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无印良品是什么?
无印良品是日本杂货品牌,是生活用品、服饰,甚至房屋建筑……
无印良品是生活方式,是提倡自然、简约、质朴和循环……
无印良品是企业,是从38亿赤字到1620亿营业额的传奇
惊天逆转的秘密,是MUJI内部通用的“2000页工作手册”
良品计划会长 松井忠 三 为你《解密无印良品》
企业运营•个人成长 完全手册
本书作者松井忠三1992年加入良品计划。历任总务人事部长、无印良品事业部部长,于2001年就任无印良品社长。面对无印良品的赤字状况,松井忠三着手从企业文化到管理手段进行一系列改革,最终形成了整个企业通用的一本2000页的MUJIGRAM工作手册。
通过管理模式的优化,MUJI的赤字状况得到改善,营业额随MUJIGRAM的逐渐完善稳健上扬。这一切都归功于管理手段的优化。
MUJI的店铺,所有的商品布局均须统一,商品陈列方式都有固定规...
无印良品是什么?
无印良品是日本杂货品牌,是生活用品、服饰,甚至房屋建筑……
无印良品是生活方式,是提倡自然、简约、质朴和循环……
无印良品是企业,是从38亿赤字到1620亿营业额的传奇
惊天逆转的秘密,是MUJI内部通用的“2000页工作手册”
良品计划会长 松井忠 三 为你《解密无印良品》
企业运营•个人成长 完全手册
本书作者松井忠三1992年加入良品计划。历任总务人事部长、无印良品事业部部长,于2001年就任无印良品社长。面对无印良品的赤字状况,松井忠三着手从企业文化到管理手段进行一系列改革,最终形成了整个企业通用的一本2000页的MUJIGRAM工作手册。
通过管理模式的优化,MUJI的赤字状况得到改善,营业额随MUJIGRAM的逐渐完善稳健上扬。这一切都归功于管理手段的优化。
MUJI的店铺,所有的商品布局均须统一,商品陈列方式都有固定规则。
MUJI的商品,所有的标签都有明确固定的尺寸和标准的说明要求。
MUJI的员工,所有的工作经验都可以从手册说明中获得,无需请教。
……
作为全球最佳企业,为何如此。
顾客真的能设计出好产品?
为何要与部门全体员工共享商谈记录?
怎么才能让下属自动改变意识?
“二流战略”竟然可以用“一流执行力”来补救?
提案书为什么不能超过一张A4纸大小?
……
一切答案尽在MUJI手册之中。
而这手册衍生而来的高执行力思维和工作方法,更是个人成长的一剂良方。
那么,这2000页的工作手册究竟如何制作得来?
良品计划会长 松井忠三 为你解开MUJI的管理秘密
作者简介 · · · · · ·
松井忠三:现任良品计划株式会社会长。1949年生于日本静冈县。1973年毕业于东京教育大学(现筑波大学)体育系,后进入西友STORE(现西友)株式会社就职。1992年加入良品计划。历任总务人事部长、无印良品事业部部长,于2001年就任无印良品社长。他从“企业文化”着手对陷入赤字状态的公司进行改革,实现了公司业绩的V字恢复,并促其走上迅速成长的道路。2007年完成史上最高总营业额(当时数据)1620亿日元。2008年升任现在职位,继续推进公司的“机制构筑”至今。
目录 · · · · · ·
序章 为何无印良品拥有“厚达两千页的指南”——缺乏“标准”便无从“改善”
从商品开发到店铺经营、服务……一切工作的原点_2 / 【无印良品指南①】将所有工作“规
范化”_4 / 【无印良品指南②】从“商品名称的制定”中可以学到什么_6 / 【无印良品指南③】
“提高工作效率”的机制_8 / 【无印良品指南④】如何建立“长期胜利的机制”_10 / 搜罗“这
样做更好”的创意_12
· · · · · · (更多)
序章 为何无印良品拥有“厚达两千页的指南”——缺乏“标准”便无从“改善”
从商品开发到店铺经营、服务……一切工作的原点_2 / 【无印良品指南①】将所有工作“规
范化”_4 / 【无印良品指南②】从“商品名称的制定”中可以学到什么_6 / 【无印良品指南③】
“提高工作效率”的机制_8 / 【无印良品指南④】如何建立“长期胜利的机制”_10 / 搜罗“这
样做更好”的创意_12
Chapter One
让营业额与积极性实现“V 字恢复”的机制——不试图“改变员工”,而是“创造机制”
实现“从三十八亿日元赤字开始的V 字恢复”_16 / 即便“战略二流”,只需“行动力一流”
即可_20 / 仅靠经验主义“会摧毁一个企业”_24 / 用“新机制”替换企业问题_29 / 让下属
思维“自动改变”的方法_32 / “销售调查”与“单款定胜负”的创意如何产生_36 / “根
据顾客之声创造热销款式”的具体策略_39 / 警惕“虚有其表的突破口”_41 / 优秀人才不会
集中涌入,所以要创建“培育机制”_44 / 人要“经历两次失败才能成长”_47 / 在奔跑中思考,
同时处变不惊_52
Chapter Two
决策一旦制定,便贯彻到底——彻底排除“经验”与“直觉”
制定指南是“工作的开端”_56 / 为何“制定机制”后能“产生行动力”_59 / 不要忽略年均
四百四十个的“现场智慧”_65 / 好的指南必须“让新人也能理解”_69 / 开拓视野的方法——
工作中的“何物•何为•何时•何人”_72 / “发现隐藏的浪费+ 提高生产力”之法_76 / 你
的工作方法是否已更新至“最新版”? _78 / 为何要“与全体员工共享商谈记录”? _81 / “把
七千件投诉降低为一千件”的风险管理法_84 / 用指南“培养人才”_87 / 用指南“培养能够
培养人才的人”_90 / “可视化→递交提案→改善”的循环_93 / 选择“结果正确的道路”_96
Chapter Three
强化企业的“简单、明了之事”——从“他人”与“他企”中借鉴
“遵守时限”、“收拾垃圾”——优秀员工的条件_100 / 为何“认真打招呼”便能“减少不良品”_102/ 对部长甚至社长也以“先生”来称呼_108 / 提案书的印章“最多只能有三个”_111 / “从他
企借鉴”智慧_114 / 与其他企业进行“透彻的”交流_119 / 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渗透反对势
力_123 / 让“干部稳定三年”! _127 / 提高下属积极性的一个方法_131 / 咨询顾问无法帮助
重建组织_135 / 迷茫时“选择最困难的道路”_137 / 不是改变性格,而是改变行动_140 /
Chapter Four
此种机制“能让生产力提升三倍”——避免“无谓努力”的方法
“让努力开花结果”需要一定的方法_144 / 将劳动力一口气缩减为五分之一的“想法”_147
/ 找到原因的瞬间问题就解决了八成_150 / “桌面整洁的公司有前途”的原因_155 / 明确“工
作的最后时限”_159 / 报告、联络、讨教“会阻碍人的成长”! _164 / “贯彻18:30 下班”
的原因_167 / 为何无法停止加班_172 / 提案书“只需一张A4 纸”_175 / 摒弃“虚有其表的
会议”_179 /
Chapter Five
培养把自身工作“机制化的能力”——有了“基础”就能“应用”
让自我保持“更新”的方法_184 / 创造“自己的MUJIGRAM”_187 / “完美的沟通”也能指南化?
_191 / 就连家务活也是有了“基础”就能轻易实现“应用”_196 / 作为不断创造利益之原动
力的“指南”_200
后记
· · · · · · (收起)
"解密无印良品"试读 · · · · · ·
让“努力”与“成果”直接关联 无印良品公司内部有两本厚重的凝结了全体员工“智慧与努力”结晶的工作指南。 它们分别是帮助业务顺利进行的“公司内部机制”指南和总结了店铺服务一切“标准”的服务指南,其中可谓收录了“无印良品的一切”。 本书将公开部分指南内容,并以此为依据向读者介绍何谓“重视机制的工作方法”。 或许读者们在看到指南一词时,会产生“无机冰冷的印象”。...
丛书信息
喜欢读"解密无印良品"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解密无印良品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解密无印良品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0 条 )

细节就是上帝。—密斯·凡德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无印良品的管理精细到何种程度?连上级对下级的训话时的姿势、动作和表达都被明文规定,也就不必提每件物品在店铺如何摆放这些常规问题了。“如何做”的问题不会被提出,因为它们可以在一本超过两千页的指南(MUJIGRAM)中能找到。这实在让人匪夷所思,不过想想也是合理。一旦... (展开)> 更多书评 50篇
-
三秋树 (多读书以养胆气少忧虑以养心气)
《解密无印良品》是公司提倡要读的书,员工每季度有“读书费”,于是买了这本,买回来后借给同事先看了,后来我看时与她有过交流,其中一个疑问是这么好的“秘诀”为什么要分享出来?作者在前言中说有两个原因,一是振兴日本经济;二是“重视机制的思想”能在工作中起到能大助益。一开始是半信半疑的,但通篇读下来,作者在书里体现的理念让我相信他切实是乐于共享的。 核心:机制 本书的通篇都在讲机制,我之前对日企的印象是...2017-08-17 23:48:58 2人喜欢
《解密无印良品》是公司提倡要读的书,员工每季度有“读书费”,于是买了这本,买回来后借给同事先看了,后来我看时与她有过交流,其中一个疑问是这么好的“秘诀”为什么要分享出来?作者在前言中说有两个原因,一是振兴日本经济;二是“重视机制的思想”能在工作中起到能大助益。一开始是半信半疑的,但通篇读下来,作者在书里体现的理念让我相信他切实是乐于共享的。
核心:机制
本书的通篇都在讲机制,我之前对日企的印象是做事非常细致周到,但也失于死板,一本厚厚的指南就能保证公司正确高效运转了?越是大的企业越是有很多制度和流程,千千万万的员工怎么能学习到每条细则并且严格遵守?但是作者通过细致平实的讲述告诉我们指南的意义,以及如何使指南真正发挥作用保持活力。换句话说,指南只是表象,如果你的指南没什么用,是因为你只学到皮毛,缺乏内在的一整套机制。
有次在永辉觉得陈列很漂亮,想拍几张照片,被营业员制止,我说顾客拍照给你们做宣传不是好事吗?营业员回复“不需要”。虎嗅有篇文章说永辉越来越像宜家,在我看来只是形似而已,毕竟宜家什么时候禁止顾客拍照了?拍照看似是小事,其实说明了这个公司的品牌精神是开放分享,还是封闭传统。
关键一:共享
共享这个词现在很火,人人都在说共享精神、共享经济,但藏私几乎是种本能,有了好东西就想独占,犯的错最好悄悄掩过去。所以公司要创造共享的机制,使员工打破藏私的本能,也只有这样,公司才会是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而非个体的集合。
书中提到共享名片、共享商谈记录、共享文件、共享智慧、共享经验和灵感、共享失误和矛盾。前面三点可以总结为共享资源,名片、商谈记录、文件是整个公司的资源,而非某一个人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因为某一个人耽误工作,其他人很方便接手。第四、五点我总结为共享智慧,好处很明显,拉高整个公司的长板。共享失误和矛盾让我有些意外,再一想才发现很妙,任何公司任何人都会犯错,关键是如何对待错误,共享失误和矛盾首先可以拉高整个公司的短板,其次也是自信的表现。
关键二:可视化
文中着重强调两点:1、将问题可视化,这对应上面提到的“共享失误和矛盾”;2、将deadline可视化。可视化是共享的表现形式,另外可视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有价值的工作上,并且互相督促。
关键三:避免“无谓努力”
1、在被“乍一看很必要的努力”所蒙蔽,不由分说地埋头苦干之前,应该先问问自己,“这种努力方法真的没有错吗?”
古今中外最智慧的人之一曾经说过“未经审视的的生活不值得过”,我大胆延伸下——“未经审视的的工作不值得做”,特别是老员工,因为很熟练所以不经思考直接埋头苦干了,应该问问自己,这件事一定要做吗?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比如做个方案说明,一定要做PPT吗?也许一张A4纸就能说清楚,何必大费周章做个花哨的PPT。如果要做PPT,网上有没有适用的模板?套用模板稍作修改,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和精力。
2、贯彻18:30下班
之前有加班的坏习惯,我喜欢下班后无人打扰,能够安静做事,我有拖延症,不喜欢的事情总是往后拖,我还是个完美主义者,总是准备很久能够把事情做到完美才动手。所以除了实在没办法需要加班的情况,加了很多不必要的班。其实回头想想,这种方式不但没有提高效率,反而影响了自己的生活。有些工作可以不做,有些可以交给其他人,有些有更好更快的工作方法,有些不必做得那么好,总之逼着自己合理取舍、快速处理,就可以避免无谓的加班。
关键四:强化简单的环境
日企等级森严是出了名的, 森严的体系必然禁锢员工特别是普通员工的积极性,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强化简单的环境,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
1、“对部长甚至社长也以“先生”来称呼”,我个人觉得很多公司现在“总”“经理”太多,容易官僚化,普通员工一称总,不觉就低了一层,阿里员工之间互相称呼花名、腾讯互相称英文名、柳传志让人叫他“柳老头”,还有罗永浩在锤子有个规定,称“总”要罚款。判断一家公司的文化包容度,首先看这家公司员工之间的称呼。
2、“借鉴他企的智慧”,有个7:2:1的公式,任何公司不管什么行业,有70%都是相似的,行业差异占20%,公司之间的个体差异占10%,所以其他行业的公司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行业内的人思维已经固化,行业外的人反而容易提出新办法,就像那句老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关键五:自我管理
本书讲的是如何管理公司,我认为把以上方法用于自我管理也非常好,比如共享:市场活动经常要找酒店,把看过的酒店资料都整理在一个文件夹里,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知道哪个活动找哪个酒店合适,在其他同事需要时也可以快速共享资料。
可视化:坚持写文字,让自己的经验、错处、思考、创意都书面化,经常拿出来看看,沉淀好的习惯,反省不足。把个人规划也写在代办清单里,比如这个月带父母体检,下周要完成一篇读书笔记等等。
借鉴他人智慧:多与人沟通,学习他人的长处,我发现大多数人刚刚工作时持“空瓶心态”,愿意学习听取他人意见,随着经验越来越丰富,反而越来越封闭(自信与固执如何区分?)。孔子他老人家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放下傲慢,收获智慧。
这本书并不厚,语言也很平实,我很快就看完了,但几乎花了5倍的时间做摘录整理、写读书笔记,其实还有很多词不达意的地方,怪自己写得太少,能力都退化了。
回应 2017-08-17 23:48:58 -
能够在每天的工作中自然而然培养起适合管理岗位的行动方式的机制。 作者举了如何培养新上任的区店长的方式。 这让我想到了标准作业 Leader Standard Work。通过对每日会议机制、巡线过程确认、辅导等工作和行为的机制建立,来让工作方式的基础部分标准化,而不是因人能力和习惯而不同。
2021-08-26 06:19:03
-
三秋树 (多读书以养胆气少忧虑以养心气)
《解密无印良品》是公司提倡要读的书,员工每季度有“读书费”,于是买了这本,买回来后借给同事先看了,后来我看时与她有过交流,其中一个疑问是这么好的“秘诀”为什么要分享出来?作者在前言中说有两个原因,一是振兴日本经济;二是“重视机制的思想”能在工作中起到能大助益。一开始是半信半疑的,但通篇读下来,作者在书里体现的理念让我相信他切实是乐于共享的。 核心:机制 本书的通篇都在讲机制,我之前对日企的印象是...2017-08-17 23:48:58 2人喜欢
《解密无印良品》是公司提倡要读的书,员工每季度有“读书费”,于是买了这本,买回来后借给同事先看了,后来我看时与她有过交流,其中一个疑问是这么好的“秘诀”为什么要分享出来?作者在前言中说有两个原因,一是振兴日本经济;二是“重视机制的思想”能在工作中起到能大助益。一开始是半信半疑的,但通篇读下来,作者在书里体现的理念让我相信他切实是乐于共享的。
核心:机制
本书的通篇都在讲机制,我之前对日企的印象是做事非常细致周到,但也失于死板,一本厚厚的指南就能保证公司正确高效运转了?越是大的企业越是有很多制度和流程,千千万万的员工怎么能学习到每条细则并且严格遵守?但是作者通过细致平实的讲述告诉我们指南的意义,以及如何使指南真正发挥作用保持活力。换句话说,指南只是表象,如果你的指南没什么用,是因为你只学到皮毛,缺乏内在的一整套机制。
有次在永辉觉得陈列很漂亮,想拍几张照片,被营业员制止,我说顾客拍照给你们做宣传不是好事吗?营业员回复“不需要”。虎嗅有篇文章说永辉越来越像宜家,在我看来只是形似而已,毕竟宜家什么时候禁止顾客拍照了?拍照看似是小事,其实说明了这个公司的品牌精神是开放分享,还是封闭传统。
关键一:共享
共享这个词现在很火,人人都在说共享精神、共享经济,但藏私几乎是种本能,有了好东西就想独占,犯的错最好悄悄掩过去。所以公司要创造共享的机制,使员工打破藏私的本能,也只有这样,公司才会是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而非个体的集合。
书中提到共享名片、共享商谈记录、共享文件、共享智慧、共享经验和灵感、共享失误和矛盾。前面三点可以总结为共享资源,名片、商谈记录、文件是整个公司的资源,而非某一个人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因为某一个人耽误工作,其他人很方便接手。第四、五点我总结为共享智慧,好处很明显,拉高整个公司的长板。共享失误和矛盾让我有些意外,再一想才发现很妙,任何公司任何人都会犯错,关键是如何对待错误,共享失误和矛盾首先可以拉高整个公司的短板,其次也是自信的表现。
关键二:可视化
文中着重强调两点:1、将问题可视化,这对应上面提到的“共享失误和矛盾”;2、将deadline可视化。可视化是共享的表现形式,另外可视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有价值的工作上,并且互相督促。
关键三:避免“无谓努力”
1、在被“乍一看很必要的努力”所蒙蔽,不由分说地埋头苦干之前,应该先问问自己,“这种努力方法真的没有错吗?”
古今中外最智慧的人之一曾经说过“未经审视的的生活不值得过”,我大胆延伸下——“未经审视的的工作不值得做”,特别是老员工,因为很熟练所以不经思考直接埋头苦干了,应该问问自己,这件事一定要做吗?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比如做个方案说明,一定要做PPT吗?也许一张A4纸就能说清楚,何必大费周章做个花哨的PPT。如果要做PPT,网上有没有适用的模板?套用模板稍作修改,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和精力。
2、贯彻18:30下班
之前有加班的坏习惯,我喜欢下班后无人打扰,能够安静做事,我有拖延症,不喜欢的事情总是往后拖,我还是个完美主义者,总是准备很久能够把事情做到完美才动手。所以除了实在没办法需要加班的情况,加了很多不必要的班。其实回头想想,这种方式不但没有提高效率,反而影响了自己的生活。有些工作可以不做,有些可以交给其他人,有些有更好更快的工作方法,有些不必做得那么好,总之逼着自己合理取舍、快速处理,就可以避免无谓的加班。
关键四:强化简单的环境
日企等级森严是出了名的, 森严的体系必然禁锢员工特别是普通员工的积极性,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强化简单的环境,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
1、“对部长甚至社长也以“先生”来称呼”,我个人觉得很多公司现在“总”“经理”太多,容易官僚化,普通员工一称总,不觉就低了一层,阿里员工之间互相称呼花名、腾讯互相称英文名、柳传志让人叫他“柳老头”,还有罗永浩在锤子有个规定,称“总”要罚款。判断一家公司的文化包容度,首先看这家公司员工之间的称呼。
2、“借鉴他企的智慧”,有个7:2:1的公式,任何公司不管什么行业,有70%都是相似的,行业差异占20%,公司之间的个体差异占10%,所以其他行业的公司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行业内的人思维已经固化,行业外的人反而容易提出新办法,就像那句老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关键五:自我管理
本书讲的是如何管理公司,我认为把以上方法用于自我管理也非常好,比如共享:市场活动经常要找酒店,把看过的酒店资料都整理在一个文件夹里,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知道哪个活动找哪个酒店合适,在其他同事需要时也可以快速共享资料。
可视化:坚持写文字,让自己的经验、错处、思考、创意都书面化,经常拿出来看看,沉淀好的习惯,反省不足。把个人规划也写在代办清单里,比如这个月带父母体检,下周要完成一篇读书笔记等等。
借鉴他人智慧:多与人沟通,学习他人的长处,我发现大多数人刚刚工作时持“空瓶心态”,愿意学习听取他人意见,随着经验越来越丰富,反而越来越封闭(自信与固执如何区分?)。孔子他老人家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放下傲慢,收获智慧。
这本书并不厚,语言也很平实,我很快就看完了,但几乎花了5倍的时间做摘录整理、写读书笔记,其实还有很多词不达意的地方,怪自己写得太少,能力都退化了。
回应 2017-08-17 23:48:58
-
能够在每天的工作中自然而然培养起适合管理岗位的行动方式的机制。 作者举了如何培养新上任的区店长的方式。 这让我想到了标准作业 Leader Standard Work。通过对每日会议机制、巡线过程确认、辅导等工作和行为的机制建立,来让工作方式的基础部分标准化,而不是因人能力和习惯而不同。
2021-08-26 06:19:03
-
文章中对于本企业的常识不一定是其他企业的常识,要向外学习所举的吊牌的例子非常棒。 无印良品当时服装文具等商品综合起来一共有203种吊牌,多达27家国内外吊牌供应商。 在和Shimala公司举行交流研讨会时,Shimala的专务问了一个问题:贵公司的商品吊牌有多少种? 一语惊醒梦中人。 Shimala以服装为主,也同时销售其他各种商品。他们仅用三种吊牌就管理了种类繁多的商品。 无印良品负责商品的常务重新整合吊牌系统,最终将种类...
2021-08-24 11:34:36
文章中对于本企业的常识不一定是其他企业的常识,要向外学习所举的吊牌的例子非常棒。
无印良品当时服装文具等商品综合起来一共有203种吊牌,多达27家国内外吊牌供应商。
在和Shimala公司举行交流研讨会时,Shimala的专务问了一个问题:贵公司的商品吊牌有多少种?
一语惊醒梦中人。
Shimala以服装为主,也同时销售其他各种商品。他们仅用三种吊牌就管理了种类繁多的商品。
无印良品负责商品的常务重新整合吊牌系统,最终将种类减少为98种,合作供应商也集中到两家公司。由于订单数量增加,制作单价也随之降低,最终仅仅是吊牌一项,就削减了50%的成本,节省了两亿五千万日元。
回应 2021-08-24 11:34:36 -
看到“认真打招呼,能降低不良品”这段时,我立刻想到了前几天看的酒卷九的《佳能单元式生存方式》里面提到的推动员工打招呼。果然后面就提到了酒卷九和佳能。 打招呼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团队的交流和信任。如何做,到底是直呼其名还是称先生女士,还是绰号,要因文化、企业、地域而异。 不过我不喜欢企业内以诨名相称。江湖气息太浓,有种匪类的感觉。我也见过企业工厂的厂长一身匪气,他剃光头结果手下都剃光头。工厂酒文化盛行...
2021-08-24 11:18:23
看到“认真打招呼,能降低不良品”这段时,我立刻想到了前几天看的酒卷九的《佳能单元式生存方式》里面提到的推动员工打招呼。果然后面就提到了酒卷九和佳能。
打招呼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团队的交流和信任。如何做,到底是直呼其名还是称先生女士,还是绰号,要因文化、企业、地域而异。
不过我不喜欢企业内以诨名相称。江湖气息太浓,有种匪类的感觉。我也见过企业工厂的厂长一身匪气,他剃光头结果手下都剃光头。工厂酒文化盛行。极度排外,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很难接受外来的东西和建议。这种文化不是我喜欢的。
我去澳洲时,发现当地人很喜欢互相去绰号,Hoboson叫Hobbo,Stuard叫Stu,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种情况。
回应 2021-08-24 11:18:23
论坛 · · · · · ·
看了一遍后写的书评,欢迎大家讨论 | 来自那人Zemel | 1 回应 | 2015-12-28 21:47:1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天下文化 (2014)8.1分 173人读过
-
天下文化 (2016)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角川書店 (2013)暂无评分 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一无所知的世界,看下去,才有惊喜 (溜肉段)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零售相关--商品管理/店铺管理/数据分析 (W)
- 产品沉思录:作为一个产品汪读的书 (少楠 Plidezus)
- What I have done. (张一一)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解密无印良品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把噗 2019-04-03 14:51:37
可怕,细节至上。
10 有用 悟空 2016-01-02 14:22:27
拿到手的时候我是更希望有人直接送我一本MUJIGRAM,一句话总结:一切皆可机制化为指南。
7 有用 波西米 2015-07-25 13:03:34
这本书的关键词是“机制”。整本书就是在说一件事,如何执行,如何行动。我现在四处找执行力的书,漠然低头,就在这本小书里。
7 有用 伊卡洛斯 2016-01-19 11:41:06
毋迷茫,莫烦恼,不急、不骄、不躁,一心投身于眼前的现实。通过制作指南来避免绝望和傲慢的态度
3 有用 quitequiet 2015-08-21 14:18:16
凑单。页边距太窄了吧!一家之言。机制先行,潜移默化。不纠缠人事。mujigram跟sop差不多吧。上位者角度。提倡经验分享不提倡私藏。
0 有用 路全 2022-05-21 15:17:03
可视化机制,实现理念通过实践执行力贯彻。主观认同,发现问题,动态调整,集思广益,人尽其才,扁平化管理,任务完成时限,打破信息壁垒,提高组织效率。
0 有用 边角料 2022-05-15 16:04:54
对于门店管理者而言,是个学习的方向。
0 有用 🌙 2022-05-04 13:14:34
其实还是很棒的,虽然有日本人写书一贯的啰嗦,但是还是写了很多干货。有些企业能做好,不是没有道理的,其实不在什么高深的战略规划里,而是在员工日益工作的日常中。是的,说白了,还是执行力的问题,执行力够不够,再来就是做得好不好,思考在行动的过程中,如何做好。这些都是最简单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去做。
0 有用 人生赢家白白 2022-03-31 16:22:37
有点结果导向的意思,有些东西确实有参考价值,不过更多的是因为企业好所以显得方法好,而不一定就能确定,是因为方法好,所以企业才好。
0 有用 廘逍 2022-03-27 02:00:17
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