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的原文摘录

  • 当工业大众化,从公司、政府及其他机构独占的领域剥离,可以为普通民众所用,也就随之产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查看原文)
    要追寻不要躲避 1赞 2012-12-21 22:13:49
    —— 引自第81页
  • 基本的生产方式每隔几代人就会发生改变:蒸汽、电力、标准化、流水线、精益生产(激发工人主人翁意识),现在是机器人,改变有时来自管理技术,但真正有力的变化源自新工具,没有工具比电脑更有力。 (查看原文)
    要追寻不要躲避 1赞 2012-12-23 17:19:59
    —— 引自第158页
  • 制造商最需要的不是新的数控机器,而是沟通能力。[在MFG网站上,]任何公司都可以上传CAD文件,然后等着竞标者找上门来,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得到世界上最好的报价和产品……eBay和亚马逊效应也扩展到制造业中。 (查看原文)
    319 1赞 2013-03-01 12:13:41
    —— 引自第231页
  • 20世纪尸体货物的选择局限主要来自桑格分销瓶颈——你只能购买到通过以下全部三项测试的产品: 1、产品达到一定的流行程度,制造商愿意制造 2、产品达到一定的流行程度,零售商愿意进货 3、产品达到一定的流行程度,消费者能够在市场上找到(通过广告或者附近商店的货品陈设)。 由于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了产品的肠胃效应,与数字产品的“尾巴”一较高下,由此,之前的二三两个瓶颈已经基本消除。对于第一个瓶颈,互联网也在此发挥了一些作用,互联网对“弥漫性需求”(即在某地无法形成气候并进入实体商店销售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整体性影响力)的开发能力使得制造商能够为在传统分销中没有立足之地的产品找到市场。 (查看原文)
    Yleech 1赞 2013-03-02 15:05:10
    —— 引自第25页
  • 20世纪30年代,刚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不久的罗纳德·科斯一直在思考大多数人可能都会认为很傻的问题,公司为什么会存在?我们为什么要忠于某一机构,在同一个建筑物内一起完成特定的任务?科斯在其1937年的代表性文章《企业的性质》(The Nature of the Firm)中提出了最终的回答:公司之所以存在,是要将时间、争论、混乱和错误等“交易成本”最小化。 但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比尔·乔伊在1990年的一次访谈中曾经简略地提出了科斯定律的瑕疵,他发现:“不管你是谁,大部分聪明的人实际上都在为他人工作。”这一理论现在被称为“乔伊法则”,即为了最小化交易成本,我们没有与最好的人选共同工作,而只是选择了公司有能力雇用的人。即便是顶级的公司,这也是一种相当没效率的方式。 (查看原文)
    Mx. L 1赞 2014-07-03 02:56:46
    —— 引自第161页
  • 美国工人的生产效率是中国工人的3倍(自动化程度高),BCG预测,2015年中国制造的净成本将在2015年达到与美国相同 (查看原文)
    Papercloud 2012-12-02 08:58:19
    —— 引自第173页
  • 20年的创新史可以用两句话概括:过去的十年,人们在找寻通过互联网创造、发明以及合作的新方式;未来的十年,人们将把这些经验应用到现实世界 (查看原文)
    要追寻不要躲避 2012-12-18 23:23:00
    —— 引自第23页
  • 山寨制造商对产品原创者的知识产权考虑不多,并且互相分享各类信息。该生态系统的参与者都是小型销售商,没有中心巨头负责协调整个系统。每个成员之间互相推动,产生有效的微制造生态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同时基本无须任何经常性费用。 正如李大维所说,此类公司完全符合未来学会的“轻质创新”模型。 (查看原文)
    Mx. L 2014-07-03 05:54:14
    —— 引自第235页
  • 外公在自家院子里安装、测试了这一喷灌系统模型之后,申请了专利。专利申请的审批过程中,他开始探寻将该系统推向市场之路。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20世纪工业模型的局限之处。 (查看原文)
    飘荡的果壳 2015-08-07 15:11:37
    —— 引自第7页
  • 一直以来,因为他只是一位发明家,而不是企业家。这也是本书的核心。 一直以来,成为企业家谈何容易。诸如蒸汽机发明者詹姆斯·瓦特和马修·博尔顿等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伟大的发明家/商人,他们不仅聪慧过人,而且占尽先机。 (查看原文)
    飘荡的果壳 2015-08-07 15:14:51
    —— 引自第9页
  • 这是一个比特的世界——数字领域内最基本的组成单元。网络时代解放了比特,它们的生产和传播都很廉价。想想有点儿匪夷所思,毫无重量的比特经济改变了从文化到经济所有事物的面貌。这可能就是21世纪的最主要特点,比特改变了世界。 (查看原文)
    飘荡的果壳 2015-08-07 15:17:10
    —— 引自第11页
  • 相对的隐蔽性保证了音乐的真实,也推动了全球地下文化的发展,这是当今网络文化的精髓 (查看原文)
    飘荡的果壳 2015-08-07 15:21:11
    —— 引自第14页
  • 互联网于1990年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中诞生。 (查看原文)
    飘荡的果壳 2015-08-07 15:23:43
    —— 引自第15页
  • 创意因为分享而被放大,项目由于分享发展为团队项目,其雄心壮志,任何个人都无法企及。 (查看原文)
    飘荡的果壳 2015-08-07 15:32:13
    —— 引自第16页
  • 我们的世界由原子构成,不是由比特搭建 (查看原文)
    飘荡的果壳 2015-08-07 15:52:32
    —— 引自第16页
  • 现在,两者(比特和原子)之间的区别逐渐模糊,越来越多的日常事务中融入了电子学,通过网络彼此相联,形成了所谓的物联网。 (查看原文)
    飘荡的果壳 2015-08-07 15:54:30
    —— 引自第17页
  • 任何一个国家想要真正强大,就必须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即便发展至今,美国经济的1/4仍然是制造实体产品的制造业。如果将产品分销和零售都计算在内,则制造业占经济的比例将近3/4。服务型经济当然也具有优势,但如果经济中没有制造业的存在,一个国家就只剩下了银行业人员、服务员和导游。虽然软件和信息行业备受瞩目,但毕竟只能雇佣少量人员。 (查看原文)
    飘荡的果壳 2015-08-07 16:48:35
    —— 引自第21页
  • 只要可以在电脑上完成,也就意味着人人可以参与,这正是制造业内现在经历的改变。 (查看原文)
    飘荡的果壳 2015-08-07 17:07:20
    —— 引自第24页
  • 这不仅是推断或梦想,它已经可以在发展速度能够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媲美的运动中切实地感受到,这一前所未有的运动就是互联网本身。 (查看原文)
    飘荡的果壳 2015-08-07 17:15:49
    —— 引自第24页
  • 同时,“创客运动”的另一组成部分“开源硬件”正对实体物品发挥着作用,其效果与软件界的开运类似。 (查看原文)
    飘荡的果壳 2015-08-07 17:20:32
    —— 引自第25页
<前页 1 2 3 后页>