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
原作名: The Great Disruption: Human Nature and the Reconstitution of Social Order
译者: 唐磊
出版年: 2015-6
页数: 363
定价: 6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理想国译丛
ISBN: 9787549566426
内容简介 · · · · · ·
【编辑推荐】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10)——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刘瑜专文导读“西方的危机?”。★《大断裂》是一部不但重要,还有野心的作品。它试图在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从而给陈腐不堪且风格化的争论注入活力并使讨论更为贴近现实。——美国著名政治作家弗吉尼亚?波斯特尔(VirginiaPostrel)★在有自由的地方,社会危机通常总有出路,因为自由允许并鼓励试错与纠错,从而避免了故步自封。在这个意义上,西方人隔三差五的“西方没落论”,与其说是一种幸灾乐祸的“唱衰”,不如说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报。福山的《大断裂》也同样如此。——刘瑜(清华大学政治学系)
【内容简介】
《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二十世纪中叶以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继...
【编辑推荐】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10)——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刘瑜专文导读“西方的危机?”。★《大断裂》是一部不但重要,还有野心的作品。它试图在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从而给陈腐不堪且风格化的争论注入活力并使讨论更为贴近现实。——美国著名政治作家弗吉尼亚?波斯特尔(VirginiaPostrel)★在有自由的地方,社会危机通常总有出路,因为自由允许并鼓励试错与纠错,从而避免了故步自封。在这个意义上,西方人隔三差五的“西方没落论”,与其说是一种幸灾乐祸的“唱衰”,不如说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报。福山的《大断裂》也同样如此。——刘瑜(清华大学政治学系)
【内容简介】
《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二十世纪中叶以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继迈入了所谓的后工业时代,在这一时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进步给经济和社会的传统运行模式和组织方式带来了重大的改变,旧有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也遭到严重的冲击,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普遍表现为犯罪率、离婚率、未婚生育率的大幅下降和社会信任度的明显降低,福山将此种种与“社会资本”有关的指标的恶化现象总结为“大断裂”。究竟何种原因导致了发达社会大断裂的出现?这是否是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宿命?它们又是如何走出大断裂的?本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在福山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主义的不断膨胀尽管造成了传统权威和社会规范不同程度的消解,但基于个体理性和竞争关系自发产生的互惠利他合作仍然是形成各种形式社会联结和社会资本的基石。在新技术条件下,社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促成了社会网络的兴起,使得社会资本对于构建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更大,但等级制依然保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福山相信,即使面临技术、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转型,社会秩序始终都会在既有等级制又有自发性的源泉中产生。大断裂不可避免,但社会规范的重建也始终可期。他列举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大断裂乱象逐渐消退、社会资本重新积累的若干证据,对此结论进行了说明。在本书中,福山一如既往地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表示了信心。他认为,现时代的后工业资本主义经济会产生对社会资本的持续需求,长远看,它也有能力提供足够数量的社会资本以满足其需求。他甚至对技术发展能够帮助人类生活实现人的整全性表示出乐观。在社会和道德领域表现出的历史周期性,需要也终将通过人类自身重建社会秩序的强大能力来克服。
大断裂的创作者
· · · · · ·
-
弗朗西斯·福山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日裔美籍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伯格里国际问题研究所奥利弗·诺梅里尼高级研究员,此前曾任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尼兹高等国际研究院、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曾任美国国务院政策企划局副局长、兰德公司研究员。著有《历史的终结与X后的人》、《信任》、《十字路口上的美国》、《政治秩序的起源》等。现居加利福尼亚。
唐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主要从事知识社会学与海外中国学研究。
目录 · · · · · ·
致 谢
第一部分 大断裂
第 1 章 也算“导言”
第 2 章 犯罪、家庭和信任 :怎么了
第 3 章 关于原因的一般看法
第 4 章 人口、经济与文化方面的原因
第 5 章 女性的特殊作用
第 6 章 大断裂的后果
第 7 章 大断裂不可避免吗
第二部分 论道德的谱系
第 8 章 规范从何而来
第 9 章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
第 10 章 合作的起源
第 11 章 自我组织
第 12 章 技术、网络与社会资本
第 13 章 自发性的局限和等级制的必然
第 14 章 超越“76 号洞穴”
第三部分 大重建
第 15 章 资本主义将会耗尽社会资本吗
第 16 章 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建
附 录 附加材料及其来源
注 释
索 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给道德关系带来的问题,并不因此存在于经济交换自身的性质上,而是在于技术及其变化。资本主义是如此充满变数,如此为创造性破坏提供动力,以至于它在不断地改变人类社会中所发生的交换的条件。经济交换和道德交换都同样面对这种情况,这也是大断裂的根源。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0.30 -
传统社会的选择不多,却有着很多绳索(即与他人的社会联系):人们在婚姻伙伴、工作、住所 、信仰方面很少有自己的选择,而经常会受到来自家庭、部落、等级、宗教、封建义务等压抑性联系的束缚。在现代社会,个人的选择余地大大增多,而社会义务之大网中约束他们的绳索却以大大放松。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大断裂"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大断裂"的人也喜欢 · · · · · ·
大断裂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2 条 )


新时代的我们,和以前不一样

> 更多书评 22篇
论坛 · · · · · ·
勘误 | 来自JANE | 2025-04-04 21:28:57 | |
建了个交流群(关于书籍电影音乐摄影)欢迎来分享... | 来自free | 2024-06-01 21:30:25 | |
有需要本书电子版的,请关注公众号:冀缘巧豫。 | 来自冀缘巧豫 | 2022-10-28 00:36:27 | |
为啥一本68一本118?内容不同吗? | 来自穆云涛 | 2021-02-07 21:32:59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Simon and Schuster (2000)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8.2分 118人读过
-
時報文化 (2000)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時報文化 (2020)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理想国译丛 [MIRROR] 完整书单 (理想国imaginist)
- 理想国 书香2015 (理想国imaginist)
- 2015年购书目录 (思郁)
- 理想国译丛[MIRROR](已出版书目) (Yursler_林)
- 鎮長的日记 (鎮長)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大断裂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YoRHa-E 2019-11-27 16:27:16
立足点在于个人主义的兴起对于由共享价值观形成的社会资本的断裂性失序。但社会资本不是某种从过去产生而在今天一直被不断消耗的东西。事实上,人类的天性/理性以及等级制权威对于秩序的产生是奠基性的。这意味自由民主国家是有能力重建其社会秩序的。迈向成功的合作有赖于长期博弈而非一次性交易所逐步产生的经济收益到道德因素的转变。既不用无端地担惊受怕,但也需要审慎仔细地恢复社会资本,实现合作,从而达成新的秩序。
1 有用 无明 2022-01-25 12:22:41
看福山对跨领域的运用,
15 有用 敬之 2016-02-27 18:33:25
没有什么新观点。对人类学也充满偏见啊。
3 有用 洛兹尼茶 2024-02-20 10:00:47 江苏
人们回归宗教传统,并不一定是因为他们接受了真理的启示,而恰恰是因为团体的缺乏和俗世中社会关系的无常让他们渴求仪式和文化传统。
7 有用 朱锁 2021-01-08 15:16:24
这本书对如何看待当下中国网络环境异常能受到大量启发,无论是女权升起、网络暴力、信任下降还是社会资本,无一例外包含其中。 如果说西方的大断裂开始愈合,那中国的大断裂则正在开始。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社会资本逐渐开始稀释,甚至瓦解。而他们能带给下一代的无疑是一个充满怀疑、背信和挑战道德的世界。 对于这样一个世界,对中国来说,却充满曙光。因为我们的社会资本基于宗族环境且链接异常坚固。... 这本书对如何看待当下中国网络环境异常能受到大量启发,无论是女权升起、网络暴力、信任下降还是社会资本,无一例外包含其中。 如果说西方的大断裂开始愈合,那中国的大断裂则正在开始。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社会资本逐渐开始稀释,甚至瓦解。而他们能带给下一代的无疑是一个充满怀疑、背信和挑战道德的世界。 对于这样一个世界,对中国来说,却充满曙光。因为我们的社会资本基于宗族环境且链接异常坚固。 那未来的世界会重构旧式道德体系吗?文化的作用何去何从?经济与政治体系在大断裂中会发展出何种有力的羁绊来抵消社会资本的消逝?公共政策和邻里街区的博弈会相互独立吗? 我得再好好看一次这本书,晚上看注意力不集中且容易看漏一些重要的观点。 看几本名著缓解一下,不想再看人文科社科了,越看越沮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