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Terry Woronov
出版社: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Vocational Schools and China's Urban Youth
出版年: 2015-11-25
页数: 216
定价: USD 85.00
装帧: Hardcover
ISBN: 9780804795418
出版社: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Vocational Schools and China's Urban Youth
出版年: 2015-11-25
页数: 216
定价: USD 85.00
装帧: Hardcover
ISBN: 9780804795418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工人阶级及相关研究(3) (🦉的瓦涅密)
- Anthropology of (greater) China (anfieldworker)
- 英文出版的中国教育问题研究文献 (makzhou)
- China Studies (Volume 4) (懒猫圆圆)
- work & labor (真猪奶茶)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72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Class Work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lanfeitiao 2019-11-23 10:18:09
很难得的一本清晰明了民族志,但坏处在于没有读故事的那种画面感,可能是为了叙述的逻辑和清晰,把那些说不清到不明的犹豫细节给略去了。因为作者是外国人,带来了不少新鲜的视角,能让人从另外的角度看待习以为常的事物。也可能正因为是外国人,有些时候难免会让人有隔靴搔痒之感。以及,关注到工厂之外在服务业的农民工群体,真的是与我心有戚戚焉。
9 有用 麻麻雷 2020-04-26 16:14:21
和「学做工」有相似之处,作者关注的是中国的家伙们,那些步入职校的学生。从阶级再生产的角度来探讨职业教育,分析了考试制度背后的意识形态、被制造的失败者、职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学生们的自我认同、新阶级的形成等话题。非中国人的身份为作者带来了很多有趣的洞见,很多问题甚至有实践层面的启示,比如「职校是否可能、如何可能成为工人阶级意识的形成场所?」是很棒的研究,不少话题都值得进一步挖掘,希望早日看到中译本。
1 有用 楼水近 2022-12-27 23:30:16 江苏
曾翻墙进哥们儿学校的南京土著觉得基本信息蛮可信。部分场景有点膈应,推测是强行挪用学做工的提问&解释路径的结果。学生富有质感的言行被规整地贴在单是西马的学术接龙条框中,多少有点无趣。os:我在一个被作者评价为slum的邻近街区生活了12年🚬
9 有用 步落為 2019-11-05 16:44:46
告别县中,城镇化中空,进城万岁。市场入局,救火难遂。孔方滚滚,掉入囊中;一地之主,献身考核,政绩锦标,下有对策;教师无辜,日夜劬劳;父母择校,被解“虚荣”,实属武断;特色本土,特别问题,机制难行,个人体尝;来日何期,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济济一堂,分轨相持,持平俱谈,无厌无妨。
2 有用 竹汀 2022-06-25 16:54:00
第一次从历史脉络当中看待职业教育:近代以来中国职业教育的兴起、知识人的观念与实践、从农到工、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型,五十-七十年代的“红砖”、城市单位体制、教育政策、某路线中的重劳动轻智识,八十年代以来的职业教育系统、市场体制。 职业学校中的学生、老师的处境(学校、家庭、劳动关系)。职业教育一面是“教育”,且比其他类型的教育更与劳工、市场体制相关。 作者一面叙述职业学校的实际状况,尤其是那些不同于社会... 第一次从历史脉络当中看待职业教育:近代以来中国职业教育的兴起、知识人的观念与实践、从农到工、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型,五十-七十年代的“红砖”、城市单位体制、教育政策、某路线中的重劳动轻智识,八十年代以来的职业教育系统、市场体制。 职业学校中的学生、老师的处境(学校、家庭、劳动关系)。职业教育一面是“教育”,且比其他类型的教育更与劳工、市场体制相关。 作者一面叙述职业学校的实际状况,尤其是那些不同于社会观念的部分,一面也在呈现这些并不“真实”的观念:对职业教育、职校学生的轻视、鄙视由何而来。 (展开)
0 有用 Bertas 2024-09-02 16:39:34 浙江
核心文献,对职校的经验观察宝贵,理论分析,尤其是"numeric capital"和作为主题的新阶级的形成过程之间联系的分析我感觉是缺位的。读了又读,这本书之后肯定是要写书评的。
0 有用 超图像 2024-04-28 11:09:19 江苏
读了整整一个月,全英文学术专著,希望自己英语不断精进吧。
0 有用 Rosella 2024-04-08 22:31:50 澳大利亚
距离作者的田野时间也过了15年,如今看这本书会有些有趣的后见之明。作者暗示 migrant workers一直会有,但实际上我们看到多数农民工二代一样也进了非南京这种大城市的职校,作者构建的spectrum的另一端其实很少了。
0 有用 失望的奥利瓦🌈 2023-12-29 09:28:32 湖北
西方作者对中国的职校能有这样的同情之了解很难得。分流比例是政府设置的,无论如何都会有一半的人上不了普高,但这些学生依然要承受“不好好学习”的污名,被认为是他们自己的错。于是可以光明正大地忽视他们的存在,几乎没有教学上的更多投入,课程设置过时,负责的老师少,没有像样的考核,学生可不发现自己要的只是文凭,上课睡觉也没关系么。“主流话语”更青睐的的是高中生和大学生,职校生还能有口饭吃就不会得到更多关注。... 西方作者对中国的职校能有这样的同情之了解很难得。分流比例是政府设置的,无论如何都会有一半的人上不了普高,但这些学生依然要承受“不好好学习”的污名,被认为是他们自己的错。于是可以光明正大地忽视他们的存在,几乎没有教学上的更多投入,课程设置过时,负责的老师少,没有像样的考核,学生可不发现自己要的只是文凭,上课睡觉也没关系么。“主流话语”更青睐的的是高中生和大学生,职校生还能有口饭吃就不会得到更多关注。能够脱产好几年去准备风险未知的高考已经是中产特权,更特权的阶级可以把孩子送入私立学校,职校必然成为了工人阶级再生产的场所。往好的方面看,对一些家庭来说,下一代能坐着工作、工作场所有空调,就已经算是“阶级跃迁”了。 (展开)
0 有用 不爱吃零食 2023-12-29 00:31:23 美国
有趣的研究。提出中考将学生区分为职校生和普通高中生是state有意识地用来制造和区分阶级的手段,我以前从来没这么想过,职校生因为和正常高考无缘而只能不可避免地在未来只能做工人和服务工作所以成为working class,但我早就知道中考分流的比例其实是人为设置的(毕竟老中这么多人所谓的白领工作肯定是无法容纳所有甚至大部分人的)。而对于职校本身作者尝试从老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叙述,老师上课不走心,学生... 有趣的研究。提出中考将学生区分为职校生和普通高中生是state有意识地用来制造和区分阶级的手段,我以前从来没这么想过,职校生因为和正常高考无缘而只能不可避免地在未来只能做工人和服务工作所以成为working class,但我早就知道中考分流的比例其实是人为设置的(毕竟老中这么多人所谓的白领工作肯定是无法容纳所有甚至大部分人的)。而对于职校本身作者尝试从老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叙述,老师上课不走心,学生懒得听课,其实职校也并没有提供给这些学生未来需要的必要的工作技能和培训。我现在觉得这些讨论中国教育问题的外国学者还挺有洞见的,田野和理论都很扎实,相比起其他领域的要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