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生活机遇 短评

热门 最新
  • 44 她要一块罗马表 2018-11-10 23:09:54

    还是落脚到那句话:人呐就都不知道,自己不可以预料,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 31 pp33 2015-04-01 02:19:15

    中国社会的宏观分层与个体的微观生命历程的有机结合,随时提醒着我,在那些枯燥数据、统计和学术用语背后,是成千上万真实个人的故事,他们所经历的政治环境见证了这45年历史中重大且反复无常的变动。

  • 20 Blade King 2017-03-28 11:22:28

    虽说很多结论现在看来都太平常,但写作方法和材料组织实在是太工整了。

  • 12 RM的K 2015-06-12 00:06:44

    新序有料,周老师两个十年横跨对象、问题、方法都截然不同的分层和组织领域,也是厉害

  • 7 小波福娃 2015-07-06 23:43:17

    成书比较早,所以寻求新见的读者恐怕会失望,个人而言有收获的部分是看作者如何处理这些资料,思路和脉络上的参考意义可能更大一些。

  • 6 潘豆在做工 2018-05-19 10:30:26

    周雪光早期的研究。该书的大部分结论现在看来可能平淡无奇,但所展示出的严谨的社会科学方法却是国内“印象式”的研究所缺乏的。

  • 4 jiu 2019-06-11 01:40:17

    数据、模型、统计、图表……知觉到实感,猜测到结论。社会学的冷峻和清醒,边角处透露着零落的温情。生活动迁时时处处人人,多不易,多珍惜。

  • 4 恶夫 2015-05-10 14:52:45

    浑沦吞枣读完。很典型的美式手笔,统计上不明觉厉。结合生命历程的尝试不算太成功。单就结论而言,大部分都符合直觉,例如“国家政策对生活机遇影响很大”这类,咋看之下……就是废话嘛……

  • 4 我的精神城堡 2019-06-15 21:05:37

    序言里的最新感受比较有启发,正文里量化研究的现实意义很有限了,费那么多心血得出显而易见的结论,那么珍贵的一手资料为什么要用如此机械的方式去做宏观的解读?作者近年来往田野研究的转向很说明问题了

  • 3 🈳 2017-07-06 10:23:59

    材料虽老,灵感常新

  • 3 江海一蓑翁 2017-04-14 14:28:39

    采取分层抽样调查、问卷访谈和个人生活史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新中国几十年间国家再分配与社会分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路径和进行程度,展开系统的研究。将宏观层面的中国社会分层跟个体的微观生命历程转变有机结合在一起论述,对于相关材料的严密组织与运用,以及层次分明、架构清晰的写作分析方式都非常值得学习,堪称是大型社会学研究的典范式论著。

  • 4 Suzume 2017-09-07 01:35:01

    对这样的书来说,论证过程也许比结论重要得多吧

  • 8 波将金村民 2020-03-03 14:13:43

    1.中国政治的核心是党政。 2.政党对社会生活的全部吸纳。 3.韭菜的社会流动和阶层升迁基本上完全取决于政治运动和政治际遇。 4.“凤凰”韭菜们的现有资本并不稳固。 5.知识越多越返冻是刻板印象,是普遍真理。 6.“新阶级”不但不死,更焕发生机。 7.组织规模与动员能力呈何种关系? 8.受惠群体能在多大程度上跟随领导? 9.纲领原教旨主义和实用主义哪个更适合组织发展?

  • 2 翻滚吧番茄君 2018-03-09 00:29:35

    定量研究方法手册。

  • 1 背叛者 2020-10-25 23:44:36

    经由科学扎实的方法论得出的结论,虽然不能惊人耳目,但却能让人觉得结论得踏实可信。

  • 0 Belacan 2018-02-27 05:21:19

    二刷,除了论述有点翻来覆去车轱辘话太多,提炼文献和找比较点的敏感性还是要学习

  • 0 sumi_ 2021-04-09 00:16:46

    之前翻了一少半,尤其是教育分层的地方翻了下。周老师太宏观了,我关注不到那里去。文字的话可能是因为英文翻过来的,没有他的中文表达更有质感。

  • 0 char 2022-03-19 16:30:26

    调查 数据 过去 借鉴

  • 0 薰衣草with泡泡 2022-01-23 00:56:26

    特别扎实的实证研究,有些结论甚至纠正了我过去一些想当然的观念。尽管前面11章都在阐述建国后45年国家政策的单方面影响,但更惊喜的是看到周老师在第12章的延伸话题,国家与社会从不是单向的命令与承受关系,而是双向动态促进的——国家塑造了个人的生命历程,个人凝结的集体也影响着未来发展的航向,如此才造就了今天我们所经历着的中国。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