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典藏本) 短评

热门 最新
  • 5 小城鱼太郎 2016-05-07 21:00:30

    材料的欠缺导致推测的错误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可是以有效的材料仍能极大接近后来者探出的真相,足以说明其眼光之敏锐。史华慈在本质上似乎也可以说是“以中国为方法”,通过分疏作为深远影响人类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流变,以回归整个人类思想史的宏大问题。只是由于工作细致敏锐,单就单纯的一国党史研究来看,也已十分出色。

  • 9 2021-05-14 20:23:51

    即使没有无用的歌功颂德之词,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也依然是一部史诗,环顾四望而对自身的历史视而不见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但于此方面国内诸多中国学者竟远不如大洋彼岸的美国人。

  • 4 暮色·朝阳 2017-05-26 10:28:57

    杰作啊。在那个时期作为一个局外人就能把zhonggong内部斗争研究得这么细致透彻,真是了不起。最后一篇卢梭的文章真是妙不可言!史华慈的文章展现的是深厚的西方政治哲学学养和深切的人文主义关怀。从裴宜理推荐的书单可以看出她(也代表她这一代研究中国的学者)的学术功底是实证主义的当代政治科学方法,所以满口尽是“变量”、“因素”。这可能就是一代不如一代的根源吧。研读文献的时候要有历史阶段性的意识,也就是注意此文献与之前的作品相较有哪些不同以往的、重要的进展,同时也可以帮助理解其与后来的作品相较还没有谈及或深入哪些问题。

  • 0 momo 2022-02-13 21:16:33

    序言对我影响很大…

  • 1 大甜甜~~ 2022-02-02 01:01:29

    我认为史华慈基本已经触摸到了历史的真相。中央向瑞金的转移,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转折点,意味着人脉关系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中国一定要对应到具体的人,而不能执迷于制度)史华慈的另一个睿智之处在于,一定要从马这种主义本身的变化去解释。CCP内不论什么人,都是半个理论家,他们非常在意自己的理论问题,也时时用理论去修正自己的行动(甚至革命也是理论化的),我觉得这个是人类史上一种奇观景象。如果翻译再流畅一些,恐怕读者会更多。

  • 0 Echo 2024-03-13 21:46:36

    70(前言4-68)

  • 0 Mercury 2022-08-03 23:47:42

    很出色的研究,考虑到这是一本写于1951年的书,就显得尤其难得。正文部分对中国革命的思想史和组织史作了较为清晰的梳理,特别是对陈独秀和李大钊思想转变的考察令人印象深刻。但正文部分还不是全书最精华的部分,最精彩的地方在序言和附录:我很赞同序言中提到的史华慈有关个体自决性和可堕落性的论断,他对人性的悲观态度我也颇有同感。附录中提到的"德性统治"和卢梭思想的部分见解非常独到、功力深厚,值得一读再读。

  • 0 fegal 2022-09-12 16:23:11 上海

    共产国际的内部斗争波及了中共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共在中国的形象。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强大注解

  • 0 妖怪瓶 2016-12-19 17:40:09

    卢梭,德性统治,以及“职业革命者的集团”

  • 0 XufengKou 2019-11-10 00:19:11

    虽然受限于史料,作者仍旧通过较为准确的分析了从1921-1933年间我党的创业史,重点梳理了党的领导集团(李/陈-瞿-李-王-毛)是如何在筚路蓝缕过程中一步步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最终跳出无产阶级领导革命的教条,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农联合、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最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作者这种在史论中突出"人的模式"的分析手段很合我的胃口。 不过本书的中文代序和两篇附录文章读来比较吃力,待日后知识体系进一步精细后还需要再温故知新。

  • 0 Sy 2020-03-08 12:14:40

    代序和附录也不错。代序讲了史华慈的研究方法,人有意识的活动与所遇到的环境之间的互动影响下的行动。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挖掘,重视西方思想是在中国的哪些思想传统中获得认同。 主要内容就是从陈独秀和李大钊开始到党中央从上海迁往瑞金的党史,重视了苏联的在行动路线选择上的影响力,并且补充了斯与托的权力争夺对路线选择的影响。毛的路线不重要也不被重视,反而因而获得了发展,以根据地的实力获得了最终的认可。

  • 0 鹿野山房 2020-03-09 19:46:55

    提出了很好的问题,却没能做出正确而深刻的解答。翻译差评。

  • 1 洣歌 2020-04-30 10:43:45

    “总之,尽管中国共产主义者的确确定无疑地证明了共产党与产业工人阶级之间事实上缺少紧密的联系,这一运动却仍然保有马克思列宁主义信仰的某些基本原理。”——这句话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很好的解释。

  • 0 佐为 2017-01-23 10:26:23

    太早的著作了,感觉意义在于当年海外汉学语境。对托洛斯基和斯大林之争不太了解,如果莫斯科最初的错误-对共产党在国共合作中抱有不现实的期望-背后有托派不断革命论和列宁工农专政论之争,他们以后不断对中共缺少工人阶级基础的强调也是正统马克思主义使然,但是在革命形势下却成为教条。陈独秀也许要争取独立性,瞿秋白和李立三则或借助莫斯科的大棒或在夹缝下成为共产国际的牺牲品,没有任何空间可言。最后迫于苏区的成就而默认了中国革命路线,但作者最可贵的一点是看到中共即使无产阶级基础薄弱也并非农民党,仍然是政治上分明的领导者组成并按照列宁路线组织且吸收各阶层精英分子的党,而且笃信马列主义。ps翻译很差,两篇附录还算有点意思,但也过时了。

  • 0 美味狐狸 2020-07-08 21:20:09

    在建党九十九周年之际,学习我党初期的革命历史。

  • 0 Jerry 2020-05-26 23:34:09

    不知道是原作者行文的问题,还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我自己水平的问题,读起来太累了,坚持不下去。长长的序和两篇附录,有凑页数的嫌疑。这个系列的书不敢再买了。

  • 2 追寻jxdszh 2021-03-11 19:51:50

    在名实不副的远方指导下,毛泽东扎根本土,潜心努力在本土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外延和表现是无产阶级,内核和行动是容纳工农商学兵各阶层的联合属性,精英集团的职业革命家成为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掌控者。与前人在正统上抓着共产国际金科玉律相左,毛的行动更中国,更实际。他的崛起不是个人的思想,而是国家本真。列宁留住了马主义内核,裂变为列宁主义,毛泽东延展了列宁的实践,形成了毛思想,丰富和发展,基础在马,而前进在后人。

  • 0 momo 2022-04-22 17:12:12

    毛漫长的一生是不能用几个月、几年或几件事来简单概括的,毋庸置疑的是,他是一位伟人,但并不是一个神人。但在中国共产主义事业兴起的意义上,他无疑是一位真正的“开创者”。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