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今天的分析止于今天,明天就将发生突变
导弹防御研讨会
亨廷顿教授家的鸡尾酒会
身处导弹攻击之地
谁都不希望战争结束
巴士拉“日本人之会”的邀请
伊拉克会在多大程度上被攻陷
两伊战争的教训
奥巴马是如何赢得总统大选的?
第二章去现场,在现场听
英国外交官A的失败
潘可夫斯基事件
在莫斯科大学不读书
赌上性命收集情报
为什么要派间谍
为什么要读小说
第三章进入情报的黑手党
错过石油危机的信号
《外交》杂志的意义
对小泉首相朝鲜外交提出的警告
莫妮卡·莱温斯基事件的真相
松阪牛与青森苹果
第四章知道大国(美国)的优先顺序后,我们该如何来适应?
哈佛大学梅教授的教诲
预测柏林墙倒塌的人们
布什总统的沉默
尼克松总统访华与越南问题
外务省东南亚一课的犀利目光
伊斯兰革命的黑洞
美国为什么放弃了沙阿
第五章说话15秒,报告一张纸
情报的核心问题是要传得出去
美国总统的简报
1970年8月,华盛顿特区
第六章间谍监听
中途岛海战美国胜在监听
罗斯柴尔德赚大钱
叶利钦革命的舞台背后
日本的窃听能力
我们要拥有日本自己的情报卫星
总统与驻日大使的角力
第七章情报革命:从向应该知道的人提供情报转变为共享情报
被预测到的“9·11”
“‘9·11’调查委员会报告”
“要点电报”制度
“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第八章情报组织与政策组织天然对立(而且通常会失败)
美国驻伊拉克使馆公使
威尔逊批评布什总统
2008年,围绕攻打伊朗引发的论战
日本的资金合作受到积极评价
第九章学习、学习、向历史学习
美国决心向日本派出经济间谍
美国情报机构的对日工作
“北方领土问题”再思考
学习谍报
第十章摸索自身战略是构建情报组织的基础
与情报机构的交往
战败与情报机构的解体
今天在军事层面intelligence是必需的吗?
现在在外交层面还需要intelligence吗?
什么是情报机构…
CIA、MI6与FBI、MI5的区别
为了强化情报机能
· · · · · · (
收起)
0 有用 健康男青年 2015-10-21 20:44:27
写的比较有亲和力,都是一些很实际的案例,不过内容不是很丰满,条理不清晰。
1 有用 linkenplay 2015-07-01 18:23:09
作者原来是情报局的局长,讲了很多与直觉相左的现象,比如其实在中东战争时期,阿拉伯人因为战争局势可以给予正当理由镇压反政府势力所以当权者并不想结束战争。还有在进行预测时,决定最后成败的因素其实与这个因素已有的规模并不相符。比如美国对于伊朗伊拉克战争的决定来自于人质事件而不是石油。还有就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情报都是公开的,你只要去现场就能了解大部分信息,有的情报工作者为了理解人民的想法,还集中阅... 作者原来是情报局的局长,讲了很多与直觉相左的现象,比如其实在中东战争时期,阿拉伯人因为战争局势可以给予正当理由镇压反政府势力所以当权者并不想结束战争。还有在进行预测时,决定最后成败的因素其实与这个因素已有的规模并不相符。比如美国对于伊朗伊拉克战争的决定来自于人质事件而不是石油。还有就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情报都是公开的,你只要去现场就能了解大部分信息,有的情报工作者为了理解人民的想法,还集中阅读一些当地文化中的经典小说。从作者的语气来看,其实他对美国这个名义上的盟友相当不满的,不仅在日本安插间谍,还瞒着日本与中国进行外交。最后一个有意思小点是让我终于分清了CIA和FBI的区别,前者是间谍,需要丰满的性格和广博的知识来得到他人的信任,后者专门负责防御敌人的间谍活动。 (展开)
2 有用 17号元素 2019-11-11 16:31:01
有许多都是作者的感想,夹杂着自恋和自卑。
1 有用 江流苏 2018-07-02 14:52:01
作为出生于中国鞍山的日本人,最终成为日本外交与情报部门高官。这一方面说明了日本对于自身政体的自信与包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日本作为“非正常国家”其情报部门的不受重视。很难想象一个出生于北海道的中国人能进入总参谋部任职并能晋升为主管级高级军官。现今日本的很多问题,根源于没有“正常国格”。这也是日本政坛有识之士的切肤之痛。
0 有用 BBpanda 2017-05-21 21:49:33
案例很有趣,吐槽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