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苏格拉底所说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哲学精神——质疑一切,包括我自己的所有知识。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把古希腊自然哲学(如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质疑和理性精神引入到了生活里的各个方面。
苏格拉底所反对的,是诡辩学派(智者学派),就是那些辩论修辞教师,他们教人利用语言技巧在公共辩论中取胜。可这种取胜,与事实真相无关。(感觉就像我们中国的教育,把什么都变成考试技巧,通过套路考高分,然后过一些时间知识全忘掉了,其实啥都没学到。)
苏格拉底认为,我们不能轻易接受世俗的成见,无论这些成见来自于什么样的权威(相比之下,孔子、墨子,仍然相信要尊奉古圣先王的看法)。我们必须对任何一个观点、概念都进行反复辨析,弄清楚它们究竟在说什么,究竟从何而来,是否真实,是否成立。换言之,究竟什么是真的,我们需要反复考察,不能轻易接受前人的看法。
苏格拉底的做法,颠覆了人类世俗社会几乎所有的权威。尊者、贤者、亲者,古圣先王,这些在古代普遍认为必须无条件服从的权威,在古希腊哲学的开端,被统统放在了必须要质疑的位置上。
未经审慎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把质疑做了一种人生态度,把寻求真正的知识放在了最高的位置上。毕达哥拉斯的“爱智慧”(=哲学philosophy)在这个雅典老兵身上成为了对人类所有知识进行重新考察的基本方法。柏拉图等一群年轻人围绕在苏格拉底身边。
苏格拉底被阿波罗神庙的神谕称为“雅典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却不这么认为,因为他的理念恰恰是否定“最聪明”这类说法的。或者说,哲学之所以成立,之所以拥有活力,就是对所有权威,也包括哲学前辈的质疑和否定。在古代传统文化里,有许多神灵(超自然的存在)、圣人(牛B到没有错误的超级牛人),然而苏格拉底拒绝成为这样的圣人,也拒绝成为毕达哥拉斯那样的教主。因为他所知道的,就是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一切知识、观点都需要重新考察,以审视和剥离其中的错误,寻找真正可靠的知识。这种思想和做法——哲学,仅仅诞生于古希腊,并在历经千年如同风中残烛一般风雨飘摇之后,重新移植在拉丁欧洲,进而成长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苏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柏拉图:“如果有人能指出我们的错误,我们应该把他作为我们的英雄。”
亚里士多德:“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牛顿:“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马克思:“质疑一切。”
哲学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如此之高,以至于我们中国现代倾向于把xxxxxx都称为哲学家,其原因就在于此。
然而苏格拉底肆无忌惮地挑战所有权威的做法,也激怒了雅典的权威们。70岁那年,苏格拉底被公民大会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判处其死刑。为了尊重法律,苏格拉底慷慨赴死。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