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作者自嘲,拿着资本主义国家的钱在中国学习反帝游击战如何仍手榴弹,当年她肯定有种奇怪的感觉。
1972年中英建交,作者1975年作为交换生来到中国。这时候她已经27岁了,所以相比一般的留学生,眼光更中立、冷静,但是仍然随时展现出英国佬擅于冷言冷语和自贱自黑的本性。整本书简直是段子集合。
一些小事有趣。
诚实的把自己的印象表述出来, 这是我对游记和回忆录的第一要求“在北京玩儿手榴弹”,英文书名就很诚实。 满篇北京风土人情,还有大同洛阳西安的漫游。几个亮点高层有陈永贵,王海容,章含之。。。
普通留学生眼中的那时的中国 错位与思维差异有点意思
无意间在图书馆翻到的一本小书,挺有趣的。一直很好奇外国人是怎样来看待中国特有的那些东西。作者很详细的记录了文革期间在北京的留学经历,换个角度来看,又是不一样的体会。书名没有翻到位啊。
真不可思议,脑海中一些逐渐模糊几近消失的地点和场景竟然是从一个英国人的回忆录里被再次提起,北语门口的毛主席塑像、五道口百货店和照相馆、存车老太太的小竹牌牌、北大南门的长征饭店,记忆再度变的鲜活。也说明70年代到90年代社会发展的很慢,不像现在几天不出门恨不得就不认识路了。
中国人耍猴似的让老外表演节目,然后他们就表演了歌曲合唱"old MacDonald had a farm",看到这里差点没笑死我。
从文革到粉碎四人帮。有的段子挺好玩的。
蒋去世、邓开始整顿经济、毛再次反击右倾、大地震、朱德、周、毛相继去世……75-76年大概是文革中最疲惫、煎熬又暗潮涌动的时期吧,但作者对这些没有把握也兴趣寥寥,除了一些北京的风貌和生活细节可看,这本书在我看来乏善可陈。但一个英国人没有任何义务去记录彼国的动荡和人民的痛苦不是么?
英国女子在1975-76在北京语言学院和北京大学待了一年,回英国后一直在大英图书馆工作,为中英交流做了不少事情,她写书讲当年的事情,读起来很有意思。一个英国女孩,在那个时间在北京大学里的经历,采用白描手法,并未多加渲染和议论,但读起来既为我们当年经历的一切而尴尬,又为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水平下引起的错位而好笑。读完感觉又回到了当年。我想买一本留在家里。
这都有人打一星 我气死了
可惜只待了一年,看到的和体验到的都有限。时代变迁,好在最终进步。
我也是一名漂在北京的异乡人。四十年前的异乡人在北京是怎样的?我很好奇。凭着真情实感给四星。内容没什么共鸣之处,不过重新激起了我想去朝鲜的热情。
文笔一般,优点是擅长讲冷笑话,对于了解那个时代有些帮助。
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回看我们国家的这段历史,又有了一种新的体验。 “现在虽然事隔多年,许多受文化革命冲击的人,是不会忘记所经历的那么多悲剧和痛苦的。我们是忘不了的。”这也是一段独有的历史回忆。
20171226-1228。一个留学生眼中1975~76年的中国,吃穿住行,所见所闻。算是日常生活中的历史吧。可以读读的一本书。
1975年,作为中英留学交流作者到北京学习了一年。和当时的中国学生一样下乡学习,学习马列主义,练习扔手榴弹,以及当时的很多历史事件。作者在书中充斥的幽默感使得这本本来就去寻求八卦的我觉得更加有趣味了。
吴芳思博士到中国后,月经就不来了~我的天啊!原来70年代过春节的时候,人们是提着干果和瓜子串门啊~
很喜欢,角度客观,全书到处都是暗搓搓的幽默感。文革令外国人念念不忘,却是国人想要回避的历史。
> 留学北京
6 有用 艾吉奥 2015-11-30 12:59:11
作者自嘲,拿着资本主义国家的钱在中国学习反帝游击战如何仍手榴弹,当年她肯定有种奇怪的感觉。
4 有用 艾弗砷 2017-06-22 23:08:26
1972年中英建交,作者1975年作为交换生来到中国。这时候她已经27岁了,所以相比一般的留学生,眼光更中立、冷静,但是仍然随时展现出英国佬擅于冷言冷语和自贱自黑的本性。整本书简直是段子集合。
1 有用 romeobleu 2015-06-09 23:02:32
一些小事有趣。
2 有用 比布 2017-07-20 17:31:34
诚实的把自己的印象表述出来, 这是我对游记和回忆录的第一要求“在北京玩儿手榴弹”,英文书名就很诚实。 满篇北京风土人情,还有大同洛阳西安的漫游。几个亮点高层有陈永贵,王海容,章含之。。。
2 有用 dd 2016-05-24 20:08:58
普通留学生眼中的那时的中国 错位与思维差异有点意思
2 有用 Telumendil 2015-10-08 00:09:56
无意间在图书馆翻到的一本小书,挺有趣的。一直很好奇外国人是怎样来看待中国特有的那些东西。作者很详细的记录了文革期间在北京的留学经历,换个角度来看,又是不一样的体会。书名没有翻到位啊。
2 有用 猫林七贤 2018-12-05 10:44:22
真不可思议,脑海中一些逐渐模糊几近消失的地点和场景竟然是从一个英国人的回忆录里被再次提起,北语门口的毛主席塑像、五道口百货店和照相馆、存车老太太的小竹牌牌、北大南门的长征饭店,记忆再度变的鲜活。也说明70年代到90年代社会发展的很慢,不像现在几天不出门恨不得就不认识路了。
1 有用 复海 2015-09-28 22:44:13
中国人耍猴似的让老外表演节目,然后他们就表演了歌曲合唱"old MacDonald had a farm",看到这里差点没笑死我。
1 有用 Booking2023 2016-03-18 20:15:12
从文革到粉碎四人帮。有的段子挺好玩的。
1 有用 大小章鱼 2017-06-20 09:59:09
蒋去世、邓开始整顿经济、毛再次反击右倾、大地震、朱德、周、毛相继去世……75-76年大概是文革中最疲惫、煎熬又暗潮涌动的时期吧,但作者对这些没有把握也兴趣寥寥,除了一些北京的风貌和生活细节可看,这本书在我看来乏善可陈。但一个英国人没有任何义务去记录彼国的动荡和人民的痛苦不是么?
1 有用 数数 2015-08-28 21:34:07
英国女子在1975-76在北京语言学院和北京大学待了一年,回英国后一直在大英图书馆工作,为中英交流做了不少事情,她写书讲当年的事情,读起来很有意思。一个英国女孩,在那个时间在北京大学里的经历,采用白描手法,并未多加渲染和议论,但读起来既为我们当年经历的一切而尴尬,又为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水平下引起的错位而好笑。读完感觉又回到了当年。我想买一本留在家里。
1 有用 咩啊 2016-03-15 23:48:09
这都有人打一星 我气死了
1 有用 老仙女 2017-06-02 17:03:13
可惜只待了一年,看到的和体验到的都有限。时代变迁,好在最终进步。
1 有用 小厨梨子🍐 2019-10-31 19:51:13
我也是一名漂在北京的异乡人。四十年前的异乡人在北京是怎样的?我很好奇。凭着真情实感给四星。内容没什么共鸣之处,不过重新激起了我想去朝鲜的热情。
1 有用 慕月 2019-01-13 13:39:05
文笔一般,优点是擅长讲冷笑话,对于了解那个时代有些帮助。
1 有用 ねこねこちゃん 2020-12-02 11:50:16
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回看我们国家的这段历史,又有了一种新的体验。 “现在虽然事隔多年,许多受文化革命冲击的人,是不会忘记所经历的那么多悲剧和痛苦的。我们是忘不了的。”这也是一段独有的历史回忆。
1 有用 盛世稀言 2017-12-28 21:59:53
20171226-1228。一个留学生眼中1975~76年的中国,吃穿住行,所见所闻。算是日常生活中的历史吧。可以读读的一本书。
1 有用 yycatty 2017-02-18 16:03:08
1975年,作为中英留学交流作者到北京学习了一年。和当时的中国学生一样下乡学习,学习马列主义,练习扔手榴弹,以及当时的很多历史事件。作者在书中充斥的幽默感使得这本本来就去寻求八卦的我觉得更加有趣味了。
1 有用 佑棠 2018-03-03 11:37:08
吴芳思博士到中国后,月经就不来了~我的天啊!原来70年代过春节的时候,人们是提着干果和瓜子串门啊~
1 有用 有海时 2016-11-23 18:35:49
很喜欢,角度客观,全书到处都是暗搓搓的幽默感。文革令外国人念念不忘,却是国人想要回避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