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新安晚报
日本从1894年甲午海战起,开始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而这种态度成为日本对华思维一直延续到今天。100多年间,日本在中日之间的海面上小动作不断,特别是2012年,日本政府声称购买钓鱼岛,拒不承认钓鱼岛是中国领土,东海的局势再掀狂澜。而近期,日本更是变本加厉,宣布在离中国130海里的那国岛驻军,这片弥漫浓浓火药味的大海,再次成为国民关注的焦点。
为什么日本一直觊觎中国,以至于不断挑衅?质言之,日本不担心自己吃亏,从120年前,日本就知道,在东海广大的水域上,它们说了算。
中国海军以前到底有多弱?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海军实力总体优于日本,但是,甲午海战中国战败。实力和国力都比别人强,但打不过别人,说明当时的海军作战能力比对方差。这给日本一个印象,你这老虎是纸糊的。所以,日本就胆大了,到了1937年,日本就打进了中国。甲午战争被视为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更是中国海军走下坡路的起始点。清廷的覆灭,海军的身影一度几乎从太平洋上失踪。日本侵华时,按照吨位比,中国与日本在海军舰艇上的悬殊是1∶20,日本的武器装备几乎要比中国强20倍,在这种实力严重不对等的情况下,仗怎么打,能不能打?都是问题。甲午时日本打中国,世界的主流看法是日本找死,而1937年这一次,中国海军必败无疑。
但是,这一仗必须打,保家卫国,不打不行。
这是一场胜数无多的战争,但中国海军没有选择。
为了纪念这段悲情往事,更让国民不忘国耻,安徽时代出版集团三年前在全国组稿,最后选中了著名民国海军问题研究专家侯卫东的选题,通过三年时间的高强度写作和编校过程,于今年4月推出50万字、副标题为“一个海军弱国长江抗战”的《黄的海》(侯卫东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年4月出版)。4月19日,在合肥市渡江战役纪念馆胜利塔广场,《黄的海》作为书香安徽阅读季活动启动仪式的一部分,举行了数千人参加的首发式。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黄的海》是今年安徽出版界献给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要图书。《黄的海》,从抗日战争爆发,一直写到民国海军被日军几乎完全吞噬,厚重的历史讲述,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全面回溯了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书中同时配发了两百多幅珍贵的历史照片,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更能对照图片,恢复当时惨烈的战争图景。
1937年,中华民国海军面对日本的坚船利炮,不得不放弃近海,从海岸线一直退守到内河长江。作为一支“送死”的部队,它的每一次出击,几乎都等同于自杀,而它每一次破釜沉舟的抵抗,都代表了一个民族心有不甘的临终低吼。为了抵挡日军深入中国内陆,拼死抗争的海军,只能以沉船阻塞河道阻止日军舰艇……读《黄的海》,是个令人痛心的阅读过程,50万字的长篇叙事,几乎每个字都被泪水浸泡过,“黄的海”,是一部“泪之海”。
当然,这里的泪,是壮士断腕之泪,是弱者发奋图强的宣誓之泪。
在中国海军日渐强大的今天,重新审视日本侵华史中最让人伤心的内河战场,《黄的海》可以称作是中国领海上一座警示后人的纪念碑。
黄的海:一座警示后人的纪念碑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