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开》的原文摘录

  • 每桌十人,自由组合,没椅子,直立就餐。大师傅用木杠抬着大木桶进来,引起一阵激动——那些年轻的胃。各桌派代表用两个脸盆排队。一个脸盆盛主食,一个盛菜。校长杨滨发现营养标准不够,提出把伙食费加到每天四毛,即隔天加个有肉的甲菜,竟有一多半学生没有响应,可见平均家境之贫寒。这在“文革”成了杨滨搞修正主义和挑动学生分裂的罪名之一。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回复 1赞 2011-02-12 13:35:44
    —— 引自第197页
  • 兩个窝头夸好饭,一行长队上青天。窗含师傅丰脸笑,门泊学生瘦骨寒。”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回复 1赞 2011-02-12 13:35:44
    —— 引自第197页
  • 陶洛诵长得挺漂亮,却被百万庄一个号称“俊男美女鉴定专家”的人评为79分。后来一打听才知道美女的标准是维纳斯,俊男的标准是大卫。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回复 1赞 2011-02-12 13:35:44
    —— 引自第197页
  • 高考落榜后,父亲对他说:“上学的机会是受人控制的,但读书与实践才是获取知识的主要课堂,在这个学校中学习的权力只掌握在你自己手中,是任何人都剥夺不了的。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这比任何名牌大学的校徽重要得多!”这番话他一直记在心中。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回复 1赞 2011-02-12 13:35:44
    —— 引自第197页
  • 对峙中,双方身体几乎贴在一起,甚至能听到对方的呼吸。我心跳加快,血向上涌,头脑一片空白,从对方眼中能看到自己渴血的愿望。那是人的原始本能,可追溯到古老的狩猎和战争,在某些时刻仍在控制着我们。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回复 1赞 2011-02-12 13:35:44
    —— 引自第197页
  • 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抄成巨幅挽联,横挂在街上。高音喇叭播放着哀乐。我们走进停尸帐篷,向死者三鞠躬。那是我头一次目睹死人,有男有女,皮肤蜡黄,在阳光反衬下呈半透明状,让人想起皮影戏。更可怕的是那股恶臭,要尽力屏住呼吸。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回复 1赞 2011-02-12 13:35:44
    —— 引自第197页
  • 一个物质匮乏时代的好处是,欲望不多不少,就像自己的衣服那么贴身。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回复 1赞 2011-02-12 13:35:44
    —— 引自第197页
  • 其实,几乎每个中国男人心中都有个小暴君,且角色复杂:在社会上基本是衙役顺民,不越雷池一步,“人阔脸就变”,对手下对百姓心狠手毒,这在历代造反者身上尤其明显,关键是转换自如,无须过渡;在家中小暴君必是主宰,无平等可言。 直到我成为父亲,才意识到这暴君意识来自血液来自文化深处,根深蒂固,离经叛道者如我也在所难逃。回望父亲的人生道路,我辨认出自己的足迹,亦步亦趋,交错重合——这一发现让我震惊。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回复 1赞 2011-02-12 13:35:44
    —— 引自第197页
  • 我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序:我的北京》P1 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序:我的北京》P1 北京就像一个被放大了的灯光足球场。《光与影》P1 欢迎仪左简短而沉默,直到坐进一辆黑色轿车,他们才开始说话,很难分辩是客套还是威胁,灯光如潮让我分神。《光与影》P1 随着下课的铃声,春天到了。房檐吸附过多的水分,由白变黑;天空弯下来,被无数枝头染绿;蜜蜂牵动着阳光,嗡嗡作响;女孩奔跑中的影子如风筝,谁也抓不住那线头;柳絮纷纷扬扬,让人心烦。《光与影》P5 不知为什么,秋天总是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味儿》P12 这从鳕鱼提炼的油脂,让我品尝到大海深处的孤独感。后来学到的进化论证实了这一点:鱼是人类的祖先。(《味儿》P13)人要学会鱼的本事,非得逆向穿越亿万年的进化过程。(《游泳》P53) 六十年代初的北京,静得像个大村庄,《声音》P18 脚步纷杂却清晰可辩:男重女轻,劳力者浊,劳心者稳,老人滞中有间歇,孩子则多变,《声音》P19 吆喝是对北京话的纠偏:把音调放慢拖长,穿糖葫芦般给每个字应有的重视——清脆圆润,合辙压韵。《声音》P20 男孩子特别迷恋能转的玩意儿,比如“抽陀螺”……要不北京男人说“你丫找抽呢?!”估摸就这么来的。《玩具与游戏》P32 在男孩儿的游戏中,暴力倾向和冒险精神是潜规则。《玩具与游戏》P32 那是全国人民共用减法的年代,一改成加法,竟让我和父亲都有点儿晕眩……不过这书柜在辗转漂泊中经住考验,一直坚持到全国人民改用乘法的年代。《家具》P39—42 在我的想象中,音乐是从红红绿绿的指示灯中流出来的,淹没了我们,生活变得透明,好像住在玻璃房子中。《唱片》P43 那时候人正挨饿,忙着糊口,闲着的耳朵显得多余。《唱片》P43 单声道的音响造就了单声道的耳朵,而单声道的耳... (查看原文)
    石头摇篮 2回复 33赞 2011-02-15 20:08:13
    —— 引自第1页
  •   据我们物理老师说,当人进入黑暗,短短几分钟内视力可增至二十万倍。看来黑暗让人洞若观火。灯火本来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之一,但这进化一旦过了头,反而成了睁眼瞎。想当年,我们就像狼一样目光敏锐,迅速调节聚焦:刷——看到火光,刷——看到羊群,刷——看到无比美好的母狼。 (查看原文)
    李慕白 2011-02-16 12:03:40
    —— 引自第37页
  •   我自幼和弟弟妹妹玩影子游戏,两手交叉,借灯光在墙上变幻成各种动物,或弱小或凶猛,追逐厮杀。后来谁也不愿意扮兔子。弱肉强食,连影子游戏背后都有权力意志,操纵者自以为是万物的主宰。 (查看原文)
    李慕白 2011-02-16 12:03:40
    —— 引自第37页
  • 光影>> 其实受害最深的还是孩子,在日光灯下,他们无处躲藏,失去想象的空间,过早迈向野蛮的广场。 只要不仰视,看到的都是胸以下的部分,不必为长得太丑的人难过,也不必为人间喜怒哀乐分心。一旦卷入拥挤的人流,天空翳暗,密不透风,奋力挣扎才冲出重围。人小的好处是视角独特:镀镍门把上自己的变形的脸,玻璃橱窗里的重重人影,无数只脚踩踏的烟头,一张糖纸沿马路牙子起落,自行车辐条上的阳光,公共汽车一闪一闪的尾灯…… 孩子长大后,多半都会忘了,时间社会习俗知识系统强迫他们忘却,似乎那是进入成人世界的条件。 声音>> 大约七点二十五分,班主任李老师穿过三不老胡同。他瘦高挑儿,腰板笔直,目不斜视,大步流星向前迈进,黑皮鞋橐橐作响。他清清嗓子,一扭头,“呸”地吐出一口浓痰。一听见李老师的脚步声和吐痰声,我慌忙爬起来 (查看原文)
    AllanLee 2011-03-03 16:47:01
    —— 引自第26页
  • 上學的機會是受人控制的,但讀書與實踐才是獲取知識的主要課堂,在這個學校中學習的權力只掌握在你自己手中,是任何人都剝奪不了的。讓學習成為一種生活的習慣,這比任何名牌大學的校徽重要得多。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1-03-27 22:47:06
    —— 引自第157页
  • 记忆带有选择性、模糊性及排他性,并长期处于冬眠状态。而写作正是唤醒记忆的过程--在记忆的迷宫,一条通道引导另一条通道,一扇门开向另一扇门。 童年、青少年在人的一生中如此重要,甚至可以说,后来的一切几乎都是在那时候形成活被决定的。回溯生命的源头相当于某种史前探险,伴随着发现的快乐与悲哀。如果说远离和回归是一条路的两端,走得越远,往往离童年越近;也正是这最初的动力,把我推向天涯海角。 (查看原文)
    Ronica 2011-03-29 22:40:28
    —— 引自第2页
  • 太阳升起来。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如缕。北京的吆喝声特别,显然与胡同的深度宽度和弯度有关,要想让商业信息家喻户晓,非得把吆喝抻长拉宽外加七拐八弯才行。北京人语速快,咬字含混,吆喝是对北京话的纠偏:把音调放慢拖长,穿糖葫芦般给每个字应有的重视--清脆圆润,合辙押韵。关键还得底气十足,有穿透力,换气不换声,平起,一翻身高八度,站稳了别掉下来,拉长韵尾--张恨水在《市声拾趣》中写道:“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喝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北平小贩的吆喝声,复杂而和谐,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 (查看原文)
    Ronica 2011-03-29 22:44:36
    —— 引自第20页
  • 不知为什么,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末儿飘散,中文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在男孩子臭脚丫味儿和脏话之上,是女孩儿的体香,丝丝缕缕,让人困惑 (查看原文)
    昵称已被重置 2011-04-13 18:25:48
    —— 引自第12页
  • 那是一种仪式:拉上厚重的窗帘,斟满酒杯,点燃香烟,让音乐带我们突破夜的重围,向远方行进。由于听的遍数太多,唱针先要穿过尘世般喧闹的噪音区再进入辉煌的主题。短促的停顿。康成用手势加强语气,开始阐述第二乐章:“黎明时分,一小队旅行者穿过古罗马的废墟……”夜深了,曲终人不散,东倒西歪睡去,而唱针在乐曲结尾处吱啦吱啦地不停滑动 (查看原文)
    昵称已被重置 2011-04-15 10:09:20
    —— 引自第45页
  • 困难时期,小学只上半天课。下午分小组在家做完功课放了羊,各奔东西,小人书店即去处之一。三五结伴,各接几本,资源共享。虽说店里有不准交换的明文规定,但老板睁一眼闭一眼 (查看原文)
    昵称已被重置 2011-04-15 11:05:21
    —— 引自第99页
  • 记忆带有选择性、模糊性和排他性,并长期处于冬眠状态。而写作正是唤醒记忆的过程——在记忆的迷宫,一条通道引导另一条通道,一扇门开向另一扇门。 (查看原文)
    Trivisa 2011-05-27 00:40:57
    —— 引自第2页
  • 特别是从阳台望去,四合院青灰色瓦顶层层叠叠,有如排浪,涌向北京城低低的天际线;鸽群闪烁而过,哨音反衬天空的寂寥;枣树招来四面八风,青枣渐红,让路过的孩子不禁踮起脚。 (查看原文)
    Qღ♬♪ 2011-05-27 10:34:31
    —— 引自第68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26 27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