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中国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情形:表面上很难理解的东西,其实是好懂的,因为那所谓难理解的只是文学障碍,例如谢灵运的诗就是;而表面上很好理解的东西,其实却不容易真懂,李白的诗是一个例子,陶渊明的诗又是一个例子。 我们单说陶渊明。如果孤立地看他诗的每一句话,可能好懂,因为他比较少用典故,他比较少用难认的字,而且往往近于口语;但是整首诗就不是那么好懂了,因为诗中的含义往往超过表面上的范围,也超过表面上的深度;整首诗也许好懂,但如果和他的其他作品合起来看,就会发生不那么容易把握的情形;合起其他诗来也许会把握到更深刻的东西了,但是如果联系到他的时代,联系到他的经历,联系到他的世界观,就又会发觉如果要真正接触到他的思想感情,还是必须经过一些艰辛的探索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谈陶渊明——陶渊明逝世一千五百三十周年纪念 181 -
萧统说他的诗“语时事则直而可想”,钟嵘说他的诗出于应璩——那个写讥讽时事的《百一诗》的应璩,说明他的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现实。所以,单纯地把他认为是田园诗人是不对的,单纯地以为他的诗是冲淡和平的更是不对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大诗人陶渊明的前后 188
> 全部原文摘录
陶渊明传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在众多的诗人当中,陶渊明是最不讲技术的一位,然而又是最伟大的一位。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人格的超越使其作品实现超越时空的超越。他素面朝天,他漫不经心,轻轻拂动的却是你心灵最深处那根最敏感的弦。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
(展开)

从李长之笔下的陶渊明,我看到了古代文人的拧巴。
李长之笔下的陶渊明,和许多传记作品的一样,通过陶渊明的周边,解读那时刻写的诗文,从而推断出陶渊明这个人的各个参数。 所以,真实性会受“所收集的材料“、“传记作家的学识与分析能力”以及“传记作家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影响。 实在也没个标准答案,尤其这本书,我甚至...
(展开)

《陶渊明传论》读后记
最开始关注陶渊明,是因为《诗人十四个》里面解析了一首《停云》。在这本书中,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我看到了诗人笔下可控的孤独和他对有朋来的希望,这也是独居的我会有的感受。后来,我读了叶嘉莹老师解析陶渊明《饮酒》诗和拟古诗,又读到苏轼在海南的时候开始作...
(展开)
> 更多书评 18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7.8分 124人读过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5)8.3分 94人读过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2)暂无评分 23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暂无评分 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陶渊明 (那颗晴空)
- 2021秋陶渊明研究课程研习书目 (芸暖書薌)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陶渊明传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