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 短评

热门
  • 8 [已注销] 2015-12-30 16:59:38

    我们以前上课的时候,老师说萧乾先生这个人人大心大,人大说的是他从来不自傲,作为唯一一个亲历了欧洲二战现场的中国记者,他没有一点自傲的感觉,始终有一份平和随意;心大说的是他不拿危险当回事,像是炸弹把睡觉的房子炸了、数次被困火海里,这样吓人的事情,他觉得根本没多大事儿。这种豁达和自信,真配得上是真名士自风流了。

  • 0 格鲁米 2015-05-18 22:14:37

    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

  • 0 Nylon 2024-04-19 02:33:26 北京

    休息时随便标,看的全集版不是这版。要知道萧乾通讯特写写得多好,可看: 「我管叫银风筝,因为它们不但有风筝的庄严,飘逸,而且在秋风中也一样弹出铮铮响声。逢运气,黄昏时也许在什么空场上,看到一个徐徐下降。这些巨象偶尔也会如星球般逾出轨迹。九月底,德国电台,即说有数只英国气球,被飓风刮到瑞典,毁坏了二百五十座转电所,毁坏了一座无线电广播台,害得火车误了点。在哥登堡,气球的钢丝触着了该城无轨电车的电流,黑空中划出一线闪亮。」

  • 0 来点🍕 2023-03-17 18:42:59 天津

    毕业论文参考

  • 0 桂芪药丸 2023-03-03 15:01:45 黑龙江

    后面80年代的文章淡了些 战争时期还是感到作者的乐观,也有点飘在上边的意思 有些议论很有意思,特别总联想到某十年 战时欧洲很多细节很真实。

  • 0 ▖▜▖▗▝ ▜▖▗ 2025-01-09 21:38:47 浙江

    “然而冥冥之中历史自有它的意志,它的规律。这就是我的乐观主义的依据。”一个乐观的人是很少出现愁容的,即使是在战时这种特殊阶段。

  • 0 nnuu2002 2023-06-19 22:20:15 北京

    关于二战,从中国人的视角,是比较珍贵的记录。尤其关于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分析,透彻而清醒。

  • 1 弹性体 2016-10-19 21:03:23

    语言质朴可爱,内容紧扣主题,欧洲炮火中的日常很生动,巡风、纠察、睡地铁站、伦敦人民的顽强与幽默、战败后的德国、血汗铸成的滇缅铁路,真想看看书中所说那本挪威作家1927年在中国的见闻录,定是满腔热血。写时风华正茂,成书时已然垂垂老矣,书中一鳞半爪漏出来的文革经历,感慨丛生。

  • 0 soloye 2019-06-26 00:25:22

    年轻时住青旅,战时逛欧美,个人经历而言非常幸运了。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高见,一个很普通的左翼记者而已。二战当时,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这里的抗战和“欧战”是“一体”的,所以可能需要问一下,世界大战这个概念和名词,何时开始用的呢?

  • 0 碎叶吹又绿 2021-03-10 16:56:58

    因为萧乾而读,主体内容是1939-1946年间萧乾在欧洲的见闻,前期为在英上学,后期作战地记者,因此在最多为伦敦战时记录;书的后面又收录了萧乾1984年重返欧洲、在滇缅公路的采访记录以及在其它地方的记录。总体上,叙述和内容都很平淡,再加上不太成体系,记录前后连贯性不够,所以比较散漫,也没有新奇之处,泛泛读一下尚可。

  • 0 步凌霄 2017-06-21 00:37:33

    该书主要写了二战欧洲经历过的所见所闻所感,换个角度看二战,老先生文笔优美不乏小乐趣,值得一阅。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