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瓢纽约》的原文摘录

  • 中共要是保起密来,可以什么都包括。 (查看原文)
    到里斯本看海 2015-07-07 17:46:33
    —— 引自第325页
  • 吃是做的序幕,读是写的前奏。 (查看原文)
    到里斯本看海 2015-07-08 16:01:13
    —— 引自第358页
  • 这一困就是十个月,直到次年春。我们无法想象他们是怎么熬过这个给冻死的冬天,反正,海湾刚开始解冻,哈德逊就下令继续航行探寻。这个时候,那些饥寒交迫、疲病交加的水手终于叛变,将船长哈德逊、他儿子和几名忠心水手送上了一条小船,抛弃流放。 (查看原文)
    0516050 2016-01-18 11:04:53
    —— 引自第22页
  • 太平洋乐园,像迪士尼乐园一样,是一个游乐场,只不过规模小得多,可是更接近美国乡下传统的集市。……它的roller-coaster,虽然没有纽约康尼岛的有名,但在当时也算是美国有名的之一。你上去的时候还不大觉得,可是一连几次,一次比一次抖得下降,因为就在太平洋的海滩上,你真以为你和整个列车就要几乎必知地冲进深蓝色的海水中去。 (查看原文)
    0516050 2016-02-09 11:40:19
    —— 引自第157页
  • 不错,我从未见过任何人为一个陌生人的讣闻流泪,但他并不比那则讣闻,或这个世界,更冷酷。 (查看原文)
    0516050 2016-02-10 10:39:56
    —— 引自第179页
  • 这是20世纪初的情杀,昨天的情杀。如果拿他来与今年2月发生的现代情杀来比,给人的感觉是太老派太温情了,还要异性,还要相爱,还要结婚,还要忌妒…… (查看原文)
    0516050 2016-02-15 10:21:20
    —— 引自第221页
  • 这是一个非常痛苦而恐怖的回忆,尽管我个人安全地回到家中,我从其中得到的教训是,不具备所需认知和能力和技术的工作,上面派你是上面的错,自告奋勇是个人的错。1958年,金门遭受到史无前例的炮击,无数人丧失了生命,而我,我失去的只不过是我的天真。 (查看原文)
    0516050 2016-02-18 14:08:15
    —— 引自第285页
  • 但是,潜伏在纽约精神深处的,使纽约几百年来一直是一个最富有生命力、创造力的大都会,却是荷兰流传下来的更宝贵的遗产—其容忍精神。你只需要看看头几批荷兰殖民者的构成,就可以看出一个大概。这些创业移民殖民者,人数不过数百,大部分都给这种容忍精神所吸引,却分别来自东南西北欧,说着好几十种不同语言,有着不下十种不同信仰。 但是精神是一回事,甚至于有了宪法也是一回事,如何执行又是另一回事。前两者比较抽象遥远,但具体落实执行者是人,而是人就有人的麻烦,人的问题。 果不其然,新阿姆斯特丹最后一任总督,彼特• 史岱文森(Peter Stuyvesant )不但又严又狠,还有浓厚的宗教偏见,尤其痛恨基督教的“贵格派”(Quakers)。他擅自下令禁止贵格教徒有任何公开宗教活动,违犯者受到刑罚。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对他认为的异教分子进行迫害了,之前他也曾如此歧视犹太人。但是这次,定居在今天纽约市皇后区的“法拉盛”(Flushing )的居民,有一大批公开站出来为贵格派教徒讲话,写了一封信给史岱文森总督,其中强调“(荷兰)国内的友善、和平与自由的法律延伸到犹太人、土耳其人、埃及人……并谴责仇恨、战争和奴役……我们本着良心不能对他们施加暴力……这在我们村镇(法拉盛)建镇特许证中明文规定……”。 这封信就是有名的1657 年《法拉盛抗议书》(Flushing Remonstrance)。“本着良心”指的是“良心自由”(liberty of conscience),西印度公司正式答复并告诫史岱文森说:“人的良心应享有自由,不受束缚……”但在发挥作用之前,新阿姆斯特丹已被英国接收,改称纽约。 考虑到与其同时代那批逃离英国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在今天麻省波士顿一带建立了新英格兰殖民地之后,反而排斥其他信仰,只以他们的教派为主,搞了一个近乎“神权”的政治体制,那这封《法拉盛抗议书》的意义就更为深远了。一... (查看原文)
    Haggressif 2016-02-20 01:00:50
    —— 引自第13页
  • 静寂的深山,只有风在吹、树在摇、鸟在叫。当你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中沉睡一阵,你会以为风为你吹,树为你摇,鸟为你叫,整个蓝山为你存在。 (查看原文)
    0516050 2016-02-21 20:31:43
    —— 引自第345页
  • 据他说,日本一家UCC咖啡公司(其中的U指的是Ueshima,但不知日问为何。CC想来shiCoffee Company),早在1981即打进牙买加咖啡企业… (查看原文)
    0516050 2016-02-25 17:58:05
    —— 引自第353页
  • 有山有树,有溪有湖,有鹿在跑,有鱼在跳,有鸟在叫。 (查看原文)
    0516050 2016-03-05 09:02:13
    —— 引自第389页
  • 厂长说会,大约蒸发掉2%左右。然后他顿了片刻,脸上首次显出一丝笑容,“我们把这蒸发消失的2%,算作是天使的份额。” (查看原文)
    0516050 2016-03-05 10:41:26
    —— 引自第423页
  • 自从荷兰于1624年在曼哈顿建立了交易站(几乎与其殖民台湾同时),纽约即一直以贸易为主。以都市建设来说,主要基于经济考虑,纽约几百年来的一贯做法是,把好好的楼房拆掉重建更高更大更赚钱的庞然大物。每二十三十年,不少社区(而非小区)的面目全非,地产是也理直气壮,“老兄,我拆的又不是巴黎圣母院,你叫什么叫!”直到1963年,纽约市一粒明珠,一座建筑大师仿照古罗马“卡拉卡拉(皇帝)浴室”于1910年落成的伟大工程科技建筑杰作“宾州车站”,就这么为了钱硬给拆掉了。 这才一棒打醒了纽约,民间多年的呼吁抗议,才终于有了结果,就是“1965年纽约市地方法第46号”。可别小看这项听起来毫不响亮的立法,是它授权设立了具有决策能力的“纽约市陆标保存委员会”。 单凭这个委员会组成其成员条件,即可大致体会到市府民间共同努力的方向。成员十一人,均由市长任命,任期为交叠之三年。委员之中至少应有三名建筑师,一名地产商,一名都市规划者,一名纽约历史专家。其他五名市民之中必须有一名以上为律师和了解市府运作人士,而且包括纽约市五个区每区至少一位居民,除主席之外,其他委员完全义务为纽约服务。 从这委员会成立以来这四十多年的努力和成绩可以看出,他们认识到城市之经济发展的必要以及市民生活所需的要求,更不提以摩天大楼称霸全球百年的纽约在建筑商的自豪……也就是说,委员们体认到,既不能把纽约保存得变成一座老建筑博物馆,也不能任由投资开发商为所欲为,乱拆乱盖一些不得人心的高楼大厦,也不能以现代化为借口摧毁整个历史区域,也不能毫无约束地任凭建筑大师天马行空,利用这个国际大都会展示他们的才华。 (查看原文)
    Haggressif 2016-03-05 23:11:46
    —— 引自第51页
  • 是纽约市制造水桶的工厂首先设计出这典型的水塔——以若干铁条箍住一个个木头桶片,上盖一顶圆锥形罩的蓄水器。而且一百多年来一直使用木头。就连前几年落成的豪华摩天大楼,曼哈顿五马路商业中心地带的“川普塔”(Trump Tower),在其昂贵的大理石、玻璃、金铜表面的背后,也立着两座卑贱的木制水塔。3英寸厚的木头相当于30英寸的钢绝缘,无论是隔热还是隔冷。对户外气温可以高达华氏一百度以上、低达华氏零下二十几度的纽约来说,这比什么都重要。同时,水塔的木头不用漆,也不能漆,它需要空间去呼吸。这就难怪二次大战前后曾一度试用钢制水塔的楼主,早就开始雇用专人使用喷灯来将这些今天所谓的“钢恐龙”给烧除,改用木水塔。钢水塔平均每五年要漆一次。所以今天,只有色彩水塔是钢水塔,而今天就算你有意去找也很难了。 (查看原文)
    Haggressif 2016-07-06 22:32:08
    —— 引自第57页
  • 就像法国的三色国旗一样,为了在视觉上让人感到红白蓝三色的宽度一致,其中蓝色略宽; (查看原文)
    此情做梦呢 1回复 2017-08-28 16:04:52
    —— 引自第60页
  • ““历史会评价这个世代参与者的成绩和成就。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只能感到,无论今后有多少又一代杰出优秀艺术家来闯他们的纽约江湖,只因时代和潮流和苏荷的改变,就再也不可能出现这样一个世代和现象了。而旁观者的庆幸是,在这个世代和现象发生的时候碰巧在场,目击到我这些朋友在苏荷的奋斗,以及他们在纽约留下来那浅浅的足迹,和那深深的脚印。” (查看原文)
    清原3.0 2022-09-16 18:16:15
  • “咖啡不是牙买加或加勒比海的土产,它是像较早的甘蔗一样移植过来的。照牙买加流传的说法—而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是在1723年,一位被调任为驻法属马提尼克(Martinique)的步兵上尉德克利尤(Gabriel Mathieu de Clieu)的一个念头。他在法国听说荷兰人已经将咖啡,从原产地埃塞俄比亚和阿拉伯的也门,成功地移植到像苏门答腊等地的东印度群岛,于是德克利尤上尉在启程之前—据说奉命—将保护在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皇家花园的咖啡树,带了三棵前往气候极其类似苏门答腊的西印度群岛。在横渡大西洋的一个月航程之中,虽然咖啡树和水手们共同分享宝贵的淡水,但途中还是死了两棵。结果,这余下仅存的一棵咖啡树,便成为整个加勒比海区域各个岛屿所有咖啡的祖先。五年之后,1728年,传到了牙买加。从此蓝山和咖啡结上了缘。” (查看原文)
    清原3.0 2023-01-29 16:08:31
    —— 引自章节:蓝山和咖啡
  • “如果你觉得缘分带有少许宿命或浪漫色彩,那我们可以入世地看看蓝山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不错,不是整个蓝山山脉都是最理想的咖啡种植地。全牙买加也只不过有大约3万英亩(约121平方公里)的咖啡农地,而其中又只有9000英亩(约36平方公里)属于真正蓝山境内,而其中又只有在蓝山从最低海拔2000英尺高度到可耕种的最高点的山脉脊岭地带,才生长出真正最佳的蓝山咖啡。” (查看原文)
    清原3.0 2023-01-29 16:08:31
    —— 引自章节:蓝山和咖啡
  • “直到1973年,牙买加独立十一年,政府才下令规定,只有在蓝山山脉之中被确认的特定区域之中生长,而且由当地四家庄园加工厂生产的咖啡,才有资格正式称为“百分百蓝山咖啡”。任何其他牙买加咖啡,例如生长在蓝山法定高度以下,或山下平原上成长的咖啡,如名称之中带有“蓝山”,则必须含有20%的真正蓝山咖啡,但仍只能称为“混合蓝山咖啡”(Blended Blue Mountain Coffee);否则只能称为“高山混合”(High Mountain Blend),或“低地咖啡”(Low Land Coffee)。今天,真正纯蓝山咖啡,只占全牙买加总咖啡生产的20%到25%。” (查看原文)
    清原3.0 2023-01-29 16:08:31
    —— 引自章节:蓝山和咖啡
  • “吃是做的序幕,读是写的前奏。我们从小爱上的吃和读,影响到我们一生。不错,不少人能够从家常便饭成熟到可以欣赏其他风味的烹调,或从青少年读物深入到可以领会文字表达的人类智慧。但是,不论我们到了什么年纪, 还是喜欢吃小时候吃惯了的(“妈妈做的!”),还是不能忘记小时候迷上了的小说诗歌,以至于当你自认有了一招半式,而去下厨炒盘菜待客,或下笔写篇东西发表的时候,“你我多半很难抛弃这个早已成为个性一部分的童年喜爱。” (查看原文)
    清原3.0 2023-01-29 16:08:31
    —— 引自章节:吃这本书——回味宣一写做菜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