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小组
我的小组
精选
文化
行摄
娱乐
时尚
生活
科技
小组、话题
文 / 凌琪
中国每年有几千部小说出版,多属自娱自乐,除了伤害森林污染空气,谈不上审美,也谈不上审丑,不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信息干扰。侯卫东写书则总得弄点泡腾片效果。 在2011年出版的《士时代的痛》里,侯卫东这样表述:一次思想能量的集中爆发,发生在孔子及其身后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是对这个时代约定俗成的命名,但它不足以反映思想兴起的时间和线索,也不便于检索知名士人的活动环境和性情特征。因此,或可形象地把它称作第一次思想“造山运动”所对应的时代——— 士时代。
当时我读到这里,感觉非常牛叉。侯卫东可能压根就没想去颠覆什么约定俗成的东西,只是思想太活跃,想象力和好奇心太旺盛,像个顽皮的孩子,攀上祭台,在菩萨肚皮上敲打敲打,想估摸一下它肚子里的货色——如此而已,无拘无束,自由骀荡,这正是“士时代”主旋律的返祖现象。 如同地质时代寒武纪生命物种大暴发,孔子及其身后的时代,王纲解纽,处士横议,一个个鲜明而神圣的个体在华夏处女地上夸父追日一般飞翔奔走。哪怕鸡鸣狗盗之徒,亦杀身成仁,死不旋踵。“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士时代”就是华夏民族的少年时代,怎奈儒家文化与“奴家文化”的迷魂汤一灌两千年,少年中国未老先衰,何其悲也。士时代的痛,就是我们少年中国的心绞痛。
侯卫东没有延续《士时代的痛》的流风遗韵,乘胜追击,而是如古代功夫大侠一般,一下子跳到了时代、题材,叙述方式的另一个极端,出手之快,手段之漂亮,令人咋咋称奇。《黄的海》在读书圈子里小范围试读,就已经掀起了一股争议。这一次的争议,关乎文本。
《黄的海》结构规整,清晰生动,画面感流畅,有大型电视连续剧的厚重和景深,匹配当下大众读者的审美趣味,但对于以“鸡蛋里挑骨头”为职志的我来说,有一份无法忽略的纠结。
当我为人物命运而担忧,当小说情节需要飞起来的时候,严密而翔实的史实又步步展开。两百来张历史照片将我从小说情境里拉入历史情境。掩卷看到封面“写实小说”的字样,似有所悟,也心生困惑。读小说,还是读历史,不能肯定这两种心思是彼此牵扯,还是组成合力,推动我一口气穿越那个波谲云诡的历史画廊。
这是我体会到的阅读干扰,或曰阅读障碍。干扰与障碍的设置,是每一位高智商高技巧作家在权衡读者理解力的时候,不能不再三权衡的问题。它能让读者多一些盘亘的时间领略那轻车熟路所看不见的美景,但也可能让读者彻底放弃。臭鲑鱼和河豚对一些美食家是有干扰的,莎士比亚就是托尔斯泰的障碍。就现代文学作品而言,因阅读障碍而产生的争议本身就是一道热处理工艺流程。正所谓市场为炉,碰撞为工,争议为炭,作品为铜,正是捶打淬炼,作品的价值内涵才能显现出来。
侯卫东的作品,是小说,还是历史?保持着“士时代”返祖自由精神的侯卫东并不在意,他说这在西方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西方的类型写作有数十种,新闻小说、新小说派、超新小说派等等。想想也有道理,如果《黄的海》的作者被条条框框所束缚,又如何期待作者带着读者一道飞起来,去穿越历史的迷雾,体会中国海军深沉厚重的悲怆与梦想呢?
不争议 无价值
|
有用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