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科学 短评

热门
  • 1 韧勉 2018-03-03 17:31:47

    阿德勒的内容虽然很老了,但是很多对于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分析,还是很深刻!

  • 2 奥古斯特 2023-12-19 00:11:00 广东

    比起看什么都是性的弗洛伊德,看什么都是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的阿德勒的观点也没有好太多。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而抑郁症本身就是一种软弱的表现”。我心想:厚礼蟹!

  • 2 羽寒生 2019-05-04 21:19:00

    唉,我这个人,就不太能适应社会啊。

  • 0 江小懒 2016-06-02 20:59:44

    全书的逻辑有点不够慎密,同一个例子在不同章节以不同角度切入,而导致解析稍显混乱。此外,有些表象特征描述得非常清楚,却没有实质性地回答问题。比如,过度紧张的人有自卑情结,减轻自卑情结的方法之一是鼓励其勇敢面对生活,去发展社会兴趣,从而进入生活的有益面。那请问,如何能成功地让对方“勇敢面对生活”呢?

  • 2 布丁本丁 2023-12-14 21:34:30 上海

    打五星是因为我很赞同阿德勒的个体和社会之间的讨论,一个人只有很好地融入了社会之后才能更好的发挥个体的光和热。但这个五星不代表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就单单个体和社会这一个大问题来说,至少在这本书中他只讨论了个体怎么融入社会,但没有讨论社会要怎么去更好地接纳个人。个人身份建构和社会集体意识永远都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只讨论一方,就会显得另一方集权又专制,可现实不是这样。再说说阿德勒各章的论述,优点是条理清晰,缺点是事例太过绝对,导致论点显得很武断。(特别强调一下“显得”,我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阿德勒却是,但至少对于我这个普通读者来说,这样的论证方式让我感觉充满着“男性气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关儿童和教育的那一章,教师的角色和义务被点明,对我很有启发。

  • 0 扫把大牛 2022-08-04 10:57:15

    其实全文在讲的是自卑和优越 所有的人格问题可以从孩童期寻找到根源 但是对于解决来说好像并没有提什么建议 感觉前后还挺重复的。。。 似乎只是讲述了原因分析?这种感觉

  • 0 NKN·悠夏 2021-02-01 13:11:18

    还是那句话,只能说时代局限性太大了。他的很多观点,放到今天的时代,简直就是主动树靶子挨打。

  • 0 李白白白不起来 2019-01-24 23:37:25

    呜,比前一本的分析更多一些

  • 0 スダミルク🥛 2019-07-14 18:34:40

    在一些描述和案例中看到了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开始试图理解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样子。但是奇怪的是,之前看的岸见一郎的书里强调的过去与当下无关的这点,在这本里却似乎完全被推翻了?所以,过去的经历还是会影响现在,但是现在的行为是个体决定,与过去无关?

  • 0 千鹤 2020-08-10 11:02:00

    有一些时代的局限,但也很受益,性格也许是天分,但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学习都要靠自己的能力,不要自我设限。

  • 0 潘允嫒 2020-10-10 20:36:07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能承受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自由。

  • 0 大脸 2019-08-19 22:13:48

    久远的书了,叙述节奏和现在不大一样,快速切换得有点晕。段落之间好像也没什么关联,串不起来。作为科普读物不是很接地气。我是不大喜欢的,即使被奉为经典

  • 0 书中自有一间屋 2021-03-26 10:35:57

    “自卑意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特征和程度”

  • 0 阿布 2017-05-07 22:55:19

    个体心理学入门第一本,有些观念不能完全认同吧,还需要再看看其他著作

  • 0 李一一 2025-03-19 13:49:54 天津

    我始终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现代科学,研究需要基于特定社会背景和特定人群进行分析。虽然阿德勒研究的是个人心理学,但是得到的结论更多是西方的一套基于个案得出的童年分析理论。 本书前言确实写得很精华,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启发感,但是全书的内容也基本就是引言那些了,书的内容有些过于浅显。差点意思。

  • 0 2018-01-09 23:13:31

    自卑从哪儿来,就要回到那里去解决吧。

  • 0 2023-11-07 12:59:35 天津

    共鸣

  • 0 松窗午 2023-02-18 12:16:10 广东

    比较浅显的儿童心理科普(我又不养孩子)

  • 1 Momokoo 2017-11-22 16:46:19

    这本书像是Alefred adler的行医手记。光看目录对内容很期待,以为是一本从生活行为中剖析自我的书,结果并非如此。作者提供的案例由儿童的行为推测造成此种状况的心理原因,貌似分析结果都离不开“自卑”和“优越”两种。看得略晕。

  • 0 Shiina 2020-11-12 21:39:12

    作为科普还挺不错的,但是并没有从中获得方法论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