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译者: 陈玮 / 黄新萍 / 王炯奕 / 郑柯
出版年: 2015-3
页数: 434
定价: 99
装帧: 精装
ISBN: 9787805017181
内容简介 · · · · · ·
《艺术的力量》促使我们踏上一段大开眼界又激动人心的复归之旅,从卡拉瓦乔的《大卫与歌利亚》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全书聚焦于八件非凡的杰作。 这些处于困境的英雄,卡拉瓦乔、贝尼尼、伦勃朗、大卫、透纳、凡·高、毕加索以及罗斯科,每一位都以极为自我的方式,在面对危机时怀着坚定的反抗、战斗的激情和对抗一切嘲讽与短视的信念。他们创造的杰作,挑战了习俗,打破了人们的自满,转变了认知,并改变了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通过这些生动的讲述,这些强有力地唤起人们记忆的文字描述,沙马探索了这些艺术家多变的人格及其时代的精神走向。他捕捉到阿姆斯特丹中产阶级那瑰丽的剧院生活,革命年代里巴黎所弥漫的激情与猜疑,以及西班牙内战的屠杀与悲凉。
最吸引人的是,《艺术的力量》追溯了八件“令人瞠目”的世界级艺术作品的非凡发展。这些作品诞生于灵光乍现的时刻,它们“告诉我们,外部世界是什...
《艺术的力量》促使我们踏上一段大开眼界又激动人心的复归之旅,从卡拉瓦乔的《大卫与歌利亚》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全书聚焦于八件非凡的杰作。 这些处于困境的英雄,卡拉瓦乔、贝尼尼、伦勃朗、大卫、透纳、凡·高、毕加索以及罗斯科,每一位都以极为自我的方式,在面对危机时怀着坚定的反抗、战斗的激情和对抗一切嘲讽与短视的信念。他们创造的杰作,挑战了习俗,打破了人们的自满,转变了认知,并改变了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通过这些生动的讲述,这些强有力地唤起人们记忆的文字描述,沙马探索了这些艺术家多变的人格及其时代的精神走向。他捕捉到阿姆斯特丹中产阶级那瑰丽的剧院生活,革命年代里巴黎所弥漫的激情与猜疑,以及西班牙内战的屠杀与悲凉。
最吸引人的是,《艺术的力量》追溯了八件“令人瞠目”的世界级艺术作品的非凡发展。这些作品诞生于灵光乍现的时刻,它们“告诉我们,外部世界是什么样的,外表下的内在世界是什么样的,那些平淡的知识资源无法让我们知晓这些。同时,它们也在不容置疑且庄严地回答每一个被迫接触艺术的人提出的问题——‘好吧,好吧,可艺术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作者简介 · · · · · ·
《艺术的力量》作者西蒙·沙马是位睿智严谨的学者,曾执教剑桥、牛津、哈佛等名校,现在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系,主攻17世纪荷兰艺术、18世纪法国的绘画与政治、16-21世纪英国视觉艺术等方向。他的研究不限于艺术史,同时还涉及欧洲史、文化史等方面,尤其擅长将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内部精神世界与外部的社会文化变迁加以联系,相互阐释。不仅如此,他也是讲故事的行家、深受大众喜爱的电视明星,他与BBC合作的《英国史》一度改写纪录片的收视率纪录,据说甚至击败了当年红极一时的剧集《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
目录 · · · · · ·
卡拉瓦乔 将天神打入凡间
贝尼尼 奇迹创造者
伦勃朗 奢华背后的艰难时世
大卫 弄潮革命的画家
透纳 绘画的极境
凡·高 从心作画
毕加索 走向现实的现代艺术
罗斯科 喧嚣城市中的寂寞之音
译后记
致谢
鸣谢
进一步阅读
索引
· · · · · · (收起)
喜欢读"艺术的力量"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艺术的力量"的人也喜欢 · · · · · ·
艺术的力量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艺术的力量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2 条 )
> 更多书评 32篇
-
罗斯科:孤独是一座花园,但里面只有一棵很老的树。喧嚣城市中的寂寞之音,具有最独特画风的美国抽象派画家。 欣赏一副抽象作品时, 去直接感受它会比试图理解它更合适,因为它们首先会给你带来一种视觉引发的心理感受。罗斯科的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本人曾经说过:“我只对如何表现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感兴趣,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一些人在我的画前大哭,说明我的确表达出了这种感情。” 他说,“我对色彩与形式的...
2018-02-15 00:19 2人喜欢
罗斯科:孤独是一座花园,但里面只有一棵很老的树。喧嚣城市中的寂寞之音,具有最独特画风的美国抽象派画家。 欣赏一副抽象作品时, 去直接感受它会比试图理解它更合适,因为它们首先会给你带来一种视觉引发的心理感受。罗斯科的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本人曾经说过:“我只对如何表现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感兴趣,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一些人在我的画前大哭,说明我的确表达出了这种感情。” 他说,“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许多人能在我的画前悲极而泣的事实表明,我的确传达出了人类的基本感情,能在我的画前落泪的人就会有和我在作画时所具有的同样的宗教体验。如果你只是被画上的色彩关系感动的话,你就没有抓住我艺术的核心。”1950年他已完全抛开了具体形象,这时期的代表作品,常见巨大的彩色方块,配以朦胧柔和的边缘,简洁单纯地悬浮在画布上,找不到有深度的空间,而这种很浅的空间忽远忽近,不可捉摸。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长方形空间而起作用,造成一种温和而又有节奏的脉动感,不清晰的交界处隐隐地藏住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以此唤起人类潜藏的热情、恐惧、悲哀、以及对永恒和神秘的追求。他旨在超越一切理智跟感官认知,追寻人生的终极哲学—赤裸又神圣的宗教体验与感情。 1903年,马克·罗斯科出生在俄罗斯第文斯克(今属拉脱维亚)的犹太人家庭,那还是个犹太人被视为邪恶化身的时代,罗斯科在被排斥的环境下长大。1910年,他们一家移民到了美国。 “你无法了解一个犹太小孩穿着第文斯克的服装来到美国,而且一句英文都不会的感受如何。”这种如同赤身裸体站在众人面前的羞愧感,让罗斯科更觉孤立。不像夏加尔或卢梭,罗斯科很少以画或语言来缅怀他的童年、家乡或犹太社区,他把过去掩埋在心中。罗斯科毕业后获得了耶鲁的奖学金,却因为学校的排犹情绪被取消了
回应 2018-02-15 00:19 -
飘荡的果壳 (喜欢望着天空的鱼)
这些如天命般作品的创作,是多么不寻常的事件。但当它们出现时,这些作品仿佛暗夜中但闪电,告诉我们世界的样子,告诉我们内心的样子,任何平淡无奇的至理名言都无法传递这些东西。 告诉我,艺术是什么?这本《艺术的力量》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也许正如毕加索说的:“绘画不是用来装饰房间的,它们是战争的武器。”2018-12-12 14:51 1人喜欢
-
大卫:我所有的自负和骄傲,都源于我的自卑。弄潮革命的画家,拥有使人震惊、使人兴奋,也使人恐惧的神奇魔力。 他的左侧脸颊有一个肿瘤,是他和人决斗时被划伤嘴角后留下的。这个肿瘤让大卫无法正常说话,只能含糊地咕哝;毁容不说,没什么人能听懂大卫在说什么,他只能越来越沉默。他好胜但又脆弱,而现在这个缺陷,让他感到深深的自卑。 大卫画中的技法是多么无懈可击,当时很多人就是被他的画所折服。然而却对他的为人,嗤...
2018-02-15 00:14 1人喜欢
大卫:我所有的自负和骄傲,都源于我的自卑。弄潮革命的画家,拥有使人震惊、使人兴奋,也使人恐惧的神奇魔力。 他的左侧脸颊有一个肿瘤,是他和人决斗时被划伤嘴角后留下的。这个肿瘤让大卫无法正常说话,只能含糊地咕哝;毁容不说,没什么人能听懂大卫在说什么,他只能越来越沉默。他好胜但又脆弱,而现在这个缺陷,让他感到深深的自卑。 大卫画中的技法是多么无懈可击,当时很多人就是被他的画所折服。然而却对他的为人,嗤之以鼻。小人!小人!!以至于他1825年底死于比利时布鲁塞尔时,家人想要将他的遗体带回故乡法国安葬,却被法国政府拒绝了,最后只有心脏被运回了巴黎。雅克·路易·大卫,他被称为“人肉政治阴谋工具”。 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这些立志要推翻贵族统治的第三阶级,受到了革命氛围的鼓舞。他们抑制个人意志,为了共同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利益,而当权利当真落在他们手中时,巴黎却又陷入了另一种恐怖。马拉就是其中一个狂热激进的革命领导者,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开始清洗那些流露出一点点怀疑的人。马拉的名单上,长长的一列,都将被送上断头台。直到马拉被忍无可忍的平民刺杀。他作了《马拉之死》,虚假美化了马拉的死,在这幅画中,人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圣人的逝去:马拉的皮肤呈现出如大理石般的古典美。他为死者画像,将死者画得像圣人。 当拿破仑掌权,重新启用大卫作为他的首席宫廷画师,他为生者画像,也将生者画得光辉。 而当拿破仑失势,波旁王朝复辟,大卫自我流放到布鲁塞尔投靠他的学生,他再也没有画出如过去史诗般的作品,只剩下平庸他的艺术生命就此枯萎。
回应 2018-02-15 00:14
-
飘荡的果壳 (喜欢望着天空的鱼)
艺术的力量,就是心绪不宁的惊诧所具有的力量。即使看上去是模仿,艺术却不仅仅是复制我们熟悉的世界,不是将现实艺术化去替换可见世界。艺术的使命,不仅限于传递美,更是要破坏陈腐与乏味。他发挥作用的过程确实包括用眼睛处理信息,但在那之后,一个开关就被打开了,产生另一种景象——某种戏剧化的观看方式……似乎我们的感觉设备被重新设置了。所以,有些时候,在艺术的力量的冲击下,我们当场震惊,也就不足为奇。 我是一...2018-12-12 14:15
-
飘荡的果壳 (喜欢望着天空的鱼)
有些艺术家谦逊克己,不原因逞英雄出风头;有些艺术家给自己的作品设置的目标更低调,模仿自然,或表现美;又或者希望二者兼得。这两类艺术家同样创作出了为数众多的极致精美、造诣精深的艺术品。但自文艺复兴肇始,最具野心的艺术家一直想要更宏大的成就,不甘于做劳心劳力、技艺出色的手工艺人兼抄写员。在他们自己的眼中,他们是创造者,不是伪造者,他们一直想要摆脱傲慢的出资人,这些人把他们看作跟装饰工匠差不多。 这才...2018-12-12 14:32
-
飘荡的果壳 (喜欢望着天空的鱼)
这些如天命般作品的创作,是多么不寻常的事件。但当它们出现时,这些作品仿佛暗夜中但闪电,告诉我们世界的样子,告诉我们内心的样子,任何平淡无奇的至理名言都无法传递这些东西。 告诉我,艺术是什么?这本《艺术的力量》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也许正如毕加索说的:“绘画不是用来装饰房间的,它们是战争的武器。”2018-12-12 14:51 1人喜欢
-
crystal53451 (音乐就是快乐,音乐就是生活)
《艺术的力量》书买了很久,一直没看,刚因为看完同名纪录片中最后Rothko那集,觉得字幕不行想起此书。结果,这本书翻译让人不舒服就算了,还把1914年Mark Rothko他爸爸Jocob的死写成了他Albert的死。要么原书错了,要么翻译稀烂。 于是感觉像浪费生命一样,查证。虽然父子两人真的都是生癌死,但Albert的寿命长多了,至少NYT的在Mark自杀后发的悼文中最后一句说明哥哥和姐姐都活着He also leaves a sister, Sonia Allen, of Po...2021-02-20 00:16
《艺术的力量》书买了很久,一直没看,刚因为看完同名纪录片中最后Rothko那集,觉得字幕不行想起此书。结果,这本书翻译让人不舒服就算了,还把1914年Mark Rothko他爸爸Jocob的死写成了他Albert的死。要么原书错了,要么翻译稀烂。
于是感觉像浪费生命一样,查证。虽然父子两人真的都是生癌死,但Albert的寿命长多了,至少NYT的在Mark自杀后发的悼文中最后一句说明哥哥和姐姐都活着He also leaves a sister, Sonia Allen, of Portland, and two brothers, Moise Roth of Port land and Albert Roth of Los Angeles. 再看美国国家美术馆的一张家庭照,长幼顺序一看便知,Marcus就是Mark Rothko。
回应 2021-02-20 00:16 -
他那具有激烈原创色彩的印记,例如短而粗的斑纹,是非常个人化的,具有冲击力和直白的。所有的线条都是写给观者的封信,希望我们感受到它,它们鲜活得就像刚刚被画家创作出来。我们感觉我们正站在工作中的凡·高身边,这种亲近感就说明了一切。这就是我们和画产生联结的方式。所以即使凡・高试图作得漂亮,就像他在巴黎作的画那样,他的画依然充满着自我意识的痕迹:凌乱的点、短粗的线,一股脑儿冲向画布,画本身似乎在呢喃...
2020-03-29 17:08
-
凡•高对艺术有何预期?很简单,他渴望绘画承载预言性的光芒,正如他曾在基督教中感受过的那样。他写道,耶稣是一个艺术家,他的媒介是人道主义。凡•高希望现代艺术是《福音书》,点亮一盏灯,通过狂喜的观看产生抚慰和救赎的作用。它应该承载救世主的使命,通过直觉感知,与悲惨的穷人和文盲连接起来,他们是工业社会的伤员。世人的阴冷和疲惫、生活磨难的痕迹都将与自然交融,接受自然无限的天启;艺术也可以成为日常生...
2020-03-29 16:52
凡•高对艺术有何预期?很简单,他渴望绘画承载预言性的光芒,正如他曾在基督教中感受过的那样。他写道,耶稣是一个艺术家,他的媒介是人道主义。凡•高希望现代艺术是《福音书》,点亮一盏灯,通过狂喜的观看产生抚慰和救赎的作用。它应该承载救世主的使命,通过直觉感知,与悲惨的穷人和文盲连接起来,他们是工业社会的伤员。世人的阴冷和疲惫、生活磨难的痕迹都将与自然交融,接受自然无限的天启;艺术也可以成为日常生活的部分,正如肮脏的玻璃和祭坛之于旧世界的信仰一样。因此,新艺术应该在色彩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颜色标示着神迹的降临…凡・高画作中天真的用色闪烁着孩童艺术的光芒,它们化作短促的线、点和圈圈,无论是刻意为之抑或是自然而然的涂鸦,甚至我们认为自己也可以画出来。艺术家高度浓缩的意图也应该可以被观者感知到,如此我们才能在同幅作品里感受到同样强烈的知觉和视觉体验。现代艺术应该是有亲和力的行为,一种视觉上的拥抱。 引自 凡·高 从心作画 回应 2020-03-29 16:52 -
仅仅停留在解剖学层面的绘画毫无意义。伦勃朗深谙人类唯有靠情感打动彼此:只有把握住眉梢的弧线,下巴的棱角和额骨的高低才能奏出喜乐哀愁的乐章。他曾练习过所有的技法——从微毫触笔到大型画刷,伦勃朗致力于拿捏住所有画具之间的差异。通常只有在运用最为散漫自由的技法时,伦勃朗才能最好地表达人们常有的情感。素描,毕竟只能算绘画殿堂的门槛。人类的敏感度决定着画家该去从哪些方面下功夫ーー人类更爱关注自己给予过同...
2020-03-28 15:44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Ecco (2006)8.9分 18人读过
-
理想国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9)8.8分 291人读过
-
Viking Pr (2006)8.3分 17人读过
-
Bodley Head (2009)暂无评分 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艺术的力量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坐觀千江月 2015-08-31
从五月同事把书给我,到今天,每天中午抽时间看,终于看完。对于艺术,一直出于无知状态,而能看到的所谓艺术几乎都是面目全非,全无感觉。这本书,提高了我对艺术的感知和欣赏力,恢复了一点我最初对艺术的期望。艺术应当是有力而伟大的。
0 有用 sophie 2018-07-24
为写稿子又读一遍。。。读了这么多遍还没有吐,沙马爷爷厉害的~
0 有用 谋谋谋 2018-10-23
小兔推荐了本《艺术的力量》。读序言就被震撼了。作者描写一个人在美术馆那一段太精彩了。然后看了《力量》卡拉瓦乔的那一集,解说人优雅得有点不像直男。再读了卡拉瓦乔这一章,被震撼到了。作者的解读和他的想象力并驾齐驱。在讲到那一副青年的裸体丘比特关于美和男性之美的暗示——更加笃定作者不是直男。
3 有用 听说 2017-04-22
超级棒 棒到我把中英文平装精装都入了...
2 有用 Lamentos 2019-05-09
“艺术是有代价的。今天每一件接受世人膜拜的作品背后,都曾经存在过一个备受煎熬的灵魂。”—通过对那些隐藏在画作背后的个体欢愉与痛苦之追溯,最终直达个体的内心。他们作为时代的天才,身处时代社会变迁下独特的个人化经历最终成就了诸多不朽的作品,这就是震撼人心的艺术之永恒力量。
0 有用 Ethel 2021-01-27
I don't learn more
0 有用 笨肉 2021-01-25
不喜欢这种有点矫情,华而不实的文风,感觉说了什么,又什么都没说
0 有用 K1DD 2020-12-31
他们都在用作品解决内心的悖论
0 有用 Chance 2020-12-06
看了一半,读的很累,不知道是写作风格还是翻译的问题。但是本书评论里都是在称赞这本书的文笔和翻译。可能是我不配吧😂
0 有用 Frances·Ha 2020-10-29
艺术不是复制现实中的美,艺术是破坏迂腐和陈旧,它融入了美、情感、道德、性、死亡、感官和深刻,艺术到底是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一点意义都没有。去看看贝尼尼的作品吧,予极乐以身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