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書內容為作者結合史學與人類學之作《華夏邊緣》、《羌在漢藏之間》、《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擇》等書的知識論基礎。透過人類生態、本相/表相、認同/記憶、文本/情境等概念,作者提出一種由表相(文本、圖像、電影、社會事件等等)認識社會現實本相的分析法。稱之為反思史學,作者希望讀者/研究者能因此練就如孫悟空的火眼金睛,能看透被典範知識蒙敝的真實世界及其歷史變化過程,因此對外在世界有真實體認,以及反思與反應。
作者简介 · · · · · ·
王明珂
1952年出生於南台灣黃埔軍校旁的眷村。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1983),美國哈佛大學博士(1992)。任職於歷史語言研究所30年,目前為該所特聘研究員。2014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30屆人文社會科學組院士。長期從事於結合華夏與華夏邊緣,以及結合人類學田野與歷史文獻的中國民族研究,其多點、移動的田野考察遍及青藏高原東緣羌、藏、彝族地區。主要著作有《華夏邊緣》、《羌在漢藏之間》、《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擇》,以及《尋羌》、《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等田野雜記及隨筆集。
目录 · · · · · ·
謝詞
前言—為什麼赤腳慣了踩在銳石上不知痛?
第一章 事實與現實
第二章 典範與邊緣
第三章 人類社會的基本面貌
第四章 表相與本相
第五章 記憶與社會
第六章 文本與情境
第七章 文本結構與情境結構
第八章 三種文本表徵分析策略
第九章 結語:邊緣、移動與反思性研究
附 錄 《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電影與小說觀讀之後
參考書目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一族群认同中,人们不仅以“历史”来强调本族群成员的共同起源,也以“历史”来描述我族边缘人群之由来。这些描述我族边缘人群之“历史”,或表达书写者心目中对他者的异类感(为何他们是“非我族类”),或表现书写者期望“他者”成为我族一部分的企图。无论如何,这些文本都是认同情境下的表征,它们也强化(或逐渐改变)人们的认同情境。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六章 文本与情境 -
典范历史经常是区分人群、阶序化人群的工具。也因此,居于社会阶序上层的人群,掌握主要政治、经济资源的人群,也是典范历史的创作者或维护者。 典范历史…所陈述的并非一般人的过去,而是一社会中部分人土之过去。以中国二十五史(一种典范历史,所谓正史)的内容来说,它们主要都是帝王、贵裔的家族史,是以男人为主的历史,是知识精英、官绅大夫的历史。现代史学亦然。经济史大多是资产阶级与国家观点建构的“历史” 。政治史是记录国家、政党决策人物之作为所构成的“历史”。思想史是以一时代少数知识精英之思想、见解为代表的“历史”。社会史是城市居民的“历史”。世界史是帝国主义下殖民者所编织的“历史”。这些“历史”都让大多数的社会中、下层民众成为隐形的、没有声音的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典范与边缘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的人也喜欢 · · · · · ·
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 条 )


the reality of representation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 更多书评 20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董言 (The past is passé)
Pierre Bourdieu的《反思社會學引論》(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三種學術認知偏見 1.社會性偏見。寄語研究者自身的社會出身背景。 2.學術場域偏見。 3.學究偏見。Intellectualist bias。學者將現實世界構建成一個有待被解釋的學術圖像,以一大套預設的理論、方法、原則、辭彙來探索描述它,而忘了現實世界中有許多待解決的具體問題。 第一章 事實與現實 並不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構成我們所信賴的「歷史」,而...2016-03-22 11:13 1人喜欢
Pierre Bourdieu的《反思社會學引論》(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三種學術認知偏見 1.社會性偏見。寄語研究者自身的社會出身背景。 2.學術場域偏見。 3.學究偏見。Intellectualist bias。學者將現實世界構建成一個有待被解釋的學術圖像,以一大套預設的理論、方法、原則、辭彙來探索描述它,而忘了現實世界中有許多待解決的具體問題。 第一章 事實與現實 並不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構成我們所信賴的「歷史」,而是當前的社會事實(或社會現實)使得我們選擇某些歷史事實,或創造些對過去的想像,以某種方式來建構我們所相信的「歷史」。 考古遺存先被已有的「歷史」記憶所認識。 我們用來思考與表達的詞彙都受我們當代社會文化影響,那麼我們如何探索過去的歷史事實?如何探索以文化中的社會事實? 社會科學選擇他們學科認為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事實來詮釋。 「共同的」,可測量的,可被觀察的。 民族學與人類學的差異。跨範圍的與深度描寫。 事實 fact;真相 truth;現實 reality 事實,真正存在或曾存在、發生的事物。但描述事實的一些詞彙是人為建構的,如「最大」或「質量」 真相,人們對事實的質疑與爭議,是對「事實」的註解。所以「事實真相」是「我認為的事實真相」。 真實存在,reality。第一層,真實本體;第二層,社會現實。本體與表徴。現實,我們指的是社會中存在的、普遍的、受政治權力建構與維持的人群區分體系,以及與此相關的習俗、嘗試、社會規範以及審美觀。現實讓事實產生社會意義。表現真實本體的表徴可能相同,但是由於社會現實不同,每個人對表徴的認知卻不同。而事實與現實之間又存在互相強化的關係。以美玉為例,貴賤有別此一社會現實,讓人們將美玉獻給有權勢者。這樣的行動抉擇,造成有權勢者擁有美玉此一事實。此事實本身及其表徴再現,強化貴賤有別之社會現實。 第二章 典範與邊緣 「類比法」(analogy)。類比法的邏輯,是以事物的相似與相異性判斷,來建立各種現象間之邏輯關係,或以此印證或補充我們對一些現象的認知。 我們生活在歷史知識構成的社會現實之中,社會現實塑造我們對「歷史」的想像與建構。因此,當現實成為一種為社會權力支持的正統、典範,與之相應和的「歷史」也成為典範知識。P49. 典範歷史知識不一定是最真實的過去;它成為典範乃因其最符合當前之社會現實,或最能反映人們對未來社會現實的期盼。更進一步說,一人群共同新來的典範歷史與傳統文化是掌握知識權力的個人或群體所主張的「歷史」與「文化」。案:意識形態。P49. 典範歷史與社會階序化。 典範歷史透過社會優勢群體之權力而產生,或透過各群體間之權力爭衡而形成。它支持社會主體建構,在社會中被推廣,最後它在該社會中普遍被認為是真實的過去。P51. 殖民地的國家知識菁英之本土國族主義常有二元籲求——求團結、求進步。傳統文化的兩歧性,凝聚與落後。國族中的男性、知識分子、主要族群、都市居民等社會核心人群雖自豪於「我們的傳統文化」。但他們卻不實踐傳統文化,而是鼓勵國族中的邊緣人群,如女性、鄉民、原住民、少數民族等,來背負與展演傳統文化。 第三章 人類社會的基本面貌 王提到的人類社會的四要素,環境資源、經濟生業、社會結群為本相,文化與表徴為表相。案:那這種劃分方式又有多少學院式概念在裡面,它是一種事實嗎? 族群,泛稱人類以真實或想像的共同血緣根源來建構的認同群體。血緣與空間資源。 第四章 表相與本相 表相產生於本相,而本相也因表相而強化。 人們常賦予「物」以特殊意義,讓它們轉化為有區分或粗鄙意義的符號。而這一符號,在後來也可轉變為一種自豪的象征。 表徴指的是人們的行為,或特殊外貌、屬性,所造成可被人觀察并在人們心中產生特定意義的外在景象。因此,社會表徴是雙方面的聯結:投射在人們感情意識中的外在景象,以及它們因社會情境、現實而在人們心中造成的一些共同意象、信念或情感。 Paul Ricoeur曾提出,represented text 再現和 presented speech 呈現。在呈現的言談中,對話者呈現在彼此面前,也存在於現實場景、背景與對談時的狀況之中。而書寫文本的情況則是,讀者與書寫者的情境是分離的,兩者間的對話是被隔離的。 王認為,作為社會表徴,口述文本與書寫文本並無太大差別。他認為並沒有純粹客觀的「呈現」——在人類社會中,所有的「呈現」都是在一些結構性情境(社會本相)下的「再現」。也因此成為社會「表徴」。案:我想speech與text還是有所區別的,但這種區別不是僅僅作為社會表徴的,而是社會表徴在本相的引導下產生的「原因」及其發生的「作用」。從前面談到的「典範」就可以看出,這典範是誰樹立的,我想大多數人還是會承認是知識分子用書寫文本造就的,而口述的東西在這之後才產生,是一種潛意識的。當然這還要區分有無文字的情況。 Habitus 習性與practice 習行。集體表徴,並不表示所有人對一外在表相都會產生同樣的認知,而是,人們的認知會因個人的知識與社會認同背景而有別。例,羌族婦女服飾的細小差別用於區別不同村落的人,而在外人看來,我們重同輕異,這些服飾只是用來區別漢族與少數民族之用。 第五章 認同與記憶 人們在文字與口述表達造成的歷史之外,還有其它的辦法來達到認同與區分,定期的集體回憶活動,涉及儀式行為與身體實踐。 人類社會記憶與人類生態之間的關係: 1. 集體記憶通過一些細節來強化內部人群的資源分享與分配區分。 2. 集體記憶不是所有成員的共同記憶,多版本-爭辯-主流=顯性。 3. 人們常以重建歷史記憶,以及遺忘過去,來應對社會情境變遷。但這個變遷會因循著原有 的結構來進行。 James Fentress。情境取向的記憶資料,會因外在情境的改變而失去意義,也因而被失憶;相反的,社會有些記憶機制,將記憶資料與外在情境切斷關係,它們所傳遞的意象或主題被概念化,因此這樣的記憶根深蒂固。然而,若改變是更基礎的內在情境,則與內在情境有關的記憶也將發生改變。 不追究神話訊息的真假。 表述性知識 knowledge of representation與默示性知識 knowledge of revelation。默示性知識常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外,不為對話者雙方察覺。 社會記憶的共性如何產生? 「歷史心性」與「文類」都是讓人們的社會記憶有規範的社會文化結構。 Paul Connerton,習性記憶,結構化的。習性記憶用來連接社會與個人兩個層面。 但是這也忽略了人的反思性與主動性,人不循此禮儀而為,還有其中經歷的思考與掙扎。 記憶的「集體性」和「歷史性」都有很大差異。 社會記憶、集體記憶、歷史記憶與根基歷史。 社會記憶的寬泛性:活躍的集體記憶+不活躍的過去。社會記憶的媒介,文字與人。各類媒介反映的各層級形式結構。外與內兩種訊息。因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個人得自社會的認知與記憶體系也有差別。 集體記憶怎樣變成主流。 歷史記憶,有敘事性+有現實目的的集體記憶或非集體記憶。案:王在這裡說歷史記憶可以被視作是社會記憶的一部分或是集體記憶的一部分,可能會讓人對這三者的層級性有誤解。 根基歷史記憶,有特定結構與符號的凝聚這些族群的歷史記憶。敘事結構中的「血緣」與「資源」符號。 第六章 文本與情境 一表徴反映的是什麼本相,是否是文本分析出的表相?我們分析出的一種意識可能是造就存在於人們心中,這樣的意識產生了這樣的表徴。 文本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揭露產生此文本的社會情境,而文本所傳遞的默示訊息之所以可以被揭露、認識,乃因文本有其內在結構,及具指涉意義的符號,皆與現實社會密切相關並彼此影響。羅蘭·巴特,符號學;索緒爾,結構語言學影響。 一個事件的歷史重要性不只是此事件本身的性質,也在於(或更在於)它為何被人們記得,以及如何在敘事中被人們與其它事件以時、空及因果關係相聯結,以成為一傳遞特定訊息的社會記憶。P177 華夏認同,早期,只存在東周列國之間,以對抗戎狄,還包括區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征服者與被征服者。 糅合幾個英雄祖先故事以建構一個族群之起源歷史。 「英雄徙邊記」 人們對「現在」的描述,對我群與他群的「身體」的描述。外在身體,如服飾。內在身體,飲食。 毒藥貓,「無毒不成寨」,「無蠱不成寨」。 羅蘭·巴特,語言層面與神話層面的Sign(意符),兩個層面的signifier 指符,signified 指意。 第七章 文本結構與情境結構 文本結構一:歷史心性 根基歷史 兄弟祖先。英雄祖先 「有名字」的祖先。所有人的歷史/主體人群中的部分人的歷史 英雄祖先,階序性,遷徙,征伐 既對立又能合作對外發展的分枝性部落結構人類生態 segmentary tribal structure 結合弟兄始祖與英雄始祖的族群起源歷史記憶,可能是人類由較分散、對等之社會,朝向集中化、階序化社會發展之過渡或初成階段的一種「歷史心性」產物。 Captain Cook, 「西方人到野蠻地區被當地人尊為神」,是西方文化中一種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偏見。 文本結構二:文類 王認為文類是是一種被沿用而產生許多文本之範式化書寫、編輯與閱讀模式。有內在結構的敘事法則。 正史「擬態」mimesis現實。一個生物為了自身的安全或生存優勢,而摹擬周遭植物以改變自己的形貌,將自己融入或隱入大環境之中。 文本結構三:模式化敘事情節。 另:文本在深化社會本相時,自己的調整與改動,也是為了適應該地的具體本相。 第八章 三種文本表徴分析策略 「社會情境與過程」,器物的生命史過程。 被異類化變為不真實的神話的歷史。與文本中的情境本相不相符,也和情境中的主體身份認同不相容。但是人們為什麼要選擇這樣的歷史呢? 漢化情境呈現的弟兄祖先歷史變化。姓氏,家族。外在空間與歷史事件的等指意。 空間意符與血緣意符,讓弟兄祖先歷史文本結構受到破壞。 偏見。內化,是指外在社會情境結構,經由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重複獲得的經驗,而在人們心中造成模式化思考結構的過程。 將他者的歷史視為神話傳說。 華夏化的圍觀社會過程——燃燒,同一社會場域中親近人群間的微觀互動。 三種研究策略:文本生命之情境分析、多點觀察與整體比較、邊緣微觀情境探索。抉擇、移動、邊緣。
回应 2016-03-22 11:13
-
董言 (The past is passé)
Pierre Bourdieu的《反思社會學引論》(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三種學術認知偏見 1.社會性偏見。寄語研究者自身的社會出身背景。 2.學術場域偏見。 3.學究偏見。Intellectualist bias。學者將現實世界構建成一個有待被解釋的學術圖像,以一大套預設的理論、方法、原則、辭彙來探索描述它,而忘了現實世界中有許多待解決的具體問題。 第一章 事實與現實 並不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構成我們所信賴的「歷史」,而...2016-03-22 11:13 1人喜欢
Pierre Bourdieu的《反思社會學引論》(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三種學術認知偏見 1.社會性偏見。寄語研究者自身的社會出身背景。 2.學術場域偏見。 3.學究偏見。Intellectualist bias。學者將現實世界構建成一個有待被解釋的學術圖像,以一大套預設的理論、方法、原則、辭彙來探索描述它,而忘了現實世界中有許多待解決的具體問題。 第一章 事實與現實 並不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構成我們所信賴的「歷史」,而是當前的社會事實(或社會現實)使得我們選擇某些歷史事實,或創造些對過去的想像,以某種方式來建構我們所相信的「歷史」。 考古遺存先被已有的「歷史」記憶所認識。 我們用來思考與表達的詞彙都受我們當代社會文化影響,那麼我們如何探索過去的歷史事實?如何探索以文化中的社會事實? 社會科學選擇他們學科認為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事實來詮釋。 「共同的」,可測量的,可被觀察的。 民族學與人類學的差異。跨範圍的與深度描寫。 事實 fact;真相 truth;現實 reality 事實,真正存在或曾存在、發生的事物。但描述事實的一些詞彙是人為建構的,如「最大」或「質量」 真相,人們對事實的質疑與爭議,是對「事實」的註解。所以「事實真相」是「我認為的事實真相」。 真實存在,reality。第一層,真實本體;第二層,社會現實。本體與表徴。現實,我們指的是社會中存在的、普遍的、受政治權力建構與維持的人群區分體系,以及與此相關的習俗、嘗試、社會規範以及審美觀。現實讓事實產生社會意義。表現真實本體的表徴可能相同,但是由於社會現實不同,每個人對表徴的認知卻不同。而事實與現實之間又存在互相強化的關係。以美玉為例,貴賤有別此一社會現實,讓人們將美玉獻給有權勢者。這樣的行動抉擇,造成有權勢者擁有美玉此一事實。此事實本身及其表徴再現,強化貴賤有別之社會現實。 第二章 典範與邊緣 「類比法」(analogy)。類比法的邏輯,是以事物的相似與相異性判斷,來建立各種現象間之邏輯關係,或以此印證或補充我們對一些現象的認知。 我們生活在歷史知識構成的社會現實之中,社會現實塑造我們對「歷史」的想像與建構。因此,當現實成為一種為社會權力支持的正統、典範,與之相應和的「歷史」也成為典範知識。P49. 典範歷史知識不一定是最真實的過去;它成為典範乃因其最符合當前之社會現實,或最能反映人們對未來社會現實的期盼。更進一步說,一人群共同新來的典範歷史與傳統文化是掌握知識權力的個人或群體所主張的「歷史」與「文化」。案:意識形態。P49. 典範歷史與社會階序化。 典範歷史透過社會優勢群體之權力而產生,或透過各群體間之權力爭衡而形成。它支持社會主體建構,在社會中被推廣,最後它在該社會中普遍被認為是真實的過去。P51. 殖民地的國家知識菁英之本土國族主義常有二元籲求——求團結、求進步。傳統文化的兩歧性,凝聚與落後。國族中的男性、知識分子、主要族群、都市居民等社會核心人群雖自豪於「我們的傳統文化」。但他們卻不實踐傳統文化,而是鼓勵國族中的邊緣人群,如女性、鄉民、原住民、少數民族等,來背負與展演傳統文化。 第三章 人類社會的基本面貌 王提到的人類社會的四要素,環境資源、經濟生業、社會結群為本相,文化與表徴為表相。案:那這種劃分方式又有多少學院式概念在裡面,它是一種事實嗎? 族群,泛稱人類以真實或想像的共同血緣根源來建構的認同群體。血緣與空間資源。 第四章 表相與本相 表相產生於本相,而本相也因表相而強化。 人們常賦予「物」以特殊意義,讓它們轉化為有區分或粗鄙意義的符號。而這一符號,在後來也可轉變為一種自豪的象征。 表徴指的是人們的行為,或特殊外貌、屬性,所造成可被人觀察并在人們心中產生特定意義的外在景象。因此,社會表徴是雙方面的聯結:投射在人們感情意識中的外在景象,以及它們因社會情境、現實而在人們心中造成的一些共同意象、信念或情感。 Paul Ricoeur曾提出,represented text 再現和 presented speech 呈現。在呈現的言談中,對話者呈現在彼此面前,也存在於現實場景、背景與對談時的狀況之中。而書寫文本的情況則是,讀者與書寫者的情境是分離的,兩者間的對話是被隔離的。 王認為,作為社會表徴,口述文本與書寫文本並無太大差別。他認為並沒有純粹客觀的「呈現」——在人類社會中,所有的「呈現」都是在一些結構性情境(社會本相)下的「再現」。也因此成為社會「表徴」。案:我想speech與text還是有所區別的,但這種區別不是僅僅作為社會表徴的,而是社會表徴在本相的引導下產生的「原因」及其發生的「作用」。從前面談到的「典範」就可以看出,這典範是誰樹立的,我想大多數人還是會承認是知識分子用書寫文本造就的,而口述的東西在這之後才產生,是一種潛意識的。當然這還要區分有無文字的情況。 Habitus 習性與practice 習行。集體表徴,並不表示所有人對一外在表相都會產生同樣的認知,而是,人們的認知會因個人的知識與社會認同背景而有別。例,羌族婦女服飾的細小差別用於區別不同村落的人,而在外人看來,我們重同輕異,這些服飾只是用來區別漢族與少數民族之用。 第五章 認同與記憶 人們在文字與口述表達造成的歷史之外,還有其它的辦法來達到認同與區分,定期的集體回憶活動,涉及儀式行為與身體實踐。 人類社會記憶與人類生態之間的關係: 1. 集體記憶通過一些細節來強化內部人群的資源分享與分配區分。 2. 集體記憶不是所有成員的共同記憶,多版本-爭辯-主流=顯性。 3. 人們常以重建歷史記憶,以及遺忘過去,來應對社會情境變遷。但這個變遷會因循著原有 的結構來進行。 James Fentress。情境取向的記憶資料,會因外在情境的改變而失去意義,也因而被失憶;相反的,社會有些記憶機制,將記憶資料與外在情境切斷關係,它們所傳遞的意象或主題被概念化,因此這樣的記憶根深蒂固。然而,若改變是更基礎的內在情境,則與內在情境有關的記憶也將發生改變。 不追究神話訊息的真假。 表述性知識 knowledge of representation與默示性知識 knowledge of revelation。默示性知識常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外,不為對話者雙方察覺。 社會記憶的共性如何產生? 「歷史心性」與「文類」都是讓人們的社會記憶有規範的社會文化結構。 Paul Connerton,習性記憶,結構化的。習性記憶用來連接社會與個人兩個層面。 但是這也忽略了人的反思性與主動性,人不循此禮儀而為,還有其中經歷的思考與掙扎。 記憶的「集體性」和「歷史性」都有很大差異。 社會記憶、集體記憶、歷史記憶與根基歷史。 社會記憶的寬泛性:活躍的集體記憶+不活躍的過去。社會記憶的媒介,文字與人。各類媒介反映的各層級形式結構。外與內兩種訊息。因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個人得自社會的認知與記憶體系也有差別。 集體記憶怎樣變成主流。 歷史記憶,有敘事性+有現實目的的集體記憶或非集體記憶。案:王在這裡說歷史記憶可以被視作是社會記憶的一部分或是集體記憶的一部分,可能會讓人對這三者的層級性有誤解。 根基歷史記憶,有特定結構與符號的凝聚這些族群的歷史記憶。敘事結構中的「血緣」與「資源」符號。 第六章 文本與情境 一表徴反映的是什麼本相,是否是文本分析出的表相?我們分析出的一種意識可能是造就存在於人們心中,這樣的意識產生了這樣的表徴。 文本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揭露產生此文本的社會情境,而文本所傳遞的默示訊息之所以可以被揭露、認識,乃因文本有其內在結構,及具指涉意義的符號,皆與現實社會密切相關並彼此影響。羅蘭·巴特,符號學;索緒爾,結構語言學影響。 一個事件的歷史重要性不只是此事件本身的性質,也在於(或更在於)它為何被人們記得,以及如何在敘事中被人們與其它事件以時、空及因果關係相聯結,以成為一傳遞特定訊息的社會記憶。P177 華夏認同,早期,只存在東周列國之間,以對抗戎狄,還包括區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征服者與被征服者。 糅合幾個英雄祖先故事以建構一個族群之起源歷史。 「英雄徙邊記」 人們對「現在」的描述,對我群與他群的「身體」的描述。外在身體,如服飾。內在身體,飲食。 毒藥貓,「無毒不成寨」,「無蠱不成寨」。 羅蘭·巴特,語言層面與神話層面的Sign(意符),兩個層面的signifier 指符,signified 指意。 第七章 文本結構與情境結構 文本結構一:歷史心性 根基歷史 兄弟祖先。英雄祖先 「有名字」的祖先。所有人的歷史/主體人群中的部分人的歷史 英雄祖先,階序性,遷徙,征伐 既對立又能合作對外發展的分枝性部落結構人類生態 segmentary tribal structure 結合弟兄始祖與英雄始祖的族群起源歷史記憶,可能是人類由較分散、對等之社會,朝向集中化、階序化社會發展之過渡或初成階段的一種「歷史心性」產物。 Captain Cook, 「西方人到野蠻地區被當地人尊為神」,是西方文化中一種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偏見。 文本結構二:文類 王認為文類是是一種被沿用而產生許多文本之範式化書寫、編輯與閱讀模式。有內在結構的敘事法則。 正史「擬態」mimesis現實。一個生物為了自身的安全或生存優勢,而摹擬周遭植物以改變自己的形貌,將自己融入或隱入大環境之中。 文本結構三:模式化敘事情節。 另:文本在深化社會本相時,自己的調整與改動,也是為了適應該地的具體本相。 第八章 三種文本表徴分析策略 「社會情境與過程」,器物的生命史過程。 被異類化變為不真實的神話的歷史。與文本中的情境本相不相符,也和情境中的主體身份認同不相容。但是人們為什麼要選擇這樣的歷史呢? 漢化情境呈現的弟兄祖先歷史變化。姓氏,家族。外在空間與歷史事件的等指意。 空間意符與血緣意符,讓弟兄祖先歷史文本結構受到破壞。 偏見。內化,是指外在社會情境結構,經由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重複獲得的經驗,而在人們心中造成模式化思考結構的過程。 將他者的歷史視為神話傳說。 華夏化的圍觀社會過程——燃燒,同一社會場域中親近人群間的微觀互動。 三種研究策略:文本生命之情境分析、多點觀察與整體比較、邊緣微觀情境探索。抉擇、移動、邊緣。
回应 2016-03-22 11:13
-
董言 (The past is passé)
Pierre Bourdieu的《反思社會學引論》(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三種學術認知偏見 1.社會性偏見。寄語研究者自身的社會出身背景。 2.學術場域偏見。 3.學究偏見。Intellectualist bias。學者將現實世界構建成一個有待被解釋的學術圖像,以一大套預設的理論、方法、原則、辭彙來探索描述它,而忘了現實世界中有許多待解決的具體問題。 第一章 事實與現實 並不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構成我們所信賴的「歷史」,而...2016-03-22 11:13 1人喜欢
Pierre Bourdieu的《反思社會學引論》(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三種學術認知偏見 1.社會性偏見。寄語研究者自身的社會出身背景。 2.學術場域偏見。 3.學究偏見。Intellectualist bias。學者將現實世界構建成一個有待被解釋的學術圖像,以一大套預設的理論、方法、原則、辭彙來探索描述它,而忘了現實世界中有許多待解決的具體問題。 第一章 事實與現實 並不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構成我們所信賴的「歷史」,而是當前的社會事實(或社會現實)使得我們選擇某些歷史事實,或創造些對過去的想像,以某種方式來建構我們所相信的「歷史」。 考古遺存先被已有的「歷史」記憶所認識。 我們用來思考與表達的詞彙都受我們當代社會文化影響,那麼我們如何探索過去的歷史事實?如何探索以文化中的社會事實? 社會科學選擇他們學科認為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事實來詮釋。 「共同的」,可測量的,可被觀察的。 民族學與人類學的差異。跨範圍的與深度描寫。 事實 fact;真相 truth;現實 reality 事實,真正存在或曾存在、發生的事物。但描述事實的一些詞彙是人為建構的,如「最大」或「質量」 真相,人們對事實的質疑與爭議,是對「事實」的註解。所以「事實真相」是「我認為的事實真相」。 真實存在,reality。第一層,真實本體;第二層,社會現實。本體與表徴。現實,我們指的是社會中存在的、普遍的、受政治權力建構與維持的人群區分體系,以及與此相關的習俗、嘗試、社會規範以及審美觀。現實讓事實產生社會意義。表現真實本體的表徴可能相同,但是由於社會現實不同,每個人對表徴的認知卻不同。而事實與現實之間又存在互相強化的關係。以美玉為例,貴賤有別此一社會現實,讓人們將美玉獻給有權勢者。這樣的行動抉擇,造成有權勢者擁有美玉此一事實。此事實本身及其表徴再現,強化貴賤有別之社會現實。 第二章 典範與邊緣 「類比法」(analogy)。類比法的邏輯,是以事物的相似與相異性判斷,來建立各種現象間之邏輯關係,或以此印證或補充我們對一些現象的認知。 我們生活在歷史知識構成的社會現實之中,社會現實塑造我們對「歷史」的想像與建構。因此,當現實成為一種為社會權力支持的正統、典範,與之相應和的「歷史」也成為典範知識。P49. 典範歷史知識不一定是最真實的過去;它成為典範乃因其最符合當前之社會現實,或最能反映人們對未來社會現實的期盼。更進一步說,一人群共同新來的典範歷史與傳統文化是掌握知識權力的個人或群體所主張的「歷史」與「文化」。案:意識形態。P49. 典範歷史與社會階序化。 典範歷史透過社會優勢群體之權力而產生,或透過各群體間之權力爭衡而形成。它支持社會主體建構,在社會中被推廣,最後它在該社會中普遍被認為是真實的過去。P51. 殖民地的國家知識菁英之本土國族主義常有二元籲求——求團結、求進步。傳統文化的兩歧性,凝聚與落後。國族中的男性、知識分子、主要族群、都市居民等社會核心人群雖自豪於「我們的傳統文化」。但他們卻不實踐傳統文化,而是鼓勵國族中的邊緣人群,如女性、鄉民、原住民、少數民族等,來背負與展演傳統文化。 第三章 人類社會的基本面貌 王提到的人類社會的四要素,環境資源、經濟生業、社會結群為本相,文化與表徴為表相。案:那這種劃分方式又有多少學院式概念在裡面,它是一種事實嗎? 族群,泛稱人類以真實或想像的共同血緣根源來建構的認同群體。血緣與空間資源。 第四章 表相與本相 表相產生於本相,而本相也因表相而強化。 人們常賦予「物」以特殊意義,讓它們轉化為有區分或粗鄙意義的符號。而這一符號,在後來也可轉變為一種自豪的象征。 表徴指的是人們的行為,或特殊外貌、屬性,所造成可被人觀察并在人們心中產生特定意義的外在景象。因此,社會表徴是雙方面的聯結:投射在人們感情意識中的外在景象,以及它們因社會情境、現實而在人們心中造成的一些共同意象、信念或情感。 Paul Ricoeur曾提出,represented text 再現和 presented speech 呈現。在呈現的言談中,對話者呈現在彼此面前,也存在於現實場景、背景與對談時的狀況之中。而書寫文本的情況則是,讀者與書寫者的情境是分離的,兩者間的對話是被隔離的。 王認為,作為社會表徴,口述文本與書寫文本並無太大差別。他認為並沒有純粹客觀的「呈現」——在人類社會中,所有的「呈現」都是在一些結構性情境(社會本相)下的「再現」。也因此成為社會「表徴」。案:我想speech與text還是有所區別的,但這種區別不是僅僅作為社會表徴的,而是社會表徴在本相的引導下產生的「原因」及其發生的「作用」。從前面談到的「典範」就可以看出,這典範是誰樹立的,我想大多數人還是會承認是知識分子用書寫文本造就的,而口述的東西在這之後才產生,是一種潛意識的。當然這還要區分有無文字的情況。 Habitus 習性與practice 習行。集體表徴,並不表示所有人對一外在表相都會產生同樣的認知,而是,人們的認知會因個人的知識與社會認同背景而有別。例,羌族婦女服飾的細小差別用於區別不同村落的人,而在外人看來,我們重同輕異,這些服飾只是用來區別漢族與少數民族之用。 第五章 認同與記憶 人們在文字與口述表達造成的歷史之外,還有其它的辦法來達到認同與區分,定期的集體回憶活動,涉及儀式行為與身體實踐。 人類社會記憶與人類生態之間的關係: 1. 集體記憶通過一些細節來強化內部人群的資源分享與分配區分。 2. 集體記憶不是所有成員的共同記憶,多版本-爭辯-主流=顯性。 3. 人們常以重建歷史記憶,以及遺忘過去,來應對社會情境變遷。但這個變遷會因循著原有 的結構來進行。 James Fentress。情境取向的記憶資料,會因外在情境的改變而失去意義,也因而被失憶;相反的,社會有些記憶機制,將記憶資料與外在情境切斷關係,它們所傳遞的意象或主題被概念化,因此這樣的記憶根深蒂固。然而,若改變是更基礎的內在情境,則與內在情境有關的記憶也將發生改變。 不追究神話訊息的真假。 表述性知識 knowledge of representation與默示性知識 knowledge of revelation。默示性知識常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外,不為對話者雙方察覺。 社會記憶的共性如何產生? 「歷史心性」與「文類」都是讓人們的社會記憶有規範的社會文化結構。 Paul Connerton,習性記憶,結構化的。習性記憶用來連接社會與個人兩個層面。 但是這也忽略了人的反思性與主動性,人不循此禮儀而為,還有其中經歷的思考與掙扎。 記憶的「集體性」和「歷史性」都有很大差異。 社會記憶、集體記憶、歷史記憶與根基歷史。 社會記憶的寬泛性:活躍的集體記憶+不活躍的過去。社會記憶的媒介,文字與人。各類媒介反映的各層級形式結構。外與內兩種訊息。因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個人得自社會的認知與記憶體系也有差別。 集體記憶怎樣變成主流。 歷史記憶,有敘事性+有現實目的的集體記憶或非集體記憶。案:王在這裡說歷史記憶可以被視作是社會記憶的一部分或是集體記憶的一部分,可能會讓人對這三者的層級性有誤解。 根基歷史記憶,有特定結構與符號的凝聚這些族群的歷史記憶。敘事結構中的「血緣」與「資源」符號。 第六章 文本與情境 一表徴反映的是什麼本相,是否是文本分析出的表相?我們分析出的一種意識可能是造就存在於人們心中,這樣的意識產生了這樣的表徴。 文本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揭露產生此文本的社會情境,而文本所傳遞的默示訊息之所以可以被揭露、認識,乃因文本有其內在結構,及具指涉意義的符號,皆與現實社會密切相關並彼此影響。羅蘭·巴特,符號學;索緒爾,結構語言學影響。 一個事件的歷史重要性不只是此事件本身的性質,也在於(或更在於)它為何被人們記得,以及如何在敘事中被人們與其它事件以時、空及因果關係相聯結,以成為一傳遞特定訊息的社會記憶。P177 華夏認同,早期,只存在東周列國之間,以對抗戎狄,還包括區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征服者與被征服者。 糅合幾個英雄祖先故事以建構一個族群之起源歷史。 「英雄徙邊記」 人們對「現在」的描述,對我群與他群的「身體」的描述。外在身體,如服飾。內在身體,飲食。 毒藥貓,「無毒不成寨」,「無蠱不成寨」。 羅蘭·巴特,語言層面與神話層面的Sign(意符),兩個層面的signifier 指符,signified 指意。 第七章 文本結構與情境結構 文本結構一:歷史心性 根基歷史 兄弟祖先。英雄祖先 「有名字」的祖先。所有人的歷史/主體人群中的部分人的歷史 英雄祖先,階序性,遷徙,征伐 既對立又能合作對外發展的分枝性部落結構人類生態 segmentary tribal structure 結合弟兄始祖與英雄始祖的族群起源歷史記憶,可能是人類由較分散、對等之社會,朝向集中化、階序化社會發展之過渡或初成階段的一種「歷史心性」產物。 Captain Cook, 「西方人到野蠻地區被當地人尊為神」,是西方文化中一種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偏見。 文本結構二:文類 王認為文類是是一種被沿用而產生許多文本之範式化書寫、編輯與閱讀模式。有內在結構的敘事法則。 正史「擬態」mimesis現實。一個生物為了自身的安全或生存優勢,而摹擬周遭植物以改變自己的形貌,將自己融入或隱入大環境之中。 文本結構三:模式化敘事情節。 另:文本在深化社會本相時,自己的調整與改動,也是為了適應該地的具體本相。 第八章 三種文本表徴分析策略 「社會情境與過程」,器物的生命史過程。 被異類化變為不真實的神話的歷史。與文本中的情境本相不相符,也和情境中的主體身份認同不相容。但是人們為什麼要選擇這樣的歷史呢? 漢化情境呈現的弟兄祖先歷史變化。姓氏,家族。外在空間與歷史事件的等指意。 空間意符與血緣意符,讓弟兄祖先歷史文本結構受到破壞。 偏見。內化,是指外在社會情境結構,經由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重複獲得的經驗,而在人們心中造成模式化思考結構的過程。 將他者的歷史視為神話傳說。 華夏化的圍觀社會過程——燃燒,同一社會場域中親近人群間的微觀互動。 三種研究策略:文本生命之情境分析、多點觀察與整體比較、邊緣微觀情境探索。抉擇、移動、邊緣。
回应 2016-03-22 11:13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8.8分 967人读过
-
【Q4AVZU】新人(满64-15包邮)
-
暂时无货, 6天前曾上架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英日港台稀见学术书备忘 (韧勉)
- 允晨文化 (Shownotes)
- 文化研究系列 新书 (赵舒默)
- 港台图书 (嘉木立)
- 人文社科方法论(3) (🦉的瓦涅密)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攬螢 2019-02-22
(补标同时也加上以前写的感想吧,虽然三年过去自己现在的想法又有微妙变化)记得就是去年这个时候读毕《华夏边缘》,一年时间,断断续续将王明珂的主要著作翻检一遍,的确很精彩,无论是表相—本相模式引导下的史料解读还是从现实中找到观察古代的钥匙,更不要说还有流畅的文笔。但到现在我依然认为王明珂是种瘾,在分析其他文本schematic时,自己的叙述却越来越显示出范式化的倾向,可就像他说的,历史研究是反思而不是... (补标同时也加上以前写的感想吧,虽然三年过去自己现在的想法又有微妙变化)记得就是去年这个时候读毕《华夏边缘》,一年时间,断断续续将王明珂的主要著作翻检一遍,的确很精彩,无论是表相—本相模式引导下的史料解读还是从现实中找到观察古代的钥匙,更不要说还有流畅的文笔。但到现在我依然认为王明珂是种瘾,在分析其他文本schematic时,自己的叙述却越来越显示出范式化的倾向,可就像他说的,历史研究是反思而不是解构,且史料解读是对话而不是压榨,过度社会学化的历史学难免呈现出一种“套路”与目的导向性,那种难以言说的似曾相识可能正是历史学家极力避免的吧,毕竟史无定法,所有线性和模式都是以牺牲细节为代价的。 (展开)
4 有用 BOXING 2016-06-05
老王以此书反思了他此前《华夏边缘》、《游牧者的抉择》和《羌在汉藏之间》等研究,以为要把奇异变成熟悉(从文本表相看到社会情境本相),把熟悉变成奇异(反思habitus下practice下的产物,质疑“习以为常”)。表相有其生成的社会情境本相,但却因表相而遮蔽。我们分析表相,更要洞察文本表相所在的社会情境(人类生态),如此才能解读表相并看到本相。表相同样影响着我们的认知与认同,无形中强化着某些被表相所... 老王以此书反思了他此前《华夏边缘》、《游牧者的抉择》和《羌在汉藏之间》等研究,以为要把奇异变成熟悉(从文本表相看到社会情境本相),把熟悉变成奇异(反思habitus下practice下的产物,质疑“习以为常”)。表相有其生成的社会情境本相,但却因表相而遮蔽。我们分析表相,更要洞察文本表相所在的社会情境(人类生态),如此才能解读表相并看到本相。表相同样影响着我们的认知与认同,无形中强化着某些被表相所遮蔽的本相。最终,他提出了三种文本表征分析策略,即文本生命情境分析、多点观察与整体比较、边缘微观情境观察。 (展开)
0 有用 空空 2015-11-05
我们所谓“历史”,不过是一层包裹我们足底,妨害我们感知更真切的情境的老茧。而反思性的历史,则是戳破这层茧的利器。许多部分与自己多年所想的问题不谋而合,可惜不能如作者这样清晰明达地思考和表达出来。
0 有用 苏应眠 2018-08-16
作为西方人类学和史学理论的习得者,王明珂先生结合着他在羌研究中所取得的经验,告诉我们如何抛开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模式,去思考历史(文本)的形成机制。
1 有用 董言 2016-03-22
文本的自覺,對於文學出生的人來說並不陌生。但是這個「本相」的認識與實證的方法確實是我們要重新學過的。
0 有用 LingLing 2020-12-29
是對他之前的作品的總結(但我只看了「華夏」和「羌」兩本)
0 有用 密涅瓦的貓頭鷹 2020-03-16
感覺需要先讀前幾本書,才能更好把握其中揭示的主題。
1 有用 攬螢 2019-02-22
(补标同时也加上以前写的感想吧,虽然三年过去自己现在的想法又有微妙变化)记得就是去年这个时候读毕《华夏边缘》,一年时间,断断续续将王明珂的主要著作翻检一遍,的确很精彩,无论是表相—本相模式引导下的史料解读还是从现实中找到观察古代的钥匙,更不要说还有流畅的文笔。但到现在我依然认为王明珂是种瘾,在分析其他文本schematic时,自己的叙述却越来越显示出范式化的倾向,可就像他说的,历史研究是反思而不是... (补标同时也加上以前写的感想吧,虽然三年过去自己现在的想法又有微妙变化)记得就是去年这个时候读毕《华夏边缘》,一年时间,断断续续将王明珂的主要著作翻检一遍,的确很精彩,无论是表相—本相模式引导下的史料解读还是从现实中找到观察古代的钥匙,更不要说还有流畅的文笔。但到现在我依然认为王明珂是种瘾,在分析其他文本schematic时,自己的叙述却越来越显示出范式化的倾向,可就像他说的,历史研究是反思而不是解构,且史料解读是对话而不是压榨,过度社会学化的历史学难免呈现出一种“套路”与目的导向性,那种难以言说的似曾相识可能正是历史学家极力避免的吧,毕竟史无定法,所有线性和模式都是以牺牲细节为代价的。 (展开)
0 有用 一八 2018-12-30
零零碎碎读了1.5遍,大概还要接着读。之前以为本书是“讨论如何解读历史文本背后的政治意图”之类的,结果是“提示历史文本之所成的历史背景本身”,或云“提供一种经由历史文本来思辨历史本相的工具”。就是这样的书让我时不时觉得历史真是有趣而充满智慧的学科呀~读完想去找看看作者之得此理论总结的研究成果们
0 有用 Chopin J.F.YU 2018-09-17
1)說的道理其實並不難懂,真正的問題恐怕還是在於實際操作,儘管老王文章中也在不斷舉例;2)和錢穆對話的那一段,在某種程度上解開了這幾年我對於歷史學和人類學的一點點疑惑;3)說來慚愧,Pierre Bourdieu的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我一直沒讀懂,有限的一些理解都是通過老王的文章來猜的,也可見學歷史的理論功底實在太差;4)個別句子顯然都是「意在言外」XD。... 1)說的道理其實並不難懂,真正的問題恐怕還是在於實際操作,儘管老王文章中也在不斷舉例;2)和錢穆對話的那一段,在某種程度上解開了這幾年我對於歷史學和人類學的一點點疑惑;3)說來慚愧,Pierre Bourdieu的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我一直沒讀懂,有限的一些理解都是通過老王的文章來猜的,也可見學歷史的理論功底實在太差;4)個別句子顯然都是「意在言外」XD。。。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