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湖岸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品方: 湖岸
原作名: 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
译者: 邢世阳
出版年: 2015-6-30
页数: 448
定价: 3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24个比利:多重人格分裂纪实小说
ISBN: 9787513559263
内容简介 · · · · · ·
1977年,美国俄亥俄州连续强暴案嫌犯比利‧米利根被警方逮捕,但是他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居然毫无记忆。事实上,在他体内总共有24个人格存在,这些人格不仅在性格上,甚至连智商、年龄、国籍、语言、性别等方面也都不尽相同。这些不可思议的人格,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他到底是个欺骗公众的骗子,或只是个不幸的受害者?
父亲自杀,继父百般虐待,这让比利一方面迫切地渴望逃避这个世界──多次自杀,另一方面求生的本能又来安慰、保护自己,这两种力量纽结在一起,将比利撕成碎片……
当比利闭上眼睛,会有守护者里根出来击退施虐者,会有8岁的承受者戴维哭泣,女同性恋阿达拉娜、流氓菲利普、职业骗子凯文、小丑利伊、工作狂马克……像是一个队伍,每个人承担不同任务
一个人格来承受我的痛苦
一个人格来表现我的快乐
一个人格来保护我的身体
一个人格来享受他人的关爱
一个人格来学习逃脱
……
【推荐...
1977年,美国俄亥俄州连续强暴案嫌犯比利‧米利根被警方逮捕,但是他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居然毫无记忆。事实上,在他体内总共有24个人格存在,这些人格不仅在性格上,甚至连智商、年龄、国籍、语言、性别等方面也都不尽相同。这些不可思议的人格,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他到底是个欺骗公众的骗子,或只是个不幸的受害者?
父亲自杀,继父百般虐待,这让比利一方面迫切地渴望逃避这个世界──多次自杀,另一方面求生的本能又来安慰、保护自己,这两种力量纽结在一起,将比利撕成碎片……
当比利闭上眼睛,会有守护者里根出来击退施虐者,会有8岁的承受者戴维哭泣,女同性恋阿达拉娜、流氓菲利普、职业骗子凯文、小丑利伊、工作狂马克……像是一个队伍,每个人承担不同任务
一个人格来承受我的痛苦
一个人格来表现我的快乐
一个人格来保护我的身体
一个人格来享受他人的关爱
一个人格来学习逃脱
……
【推荐】
◎多重人格分裂纪实小说!心理纪实的巅峰!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为之等待20年的“故事”,改编电影《拥挤的房间》(The Crowded Room)正在制作。启发了《搏击俱乐部》《致命ID》《禁闭岛》等烧脑电影!
◎比利是世界上第一位在四名精神病医生和一名心理学家共同见证下接受彻底检查的多重人格症患者!
◎小S×阿信×吴奇隆×赵又廷×王心凌×陈乔恩×郑秀文×范玮琪×彭浩翔×钮承泽……港台众明星都在追看的一本心理纪实小说。潘玮柏更发行同名专辑!
◎日本五年狂销六百万册、中国台湾累计销售过百万册。
◎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作者最负盛名作品。
作者简介 · · · · · ·
关于作者
丹尼尔•凯斯Daniel Keyes,1927-2014年
1927年生于纽约。他曾在杂志社工作(即后来的漫威漫画),在转行任中学老师时,开始从事小说创作。因《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荣获“雨果奖”和“星云奖”。
拥有心理学背景的丹尼尔•凯斯,擅长在小说中探讨人类最精微、最深层的心理问题。他在俄亥俄大学任教时,便开始以多重人格为创作的方向,1981年出版的《24个比利》,让他的名字与“精神分析小说”划上等号。
2014年6月15日丹尼尔•凯斯因肺炎并发症于佛罗里达州南部的家中过世。
关于比利
威廉•斯坦利•米利根William Stanley Milligan, 1955-2014年
又被称为比利•米利根(Billy Milligan),1955年生于迈阿密。他于1977年因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犯下三宗强奸罪被警方逮捕。在审讯过程中,比利被诊断为罕...
关于作者
丹尼尔•凯斯Daniel Keyes,1927-2014年
1927年生于纽约。他曾在杂志社工作(即后来的漫威漫画),在转行任中学老师时,开始从事小说创作。因《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荣获“雨果奖”和“星云奖”。
拥有心理学背景的丹尼尔•凯斯,擅长在小说中探讨人类最精微、最深层的心理问题。他在俄亥俄大学任教时,便开始以多重人格为创作的方向,1981年出版的《24个比利》,让他的名字与“精神分析小说”划上等号。
2014年6月15日丹尼尔•凯斯因肺炎并发症于佛罗里达州南部的家中过世。
关于比利
威廉•斯坦利•米利根William Stanley Milligan, 1955-2014年
又被称为比利•米利根(Billy Milligan),1955年生于迈阿密。他于1977年因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犯下三宗强奸罪被警方逮捕。在审讯过程中,比利被诊断为罕见的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他亦因此被判无罪,案件受到高度关注。
1981年,作家丹尼尔•凯斯创作的纪实传记《24个比利》出版,该书详细记录了比利从童年到1979年法院审判期间的经历,他复杂的精神状态、令人困惑的多个人格。1993年丹尼尔•凯斯写了续作《比利战争》,进一步披露比利于1979年被关到利玛医院直到1991年法院正式宣布假释刑期结束、比利终获自由这一段时间的经历,但第二本书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无法出版。迄今只出版有繁体中文和日文译本。
1996年比利曾发表一篇声明,表示他居住在加州,拥有一家小制片公司,尝试制作一部基于《24个比利》和《比利战争》的电影,他也训练过约翰尼•德普等一些演员如何饰演自己。
2014年12月12日比利因癌症于俄亥俄州哥伦布去世。
关于译者
邢世阳,1980年生人,机械工程师,现居科隆。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一位高个的年长女士站在办公室门外,面貌慈祥,耳朵上戴着黑色的耳环,头发似乎刚刚染过。他们进入办公室,她微笑地说:“请问你们的姓名?” “女士,我们获准送他到这里来。”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8页 -
A large elderly lady stood at the entrance of an office on the right. Her broad, friendly face was framed in black ringlets, as if she'd just had a hair dye and permanent. She smiled when they stepped into the small admissions office and said softly to the police man, "Can I have your name?" "I ain't the one being admitted, lady."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24个比利"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24个比利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21 条 )
-
來 生 (bored. next.)
读着读着觉得翻译腔是有点重,于是就去找了原文来看一下。不看不知道,一看真是吓一跳,就这种随机找一段无关紧要的话来看都是有道水平,请问译者你是出来搞笑的吧???如今翻译作品钱这么好赚啊??? 一位高个的年长女士站在办公室门外,面貌慈祥,耳朵上戴着黑色的耳环,头发似乎刚刚染过。他们进入办公室,她微笑地说:“请问你们的姓名?” “女士,我们获准送他到这里来。” 原文如下: A large elderly lady stood at t... (42回应)2016-12-03 22:20:59 104人喜欢
读着读着觉得翻译腔是有点重,于是就去找了原文来看一下。不看不知道,一看真是吓一跳,就这种随机找一段无关紧要的话来看都是有道水平,请问译者你是出来搞笑的吧???如今翻译作品钱这么好赚啊???
一位高个的年长女士站在办公室门外,面貌慈祥,耳朵上戴着黑色的耳环,头发似乎刚刚染过。他们进入办公室,她微笑地说:“请问你们的姓名?” “女士,我们获准送他到这里来。” 引自 第五章 原文如下:
A large elderly lady stood at the entrance of an office on the right. Her broad, friendly face was framed in black ringlets, as if she'd just had a hair dye and permanent. She smiled when they stepped into the small admissions office and said softly to the police man, "Can I have your name?" "I ain't the one being admitted, lady." 引自 第五章 Excuse me!???? 那是个老胖女人,不是“高个的年长女士”好吗?她是站在右边办公室入口处,不是“门外”。她的大脸是被黑卷发框着,不是“黑色的耳环”好吗???耳环是earrings!!!as if不是“似乎”,是就好像!!!意思是她那个头发看起来相当黑又不自然!!!后面那个警察一脸牛X地来了一句I AIN'T THE ONE BEING ADMITTED, LADY!内心是“不是老子来住院好吗”,而不是“我们获准送他”!!!ADMITTED在这里不是获准!!!!!!! 艾玛我真是觉得外研社你们是没有人校对还是怎么???退钱好吗!!!???
42回应 2016-12-03 22:20:59 -
在孤独中,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 从无望到绝望,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挣扎反抗无奈,该何去何从?生亦何哀,死亦何苦?没有人真的知道,此时此刻究竟时生,抑或是死,哪一条,才有的选。 (2回应)
2016-07-17 22:05:37 14人喜欢
-
本城莲 (像梦一样自由,像大地一样坚强。)
看完第二十一章,心里的感受既愤怒,又可笑! 1979年,对于患有多重人格症的比利,俄亥俄州报纸《哥伦布快报》刊登了一则误导大众的报导,我推断是在比利接受医院治疗的过程中,这家报纸派人秘密跟踪、拍摄,并且伺机发布断章取义的报导,引起大众对“强奸犯”“精神病患放归社会”的恐慌,这个误导性的报导几乎要毁灭比利,同年他被关进了当地的利玛医院——那是1977年他的律师团队曾想方设法阻止他被送去的地方,最终比利还是...2018-01-23 11:23:57 9人喜欢
看完第二十一章,心里的感受既愤怒,又可笑!
1979年,对于患有多重人格症的比利,俄亥俄州报纸《哥伦布快报》刊登了一则误导大众的报导,我推断是在比利接受医院治疗的过程中,这家报纸派人秘密跟踪、拍摄,并且伺机发布断章取义的报导,引起大众对“强奸犯”“精神病患放归社会”的恐慌,这个误导性的报导几乎要毁灭比利,同年他被关进了当地的利玛医院——那是1977年他的律师团队曾想方设法阻止他被送去的地方,最终比利还是被送进去了。。。。
转而回来看纪实资料,看见比利于1979年被关进利玛医院,直到1991年才被放出来,长达12年的关押,监狱般的日子,比利是如何度过的……想到此,眼泪又在眼圈里打转……然后我得知了,这本书的续篇《比利战争》,内容就是围绕比利被关到利玛医院的记录,这让我立即就把《比利战争》加入购物车,我既想知道比利是如何度过那段羁押的日子,又害怕知道,怕我会心碎……
回到1979年的故事,在误导性的报导出来之后,社会大众开始把矛头对准比利,以及相关的人员——比利的主治医生考尔、比利所在的阿森斯心理康复中心、院长福斯特。考尔的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胁,他接到恐吓电话、信息,以至于每晚睡觉时都要在床头放着一支装上了子弹的手枪;医院方面则面临着那些不喜欢比利、不相信不利的医护人员的罢工威胁。。。。
我知道此处涉及到一些问题:精神病患者犯罪就该被无罪释放吗?如何保证精神病患者放归社会后不会再次造成伤害?那些被伤害到的受害者就该自认倒霉吗?……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我承认我也会有相同的担忧,如果我是被害人或是其家人、亲人,恐怕我也没法认可法律及医院对比利的“无罪并予以治疗”的处理方案。但不认可法律及医生团队,不代表就要相信虚假报导。《哥伦布快报》显然是抓住了精神病患与强奸犯对于人们内心造成的恐慌来肆意报导,人们宁愿相信报纸上哗众取宠的报导,也不愿相信权威心理学博士、权威资质的心理康复医院,真是可悲!
其中最让我感到愤怒的是,政治议员否认专业医疗团队的治疗方案,社会工作者制定比利的行为规定,这些人有什么资质发出以上声音?唯一让我持中立态度的是全国妇联写给比利主治医生考尔的长达3页的信,因为在1977年比利犯罪行为中,受害者均为女性,我相信全国妇联是从女性安全视角来发声,所以对其行为能够理解,但并不认可。
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宁愿相信那些没有专业资质和批判资格的机构或个人,也不愿相信资深的医疗博士——柯尼利亚博士、久负盛名的精神病权威——沃伦·哈丁总统的侄孙哈丁医生等权威人士、机构的时代吗?如果说后者的诊断结果、发言不可相信,那么前者是因为什么而被相信?真是可悲又可笑!
2007年,《哥伦布快报》尝试联系比利,但比利的妹妹凯西拒绝透露关于比利的任何信息,正是因为这家报社在1979年的误导性报导,才致使比利被关进利玛医院,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假如没有那些对比利带来毁灭性的报导,比利没有被关进监狱式的医院,没有遭受到此后长达12年的羁押,比利的一生,是否就会更幸福一些?有些错误是值得原谅的,但有些错误永远无法原谅,《哥伦布快报》差点就要毁灭比利,并不值得被原谅。
让我感到难过的是,《24个比利》与《比利战争》的作者丹尼尔·凯斯在2014年6月15日因肺炎并发症于佛罗里达州南部的家中去世,而威廉·密里根(比利本人)也在同年12月12日于俄亥俄州的疗养院内逝世(59岁)。我总觉得丹尼尔之于比利,是比利与这个世界的连接口,我们通过丹尼尔的文字,才得以知道比利的一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相信比利无比信赖着丹尼尔,丹尼尔的去世对比利来说应是一件非常悲伤的事,或许这也是比利在其去世后的半年也离开这个世界的一个原因?
人们或许会对一些对自己来说无关紧要的事情发表看法,或保持沉默,但任何时代都不会缺少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群众,当虚假报导试图掩盖真相的时候,这些看热闹的、不知所以却投入其中的参与者,都要对悲剧性的后果负起一份责任。但事实上,当悲剧造成以后,大多数人都会散去,这些人不会关注以后发生什么,对他们来说,随时准备投入到下一次的“热闹”中去,留下的只是悲剧的人独自承担一切后果。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当要保持清晰的头脑,谨慎发言,对于不了解的事,不应乱加评价或指责。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应固执己见,应学会多角度去寻求答案,亦或者说,对于真理,应保持持续探索的态度,假如发现我们错了,就应该承认错误,立即停止错误的行为,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也避免自己为错误付出更多的代价。
回应 2018-01-23 11:23:57 -
本城莲 (像梦一样自由,像大地一样坚强。)
这个世界怎么会只有美好,这不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大多数时候我们生活在白天,见到的世界就像白日里一样,阳光雨露都可以显得诗意,我们见到的许多人也都面容平和或带着微笑。 但现在我终于开始相信,正如我们沉睡的许多个夜晚里,夜色有多黑暗我们不懂一样,这个世界也有黑暗的一面,在这黑暗的一面里,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残暴、杀戮、和嗜血的魔鬼。 看《24个比利》,从最初对主题所吸引——拥有24重人格的纪实故事,我想起小时...2018-01-23 11:26:44 6人喜欢
这个世界怎么会只有美好,这不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大多数时候我们生活在白天,见到的世界就像白日里一样,阳光雨露都可以显得诗意,我们见到的许多人也都面容平和或带着微笑。
但现在我终于开始相信,正如我们沉睡的许多个夜晚里,夜色有多黑暗我们不懂一样,这个世界也有黑暗的一面,在这黑暗的一面里,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残暴、杀戮、和嗜血的魔鬼。
看《24个比利》,从最初对主题所吸引——拥有24重人格的纪实故事,我想起小时候看的电视剧《皇朝的太医》里那位拥有双重人格——我喜欢的演员袁泉饰演——女主角灵枢/素问,记得当时同一个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格让我非常意外,因此我印象深刻。
此后成长过程中,也逐渐会听到一些诸如双重人格、多重人格、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等形容某些人的词,一直都没有正面去了解过相关的信息,直到工作多年后,渐渐感到精神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每当遇到困惑或惶恐的时候,就会去搜索一些相关的心理方面的信息,以了解自己处于何种状态,又应如何进行疏导,许多时候是未知让我们产生恐惧的心理,所以打破未知是变勇敢和强大的绝佳途径。
昨天开始看《24个比利》,看到第二章时已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遂决定买实体书回来看,但等不及实体书,一口气看完前五章,看到第五章最后比利说的那句话,心像碎了一样疼——
“警察拘捕我实际上是救了我,对于受害者我深感抱歉。但是,我最终感觉到上帝对我露出了微笑,这是22年来从未有过的。”
如果不是比利的律师团队、医生团队,能够挣脱道德上的束缚,坚定选择为他进行辩护、治疗,比利的故事或许我永远都不会知道。基于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且不论小说内是否有渲染、夸张的描述(这有待看完书后再细细去考究),从相信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故事,我从中看到了比利的故事对全世界起到的正面、积极的作用,如果不是这个故事的出版问世,我们就不会知道多重人格竟可同一人体内如此之多、如此之复杂,并且也给我们重重敲了一记警钟——儿童时期受到残暴伤害的孩子,是极其容易出现精神问题的!
对于那些我们知道的、以及更多我们不知道的、甚至永远都不会知道的可怜的受害儿童,我们不知道每天有多少儿童就这样毫无痕迹的被扼杀去生命,亦或者没有被杀死,但精神早已被摧残。只要这么一想,内心的颤抖就无法停下……我们得以好好活着,换个角度来说,又是何其幸运。
想到前几天还写到自己生活中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想我的快乐之所以如此简单易得,或许因为我经历太少,又或许我经历太多……如何拥有健康、完整、成熟的精神,我将作为2018年我最大的探索!愿能真正更好的活着!
回应 2018-01-23 11:26:44
-
在孤独中,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 从无望到绝望,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挣扎反抗无奈,该何去何从?生亦何哀,死亦何苦?没有人真的知道,此时此刻究竟时生,抑或是死,哪一条,才有的选。 (2回应)
2016-07-17 22:05:37 14人喜欢
-
致谢 我与比利进行了数百次会面和谈话并参加了相关会议,还访问了62位与比利有过接触的人,本书才得以出版。在此我向他们表示深切的谢意,尽管其中大部分人已在书中提及。与此同时,我还要感谢以下人士,他们在本书撰写和调研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阿森斯心理健康中心医疗部主任戴维·考尔(David Caul)医生;哈丁医院院长乔治·哈丁(George Harding)医生;科尼利亚·威尔伯(Cornelia Wilbur)博士;公共辩护律师加...
2022-06-27 12:27:19
致谢
我与比利进行了数百次会面和谈话并参加了相关会议,还访问了62位与比利有过接触的人,本书才得以出版。在此我向他们表示深切的谢意,尽管其中大部分人已在书中提及。与此同时,我还要感谢以下人士,他们在本书撰写和调研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阿森斯心理健康中心医疗部主任戴维·考尔(David Caul)医生;哈丁医院院长乔治·哈丁(George Harding)医生;科尼利亚·威尔伯(Cornelia Wilbur)博士;公共辩护律师加里·施韦卡特(Gary Schweickart)和朱迪·史蒂文森(Judy Stevenson);法律事务所律师阿伦·戈尔兹伯里(Alan Goldsberry)和史蒂文·汤普森(Steven Thompson);比利的母亲多萝西·摩尔(Dorothy Moore)和现在的继父戴尔·摩尔(Del Moore);比利的妹妹凯西·莫里森(Kathy Morrison)以及比利的好友玛丽(Mary)。
我还要感谢下列机构及工作人员:阿森斯心理健康中心、哈丁医院(特别是公共关系处的艾莉·琼斯)、俄亥俄州立大学警卫队、俄亥俄州检察官办公室、哥伦布市警察局、兰开斯特市警察局。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两位受害者凯莉·德莱尔(Carrie Dryer,化名)和唐娜·韦斯特(Donna West,化名)小姐为我讲述了她们的感受,在此我深表敬意。感谢我的律师唐纳德·恩格尔(Donald Engel)先生,正是他的坚定信心和对我的支持,令我得以完成计划。我还要感谢我的编辑彼得·戈瑟尔斯(Peter Gethers),热心而敬业地帮助我整理了所有的资料。
尽管很多人都希望为我提供帮助,但并非所有人都愿意与我交谈。因而,有必要在此对我的资料来源加以说明:俄亥俄州费尔菲尔德心理健康医疗所的哈罗德·布朗(Harold T. Brown)医生曾经治疗过15岁的比利,他提供了当时的病历和记录;西南社区心理康复中心的多萝西·特纳(Dorothy Turner)医生和斯特拉·卡洛琳(Stella Karolin)医生是最早发现并治疗比利多重人格症的医生。比利还清楚地记得与他们交谈的情景,而这两位医生提供的材料和法庭证词,也记录了他们与其他心理医生和律师交谈的情况。
比利的养父(经法庭确认,但媒体称其为“继父”)卡尔莫·米利根(Chalmer Milligan),拒绝回答有关指控的问题,亦不同意我们披露他的故事。但是,在写给报刊的声明以及在公开采访中,他否认曾对比利进行“恐吓、虐待和鸡奸”。因此,本书有关卡尔莫的内容源自公开的审判文件、媒体报道以及其他来源,包括其亲人(女儿查拉、继女凯西、继子吉姆、前妻多萝西,以及威廉·米利根)和邻居的证词。
我的女儿希拉里(Hillary)和莱丝莉(Leslie),在我倾心研究资料的艰难日子里给予我帮助和谅解,在此表示感谢。我的妻子奥蕾亚(Aurea)帮助我听了几百小时的录音,并将其分门别类以方便我查找,若无她的鼓励和帮助,本书的出版至少要推迟若干年。
序言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威廉·斯坦利·米利根(William Stanley Milligan)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但因罹患多重人格分裂症而被判无罪的嫌疑犯。
他不是小说中虚拟的多重人格症患者,而是一个自始至终都存在广泛争议的真实人物。他的照片出现在报刊和杂志的头版和封面,他的心理测试结果更作为报纸和晚间新闻节目的头条新闻迅速传遍大街小巷。他亦是第一位在四名精神病医生和一名心理学家共同见证下住院接受彻底检查的多重人格症患者。
我在俄亥俄州阿森斯市的阿森斯心理健康中心第一次见到这位23岁的年轻患者时,他刚被法院送来不久。当他要求我记述他的故事时,我坦率地告诉他,我是否写他的故事,将取决于他的经历除了媒体已经报道的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值得书写的内容。他向我保证,我是第一个得知他内心感触的人,甚至他的律师和精神病医生都不完全知晓;他希望让世人了解他的精神疾病。我虽存有疑虑,但对他的情况颇感兴趣。
几天后《新闻周刊》登载了一篇题为《比利的十副面孔》的文章,进一步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这篇文章最后一段如下:毫无疑问,仍然有不少疑点,例如:威廉·米利根是如何掌握了汤姆(其人格之一)所运用的类似逃脱大师胡迪尼的逃脱术?他对受害者提到的“游击队”和“杀手”究竟是指什么?医生认为威廉·米利根可能还有尚未被发现的其他人格,他们的罪行也不曾被发现。
在阿森斯医院病房单独与比利谈话时,我发现他全然不同于我第一次见到的比利。他说话吞吞吐吐,膝盖由于紧张而不停地颤抖;记忆力很差,而且长时间地出现空白。他谈到痛苦的往事时声音禁不住发颤,但无法提供细节。鉴于多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我萌生了放弃的念头。
但其后的一天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事情。威廉·米利根的所有人格第一次完全地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一个全新的个体。此时的他不但能够清楚地记得过去发生的事情——包括所有人格的思想、行为、关系和不幸的经历,而且还能绘声绘色地描述出那些可笑的冒险行为。
正如我在序言中提到的,读者通过阅读能够了解我采用了何种方式将比利的过去、他的个人感受以及与他的对话一一记录下来。事实上,本书所有内容均出自融合后的比利以及他的其他人格的表述,曾经在不同阶段与他有过接触的62位人士也为我提供了材料。书中的对话和情景得之于比利的回忆,而治疗过程则直接取材于录像带。书中并无我自己杜撰或改编的内容。
写作伊始,我面临的棘手问题就是整个事件的时间顺序。由于从小时候开始便经常“失落时间”,比利很少看表或者日历,他还为此深感难为情。我是通过账单、收据、保险单、学校和员工的记录,以及比利母亲、妹妹、雇主、律师和内科医生提供的材料,才最终厘清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比利写信很少注明日期,但他的前女友保留着几百封他在坐牢的两年里写给她的信。我便是根据信封上的邮戳确定了写信的日期。
我与比利达成了两项基本共识:
第一,所有人物、地点和机构均使用真实名称,但需要受到保护的人无论是否成年都将使用化名,包括其他精神病患者、参与犯罪的人以及我无法与之直接面谈的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三名受害者。
第二,为避免威廉·米利根因其他人格犯下的罪行而遭到指控,我将以“戏剧化”的方式对事件加以描述。威廉·米利根被起诉的罪行,则不描述细节。
曾与比利共事、相识或成为受害者的人,都认为比利具有多重人格。他们大都记得比利说过和做过的事,而这些事实令他们相信“他不是装出来的”。但也有个别人认为比利是个骗子,假装精神分裂来逃避罪责。我尽量与这两类持不同看法的人交
回应 2022-06-27 12:27:19 -
夏小陌 (怀念的人啊,等你的来到~)
19:09 l4G☐ wk。baidu。com百度文库 Q党员学习不足 搜索教,多听课,多学习有益于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教学经验。 认真分析上述存在的问题,从自身找原因:一、存在问题 (一)系统地理论学习不够。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还不够深刻。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2022-03-02 19:10:44
19:09 l4G☐ wk。baidu。com百度文库 Q党员学习不足 搜索教,多听课,多学习有益于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教学经验。 认真分析上述存在的问题,从自身找原因:一、存在问题 (一)系统地理论学习不够。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还不够深刻。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内容博大精深。完整地、系统地把握其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将受益无穷。作为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武装自己的头脑。就我本身的理论根基而言,就更需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就这几年自己也没有持之以恒地坚持理论学习,特别是现在工作忙的 @longrong时候,终日埋头于纷繁复杂的事务堆里,常用老眼光、老办法、老经验去对待和处理新问题,思维缺乏灵活性,自己也过于沉浸在旧的思想理论中,对于一些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理论学习不够,理解不深。 (二)工作态度还不够积极。现在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有时只满足于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的任务,常常只是根据学校布置的工作,说一步走一步,开拓意识还不够,常常求稳怕乱。思想不够解放,态度不够积极,也就谈不上敢想、 敢试、敢闯、敢冒,缺乏知难而上、排难而进的工作态度和果敢精神,缺乏奋勇追击的热情。 (三)生活中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热心。平时只顾忙着尽力去做好本职工作,不太注意周围发生的事情,对与自己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事还不够热心、不够主动,也没能更热情更主动地关心群众,与其他老师交流不够,没能热心“冬助周围的同志有针对性地去想办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二、原因分析 从本人在各方面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因素、客 也有内因与外因,但空甘根本,还是主观因素在起作用。 会员低至5折 GO 值于形式,敷衍了事,平时虽然在学 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88 ☆ 限时 VIP免费下载工具 收藏 领福利 引自 致谢 回应 2022-03-02 19:10:44 -
「支配自己的命运需要大智慧,计划的执行只需要笨人就行了。」 「你可以化仇恨为积极的正面企图,」她建议道,「你受创于幼年的虐待,你有能力击败那些可怕的记忆,击败那些让你痛苦的人,只要决心用生命去抵抗,这一切都可以办到。记住,只要活着就会得胜。如果你死了,虐待你的人便将获得最后的胜利,你则是失败的一方。」
2022-02-24 13:33:00
论坛 · · · · · ·
看了一半看不下去 | 来自321雾语 | 2022-05-05 23:10:15 | |
这个事件为什么没人拍电影,我觉得拍出来肯定会爆! | 来自芝士分子 | 9 回应 | 2022-01-09 03:54:47 |
不同人格的技能是如何习得的? | 来自杨浦有村架纯 | 4 回应 | 2021-09-26 08:17:12 |
这本书为什么感觉不够严谨。小说最少做到前后一致... | 来自Flourens | 8 回应 | 2021-04-15 11:51:53 |
好看 | 来自薛1 | 2021-02-18 14:38:24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Bantam (1994)9.0分 189人读过
-
小知堂文化 (1994 年)8.4分 3741人读过
-
中信出版社 (2018)8.3分 2677人读过
-
小知堂 (1994)8.5分 156人读过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24个比利的评论:
feed: rss 2.0
40 有用 余馆长 2015-08-16 22:04:49
期待一下小李子主演的本小说改编电影《拥挤的房间》,一人饰演24个角色是不是能拿24座小金人呢?
34 有用 我累特 2015-07-01 03:29:47
啊!这本书再版了!内容很棒哦!吃我一记安利!
27 有用 维舟 2015-09-06 22:18:10
明显模仿电影叙事技巧,镜头感很强。读时想,为何美国人如此在意多重人格或认同混乱?或许是因美国文化中特别在意和恐惧个人主体性的丧失吧
26 有用 巴斯特德 2015-07-22 23:32:27
这是一场对于人类心智本身探究的终极之旅
78 有用 Oz. 2015-06-25 11:46:35
终于看完了,6.22才印刷出来,有人6月初就开始批评翻译了,这本书不是台湾译本,批评台湾译本的到台版页面面面面面面~~~~~~
0 有用 nevergetthis 2022-07-05 13:45:55
演的吧 我也能演出来
0 有用 哎哟喂呀 2022-07-03 16:25:46
好玩
0 有用 🌙 2022-07-02 18:06:48
YouTube上看了本人的视频 人的大脑真是奇妙 虽然舆论的恐惧可以理解 但是法官也太愚昧了 看得好生气 哎
0 有用 仙人掌 2022-07-02 00:22:59
很难相信这是一部纪实小说,但却是真实发生的。比利的人生始终被政治绑架,作为筹码在各个医院/监狱中辗转。
0 有用 热海浪矢_ 2022-07-01 18:03:37
人的大脑也很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