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与诗教的笔记(6)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杜雨歇 (“活在真实里”)

    通过熟读,理解文意,读出自己的体会。 要求“抑扬顿挫”的诵读;要求出声诵读。 前人诵读诗文,从来就有“抑扬顿挫”配合的原则。所谓“抑”,是指有时候读得低沉;“扬”,指有时读得高昂;“顿”,指必须有间歇停顿;“挫”,指有些字要重读。关于“扬”和“挫”,北宋诗家陈师道说过:“善吟古诗者,点缀一二好字,高唱起而知其意所在矣。”(《赠王聿修商子常》)兹举例如下: “O”表示停顿、间歇。“——”表示停顿延长...

    2019-07-17 17:40:15

  • 杜雨歇 (“活在真实里”)

    声辞的响度,元音的多少,带来的效果不同:对比《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声声慢》。 以下是著名词学家龙榆生先生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声情艺术的赏析: 根据这个曲调的其它作品,除掉上阕的“乱石穿空”一句,下闻的“遥想公瑾当年”和“故国神游”二句,句末是用的平声字,在全词的整体上发生一些“和谐”作用外,其余如“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二句,依律应读作“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羽扇...

    2019-07-17 17:26:33

  • 杜雨歇 (“活在真实里”)

    声辞:汉语里直接表现声音的各种词汇,如“辚辚”、“萧萧”。具体包括:双声;叠韵;叠音;象声。 在中国传统诗歌里,经常被作为音律表现技巧来使用的“声辞”有双声、叠韵、叠音、象声,例如“参差荇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聊逍遥以相羊”、“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等。这些词的恰当运用,不...

    2019-07-17 17:11:01

  • 杜雨歇 (“活在真实里”)

    汉诗的“顿”不等于音乐的“节拍”。音乐里的“节拍”有着固定时长的长短,而诗中的顿没有固定时长的长短。这就意味着,在实际吟读的时候,声音到了顿的位置,并不真的顿了,而是“延长、提高、加重”。 顿之时,究竟怎样的“延长、提高、加重”,这说到底是诗“义”在起支配作用。“顿”的处理,可能是因人而异,但根源在诗情。因为说到底,诗的语言节奏不等于乐音的节奏。 “音”是表“义”、表情的。 吟诵节奏的把握: 1.认...

    2019-07-17 16:29:15

  • 杜雨歇 (“活在真实里”)

    二、以诗为先,重在“感化” 早期《诗》教与单一的“说教”无缘,它不拘泥空间场所,师者因人而教,随时问答。师生之间关系密切,耳提面命,或直言教训,或引导启发。“记诵”是弟子领受教训之法,而不是“死背硬学”。歌唱,一是用于辅助记忆,歌之以强记;二是用于交流,歌之以达意;三是用于活泼心灵,舒张情绪。学生是在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里从事学习。 三、《诗》教吟诵的“纠正”价值 事实上,现代人借助“朗诵”、“默读...

    2019-07-10 10:10:40

  • 杜雨歇 (“活在真实里”)

    传统吟诵的重点在“吟”字上,它即兴并自然,专注文字的声音,体现为一种内省,体验式的“读”。换句话说,“吟”不是以表演为目的,不属于表演艺术甚至也不是为了交流,它只是诗人或吟者对于作品的一种有声的玩味,所以有学者如赵元任先生将此时此刻“声”的特点说成是“叹”或“哼”。现代的朗诵,则要求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可以说是一种表演性的“读”。两者同为声音的审...

    2019-07-08 17:04:27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吟诵与诗教

>吟诵与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