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第2版)》的原文摘录

  • 中国的口号和理念都是高瞻远瞩式的,美国(还有日本等其他很多国家)则要求解释理念的具体内容和相应的具体政策。我的工作要求我给美国人讲如何发展中美之间的“新型大国关系”,不外乎是要跟美国人解释两国要互利共赢、高瞻远瞩,强调共同利益,淡化分歧。其实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有了中国提出的“十六个字”,现在说起来也不过时。那时邓小平还健在,这是他的想法:中美之间应该“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后来还加上许多新的提法,如互利共贏、高瞻远瞩、同舟共济等等,说的其实都是那十六个字的意思。美国人回应说,你们说的这些原则都挺好,但你得说说,究竟怎么做才是“高瞻远瞩”,那些具体问题如何解决?上述十六个字翻译成英文: Increase trust, reduce trouble, develop cooperation,and refrain from confrontation 。 美国人要求加上四个字“解决问题”( solve problems)。直到今天美国人还是如此思维。我们说,发展新型大国关系,是不能重蹈历史上大国对抗的覆辙,大国绝不能争霸等等。美国人的回应是:你说了半天概念,可是没说朝鲜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网络安全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等等怎么解决,两国不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没法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查看原文)
    燕子 1赞 2020-04-06 22:26:18
    —— 引自章节:三 中美认知差距和误解/
  • 我不索要伟大、遥远或浪漫的题材,不在乎意大利或阿拉伯发生些什么,也不在乎古希腊的艺术或中世纪普罗旺斯的吟游诗歌。我拥抱平凡,探究、尊重并亲近日常与低微的事物。 (查看原文)
    中締めの鍋 2018-03-19 11:42:01
    —— 引自章节:第一讲 中国人看美国 袁明
  • 比如,他说:“我们费了很多很多的钱,花了很大很大的力气,终于在美国的南方和北方,在缅因州与得克萨斯州之间建了一条跨越大陆的电报路线。可是建成以后,我们突然发现,缅因人和得克萨斯人彼此之间好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查看原文)
    燕子 2020-03-30 23:01:44
    —— 引自章节:六 美国文学传统的个体性与普世性/
  • 最后,提出关于美国外交的几个问题: (1)美国为什么没有像很多其他强国那样搞领土扩张?(2)美国弱时搞单边主义,强时为什么也搞单边主义? (3)美国为什么要推动其他国家民主化?除了理想主义(价值理念)冲动以外,有没有现实利益的考虑? (4)美国为什么要“支持”其他国家内部的反对派? (5)美国到底是一个“革命”国家还是一个“守成”国家? (查看原文)
    燕子 2020-04-04 22:52:37
    —— 引自章节:四 游离于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之间的美国外交/
  • 在列维看来,鼓动小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美国“新保守主义”者们,是一群怀有“民主十字军”心态的知识分子,体现了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最新翻版。 (查看原文)
    熊吉爱喵咪 2020-11-16 11:05:24
    —— 引自章节:第一讲 中国人看美国袁明/
  • 文学不仅仅是诗歌、小说与戏剧,还包括其他可以代表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中的文化和精神生活经验的文本。 (查看原文)
    羽夕 2023-05-04 14:39:09
    —— 引自章节:三 清教时期的美国文学/
  • “政教合一,经济平等,均田互助”的清教社会在北美存在了不到五十年:自1630年左右始,到第一代移民基本故去的1670-1680年,清教社会的基本秩序就已经衰落和解体了。虽然宗教仍很重要,但已日益看不出清教徒所具有的那种理想主义激情。 (查看原文)
    羽夕 2023-05-04 15:32:11
    —— 引自章节:三 清教时期的美国文学/
  • 以上两种传统在清教作品中都很重要:一种是如Winthrop的理想主义,另一种是哀辞。直至今日,美国文学,甚至美国其他领域的作品都还不断地体现着这种传统。美国为什么会发生2008年的金融海啸?尽管经济学家会提出一整套理论来解释,但还是会有很多人归因于美国人道德的堕落。最近《华尔街之狼》这部电影大热,有很多人还很同情迪卡普里奥未获奥斯卡奖。实际上,这就是一部非常典型的美国主旋律电影,它的基本形式就是一种“哀辞”。影片主人公种种道德败坏的行为与华尔街的丑闻和崩盘缠绕在一起,而在美国的语境中,这显然是在暗示金融市场的灾难与个人的道德不轨有着一种逻辑上的必然关系。这就是清教文学在今天的一次回响。开玩笑地说,《华尔街之狼》之所以是一部水平不高的电影,就是因为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实际上只看到了“狼”,却没有看到“华尔街”。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华尔街的崩溃实际上是经济和金融方面的“体系性”的问题,电影将它归之为个体的道德败坏,实际上是借用了清教文学中“哀辞”的传统形式,但却遮蔽了社会问题的真相。了解“哀辞”的逻辑,我们也能够理解,为什么许多激烈批评美国现状的人,可能同时也是“美国意识”最强的人,未必是“反美”的盟友。而这个问题,我们往往有误解的危险。 (查看原文)
    羽夕 2023-05-04 15:41:24
    —— 引自章节:三 清教时期的美国文学/
  • 在1776-1787年间的革命和建国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作品”很多是政治文献,比如《独立宣言》、美国宪法、立宪会议的笔录、各种各样的政治演讲和书信。这也是美国文学传统中很有意思的一个地方。在当时,它们最好地代表了美国人的思想,也最好地运用了美国人的语言。尤其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文本大多都带有非常口语化的表述形式,特别是书信和演说,而这对美国文学风格中的“口语化”特点的形成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不仅普通民众对于“纯文学”兴趣缺缺,美国当时的主流精英,甚至是“开国元勋”(the Founding Fathers)们对文学和艺术也不关心。这一方面是由于政治危机的存在,国家建构才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与美国的社会环境有关,当时美国经济繁荣,所有人都忙着创业,很少有人真正关心文学和艺术。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还是让我们先创业吧,这样我的子孙就有时间来学习各种欧洲人才有的玩意儿了。” (查看原文)
    羽夕 2023-05-04 16:07:04
    —— 引自章节:四 独立革命和建国时期的美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