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来彷徨》的原文摘录

  • 合乎世俗理性,訴諸理性和證據,以可以理解、並且加以評估的論證探究:「生命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查看原文)
    PRnSW 2013-07-06 13:51:53
    —— 引自第8页
  •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服务全人类的欲望是不恰当的。物种是抽象的,并非我们提供爱的恰当接受者,我们应该将爱留给有知觉、能够做出反应的生物。 对于我们追求快乐的欲望来说,爱也具有启发作用。对爱的欲求与对快乐的欲求相互关联,但真正在爱的人,都不可能真心地将爱减少至单纯对快乐的追求。与对快乐的追求相比较而言,爱更加苦乐参半。真正的爱,不论其是浪漫的爱、家庭的爱还是柏拉图式的爱,都会在不快乐中坚持下去,而且会将被爱者、而非施爱者的福祉视为重点所在。因此,爱反映了快乐在有意义的人生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把快乐视为一切是多么的肤浅。 (查看原文)
    木耳 2015-08-12 23:36:47
    —— 引自第220页
  • 如果我们认为只有绝对的成功才能使生命具有意义,那么就必须接受生命对于几乎每个人都没有意义。即使容许相对成功可以使生命有意义,因为成功只在实际上存在着失败可能性的情况下才有价值,我们仍旧会认为很多人的生命活得毫无意义。 以任何一种成功作为标准,如果仅仅是完成了某件事或取得了某种程度的成功,通常不足以赋予生命以意义。成就获得了又失去,如果我们的目的就是获得成就,那么做到这一点之后,人生还剩下些什么呢? (查看原文)
    木耳 2015-08-13 00:17:43
    —— 引自第136页
  • 自由意志指的是我的决策过程不受干扰的运作,而不是指这些过程本身以某种方式豁免于正常因果律之外,正如哲学家艾耶尔所说:“与自由形成对比的不是因果关系,而是限制。” (查看原文)
    木耳 2015-08-13 00:26:34
    —— 引自第142页
  •   如果多马要求证据是不对的,他的不对之处就在于坚持认为信仰也需要遵循理性证明。这个错误在他遇见复活后的耶稣时明显显示出来。一旦得到他所渴望得到的证据,那么他就未能通过信心测试。”那没有看见就信”的人是有信心的,他们因此而有福。而多马直至亲眼得见才肯相信,因此他显示了自己的信心较弱。   一旦信仰拥有了理性立场的支持,就不再需要信心了。   这与我们平常谈到信心的方式相符。对于那些有着有力论证和证据的事情,我们不认为它们需要信仰才能进行或者相信。没有人会认为需要具备很大的信心才能相信韩剧里爱情桥段,相信一加一等于二,或者为了健康而注意饮食。然而,我们的确认为需要很大的信心才能使自己信赖陌生人,相信基督死而复活,或者尝试一种未经验证的药物来试图打败致命的疾病。这些事都需要信心, (查看原文)
    木耳 2015-08-14 21:26:55
    —— 引自第53页
  • 如果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那么,只有那些帮助别人者可以过上有意义的生活,被帮助者因此只是成为了达到目标的工具。这会使利他主义完全颠倒过来,变成全是为了自己好。以本质上利己的方式来看待利他主义,会进一步伤害那些受人帮助者的尊严,因为这种观点从根本上便已经剥夺了他们自身生命的意义。 如果利他主义很成功,它本身就会变得多余。帮助他人设涉及满足他人的需求,但是如果这些需求确实都得到了满足,利他行为就不再成为必要。如果帮助他人的过程本身是我们的主要目标,那便会使我们陷入一种奇怪的处境:如若我们真正成功地帮助了别人,就存在着让自己失去人生意义的危险。 利他主义最大的成功在于使帮助的需求消失,而不是持续出现。 (查看原文)
    木耳 2015-08-15 17:31:10
    —— 引自章节:帮助他人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吗?
  • 有些人会声称,丧失自我感所带来的那种启发无法用言辞来表达,因此不可能像本书中所提到的其他概念一样使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分析。但我仍然确信评估各种观念,没有比理论论证更好的方法。一个论证可以清楚地加以陈述、衡量以及评论,这样做不要求你事先相信任何事;如果这个论证存在缺陷,则可以指出缺陷所在。我想说的是作为检验观念的方法,理性讨论具有远远超过其它方法的优越性。 某些人说他们的看法无法讨论或辩论时,当然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确切来说,也就没什么好想的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不进一步讨论或思索这类观点,但不会对此表示歉意的原因。这样可能会被认为是态度傲慢,但我认为这只是认真看待“某个看法无法使用语言进行表述”这一主张:尝试讨论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之物根本不存在任何意义,如果非要这样做,你还不如尝试喝下一首交响曲。 (查看原文)
    木耳 2015-08-15 18:21:18
    —— 引自第189页
  • 放弃自我感暗示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拥有生命。凭借完全摆脱自我感达到个人潜能的巅峰——事实上,就是终止存在。我们最后得到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悖论:你人生的意义在于使你失去所有关于生命的感受。好吧,这种状况是可以被安排的——它叫做死亡。 明显的事实是,发现这条途径令人满意的人正过着心满意足的生活。换言之,他们喜欢他们的灵修,原因是这类修行比他们过去所尝试过的其他方法更令人满足,能够带来更多的平静。因此,虽然他们对于失去自我讲了诸多赞美之词,但事实上只是在进行另外一种形式的自我满足。这并不是功利或对他人有害,因而我们倾向于以一种相当宽厚的态度来看待它,但是在任何意义上,他都不能够被视为一种无视个人利益的生活方式。 说真的,非常令人吃惊的是,只要提及灵魂或精神之类的字眼,就能让我们看不到其中所出现的自我中心主义。比如,麦当娜曾经说过:“我们的职责是在这个世界上航行,与此同时还了解到唯一重要的事情便是我们灵魂的状态。”她的这番话听起来似乎很有灵性,但是她所表达的却完全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态度。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自身的内在状况如何。 (查看原文)
    木耳 2015-08-15 19:34:04
    —— 引自第1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