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My Twenty Five Years in China
译者: 刘志俊
出版年: 2015-3
页数: 448
定价: 32.8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
ISBN: 9787544748056
内容简介 · · · · · ·
20世纪初,美国记者约翰•本杰明•鲍威尔来到中国上海,开启了他历时25年的东方传奇经历。他在中国转遍大江南北,游历前苏联、日本、菲律宾等国,因此对二三十年代远东地区的政治军事形势格外熟悉,并对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都进行了深入报道。
在中国,鲍威尔采访过当时许多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接触过深受战乱之苦的社会底层生活;他常是各国达官显贵的座上嘉宾,也曾在“蓝钢皮事件”中遭土匪绑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沦为日军的阶下囚;他深入中苏边境了解日苏在我国东北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也亲眼目睹了日军对上海和南京的大轰炸……
中国现代史那段风云最为激荡的岁月在这本书中都留下记忆的痕迹。作者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现实的观察与分析、感受与思索,对日军在华侵略罪行的体验与记录、揭露与批判,都以一种西方人的视角真实再现在我们眼前。
我在中国的二十五年的创作者
· · · · · ·
-
约翰·本杰明·鲍威尔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约翰·本杰明·鲍威尔(John B.Powell,1888-1947),著名记者、报人,美国“密苏里新闻帮”远东采访报道的先驱。1917年,鲍威尔初次来到中国上海,从此与中国结下25年之缘。他先是就职于《密勒氏评论报》,五年后成为报社老板兼主编。1936年,该报刊登了埃德加·斯诺的采访及多幅照片,首次公开发表了毛泽东的身世和言论,在海内外产生强烈反响。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鲍威尔作为记者,经常披露日军的侵略阴谋与罪行,多次遭到打击报复。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被日军关入集中营,遭受非人虐待,双足致残。1942年,美国政府通过交换战俘将他解救回国。1947年,他在华盛顿猝然离世,终年59岁。他在逝世前完成了这本在华回忆录——《我在中国的二十五年》。
刘志俊,甘肃人,武汉理工大学毕业,2007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现为自由撰稿人。
目录 · · · · · ·
第一章 东方之行
第二章 这般上海
第三章 国际城市
第四章 孙中山和袁世凯
第五章 内乱的阴霾
第六章《蓝辛石井协定》
第七章 上海的白俄
第八章 我与哈定总统
第九章 山东与华府
第十章 华北的军阀混战
第十一章 蓝钢皮事件
第十二章 华南的局势
第十三章 二十年代的国共之争
第十四章 上海的战事
第十五章 列强对中国的干涉
第十六章 中苏之战
第十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第十八章 苏联、中国与日本
第十九章 海参崴的见闻
第二十章 西伯利亚之旅
第二十一章 一九三五年的莫斯科
第二十二章 签证的艰辛
第二十三章 一九三六年的菲律宾
第二十四章 西安事变
第二十五章 恍然大悟
第二十六章 西安事变的影响
第二十七章 日益恶化的局势
第二十八章 美国军舰被日本炸弹炸沉
第二十九章 我与《芝加哥论坛报》
第三十章 日本人的压迫越来越沉重
第三十一章 炸弹与剃刀
第三十二章 德国人的思想宣传
第三十三章 历史断线了
第三十四章 无能的日本人
第三十五章 可怕的大桥监狱
第三十六章 危险思想
第三十七章 美国谷物来到了中国
第三十八章 交换名单上有我的名字
第三十九章 返回美国
第四十章 中国的未来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一九一八、一九一九年冬天的某日,忽然有一个消息说有几艘神秘的轮船,开到离上海数里之遥的扬子江口外……大约三十到四十艘各种各样不同的船只,而大半的船都油漆得污黑。这个船队从小型战舰、到港口拖船、似乎应有尽有;另外,还有两艘很大,马力很强的破冰船…… 比这支舰队本身更为奇异是在军舰的甲板上堆满了各色各样的家庭用具,从锅、碗、瓢、勺、到婴儿的眠床,应有尽有……这支舰队是由史塔克海军上将指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是俄帝远东舰队司令)……他们在海参威带出来的补给品,现在都已经消耗殆尽(在布尔什维克占领海参威的前夕)……舰上的妇女儿童,大多是舰上官兵的家眷,还有不少平民,他们都是为了躲避布尔什维克的残暴才逃出来。尽管上海当局拒绝这些平民上岸,但是他们还都在半夜悄悄离船溜往上海。 这支帝俄舰队在扬子江口外停了几天,经上海的慈善团体赠给他们所需的补给品后,史塔克海军上将乃下令他的舰队开拔,向南航行,最后到了马尼拉。在马尼拉,那些逃亡者一个个地变成了平民,落脚下户,舰队无形解散,所有的船只也全部卖掉。后来,俄国的共产党政府曾经想收回这些船舰,一方面由于这些船舰确是被史塔克海军上将卖掉,另一方面由于那时的美国还没有承认共产党俄国;因此,俄国大鼻子就扑了个空,什么也没得着。不过,当时的俄国共产党最向往的,还是那两艘巨型破冰船。因为海参崴从秋末起一直到冬天的好几个月,都为坚冰所封;没有破冰船,货船和渔船都无法在那几个月里在海参崴进出。 跟史塔克海军上将的舰队到达上海的俄国亡命者,成为从西伯利亚,以及俄国其他地方,极西到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大批拥来的俄国人的急先锋。这种情形,一直持续了好几年。因为上海,是一个开放城市,到上海来的外国人不需要持有护照和签证,所以对大量拥来的俄国人,毫无限制办法。这些俄国人搭乘每一班火车、每一条船从北边前来,大多是赤贫如洗。但是,他们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7页 -
大约一八九八年,当中国接近分崩离析被列强瓜分的边缘时,德国的威廉大帝(Kaiser Wilhelm),为了不使英国和别的列强把中国全占了去,于是就借口两个天主教德国神父被山东土匪杀死,强占了中国东海岸最好的港口胶洲湾。接着,为胜过英国人和俄国人,威廉大帝派出他最优秀的市政专家到青岛,把青岛建设成一个清洁、整齐的现代化城市。之后,德国人又获得修筑胶济铁路的权益,把这个半岛跟山东省会济南连接起来。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侵略中国的情形。 日本人当然不喜欢德国人在中国东海岸弄个根据地,就像他们不喜俄国人在大连、英国人在青岛北面数里外的威海卫拓展一样。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人就迫不及待地攻打青岛。当时,德国人在青岛只有一支小小的要塞防守部队,但是他们的炮台修筑得却很坚固,因此,日本舰队在德国现代化的旋转炮台射击下,始终无法攻进胶州湾内。最后,日本鬼子只好先侵入中国领土,再从陆上攻占青岛。当德国人发现大势已去,只好向日本投降,日本人便把他们拘在一起。据说,日本的啤酒业便是从这个时候兴起。因为在那些被拘禁的德国人中,有人教会了日本人制造啤酒的技术。 有一次,我问中国驻美公使施肇基博士,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强烈的反对日本人占据山东,而对德国人占据山东却好像没有什么意见?施肇基博士说:“德国人是建设的,日本人是破坏的。”德国人遵守条约规定,日本人不遵守条约规定,因此逐渐地把力量扩展到山东全省。此外,日本人又把毒品运入,用吗啡和海洛因摧残中国人。日本人在天津租界里专门制造毒品;吗啡和海洛因虽然都是以化学方法con 鸦片烟里提炼出来,却远比鸦片烟毒烈几倍。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我在中国的二十五年"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我在中国的二十五年"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在中国的二十五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难得这么不带感情的书籍

张作霖:我从绿林学校毕业

百年前火车大劫案的亲历者

精彩的第一视角中国近代大事记
>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黄山书社 (2008)7.8分 80人读过
-
Benson Press (2008)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0)8.1分 55人读过
-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2)8.4分 2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广义人类学备忘录 (nothing传叔)
- 国/民/性研究:域外视角 (🦉的瓦涅密)
- 沪性 (东来)
- 2018我读 (sleepy Mia)
- 自传 (沙加1110)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我在中国的二十五年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别的猫 2022-09-20 19:34:39 上海
2017年
1 有用 镜水栖竹 2022-11-23 15:02:23 陕西
和平始终是世界的主旋律,不知道当他知道看到现在的中国的美国又会作何感想。
0 有用 Angle He 2023-03-26 12:58:06 上海
个体视角的中国变革,读至12章,有机会再继续
1 有用 程文道 2018-09-20 06:44:38
关于在上海租界的一些情况和国际志愿兵团、德国人、俄国难民的有趣历史
0 有用 忙碌的蝇蜂 2022-10-15 13:15:32 江苏
记者生涯,将旧中国的官方历史囊括在内,一个美国人的视角看待的历史,很多细节有历史照片,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