了它存在的主要意义。此外,因为童年和成年的区别越来越不显著,因为儿童越来越不需要努力赢得成年,因为社会对儿童也越来越没有什么要求,所以学校教育的强制性开始显得不合情理了。
回应 2019-03-27 23:30 -
春天我在吃土 (呼唤星期五星期五!我是鲁滨逊!)
本章主要讨论成人化的儿童如何出现、为什么会出现。 我们的电子信息环境正在让儿童”消逝“,也可以表述为我们的电子信息环境正在使成年消逝。 童年和成年的分化是伴随着印刷同时发生的,成年被独立出来了,因此有了童年。电视时代使童年不见了,相对地成年的概念也不再被强调。 成年人应当具备的能力 自制能力 对延迟的满足感的容忍度 抽象、有序思维这样高一级的能力 关注历史的延续性和未来的能力 高度评价说理和等级秩序的...2020-04-10 14:19 1人喜欢
本章主要讨论成人化的儿童如何出现、为什么会出现。
我们的电子信息环境正在让儿童”消逝“,也可以表述为我们的电子信息环境正在使成年消逝。
童年和成年的分化是伴随着印刷同时发生的,成年被独立出来了,因此有了童年。电视时代使童年不见了,相对地成年的概念也不再被强调。
成年人应当具备的能力
- 自制能力
- 对延迟的满足感的容忍度
- 抽象、有序思维这样高一级的能力
- 关注历史的延续性和未来的能力
- 高度评价说理和等级秩序的能力
这些能力都对一个成人的完全识字能力有所要求。所以成年是印刷的产物。
电视所传达的政治判断和政治意识
电视不能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思想上来,因为思想是抽象的、有距离的、复杂的、有秩序的。而电视总是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人物身上,因为人物是具体的、生动的和完整的。
电视改变了政治信息的符号形式,原来人们获取政治信息的渠道和数量是有限的,电视扩宽了政治信息传播的渠道,可以说把人们带到了信息爆炸的时代。 除去数量增长以外,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电视的播放,给人们带来的是直观的视觉效果,人们感受到自己很容易就接收信息,不需要大脑皮层的过多分析和过滤。 本来人们应该更关注政客的政见、政治立场,这点就需要成人的理解力,儿童基本被高深的政治表达排除在外。但是在电视时代,人们更关注的反而是一个政客在电视里出现的形象,包括他的外貌、站姿、打招呼的方式、微表情等等。在这个方面,成人和儿童是平等,甚至儿童有更敏锐的观察力。
电视节目一定是伴随着音乐开始,伴随着音乐结束。中间还穿插着商业广告,同样广告也有自己的配乐。要注意和电影音乐的对比,电影配乐是辅助内容来表达情绪的,比如浪漫的、恐怖的画面配上合适的音乐。但是电视音乐是一成不变的,不管今天播报的是什么新闻,仿佛在暗示观众,不管是今天还是明天,中间并没有什么重要差别,昨天需要的情绪今天同样需要。这一天的事件是没有意义的。
电视节目的新闻播报是快节奏的,每一个新闻最多只能被分配到几十秒的时间。这样密集的播报方式有两个结果:
- 让观众难以思考这个事件 思考是内化的,看到这则新闻的人需要去思考,这个事件为什么会发生?有没有历史背景?对未来会有什么影响?和我们又有什么实际关系?
- 让观众难以感受这个事件 感受是内在的,看到一则强暴、战争或任何恶性事件的新闻,人们都应该有正常的反应。
电视新闻节目的兴奋主要是靠速度的作用,而不是实质的内容。它是以信息流通来制造兴奋,而不是新闻本身的意义。
法律和社会都假定儿童是没有独立进行商业交易行为的能力的,因为儿童不具备完全识字能力和分析广告或者产品的能力。但是电视上的商业广告不需要分析和逻辑,它是用视觉效果超强的偶像来带动人们的购买力的,这一点又弱化了儿童和成人的区别。
the age of Exposition 由印刷术的发明而兴起的以文字为主宰的"文字说明时代" the age of Narration 叙事时代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娱乐时代
回应 2020-04-10 14:19 -
张忙忙 (吉光片羽,只言片语)
作者在第一章解释了童年的由来。 童年是一个社会文化概念。它源于读写能力的出现。读写能力让人们从口语传播中,得以进入相对独立的个人世界,并学习辨认符号。能否辨认符号成为是否是一个成人的标志。在没有普遍读写能力的社会,成人与儿童一样听同样的布道,参加同样的活动,做同样的事情,一个儿童在7岁以后只要会说话就算是成年了,但是这在如今看来是不同的,印刷术改变了这一切。2019-10-09 21:00 1人喜欢
-
穆穆 (One of a Kind)
【童年的产生:印刷术】 1 自我意识、个人主义 P40 自从有了印刷书籍后,另一种传统开始了:孤立的读者和他自己的眼睛。口腔无须再发声音,读者及其反应跟社会环境脱离开来,读者退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整个阅读的过程,作者和读者仿佛达成共谋,对抗社会参与和社会意识。 P41 印刷给予我们自我,使我们以独特的个体来思索和谈话。而这种强化了的自我意识便是最终导致童年开花结果的种子。 2 知识差距 Knowledge Gap 在有读书能...2015-08-03 17:38
【童年的产生:印刷术】 1 自我意识、个人主义 P40 自从有了印刷书籍后,另一种传统开始了:孤立的读者和他自己的眼睛。口腔无须再发声音,读者及其反应跟社会环境脱离开来,读者退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整个阅读的过程,作者和读者仿佛达成共谋,对抗社会参与和社会意识。 P41 印刷给予我们自我,使我们以独特的个体来思索和谈话。而这种强化了的自我意识便是最终导致童年开花结果的种子。 2 知识差距 Knowledge Gap 在有读书能力的人和没有读书能力的人之间产生了明确的界限。后者局限于中世纪的感知力和兴趣水平,而前者则被推进一个充满新事实和新感受的世界。 3 Socrates 书写的力量 “一个字一旦被写下来,它就会四处滚动,态度冷淡地来到理解它的人中间和与它绝不相关的人中间。它并不知道该给谁看,不该给谁看。” 4 新的符号环境 充满新信息和抽象经验。要求人们要有新技术、新态度,尤其是一种新的观念才能生存。个性化,富有概念思维的能力,具有知识力度,对印刷文字的信赖,对清晰、有序和说理能力的热爱。 5 成年与儿童 成年变得需要努力才能挣来。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 【印刷术与儿童】 1 概念形成与作用:儿童不再被看作成人的缩影,而被看作完全不同的一类人,即未发展成形的成人。 有组织的正式教育的结果是延长了儿童不必承担成人世界的要求和责任的时间。 2 “童年的本质”和“印刷的偏见” P66 好读者所具备的能力:活跃的个性意识,有逻辑、有次序的思考能力,能使自己与符号保持距离的能力,能操纵高层次的抽象概念的能力和延迟满足感的能力。 超凡的控制力:书本学习是不自然的,要求儿童、青少年精神高度的集中和镇定,与本性背道而驰。 在16世纪,校长和家长开始强加给儿童相当严格的纪律。儿童的天然本性开始被视为不仅妨碍书本学习,而且是邪恶性格的表现。为了获得令人满意的教育结果和精华的灵魂,“天性”不得不被征服。 儿童接受的始终是旨在使他们“变好”的教育,也就是说是使他们压抑天然的充沛精力的教育。 3 羞耻感 P69 一个识字社会的要求使一种精雕细琢的羞耻感变得非常必要。 印刷强化了人们对头脑和身体二元性的看法,从而助长了对身体的蔑视。印刷赋予我们的是脱离驱壳的头脑,但却留下了一个我们该如何控制身体的其余部分的问题。 4 与社会的分离 P70 一方面打破了“知识垄断”,另一方面局限于书本学习,受制于书本学习者的心理以及学校和家长的监督,印刷向儿童关闭了日常生活的世界,而日常生活的这个世界正是中世纪的年轻人非常熟悉的。 儿童和成人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成人拥有据信是儿童不宜知道的信息。 【童年的消逝】 P131 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秘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时,他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 P133 现代成人概念—印刷时代产物:自制能力,对延迟的满足感的容忍度,具备抽象、有序思维,关注历史的延续性和未来的能力,高度评价说理和等级秩序的能力。 电视逻辑:P150 迫使成人把孩子式即刻满足的需要和对后果漠不关心的接受方式视为正常。电视往往是一个孤立的体验,不要求遵守任何公共行为的规则。不要求你专心致志,对成人认识社会的凝聚力完全没有帮助。 P153 把生活的每个方面都转变成了娱乐的形式。 P156 不必区分儿童和成人,因为电视的本性是使智力趋向单一化。 成人与儿童的融合 语言:P174 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下降,说理能力和有效判断能力,识字能力,成人对语言的兴趣越来越小 成人觉得十几岁的青少年的语言非常吸引人,并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去。 与教育 P197 学校:唯一承认儿童和成人有重要的不同,成人拥有有价值的东西可以教给儿童的社会公共机构。//学校的权威日益下降,学校已变成了禁闭场所,而不是学习场所。 P198 当所有的教师和行政人员自己都成了电视时代的产物时,无论抵制曾是多么有力,这时候抵制不仅会失去它的力量,而且抵制的意义将会被遗忘。(当教师办公室里每个人低下头刷微信……) P198-9 有意识地减少/隔离及监管,帮助拥有童年,创造某种知识精英。“寺院效应”monastery effect
回应 2015-08-03 17:38 -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儿童”这个词归结为意指一类特殊的人,他们的年龄在7岁到——比如说——17岁之间,需要特殊形式的抚育和保护,并相信他们在本质上与成人不同,那么,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儿童的存在还不到400年的历史。的确,如果我们完全用一个普通美国人对“儿童”这个词的理解,那么童年的存在不超过150年。
2018-07-10 10:41
-
如果童年只是文化的产物——我倾向于相信这种观点——那么,他需要等待我们的传播环境发生惊人的重组,才会坚定不移的重新出现,而这也许永远不会发生。 假如文化被一种媒介控制,而这种媒介要求年轻人分离,才能学会非自然的,专业的和复杂的技能和态度,那么,童年的概念便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出现,清楚有力而且不可或缺,如果文化传播的需求不要求年轻人长期隔离,那么童年将保持沉默无声。 在字母被发明之前,读者需要学...
2019-02-11 18:13
如果童年只是文化的产物——我倾向于相信这种观点——那么,他需要等待我们的传播环境发生惊人的重组,才会坚定不移的重新出现,而这也许永远不会发生。 假如文化被一种媒介控制,而这种媒介要求年轻人分离,才能学会非自然的,专业的和复杂的技能和态度,那么,童年的概念便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出现,清楚有力而且不可或缺,如果文化传播的需求不要求年轻人长期隔离,那么童年将保持沉默无声。 在字母被发明之前,读者需要学会一大堆的符号,才能理解一条书面信息,学习符号的任务非常艰巨,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完成,那些的确学完所有符号的人需要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这个事业,不过,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拥有这些独特技能的结果,使他们能够积累巨大的政治和宗教的权力,当一群人拥有一般大众所不能获得的秘密时,出现这种情况一点儿也不足为奇。 随着字母的出现,这个结构被推翻了,曾几何时,由牧师和抄写员垄断的知识被一个相对简单和单纯的书写系统彻底粉碎,从此书面文字所写下的各种各样的秘密开放给了大量的人民。
回应 2019-02-11 18:13
-
用阿瑟·凯斯特勒的话来说,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发明家都是梦游者。或者我们也许可以称他们为“弗兰肯斯坦”,而把这整个过程称作“弗兰肯斯坦综合征”( Frankenstein Syndrome),即一个人为某个特定且有限的目的创造了一台机器,可一且机器造好之后,我们却发现一有时候令人恐怖地、常常令人不舒服地、总是让我们吃惊地发现一一它有自己的主张;它不仅相当能够改变我们的习惯,而且一一如英尼斯试图揭示的一还能够改变我们...
2021-01-04 10:14
-
初看书名《童年的消逝》就有种想读的冲动,这对我来说有种种不言自明的道理,第一映像就是小时候被严加看管的日子和数不清的学习任务,再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限制,感觉就是这些让我的童年无比艰辛,丧失我原有的童真,好奇心和想象力~我好像对类似“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治疗童年”这类研究早期生活对现在影响的心理学有种特别的爱好,貌似我第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就是关于原生家庭的。。。也不知道我想治愈啥...
2020-11-13 23:14
初看书名《童年的消逝》就有种想读的冲动,这对我来说有种种不言自明的道理,第一映像就是小时候被严加看管的日子和数不清的学习任务,再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限制,感觉就是这些让我的童年无比艰辛,丧失我原有的童真,好奇心和想象力~我好像对类似“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治疗童年”这类研究早期生活对现在影响的心理学有种特别的爱好,貌似我第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就是关于原生家庭的。。。也不知道我想治愈啥,且行且看吧
成书于美国80年代初,1994年作者再版,称没有做太大改变。相比我的儿童时期,儿童的注意力点可能有些不同。但看到目前为止好像主要描述视角是社会观念的变化。
回应 2020-11-13 23:14 -
Proteus_Fan (Keep innocence & benevolence)
弗洛伊德和杜威澄清了自印刷术发明以来一直在发展的童年概念的基本范例:儿童作为小男生或小女生的自我和个性必须通过培养加以保存,其自我控制、延迟的满足感、逻辑思维的能力必须被扩展,其生活的知识必须在成人的控制之下。而同时,人们应理解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儿童天真可爱、好奇、充满活力,这些都不应被扼杀;如果真被扼杀,则有可能失去成熟的成年的危险。2020-11-08 13:39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Q4AVZU】新人(满64-15包邮)
购买二手书 · · · · · ·
-
暂时无货,预计4天到货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8.3分 6492人读过
-
暂时无货, 20天前曾上架
-
Vintage/Random House (1994)8.6分 62人读过
-
遠流 (1994)7.8分 18人读过
-
远流 (1996)暂无评分 16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所谓知识的另一种 (自娱者小五)
- 灵修/励志/心理/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37°暖书单(二) (37°暖)
- 三辉图书历年出版全目录 (三辉君)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弓刀)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童年的消逝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En 2015-10-23
观点很好,只是稍显偏激,态度也悲观。不过这正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的角度。
7 有用 Ethel 2016-05-14
读过 娱乐至死 后,这本看起来惊喜没那么多了,关于诸如电视、网络媒介的使用,唉、似乎是无解的问题。说起来这是一种绝望。
4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17-10-20
本书堪称《娱乐至死》一书的姊妹作,论述的道理一言以蔽之,就是童年的出现与消失,都是不同媒介建构的产物。正基于此,书中内容跟《娱乐至死》多有重复,论述密度和力度,跟前者相比也有一定削弱。如果是细读完《娱乐至死》之后,再读本书,可能会有疲劳和失望感。
1 有用 魏小河 2019-07-19
与《娱乐至死》的核心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只是换了另一个角度去探索印刷术时代如何塑造了成人/儿童这样一组概念,以及儿童在电视时代的消逝。
6 有用 王不留行行不行 2015-12-26
《童年的消逝》里很对,童年的概念的确是随着社会变化时有时无的,本书中关于电视的观点、娱乐的观点在《娱乐至死》中已有提及。由于完全以西方为研究对象,有些观点有待商榷(我们中国跟你们不一样哦)。最发人深省的观点是,儿童的成人化与成人的儿童化。
0 有用 Miss_Coffeead 2021-01-18
经典之作初读起来总是困难的
0 有用 陌生人 2021-01-17
骗钱的玩意。
0 有用 Linda 2021-01-15
“印刷意味着一个放慢速度的头脑去,而电子意味着一个加快速度的头脑”;童年作为一个概念从出现到被忽略再到被重视的过程,现在已经到了一边作为消费主义目标而重视和一边作为娱乐本体而忽略的悖论。//wx读书版本有几章重复出现
0 有用 [已注销] 2021-01-14
后几章关于童年的消逝部分例子太多了,有点看不下去。最后的问题中关于女性是最好的哺育孩子的身份,无法苟同结果。但是前几章历史维度回溯童年之建立还是很好看的,在娱乐至死中对于印刷术的影响,(如对个人主义倾向 民族国家建立的影响)在这本书里展开了论述,《想象的共同体》中印刷部分也可以接着深入挖掘。最后,媒介史挺有意思的,激发媒介史的兴趣也是一大优点吧!
0 有用 Stone heart 2021-01-14
作为一个人为制造的概念,或许本来就没有童年,也可能任何时候都是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