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15-6-1
页数: 337
定价: 76.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
ISBN: 9787532576159
内容简介 · · · · · ·
对魏晋之际的诸种研究,大体是站在陈寅恪先生相关论述的延长线上加以发展、修正,运用政治集团学说所具有的利弊在这一时段的研究中也有充分的体现。自从1980年代以来,涌现了不少从个别历史事件的考证入手,通过细节的考证复原魏晋之际政治变局的佳作,本书之作亦得益于此。《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采取将政治史与家族史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政治史的脉络中探讨西晋权力结构从形成到崩溃的过程,另一方面考察魏晋大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交往网络,探究这一网络在魏晋政治变局中发挥的作用。
作者简介 · · · · · ·
仇鹿鸣,1981年生,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参与修订点校本《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古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士族政治、石刻文献等。
目录 · · · · · ·
绪论
第一节 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第二节 基本史料价值述略
第三节 土族及其相关概念的省思
第四节 研究的旨趣与目标
第一章 汉魏时代的河内司马氏
第一节 两汉时代的河内郡与司马氏家族的文化转向
第二节 乡里秩序中的河内司马氏
第三节 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的权势网络
第二章 魏晋嬗代史事考辨
第一节 高平陵之变发微
第二节 司马师功业考
第三节 谁是司马氏的敌人:淮南三叛再研究
第四节 伐蜀之役与司马氏集团内部的矛盾
第三章 司马氏集团的形成、特质与矛盾衍生
第一节 从魏臣到晋臣:司马氏集团的凝聚
第二节 曹魏官僚阶层的政治心态:以司马孚、陈泰为例
第三节 司马氏集团的权力结构与矛盾衍生
第四节 受成之主:泰始年间的政治特质
第四章 武帝与西晋政治的转折
第一节 咸宁二年:不起眼的转折之年
第二节 齐王攸问题的再检讨
第三节 走向崩溃:晋武帝的政治遗产
结语
附录:《司马芳残碑》考释——以中正成立的年代为中心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毫无疑问,史料是史家照亮过去世界惟一的镜子,但这面镜子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史料特别是正史的书写绝非是没有预设立场的,在编撰形成的过程中早已受到了种种有意或无意的扭曲与改写。因此,我们除了要继续透过史料这面镜子来了解古代世界之外,更有义务对镜子本身的作用机制保持警惕,追问我们透过镜子看到的形象是否已被扭曲变形。······特别是当史书中的某个人物被有意无意地抽离出历史的复杂情境,塑造成一种单向度的形象,那么对这种单向度的形象的可靠性的追问便显得尤为重要。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2页 -
历史学家在观察历史时,已不自觉地处于一种“后见”之明的地位,由于后世史家早已知晓了历史变化的种种后果,往往倾向于根据事件的结果来建立历史上的因果关系,从而为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寻找合理的解释。但对于身处特定历史情境的当世人而言,他们是雾中之人,所面对的不是历史,而是纷繁复杂、利益纠结的现实政治,他们每一个政治抉择的背后都蕴含着种种复杂而细微的考量。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的人也喜欢 · · · · · ·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2 条 )

魏晋嬗代的“理所当然”

> 更多书评 82篇
-
毫无疑问,史料是史家照亮过去世界惟一的镜子,但这面镜子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史料特别是正史的书写绝非是没有预设立场的,在编撰形成的过程中早已受到了种种有意或无意的扭曲与改写。因此,我们除了要继续透过史料这面镜子来了解古代世界之外,更有义务对镜子本身的作用机制保持警惕,追问我们透过镜子看到的形象是否已被扭曲变形。······特别是当史书中的某个人物被有意无意地抽离出历史的复杂情境,塑造成一种单向度的...
2016-07-07 16:10:53 5人喜欢
-
历史学家在观察历史时,已不自觉地处于一种“后见”之明的地位,由于后世史家早已知晓了历史变化的种种后果,往往倾向于根据事件的结果来建立历史上的因果关系,从而为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寻找合理的解释。但对于身处特定历史情境的当世人而言,他们是雾中之人,所面对的不是历史,而是纷繁复杂、利益纠结的现实政治,他们每一个政治抉择的背后都蕴含着种种复杂而细微的考量。
2016-07-07 16:00:26 5人喜欢
-
这场(关于齐王攸之国的)政治争论随着齐王攸在三月的暴病身亡而戏剧性地画上了句号。从表面上看武帝似乎取得了胜利,齐王攸的去世消除了太子继位之后最大的政治隐患,但是在胜利背后,武帝却在西晋政治中留下了无法弥缝的裂痕,君臣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以说这场西晋政治史上规模最大的抗议活动,对于西晋政治未来的走向具有转折性的意义。 西晋政治在此次撕裂后的代价: 1.颇具才干的政治家张华被迫外放 2.才望兼具的宗... (1回应)
2016-07-08 10:15:59 2人喜欢
这场(关于齐王攸之国的)政治争论随着齐王攸在三月的暴病身亡而戏剧性地画上了句号。从表面上看武帝似乎取得了胜利,齐王攸的去世消除了太子继位之后最大的政治隐患,但是在胜利背后,武帝却在西晋政治中留下了无法弥缝的裂痕,君臣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以说这场西晋政治史上规模最大的抗议活动,对于西晋政治未来的走向具有转折性的意义。 引自 第四章 武帝与西晋政治的转折 西晋政治在此次撕裂后的代价: 1.颇具才干的政治家张华被迫外放 2.才望兼具的宗室成员司马攸、司马骏忧愤去世 3.重臣羊琇、向雄忧愤去世 4.罢黜大批太常博士,破坏健康的批评力量 5.武帝更加重用杨氏家族,疏离朝中亲齐王的大多数 6.杨氏家族名誉扫地,失去了整个官僚阶层的信任
1回应 2016-07-08 10:15:59 -
曹丕本人文士气质颇重,所用的吴质、朱铄皆是三国史上昙花一现的人物,且不为时人所重。但从曹丕给吴质的书笺、曹丕去世后吴质的悼诗可以看出两人间的私谊极深,又有相近的文学趣味,因而吴质的权势源于与皇帝私人的关系,带有恩幸色彩,并不稳定,对于曹魏政治整体的影响恐有限。 吴质是曹丕时代颇为重要的政治人物,但相关的记载较少。清人牛运震指出:“吴质处丕、植兄弟之间,颇有机权,至论陈群不如司马懿,亦魏氏有关系人...
2020-09-01 22:09:57 2人喜欢
-
拾柒 (流光不共我眠,兀自驰前)
P69 从中不难发现当时士人对于德行的推重以及通过士人清议网络体现出来的社会权力俨然已有跃居以国家为代表的政治权力之上的趋势。士大夫群体在国家权力以外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 P115 在专制皇权的体系下,只有君主的权力可以世代传递,大臣的权力来源于君主的授予,权臣家族内部的权力交接是对君主权威的一种公开挑战,也往往意味着对皇权的觊觎。 自魏有军以来,为难苦甚,莫过于此。 司马师的以法绳下,正是...2019-05-25 18:07:42
-
Aroundight (不悲不弃)
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中对于短命短命王朝总会流于一种表象,最后成为几个词,然后好似定论,如提到秦朝就是暴政。暴政固然不错,但暴政之下是什么?可能是不同地域文化对于一刀切的改革的抵触。而汉朝如何处理秦朝遗产也不是一句“汉承秦制”可以概括的,这些背后的变化都需要“实证”研究。而西晋属于分裂过程中夭折的王朝,更容易流于表象。 西晋一朝面临两大问题:政治人事与文化思想。司马氏于此二问题上做过努力,但最终失败...2019-05-27 13:39:21
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中对于短命短命王朝总会流于一种表象,最后成为几个词,然后好似定论,如提到秦朝就是暴政。暴政固然不错,但暴政之下是什么?可能是不同地域文化对于一刀切的改革的抵触。而汉朝如何处理秦朝遗产也不是一句“汉承秦制”可以概括的,这些背后的变化都需要“实证”研究。而西晋属于分裂过程中夭折的王朝,更容易流于表象。
西晋一朝面临两大问题:政治人事与文化思想。司马氏于此二问题上做过努力,但最终失败。而西晋的失败更需要放在东汉以来政治社会与国家意识形态大崩溃的背景下来认识。历史毕竟是连续的,西晋承接了前后两个时代,如果只是片面化地研究,最终不利于我们理解历史。反而是古人更重视西晋的历史,如唐太宗为《晋书》执笔撰文。
但做短暂王朝的历史研究难度更大。如何在更高的视野上把握大局,但又需要极为细心地考证政治人事关系,如何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考验研究者能力。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史料不足,更考验研究者的历史感悟能力。
故而以上就是序言作者韩昇教授所为人西晋一朝历史之意义,以及研究魏晋之际政治史的难点,本书作者仇鹿鸣老师则力求在“大”与“小”之间把握平衡。这也是本人需要学习的部分。
回应 2019-05-27 13:39:21 -
Aroundight (不悲不弃)
第一节: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本书的绪论部分极为重要,当需仔细阅读。 作者提出本书乃是运用政治史与家族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致力于探讨魏晋之际的政治变化以及家族网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故而此部分作者致力于“政治集团”与“士族政治”两个概念入手。但就如作者所言,概念及工具的使用往往会脱离本意带来问题。 集团说的发端应该是陈寅恪先生《崔浩与寇谦之》一文,认为魏晋之际的政治转折的意义是儒家大族与法家寒族的斗争...2019-05-27 14:19:07
第一节: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本书的绪论部分极为重要,当需仔细阅读。
作者提出本书乃是运用政治史与家族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致力于探讨魏晋之际的政治变化以及家族网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故而此部分作者致力于“政治集团”与“士族政治”两个概念入手。但就如作者所言,概念及工具的使用往往会脱离本意带来问题。
集团说的发端应该是陈寅恪先生《崔浩与寇谦之》一文,认为魏晋之际的政治转折的意义是儒家大族与法家寒族的斗争,最终以前者的胜利告终。陈先生的理论意义在于一种分析的范式:冲突在于矛盾,而为何有矛盾?是个人的矛盾还是集团的矛盾?通过集团的说法,在观察政治斗争的过程中就可以有着更大的视野。而“族”的提出则更引入了社会的因素。而这种理论更是扩大了时间段,将其上溯至东汉末年。
而陈先生的弟子万绳楠则进一步提出汝颍、谯沛两个集团,进一步进行分化。分化越细越可以将不同人物纳入其中讨论。事实上以来的学者都在集团冲突的框架下讨论问题,区别在于区分的标准以及冲突开始的时间点等问题。
但这种二分法就带来了问题:非黑即白。大量人物的政治抉择是否都必须在阵营的框架内?是否反对曹魏就意味着青睐司马氏?这在此书高平陵之变的论述中就有体现。事实上并不能这么说。日本学者则重视时代分期,其思考的基点在于反对历史停滞论,故而在他们的理论中中世的大族是一个标志。故而受到学者重视。
但政治集团说的最大问题还是在于概念界定、边界延伸、下限设定等问题上,各方其实没有办法做到共识。比如万绳楠所谓汝颍、谯沛的说法,这个以地域为划分标准的集团真的能够延续到魏末?而将司马氏父子作为一个整体,内部之间就没有分歧?这些都是需要实证来解决的问题。80年代之后出现了许多个案研究(即实证),故而如作者言,本书的目的之一就在于:
将具体政治事件的考证与魏晋之际整个时代的宏观把握相结合。 引自 绪论 此外学术史的论述中还需引入各个国家地区学者的研究:
日本学者则以京都学派为主,他们着眼于中国史时代分期的问题。
西方学者前期对中国中古政治史兴趣不大,主要的成就是华裔学者的作品,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学风在西方的延续;随后发生转变,但使用的概念带来强烈的西方色彩。
港台地区学者中,毛汉光以数据统计的方式来展现了家族升迁。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在论证中避免少数个例的薄弱,但问题在于抽象化容易剥离对象本身的诸多属性。强行进行归类则会得出让人哭笑不得的结论。
大陆1980年代后的作品中作者首推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这是作者效法的榜样。
港台学者中,刘增贵的一系列论著给了作者相当大的帮助(本书第一章多引用刘著),其着眼点在社会史方面。
第二节:基本史料价值的述略
作者提出史源学的问题,史籍中的记载最终如何成型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司马懿不愿意屈从曹操的记载中就有出现。作者认为这是《晋书》所引材料对于司马氏的避讳,而这个问题可以在九家晋书的比勘中发现。
应该说魏晋时代的文献还是那么几种,外加上出土的文字资料也不多。但作者认为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但这非常考验个人水平。
魏晋南北朝的私人著史事业极为发达,而相互歧义的记录就更显价值。有些诸如《曹瞒传》对曹操的记载不切实际,但也可从背后窥视当时的社会文化意义。但对比唐之后的撰史,此时代的私人事业不够严谨,但政府的修撰又带有意识形态问题。唐太宗对于《晋书》的重视与其个人政治生涯中早年的污点也有关系。故而史料本身的时代与修撰过程也需要考察。而《世说新语》这部特别的书中所表现的更是一种士族阶层的集体认同。
第三节:士族及其相关概念的省思
而本书的另一个着眼点在于“家族”的作用,那么势必牵扯到“士族”、“大族”、“豪族”、“世族”等一系列概念的运用。
为什么“士族”这个概念如此重要?因为这个阶层横贯了整个中古史。故而需要对其有所界定。那么如何界定就是问题所在。
毛汉光曾经以“三代五品官”作为标准来量化这个概念。量化自然可以客观地来审核大量数据,但量化抹杀了个体性,历史的复杂性会被数据所遮蔽。并且这个标准在于政治地位,但士族作为一个社会文化群体,这种属性是他们所需传承的部分之一,也是这种属性使他们超越了普通的官宦世家。
可见量化具有局限性,但作者采取了另一种量化的方式,从史书中分别采纳不同的术语,观察趋势,从此可以展现一种集体认同的出现。一个群体在此之前早已出现,但缺乏共通的称呼,故而最终形成某一称呼必然具有滞后性,就如作者所言:
语言的流行相对于实际事物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士族及其相关用语的晚出,实际上是反映了当时人对于士族这种阶层的认知和界定是逐步形成的。 引自 绪论 “豪族”这个词汇带有武力强宗的意味;“世族”则强调家族在仕宦、学术等方面的时代绵延;“大族”这个词则稍显中性。
第四节:研究的旨趣与目标
汉末至西晋是中古士族形成关键期,故而这一时期政局的动荡却带来了中坚阶层的稳固,这是作者思考的起点。
方法上作者采用政治史与家族史结合的方式。政治脉络以西晋权力结构形成至崩溃入手,考察期间的家族网络。时间为正始十年至永康元年,即高平陵之变至司马伦诛杀贾后等人。具体方法将考订历史事件的实相,并探究司马氏家族的运作。最终揭示家族网络在魏晋政治中的作用。
三个理路:
1. 结合宏观与微观,重视魏晋历史连续性。实证过程中注重对具体史实背景的考订分析,不盲目使用概念,而是注重史实本身。
2. 注意多个政治因素的共同作用,尽可能展现历史变迁图景,特别是外交与内政的关系。
3. 考察司马氏集团内部的动态发展。
第一章:长维度上考察汉魏河内郡社会生态,司马家族文化特征,重新修订司马家族为如儒家大族的观点。复原乡里对于司马家族的作用,以及司马家族在曹魏政权内部关系的发展。
第二章:考订关键事件与人物:高平陵之变、司马师的作用、淮南三叛再考、二士争功。
第三章:分析司马氏集团的形成过程与矛盾。
第四章:晋武帝咸宁二年的转折意义。期间武帝病重,发生了齐王攸的政治密谋,随后武帝加紧了政治部署,即用外戚平衡宗室力量。但随后导致了惠帝的问题而最终崩塌。
回应 2019-05-27 14:19:07 -
拾柒 (流光不共我眠,兀自驰前)
冲锋履刃,昼夜相守,勤瘁百日,死者涂地,自魏有军以来,为难苦甚,莫过于此。 司马懿在控制中枢之后,多采取镇静处之的方式,对与曹爽关系密切的夏侯玄等人只是处以闲职,未作触动。 司马师的以法绳下,正是为了弥补自己在威望和功业上的不足,通过对内的严密控制来保持自己的权力。 司马师所采取的进用人才的方针,一方面使原本曹魏政权所依靠的基本力量(功臣子弟)不断地转投在司马氏门下,从而削弱曹魏政权的基础,另一方...2019-06-09 16:26:32 1人喜欢
冲锋履刃,昼夜相守,勤瘁百日,死者涂地,自魏有军以来,为难苦甚,莫过于此。 司马懿在控制中枢之后,多采取镇静处之的方式,对与曹爽关系密切的夏侯玄等人只是处以闲职,未作触动。 司马师的以法绳下,正是为了弥补自己在威望和功业上的不足,通过对内的严密控制来保持自己的权力。 司马师所采取的进用人才的方针,一方面使原本曹魏政权所依靠的基本力量(功臣子弟)不断地转投在司马氏门下,从而削弱曹魏政权的基础,另一方面又使新的才俊归于司马氏的私门,并逐步用霸府政治取代朝廷的日常运作,使鼎革之势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形成。 “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历史学家在观察历史时,已不自觉地处于一种“后见之明”的地位,由于后世史家早已知晓了历史变化的种种后果,往往倾向于根据事件的结果来建立历史上的因果骨干西,从而为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寻找合理的解释。但对于身处特定历史情境的当世人而言,他们是雾中人,所面对的不是历史,而是纷繁复杂、利益纠结的现实政治,他们每一个政治抉择的背后都蕴含着种种复杂而细微的考量。 引自第1页 回应 2019-06-09 16:26:32
-
杨保保 (爱看电影爱读书)
能给人醍醐灌顶的感觉,除了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就是仇教授这本书了。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仇教授拨云见日,抽丝剥茧,在遥远历史的重重迷雾中,找到了清晰的线索,虽然未必全是历史的真实,但是仇教授通过人性的分析,找到了最合理的推测。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为邓艾不平的遭遇扼腕,为司马家族在政坛精致布局惊叹,为贾充复杂性格所震惊。这本书对了解魏晋禅代、大家族在政治动荡中的表现、甚至对...2022-05-10 07:40:52
-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基本脉络 :通过对河内郡之于司马氏,司马氏之于河内郡,曹魏政权里的司马氏三个环节的分析,完成汉魏以来司马氏家族的成长过程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
2021-12-26 01:04:27
-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的确可以注意到曹爽与司马懿的政治立场颇有相异之处但同时也引出两个新的问题:首先,既然曹、马之间有如此大的不同,那么为何司马氏掌权之后,还会大量引用曹爽府中的人物,并委以重任?其次,这些经历了“从曹到马”这一立场跨越的官僚,其背后真正的政治态度究竟如何?或许他们根本没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只是为了保持其家族的政治地位与个人的荣华富贵,所以无论曹、马,皆愿为之效命。 问题意识之典范
2021-10-27 11:15:11
论坛 · · · · · ·
为什么绝版了? ? | 来自夜枭 | 2022-04-02 01:54:46 | |
p51注一:荀淑应为八龙之父 | 来自圆滚滚 | 2022-01-09 00:08:33 | |
死去的七人少了一个,活着的多了一个 | 来自白驹过隙 | 1 回应 | 2022-01-08 22:33:06 |
p186 | 来自谷子 | 1 回应 | 2021-08-23 23:17:59 |
古代人多次辞而就任是一种戏路还是真实的 | 来自白日梦枕貘 | 6 回应 | 2021-03-28 22:24:59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9.2分 1041人读过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0)9.1分 22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生而有涯 书海无涯 (佾云)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 1000+ 豆瓣9.0+的書 (Python)
- 终余一生,也不能读完的书籍(精华) (Deffrro-ZI)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Nani?monai 2016-05-31 21:03:01
【浪】监考时候读完。还好当年读的中国史史料还基本记得,不过无力学术评判了。第二章高平陵之变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地理分析非常精彩,像是一坛好酒越饮越香。
7 有用 伊卡洛斯 2020-06-28 08:58:12
“历史学家在观察历史时,已不自觉地出于一种“后见之明”的地位,由于后世史家早已知晓了历史变化的种种后果,往往倾向于根据事件的结果来建立历史上的因果关系,从而为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寻找合理的解释。但对于身处特定历史情境的当世人而言,他们是雾中之人,所面对的不是历史,而是纷繁复杂、利益纠结的现实政治,他们的每一个政治抉择的背后都蕴含着种种复杂而细微的考量。”
36 有用 冰河 2015-09-23 12:21:23
马伯庸荐书,感谢上海古籍出版社出了精装新版。亲王说这本书让他深刻意识到“历史业余爱好者和历史科班专业人士的差距有多大”,我读后最大的感触也是,人家思考的跟我们这些爱好者完全不是一码事儿。令人大开眼界的一本书。
4 有用 春诵夏弦 2020-07-08 08:47:49
“政治史与家族史研究相结合”也算个新发现咯!圈子里的群众还忙不迭为套路学术鼓掌,由此可见低端阅读势力之大。不过也真难为这类山间竹笋了,把很多旧玩意儿用很啰嗦的话再说一遍,还要尽量淡化套话废话的痕迹——不然怎能让无脑师生趴下呢。
13 有用 鸟枪换炮 2020-01-13 20:36:30
又名《天道好轮回:三代四口人渣野心家司马氏的从暴发到灭亡》
0 有用 振振 2022-05-27 19:22:18
非常见功力,从容不迫,娓娓道来,融学术史梳理、史料考辨、人物品评、史事发覆于一炉。
0 有用 无聊至死 2022-05-27 10:09:39
吊打所有权谋剧
0 有用 虫鹿 2022-05-25 23:42:54
精彩!
0 有用 累了 2022-05-21 16:32:15
帮助入坑魏晋史的一本严谨又行文流畅的书,魏晋时期的大族势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又加上沿袭汉朝的自由清谈风气,大概又另外的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后人多喜欢研究并讨论汉朝魏晋史的原因~
0 有用 警惕打牌 2022-05-21 09:14:26
社会网络,血亲、婚姻、交往关系构成的政治利益共同体;魏晋嬗代,高平陵之变、淮南三叛、伐蜀二士争功。西晋建国已经暮气沉沉,上升通道关闭,阶层流动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