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小说通过69届初中生雯雯的眼睛看世界,写出了她对自己幼年、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年龄不算大的雯雯,却先后目睹了公私合营、反右派、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不平凡的经历,刚刚小学毕业该上初中的时候,她遭遇了“文革”中的停课闹革命,亲眼目睹了斯文扫地的那一场民族浩劫;在经历了乡下插队的艰苦磨练之后,几经曲折她又奋斗进小县城当了售货员,再后来则被知青返城的大潮卷回了上海——她们没有老三届的文化功底,考大学与她们无缘,她们也不像更年轻的人,可以拥有新的机遇;她们在街道小厂做工,面临着精神的苦闷和危机——特殊年代的奇特遭遇,在心灵中刻下了深深的印痕。
69届初中生的创作者
· · · · · ·
-
王安忆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王安忆,当代女作家。1955年随母到沪。1970年赴安徽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出版有《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流逝》、《小鲍庄》、《叔叔的故事》、《69届初中生》、《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短、中、长篇小说约400万字,以及若干散文、文学理论。长篇小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69届初中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 条 )

一个特殊的时代,一群特殊的人
文革,这两个出现在历史课上的字眼,似乎离自己很遥远,父亲和母亲只赶上了它的尾巴,也没有受到太多影响,而故事里的“雯雯”却恰好是那个时代的人。 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是感慨唏嘘历史在人身上留下的烙印,时代的车辙在前进,相较于那么长的过去和未来而言,当下的十年...
(展开)


个别的人生,普遍的意义
差不多是十二年前在家里的杂志上看到《69届初中生》的连载,那个时候看过的内容,应该只是这本书的四分之一,却一直念念不忘了十多年。 当时还在上小学的我,对于书中主人公雯雯的生活既是羡慕又是同感的。 她在上海,是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可她又和我一样,会为上学、功课、...
(展开)

心的开关,<69届初中生>及其他
总有不起眼的某时,某地,某人,打开我心的开关,让我一下子爱上,并且念念不忘. 比如,<69届初中生>里的一段话. 它算是自己的私房书了,一直非常喜欢却没有办法看全,因为家里的老<收获>里只有连载它上部的那一期.曾经在旧书摊上找那一年接下去的那期找了很久,却一无所获;王安忆的文...
(展开)

只有自我的世界是一片朦胧
王安忆老师,文笔这么好也就算了,情节也是就这么算了。 我曾经一度对她笔下的上海非常着迷,写出了一种事不关己的冷漠的味道,我非常喜欢。写《长恨歌》的书评时我就有这样一个疑惑:为什么是以一种留白的方式来处理文革十年?当时还特意查了一下,王安忆老师在这时已经是个青...
(展开)
> 更多书评 1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8.0分 103人读过
-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1)8.3分 55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69届初中生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Imagine 2019-01-26 10:29:43
收获杂志读的,这应该是最早的版本了。试图探索自己一代人独特的困惑,虽然由于时代的原因,这一代的时间被限制为一届。文笔还有些稚嫩。
1 有用 Jane 2017-10-10 20:48:51
那段时间看了很多王安忆的文学作品,不是任务,就是想把王对文革的叙述集中起来,看看有啥特点。如果现在还有这样的求知心,可能就不愁写不出来论文了。“她发现,世界上有很多争取,目的都不是争取的对象,而是为了自己心安,为了自己有一个平静的心境。”
0 有用 彩色心情 2016-10-09 18:50:31
上初中时看的,觉得自己变成了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