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支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长恨歌的创作者
· · · · · ·
-
王安忆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王安忆,祖籍福建。1970年赴安徽五河县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现徐州市歌舞团),1978年调任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编辑,1987年调任上海市作协专业作家,2004年调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为上海市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六届主席团委员,第七届副主席,全国第十届政协委员。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纪实与虚构》、《长恨歌》、《遍地枭雄》等,中篇小说《小鲍庄》、《叔叔的故事》、《我爱比尔》及《王安忆自选集》等,短篇小说若干。《本次列车终点》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分获1983、1990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中篇小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外婆看着眼前的王琦瑶,好像能看见四十年以后。她想着孩子的头没开好,开头错了,再拗过来,就难了。她还想王琦瑶没开好头的缘故全在于一点,就是长得忒好了。这也是长得好的坏处。长得好其实是骗人的,又骗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长得好,自己要不知道还好,几年已过,便蒙混过去了。可偏偏是在上海那地方,都是争着抢着告诉你,唯恐你不知道的。所以,不仅是自己骗自己,还是齐打伙地骗你,让你以为花好月好,长聚不散。帮着你一起做梦,人事皆非了,梦还做不醒。王琦瑶本还可以再做几年梦的。这是外婆怜惜王琦瑶的地方,外婆想,她这梦破得太早了些,还没做够呢,可哪里又是个够呢?事情到了这一步,就只得照这一步说,早点梦醒未必是坏事,趁了还有几年青春,再开个头。不过,这开头到底不比那开头了,什么都是经过一遍,留下了痕迹,怎么打散了重来,终究是个继续。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3页 -
王琦瑶却依然故我。晚上拍照睡觉迟了,第二日早上还准时到校。学校举行恳亲会,要她上台给老校友献花,她推荐了别的同学。有好奇的同学问她照相的细节,她则据实回答,不渲染卖弄,也不故作深奥。她对人对事还和从前一样,不抢先也不落后,保持中游,使那些生忌的女生也渐渐消除了成见,缓和下来。虽是一切照旧,心情其实是另番了。过去的安分守己中是怀了一些委屈,还有些负气的,如今却是心甘情愿。王琦瑶做人做得从容多了,这从容是有成功打底的。因是有收货,所以叫她怎么退让她也是愿意。照相馆里那些众星捧月的晚上,足以照耀很多个平淡的白昼,有了那橱窗里的亮相,无声也是有声。这就是王琦瑶高出一般女生的地方,她是比人多出一颗心的,确实是淑媛里的典范,王琦瑶总是安静,以往的安静是有些迫不得已,如今则有希望撑腰,前后两种安静,却都是一个耐心,王琦瑶就是有耐心,她比人多出的那颗心就是耐心。耐心是百折不饶的东西,无论于得于失,都是最有用的。柔弱如王琦瑶,除了耐心还有什么可作争取的武器?无论是成是败,耐心总是没有错的,是最少牺牲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从容是要有成功打底的;耐心是最有用的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精装本)(共42册),
这套丛书还有
《你在高原》《少年天子》《战争和人(1~3)》《湖光山色》《白鹿原》
等
。
喜欢读"长恨歌"的人也喜欢 · · · · · ·
长恨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98 条 )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4 )
-
南海出版公司 (2003)8.1分 90106人读过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8)暂无评分 14人读过
-
作家出版社 (2000)8.1分 16263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8.2分 797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单向历2019推荐书目 (鲸鱼君)
- 我的书架之文学、艺术类书籍 (巴洛克)
- 改编成电影的小说 (将心堂)
-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特装本) (万古如长夜)
- 石知田的Reading List (趁热拿铁)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4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长恨歌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春河木鳥 2024-01-09 17:14:57 内蒙古
喜欢王安忆这样精致端庄的文笔,细腻且洒脱的叙述风格,这种文风是健康有传承的,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可以看出作者成长的氛围,这种被富足生活培育出来的文字是很多人接受不了的,不少读者喜欢刻意的追求苦难与众不同,不喜欢是正常的。王安忆的文字像是瓷器一样精美,瓷器不是用来盛装汤饭的,是用来欣赏和插花的,王安忆的文字不同于先锋文学,给人类似坐在动车上急匆匆地感官享受的阅读快感,她的文字像白话翻译的古诗一样,读起... 喜欢王安忆这样精致端庄的文笔,细腻且洒脱的叙述风格,这种文风是健康有传承的,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可以看出作者成长的氛围,这种被富足生活培育出来的文字是很多人接受不了的,不少读者喜欢刻意的追求苦难与众不同,不喜欢是正常的。王安忆的文字像是瓷器一样精美,瓷器不是用来盛装汤饭的,是用来欣赏和插花的,王安忆的文字不同于先锋文学,给人类似坐在动车上急匆匆地感官享受的阅读快感,她的文字像白话翻译的古诗一样,读起来急不得,要求心态放平,闲暇之余拿起来读,越急越读不明白,心态就像是烧制瓷器的火候,大了就烧化,随着时间的冲洗,会慢慢学会如何欣赏造型与工艺,更加喜爱时间赋予瓷器的光泽。 (展开)
1 有用 药师人乙 2020-05-30 00:37:38
一个女人的青中老,40年的人生故事,王安忆在人物风情上的描述很得功夫,迂回婉转的娓娓道来,前半部有些传奇感,后半部却多是自持不得,一地鸡毛,拿张爱玲来与王安忆比,是不对的,两人玩的不是一件事。最后只能感慨,男人是不能信的,再多情意绵绵,多是付诸东流,依靠不住,颓然倒地。
1 有用 赤子 2020-01-06 16:42:22
开头四篇讲的上海,太啰嗦了。王安忆笔下的女性,太憋屈了。
0 有用 sallie 2018-07-13 00:44:38
(王琦瑶 照相程先生 李主任 老家小阿二 毛毛娘舅康明逊 混血儿萨沙 老克腊 长脚/吴佩珍 蒋丽丽 严师母 女儿 张永红 ) 故事讲得一般,但对一个女人几十年间处境、心态、经历人事的变化处理得很自然,琐碎的小事缓慢又合理地充塞其中,没有很突兀的感觉。
1 有用 迷路手电筒 2020-02-17 23:33:03
虽然读的书不多,书的作家也大多都是男性,但王安忆的文字是读起来最喜欢的,并不是华而不实辞藻堆砌,而是既华丽又实际,像是一个人在耳边不急不慢轻捻叙说着创伤的过去。相比起来,张爱玲文字倒像有种“外地人”的感觉,不过也不论好坏只是地域不同罢了。林徽因的文字自不必多说。“张是事件亲历者,王是缅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